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回顾丨《文学评论》2023年总目录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3-12-01 09:31   浏览量 501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参与订购活动

刊物介绍


1957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主办。本刊自创刊以来一直被中国文学研究界视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一级学科学术刊物。多年来始终以“真知灼见为准则,文字才情为折衷,博识创新为归依”的评判标准,以“商量做最好的学问,砥砺写最好的文章”为目的,刊发了许多优秀论文,成为海内外文章渊薮,学术精英园地。本刊主要栏目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文艺理论。2012年首批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刊物。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投稿网站:wxpl.ajcass.org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栏

作为方法的新民主主义与冯雪峰的鲁迅论

张欢(1·5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堂吉诃德”

王筱(1·15)

陕甘宁边区的图像生产与人民美学的构建

段运冬(5·26)

“海涅预言”与马克思主义的回应

单世联(5·34)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之路

胡亚敏 (2·5)

以问题导向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

谭好哲 (2·10)

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标准的中国化与时代化

季水河 (2·14)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强国中的新时代文艺理论建设理路与逻辑规定性

张政文 (2·18)

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华传统文论相结合的理论基点

赖大仁 (2·24)

“重写”百年文学史: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

贺桂梅 (5·5)

古典文学研究的中国式现代化新进路

韩高年 (5·17)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笔谈

普及经典名著,弘扬传统文化

莫砺锋(4·5)

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刘跃进(4·9)

勇担新使命,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文学力量

吴义勤(4·13)


“戏剧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化”专栏

在民族演剧体系的探索中创建话剧演剧的“中国学派”

——20 世纪30 60 年代中国话剧演剧学派生成机制论略

张华(4·16)

“革命文学论争”与无产阶级戏剧的生成

焦欣波(4·26)

出入中西,熔裁新旧

——欧阳予倩《宝蟾送酒》与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戏曲改革

刘汭屿(4·35)

20 世纪30 年代梅兰芳的戏曲跨文化传播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路径

郭 超 (4·45)


纪念钟敬文诞辰120 周年专栏

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从钟敬文主编《民间文学概论》出发

朝戈金(6·5)

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

张士闪(6·16)

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

王 尧(6·25)


文学理论

“人生论文学观”刍议

——关于推进中国文学理论建设的思考

王元骧(1·23)

文明互鉴与西方文论话语的东方元素

曹顺庆(1·28)

格莱特的《中国故事集》与18 世纪欧亚文化交流

金 雯(1·37)

何为“怪物”?

——生命政治视角下的“怪物”考

刘 欣(1·47)

以文为戏:数字时代文学的游戏批评范式

黎杨全(1·55)

学术星丛共同体  

——中国西学二元对立模式的终结

金惠敏 (2·28)

陶瓷图像研究的价值与路径

倪爱珍 (2·36)

触感:书写与阅读中意义生成的重要中介  

——让-吕克·南希书写思想新论

王 琦(2·45)

文学自白的制度化及其失效

——柄谷行人文学批评中的私人语言批判

韩尚蓉 (2·54)

“青春风格”的变奏

——论本雅明美学理论的一个关键主题

何珏菡(3·116)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西方文化和文学中象征的中国诠释

李国辉(3·125)

郭沫若“人民文艺”概念的提出

戎 琦(3·134)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术语系统

谭 帆(3·143)

另一种“温柔敦厚”

——焦循诗教观的话语重构及学术史意涵

厉运伟(3·152)

“性情之正”论与元代诗学流变

武 君(3·161)

拉康精神分析文艺观中的美:诱惑、屏障、隐喻

赵 淳(4·124)

危机中的调停:韦勒克的语文学省思、比较文学设想与人文主义理念

郭西安(4·133)

奥尔巴赫作为方法:浦安迪的摹仿叙事理论建构

王怀义(4·141)

与物共鸣

——从中国现代美学看罗萨的“对角线共鸣轴”

冯学勤(4·151)

双髻、蛾眉与成人:“美”字字形演变与本义新考

陈 敏(4·160)

世界中的中国文论:从朱光潜到海外中国诗学

蒋浩伟(4·169)

庄子美学辨正

肖 鹰(5·43)

《管锥编》:系统性的比较诗学著作及平行研究的典范

杨乃乔(5·53)

黄侃的文章观及其对五四新文学的思考

王小惠(5·62)

“辞尚体要”与中国文章学体系建构

贾奋然(5·71)

梁启超“新史学”与20 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书写

朱首献(6·33)

论夏尔·巴托“美的艺术”的五重维度

高 冀(6·42)

历史主义的审美启蒙

——赫尔德的“天才灵魂学”

冯 庆(6·51)


中国现代文学

家族哀史与鲁迅小说的骨骼和血肉

王培元 (1·64)

鲁迅与新文学解剖学隐喻的发生

邓小燕(1·72)

当“旧事”成为“朝华”

——从《朝花夕拾》题名修改说起

郭春林(1·81)

现代佛教中的“语体文”观念与五四白话文运动

谭桂林(1·90)

尴尬的逃亡者

——《马伯乐》的语源复合与现代中国观念史的折射

季红真(1·98)

启蒙与浪漫的张力:民族内部的更新  

——兼谈鲁迅国民性批判之主题

尚晓进 (2·63)

鲁迅“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语境考  

——兼论五四思想史中的道教批判

宋声泉 (2·73)

19341935:杂文的命名、论战与鲁迅的抉择

刘 彬(2·82)

从思想革命到心理改换  

——论《新潮》同人对新文学启蒙伦理的推进

危明星 (2·91)

主情、狄卡丹与革命文学的三重投影  

——王独清译但丁《新生》研究

李海鹏 (2·100)

街头剧的声音实践、跨国流动与本土改造

王 今(2·109)

李劼人:旧趣味通达新生活

——重审关于“中国左拉”的判断

李 怡(3·5)

《沉沦》阅读史与制造“文学青年”

金 理(3·15)

“逃避自由”

——《礼拜六》言情小说与现代情感结构转型难题

邓 瑗(3·24)

皖南事变与《北中国》

——试探萧红40 年代作品的政治性

刘 东(3·33)

烈士精神、乡土经验与台静农的革命路径

——兼及鲁迅对台静农的影响问题

刘 奎(3·42)

“为艺术”即“为人生”

——唯美主义与“美育代宗教”的传播

陈雨泓(3·52)

形式的破裂

——《伤逝》的“文体混合”与鲁迅的“杂文自觉”

张旭东(4·53)

工具革命和思想革命的

王 风(4·63)

《语丝》内外的文体交往与竞争(19241927

夏 寅(5·80)

青年鲁迅·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摩罗诗力说》材源考论

崔文东(5·89)

开明版《郁达夫选集》梳考

袁洪权(5·98)

“治史”与“写作”的互动

——理解《离婚》“难解”的一个路径

梁宏安(5·107)

民初的歌谣征集

冯仰操(5·119)

日俄战争与文学的亚洲想象

田 野(5·125)

《野草》“四典”综论

郜元宝(6·109)

如何处理“失败”经验?

——重识丘东平的抗战文学

唐小林(6·118)

资源转换与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现代化的生成

吴翔宇(6·127)

忧郁症的障眼法

——重审《沉沦》的“现代性”

邢程(6·136)

与怨鬼对坐:《起死》与鲁迅的晚期风格

仲济强(6·145)

引介“世界苦”

——翻译与早期创造社的情感想象

刘潇雨(6·155)


中国当代文学

在媒介政治与媒介经济之间:“十七年”时期的文学期刊与广告

张自春(1·107)

中国作家协会与“百花文学系列会议”

钟媛(1·116)

《创业史》:经济学视野与美学的统一

武新军(1·126)

《山乡巨变》图像阐释的艺术在场性

卓今(1·136)

自我感的历史负载与时代形变

——蒋子龙工业小说写作的经验起源及其观念意涵

符鹏(1·146)

跨域“凝视”:新世纪海外华文非虚构写作的困境与出路

张娟(1·156)

当代汉诗的“语言批评”及其哲学资源

赵黎明(2·119)

体兼说部、杂文学与重建文学性

——论中国当代作家的话体批评

叶立文(2·128)

当代中国故事的书写与审美主体的确立

——中国“70 后”作家长篇小说新论

张丽军(2·137)

转喻与当代小说诗学

梅兰(2·147)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新闻的“文学性”话语

张斯琦(2·156)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小说叙事人称的嬗变

尹 林(3·61)

一种南方诗学风格的演变

——艾伟小说新论

王宏图(3·70)

论贾平凹“秦岭三部曲”的地方志书写

陈国和(3·80)

纸上的还乡

——“80 后”诗歌的知识与技艺

周俊锋 (3·90)

作为“事件”的故乡

——莫言与胶河农场

王秀涛(3·99)

新世纪以来的方言写作与风格化

项静(3·107)

“如画”的风景:贾平凹小说中的地方想象与风景书写

盛慧 (4·72)

现实主义美学价值的重申及当代性检视

——对中国当代工业题材话剧创作的探讨

周珉佳 (4·81)

双重“文城”:余华《文城》的重大转折及叙事分析

刘旭 (4·89)

漫长的“小说学徒期”

——论刘震云早期小说的时代风貌与个人风格

徐刚(4·99)

作为文学遗产的传统与现代性再造

——论新世纪诗歌中的杜甫书写

刘波(4·108)

《杜晚香》与晚年丁玲的时代意识

王碧燕(4·116)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当代诗人的散文写作

唐小祥(5·134)

与大地最深的纠结

——冯骥才“文学天津”的文学地理学批评

孙玉芳(5·143)

中国当代文学“历史化”研究的经验与反思

陈培浩(5·152)

乐观存在主义的中国实践

——《春之声》与新时期现代主体建构

辛颖(5·161)

“新时期”的“教育革命”问题

——王安忆早期小说的社会史再解读

陈思(5·169)

自然山水与“渔樵”诗学

——贾平凹秦岭书写的文化视阈及其意义

杨辉(6·60)

“十七年”杜甫研究与杜甫主题小说创作的互文性考察

唐蕾(6·70)

论中国网络文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面向及实践路径

王婉波(6·82)

文与画的精神共振与审美会通

——论汪曾祺的跨域写作经验

刘程程(6·91)

《创业史》中的历史与农民意识

李强(6·100)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著编写的百年回望

黄霖(1·165)

殷商卜辞的仪式渊源与文本界限

信明华(1·175)

刊本东传背景下的《文选》手抄本传承

高薇(1·186)

赋可以群

——唐代同题赋创作与唐赋传播

曹世瑞(1·195)

书写“涩体”:宋祁与古文运动

刘成国(1·205)

论传统戏曲与传奇的手卷式结构

傅谨(1·215)

庐山慧远美学思想论

刘运好(2·165)

“惟馨”与“芬芳”

——关于《文心雕龙》和中国早期的嗅觉审美

王小盾(2·176)

权力话语与故家叙述

——明代台阁文人族谱序的文体新变与功能转型

李晗(2·185)

“史家之文”与清中期叙事文法新变

林锋(2·195)

一个私密空间里的多维文学世界

彭国忠(2·205)

空间与秩序

——章太炎、刘师培“南北论”之比较

吴寒(2·215)

《春秋》文本生成的物质性背景

——试论简牍形制及格式对《春秋》文本形态的影响

陈民镇(3·170)

论《诗经》讽谏诗的创制与入乐机制

李辉(3·180)

“唐诗学”研究及其学科建设

丁放(3·189)

从史家之心到诗人之眼

——杜甫《洗兵马》史事及主旨新证

卢多果(3·198)

盛唐诗用事的比兴精神、创作范式及诗史意义

黄琪(3·207)

清代扬州刘氏父子图序考论

罗军凤(3·215)

陶渊明“北窗”与“南窗”典故的分化与浑融

——兼审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陶诗论及其价值

郑雄(4·177)

论中古志怪中的图像与文学

王昕(4·186)

书迹诠释中的心史:黄庭坚晚年题跋的三重回观

陆嘉琳(4·195)

清代骈文选本与骈文学的新变

张明强(4·206)

预流的学术与中国小说史学的知识体系建构

宋莉华(4·215)

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的文化地理建构

——《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

赵敏俐(5·177)

“文学自觉说”再探析

刘文勇(5·188)

高丽文献征引《诗史》新考

——兼论“以杜入注”注释方式的形成与影响

李玉会(5·197)

文本关系中的诗意

——论苏轼诗歌中的“异时文本组”

姚华(5·206)

戏曲进入“文学史”后怎么办?

——清末新型文学格局中戏曲的文类身份考察

徐大军(5·215)

“深于比兴”与先秦诸子的文学意象

侯敏(6·164)

杜甫行踪遗迹考察与杜诗学研究

左汉林(6·174)

《陶渊明集》的编纂思想及其对唐代世俗社会的影响

蔡丹君(6·184)

诗史互证何以可能?

——兼论《出塞》诗中的飞将形象

秦中亮(6·193)

“以文取位”与“永嘉文体”的生成

李由(6·201)

舟游与神游:江户时代的拟赤壁游和赤壁会

谢文君(6·211)



编辑:乐乐

审核:振华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