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新书 | 《中国经学史·南北朝、隋及初唐卷: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2-01 09:28   浏览量 679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公元310年与311年,中国北方陷于游牧部落之手,由此华夏文化中心从尘土飞扬的长安、洛阳平原转移到水草丰茂的建康,即现在长江畔的南京。《中国经学史·南北朝、隋及初唐卷: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将继续讲述朝廷定都南京后的经学故事。这里的学风为释道所浸染,相对于方正的儒家道德更显超脱。在这样的氛围中,政权更加短命,面对玄学本体论,儒学吸引力更是愈加微弱。在北方,扎实的经学研究为在北方王朝统治下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传统文化堡垒与自我认同的源泉。短暂统一的隋代与其后开启中国文化黄金时代的漫长唐代,在经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疑经”的种子也在唐代建立后的数十载间孕育发展。


(摘自本书导言相关内容)



颜师古与《五经定本》

一 颜师古的生平
颜师古(581~645),本名籀,为本卷第四章第四节所论著名文士颜之推之孙。从孙颜真卿(709~784),著名书法家。父颜思鲁,绍其祖风,以学艺称,博学善属文,尤工训诂。颜师古生于万年(属今西安),八岁丧父,不传父艺而以训诂闻,如其本传所言:“师古少传家业,博览群书,尤精诂训,善属文。”事实证明,颜师古的叔父也发扬了家学,如颜愍楚精于训诂,有《证俗音略》二卷;颜游秦长于考史,著《汉书决疑》十二卷。在隋坐事免官后,颜师古寓居长安十年,以教授为生。唐初起为起居舍人,再迁中书舍人。因其才誉,凡有制诰,多出其手。
颜师古的研究方法与具体成就大略载其本传,节引如下:

贞观七年,拜秘书少监,专典刊正,所有奇书难字,众所共惑者,随疑剖析,曲尽其源。是时多引后进之士为雠校。……师古既负其才,又早见驱策,累被任用,及频有罪谴,意甚丧沮。自是阖门守静,杜绝宾客,放志园亭,葛巾野服(隐居)。然搜求古迹及古器,耽好不已。俄又奉诏与博士等撰定《五礼》,十一年,《礼》成,进爵为子。时承乾在东宫,命师古注班固《汉书》,解释详明,深为学者所重。承乾表上之,太宗令编之秘阁,赐师古物二百段、良马一匹。

颜师古《汉书注》深受同辈揄扬,至今仍为世人所重。根据申屠炉明的分析,颜师古《汉书注》的体例包括:第一,存是;第二,申意;第三,匡谬;第四,删芜;第五,补阙。颜注不常列别本异文,仅偶一为之,同时说明那些古奥之字仅是当时常用字的古体形式。最后,追仿祖风,注音。此外,任国钧补充了颜注语法、修辞、名物方面的内容。
下引《汉书》及句中的注可窥见颜注的语言及体式:

《汉书》“母媪……”

颜注:
文颖曰:“幽州及汉中皆谓老妪为媪。”孟康曰:“媪,母别名,音乌老反。”师古曰:“媪,女老称也,孟音是矣。史家不详著高祖母之姓氏,无得记之,故取当时相呼称号而言也。其下王媪之属,意义皆同。至如皇甫谧等妄引谶记,好奇骋博,强为高祖父母名字,皆非正史所说,盖无取焉。宁有刘媪本姓实存,史迁肯不详载?即理而言,断可知矣。他皆类此。”
《汉书》:“……尝息大泽之陂”
颜注:

师古曰:“蓄水曰陂。盖于泽陂堤塘之上休息而寝寐也。陂

音彼反。

颜师古《急就篇注》也显示出其对训诂的长期关注。颜师古因不满旧注,故而重加注释。其体例:第一,“据经籍遗文,先达旧旨”。第二,“字有难识,随而音之”。第三,“别理兼通,亦即并载”。
二 《五经定本》
《颜师古传》从国家层面阐明了唐太宗李世民令师古考定五经以成《五经定本》这一宏伟计划的原因:
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令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师古多所厘正,既成,奏之。太宗复遣诸儒重加详议,于时诸儒传习已久,皆共非之。师古辄引晋、宋已来古今本,随言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于是兼通直郎、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之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
贞观四年,颜师古受命考定《五经》。贞观七年,颁习新定《五经》。
上引《旧唐书》末一句的措辞耐人寻味,“令学者习焉”表明,虽然学者奉命修习,但《五经正义》并不以之为底本,麦大维(David McMillan)在其对唐代经学与其他教育的精湛研究中挑明了这一点。这一决定似乎有悖常理,但根据《贞观政要》我们几乎可以确定,这种灵活的处理是颜师古与令狐德棻所率诸儒之间达成的妥协,这种妥协可能是遵循了令狐德棻推崇新本的思路,尽管令狐德棻也无意于将其定为一尊。两位一流史学家之间的一个区别在于,令狐德棻是位历史编修者,而颜师古则是一位文字训诂家。如前所述,颜师古奉东宫之命为《汉书》作注,疏通字句。但在贞观十年(636)修成的《隋书》,其中大部分纪、传由颜师古与孔颖达撰定,因此,颜师古虽不以修史为志,但亦精通此道。令狐德棻与颜师古之间更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是李唐集团内部的元老,后者则是外起的新秀。因此令狐德棻是在捍卫权威,提防颜师古的崛起。
颜师古又撰有两部字书,第一部是其编定《五经定本》的副产品,已佚,据其侄孙颜元孙所言“因录字体数纸,以示雠校楷书,当代共传,号为《颜氏字样》”。第二部是八卷本的《匡谬正俗》,由其子颜扬庭整理,颜师古去世六年之后,即永徽二年表上之。旨在匡正经典及诸书。其书前四卷55条,主要论诸经训诂音释,后四卷127条,则博及诸书。
近来,潘铭基提出了令人信服的论据,证明孔颖达《正义》所引“定本”未必是颜师古的《五经定本》,潘氏的研究重点在《毛诗正义》,他发现有329处引用“定本”,这表明“定本”并非底本,否则无需别引。但当讨论集中于“定本”的资料时,有必要将其与“俗本”比勘,正是这个后来的版本成为孔颖达及其同僚在编纂《五经正义》时的底本。潘氏进一步比较了散见于《正义》的“定本”资料及颜师古《汉书注》保存的相关段落,他惊讶地发现,在选用分析的15例引文中,其中七例颜注与“定本”相同,其余八例与“定本”相异。现代学术研究则与臧琳(1650~1713)、段玉裁、阮元、陈奂(1786~1863)等传统儒生的观点相反,坚持认为此“定本”非颜师古所编。潘氏并未走到这一步,但至少认为此“定本”为颜师古所编未可尽信。我认为,一个违背常识的假设是,在官修《五经定本》广泛流行的短短几年后,这一定本却未被《五经正义》采用。我也注意到,颜师古《汉书注》直至641年方才完成,在其《五经定本》颁行八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些具体文字的训释上得出不同结论并非不可能,毕竟,在帝国的督促下,于三年之内完成考订《五经》文本的工作一定是匆忙的。最后,潘铭基也承认,他的结论基于更多可比较材料中的15个例子。这部附有为经典旧注所作新疏的权威版本最初名为《五经义赞》,尽管是暂时的。
近来,邓国光提供了探究颜师古经学取向的有效切口,我将稍作评述以收束本节。因为颜师古没有专门的经学著述,邓国光从其《汉书注》与《匡谬正俗》中辑录并编次《论语》解说为147条,以概述其精髓。邓国光的结论是:颜师古治《论语》有明确的家法意识,强调西汉的训故与版本,其中对“性与天道”的训释是为了匡正南朝佛学背景下的形而上学而进行的发挥,与传承周、隋北地经学的孔颖达不同。有鉴于此,下面我将对与颜师古不同的经学解释者——孔颖达的生平与工作进行探讨。

(节选自本书第十章第二节 颜师古与《五经定本》)


书籍信息


中国经学史·南北朝、隋及初唐卷:

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

[美]韩大伟(David B. Honey) 著
童岭 陈秋 李晔 译
徐兴无 刘雅萌 校
2023年11月出版/69.00元
ISBN:978-7-5228-2022-4


内容简介

本书系美国杨百翰大学韩大伟(David B. Honey)教授所著五卷本《中国经学史》的第三卷,起于南北朝,而断于初唐,以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为核心,历述了经学的分裂与复归一统。全书贯彻了韩大伟教授“聚焦领袖群伦的宗师,例举举足轻重的先哲,并追踪他们身后的影响,借此概括各个时代的主要潮流”的写作理念,以及中西经学研究对比的视野。全书体例谨严,既有对经学发展的宏观把握,也着重分析了皇侃、熊安生、刘炫、刘焯、孔颖达、颜师古等个案,填补了西方学界尚无中国经学通史的空白,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学史研究著作。

作者简介

韩大伟(David B.Hon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文学博士(1988年),现任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文学院教授。近作包括《西方经学史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The Southern Garden Poetry Society: Literary Cultureand Social Memory in Guangdong (《南园诗社:广东文人文化与社会记忆的传输》)(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3)。Incense at the Altar: Pioneering Sinologists and the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Chinese Philology (《顶礼膜拜:西方汉学史》)(Philadelphia: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2001)。数年来潜心从事朴学,立志纂《中国经学史》。第一册《周代卷:孔子、<六经>与师承问题》中译本于2018年,第二册《秦汉魏晋卷:经与传》中译本于2019年,第三册《南北朝隋及初唐卷:文献学的衰落与诠释学的崛兴》中译本于2023年,皆由反水投注网站 出版。因宋、元、明之理学、道学、心学离经学之基础文献学颇远,较为接近哲学或神学之范围,故跳过而从清初文献学中兴时期继续研究下去。现在全力以赴撰写第四册《清代卷上:清初到乾嘉中》,第五册《清代卷下:乾嘉中到清末》,在未来数年之内问世后即完成《中国经学史》这套通史,乃为西方汉学界所著唯一中国经学通史。

校译者简介

童 岭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理事,江苏省古代文学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六朝隋唐时代的学术、思想与文学,中国中古经学史等。著作《南齐时代的文学与思想》《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研究》《炎凤朔龙记:大唐帝国与东亚的中世》;译著《唐代传奇小说论》(小南一郎)、《中古中国的文学与文化史》(柯睿)、《天之子李世民:唐王朝的奠基者》(费子智)、《项羽》(永田英正)等。


陈 秋

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22 级博士生。

研究方向:六朝隋唐时代的经学、文学与文化。


李 晔

南京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9 级硕士。

研究方向:中国中古时期的文学、历史与艺术。


徐兴无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院长。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文学。著作《白日薄西山——大汉帝国的衰亡》《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刘向评传》《经纬成文:汉代经学的思想与制度》《早期经典的形成与文化自觉》等。


刘雅萌

南京大学文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古经学及思想史。主要发表论文《以注为论——从〈文心雕龙·论说〉论魏晋注体的文体价值》等。

书籍目录



本卷导言


凡例


第一部分 南朝

第一章 概述:北方的守旧与南方的新变

 第一节分裂时期的经学

 第二节诠释学的再定义

第二章 南朝学术(Ⅰ):宋、齐

 第一节 刘宋经师雷次宗

 第二节 刘宋经师庾蔚之

 第三节 南齐经师王俭与其目录学

 第四节 南齐经师刘瓛

第三章 南朝学术(Ⅱ):梁

 第一节 梁武帝萧衍

 第二节 皇侃的先驱

 第三节 皇侃

第四章 南朝儒林

 第一节 《梁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二节 《陈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三节 《南史·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四节 结论


第二部分 北朝、隋及初唐

第五章 北方学风

 第一节 对北方经学性质解读的三种观点

 第二节 治《礼记》的北朝经师

 第三节 治《礼记》之外经典的北朝经师

第六章 北朝儒林

 第一节 《魏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二节 《北齐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三节 《周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四节 《北史·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隋代经学

 第一节 《隋书·儒林传》的构成

 第二节 《隋书·儒林传》所载经师

 第三节 隋代经师评述

第八章 陆德明、陆法言与音韵学的整合

 第一节 陆德明的先辈:刘芳与萧该

 第二节 陆德明

 第三节 陆法言的先辈

 第四节 陆法言

第九章 初唐经学的隋代基础

 第一节 二刘的学术风貌

 第二节 刘焯

 第三节 刘炫

 第四节 隋代经学对初唐经学的影响

第十章 初唐经学

 第一节 政治与文化背景

 第二节 颜师古与《五经定本》

 第三节 孔颖达与《五经正义》

 第四节 《十三经注疏》中其他唐代义疏的撰者


第十一章 南北朝、隋及初唐时期经学研究述评


参考书目


长歌行


致谢


译后记



( 向上滑动浏览 )


推荐阅读


中国经学史秦汉魏晋卷:经与传

[美]韩大伟(David B. Honey) 著
黄笑 译

2019年10月出版

ISBN:978-7-5201-4337-0

本书所涉内容跨越了半个千年:始自秦,历经汉,横贯魏,止于晋。在这一纪元的早期阶段,人们见证了秦王毁书后的经典重建以及最终由朝廷王室完成的儒家典籍正典化过程,同时也目睹了作为国家资助“产业”的经学的专业化。身处那个时代之中,作为个体存在的大师们都得让位于那些专治一经并依赖治经之学从而得以求取一官半职的当朝“终身院士”们!语文学这一学科内部生发出了三个主要的二级分支和下属类别——文本考证、编纂学和注释学——它们为这个时代之后其他注释类型的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使得文本内部的复杂多样性得以解释和呈现。


中国经学史·周代卷

[美]韩大伟(David B. Honey) 著
唐光荣 译

2018年6月出版

ISBN:978-7-5201-2518-5

当今世界,经济和交往的全球化已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环境,跨文化传播、文化比较和借鉴成为世界潮流。我国著名文化学者费孝通有一句关于文化比较的名言,就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即提倡在文化自觉的同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欣赏异质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和精华,以使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永远保持新鲜的活力。中国经学和文献学固然有自身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积淀,然而西方的经学和文献学也自有其独到之处,可称异曲同工。《中国经学史·周代卷》中涉及以西方经学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经学文本,这样的研究也是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探讨周代经学的学术机制,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学史研究著作。






策划:宋淑洁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