【书摘】新书速递|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4-01-29 15:24 浏览量 143
“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伟大创造,不仅大大超出了西方经济理论的理解,也超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对未来社会的一般设想。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命力源于在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仅源于对经典文本准确的把握和阐释,也源于现代生产方式的运动发展。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不仅来自对旧的生产方式的批判和否定,也源自对现代生产方式的继承、发展与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年在对资本主义的否定与批判中发现了未来社会的曙光,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趋势。但未来社会的具体蓝图究竟是什么、如何绘制,还需要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总结。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抽象、辩证逻辑上的演绎最终还必须回到社会主义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新中国建设中初步设计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和创造了工业条件;而在披荆斩棘、锐意开拓创新的新时期,应当打破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一切陈规成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遵循人民群众的实践选择,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实践创造结合起来,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学习和借鉴现代生产方式发展的一切文明成果,走出一条超越资本主义的、全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在现当代中国,现代生产方式通过自我革命,最终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型与过渡。
中国人民在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开拓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创造了超越资本主义的人类文明新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20世纪50年代自苏联而来的传统政治经济学中被长期批判、否定的剩余价值一般原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化大生产基本规律在改革开放实践中被不断地检验、丰富和发展。推动《资本论》理论体系的时代化、中国化,构建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和现代生产方式运行趋势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但在学术界,由于传统政治经济学的长期影响,国内部分学者把剩余价值、资本等经济范畴看作资本主义特有的,把《资本论》研究局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否定之学,拒绝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建设之用。这就等同于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就等同于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话语权拱手让予西方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的指导思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实际和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如此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方面的指导作用,才能掌握舆论宣传的话语权。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领域的多数学者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剩余价值”“资本”等经济现象,努力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结合起来,挖掘和概括《资本论》等经典著作揭示的市场经济一般理论、社会化大生产一般规律,探索用“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正是基于学术界逐步凝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学术共识,本书的相关研究才能逐步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探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文本诠释的时代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的中国化正是本书最为突出的特色和最富创新的着力点。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有的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辅以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历史与逻辑的演进过程中,再现客观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基本经济范畴和原理,避免形而上学认识上的错误。在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理论解读方面溯本清源,澄清误读,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化解了理论与实践间的冲突与对立;在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方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和适应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与中国化。
摘自本书序言部分
杨玉华 著
反水投注网站
杨玉华,泉州师范学院学术委员、商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泉州市“桐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硕士、博士论文通讯评审专家,国家社科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同行评议专家,福建省商务厅政策咨询专家,河南省高等学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奖、中国人民大学“经管之家”“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受欢迎著作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金融理论、生产率优势演进理论、剩余价值理论、高质量发展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项、其他省级课题6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8项(其中教育部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国际贸易对就业的影响》《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等6部;先后在《当代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经济评论》《国际贸易问题》《中国青年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CSSCI收录28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3篇。先后获得商务部“全国商务发展研究成果”优秀奖3项,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厅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剩余价值理论诞生150多年来,现代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实现方式和分配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生产方式全球化、智能化和生态化的严峻挑战,特别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创造实践,迫切需要根据实践发展和理论自身的逻辑进程对剩余价值理论进行创新与发展。在此背景下,本书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有的唯物辩证方法、科学抽象方法以及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再现客观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经济范畴,溯本清源、澄清误读,还原经典著作的本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其次,总结了现代生产方式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宏观动力和微观机制,揭示生产率动态演进的历史趋势,发挥《资本论》的建设之用。再次,在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方面,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框架,并基于此简要回顾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最后,介绍了现代科技革命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以及对剩余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的影响。以期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体系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增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力和适应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现代化与中国化。
导言
第一节国内外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现状评述
第二节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章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与发展历程
第一节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
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确立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三商品经济的普遍发展,确立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
四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准备了阶级条件
第二节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二理论基础:科学劳动价值理论
三思想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
第三节剩余价值理论创立的历程
一理论准备:剩余价值理论的初步探索
二价值理论变革:初步创立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三创立较为完整、成熟的剩余价值理论体系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发展
第二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剩余价值范畴
一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范畴的界定
二剩余价值内涵的现代解读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与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形式
第三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一资本主义协作劳动
二基于社会分工的工场手工业
三以机器生产为物质基础的现代大工业
第四节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剩余价值消费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根本条件:剩余价值转换为资本
第五节资本积累的结果: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升的趋势及其影响
一资本主义积累规律
二社会两极分化加剧:财富日益掌握在少数大资本家手中
三产生规模不断扩大的产业后备军
第六节剩余价值的源泉
一构建剩余价值理论的直接前提
二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实现
一产业资本循环不同阶段的职能与剩余价值实现
二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与剩余价值实现
三产业资本循环总过程的特征及其实现的条件
四价值革命对产业资本循环和剩余价值再生产的影响
第二节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本再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基本理论前提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扩大再生产的经济规律: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第四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分配的一般原理与基本特征
一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分配的一般原理
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分配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剩余价值分配的一般机制
一社会分工
二要素所有权
三市场机制
四利润平均化
第三节剩余价值分配的结果
一社会分工规律的分配
二所有权规律的分配
三市场机制的分配
四利润平均化的分配
第五章剩余价值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节剩余价值的来源
一剩余价值来源理论面临的实践挑战
二马克思对剩余价值来源的完整分析及其一般结论
三对剩余价值来源误读的原因及其正确解读
四剩余价值来源问题涉及的生产劳动的范围及其界定
第二节剩余价值与剥削
一剩余价值定义溯源与苏联范式形成误读的历史原因
二剩余价值与剥削内涵一致性的一般条件
三剩余价值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定义
第三节剩余价值与资本
一资本的诞生与资本的二重性
二多维度的资本范畴
三资本执行的历史的社会职能
第四节剩余价值与劳动分工、阶级
一社会分工: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
二社会分工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推动力
三社会分工与阶级关系
四社会分工与社会异化
第五节剩余价值与现代生产方式和生产率
一资本主义打破了均衡市场状态,形成不断演进的动态优势
二资本主义形成具有生产率演进优势的机制和组织
三以机器大工业为物质技术条件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第六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现代商品经济的消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一商品经济肩负着培养个体人独立自主个性的历史任务
二现代商品经济生产方式成为履行资本职能最有效、最有力的工具
第二节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未来社会
一生产资料全体人民共同占有,彻底消除生产方式的资本属性
二个人消费品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保留了“资产阶级法权”
三掌握了社会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进行有计划的自主生产
四生产力高度发展,阶级统治消亡,个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第三节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一社会主义革命“共同胜利”理论
二社会主义革命“一国胜利”理论
三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一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选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历程
第七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涉及的几个基本经济范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商品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性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实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变动趋势
第三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一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
二精神产品生产领域的生产劳动
三管理领域的生产劳动
四服务领域的生产劳动
五科技创新领域的生产劳动
第四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演进历程与驱动力量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演进历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生产的驱动力量
第八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实现的理论问题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剩余价值实现的基本观点
二苏联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剩余价值实现问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剩余价值实现问题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剩余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心任务与国企改革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剩余价值实现的主要历程与特点
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实现的主要历程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实现的基本特点
第九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分配的性质与特点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分配的性质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第二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一社会分工规律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二所有权规律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三市场机制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四利润平均化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剩余价值分配
一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
二中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实践
第十章现代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四次工业技术革命对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
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
二生产过程的全球化程度不断提升
三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
四生产要素、生产过程和产业链的生态化
第二节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一科技革命推动剩余价值生产中心与格局的变迁
二科技革命推动产业结构不断演进,剩余价值生产范围不断扩大
三科技革命推进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竞争全产业链化
四科技革命推动要素配置全球化,剩余价值生产向优势地区汇集
五科技创新成为驱动生产率优势演进的根本动力
第三节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实现的影响
一营销方式变革
二物流载体变革
三空间范围变革
四产业循环链变革
五交换手段的变革
六政府职能的变革
第四节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分配的影响
一知识产权优势取代资本所有权优势在剩余价值分配中居于支配地位
二生产率优势的层次和地位决定着剩余价值分配的层级和地位
三国际垄断成为获取超额剩余价值、转移世界剩余价值的主要手段
四国家在剩余价值分配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五金融垄断资本在剩余价值分配中的地位仍然十分突出
六剩余价值分配的两极分化趋势不断强化并呈现国际化
参考文献
后记
(向下滑动浏览)
策划:hnj
编辑:hnj
审校:tk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