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新书 | 《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研究》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12-01 09:26 浏览量 435
无论就文学史还是佛教史而言,六朝都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时期,它既是文学开始自觉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佛教在本土全面兴盛的阶段。两者之间在不断演变的文化思潮中时有碰撞、交会。佛教信仰与六朝文学之间的互动对各自的发展均产生了影响,由此便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学。佛教文学是在佛教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内容始终以护法弘教为根本目的。本书以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为佛教文学的代表,来论证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是为了尊重历史,也是为了兼顾后来的发展。
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兴盛于这一时期,从文化脉络中加以审视,我们会发现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的生成有相对应的深层文化渊源。一方面积极利用佛教文化资源,运用讲故事的形式推广佛教信仰,并积极吸纳佛经文学的叙事结构、夸诞的文风以及救难菩萨形象,引导并巩固本土民众佛教信仰,另一方面又借用本土资源如“天人感应”思想、史传文学、民间信仰及传说以助成其事,从而让佛教灵验类小说成为深入六朝民众人心的重要突破口。而从社会语境中考察,则又可以窥见它与当时社会、政治风向密切纠合的状态,其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题材特征无不见证和参与了当时历史的变迁。
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是以宣扬佛教及其理念为根本的宗教文体,它一方面具备了以功能性为核心导向、以重复性为修辞技巧、以通俗性为表达方式等文体特征;另一方面,这类小说的编撰者们又以其强烈的宗教情感发挥佛教长于想象的特点,在叙述过程中极力将人物和事件传奇化、故事化,在虚实相生、真幻交织中肆意地进行文学演绎,使这类故事的情节内容大多曲折离奇、玄妙诱人,故而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一般均富有浓郁的文学色彩,可读性较强。
(摘自本书结语部分)
序 言
“六朝佛教灵验类小说研究”是2013年春季我与文彬商量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时确定下来的她的学位论文研究方向。因为她报考的学科大类是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而具体研究小说的什么问题则需要她自己选择。我曾告诉她,中国古代小说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著录的子部文言小说,一类是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不予著录的流行于民间的白话小说。“新文化运动”以来,由于文言文的主流地位被白话文所取代,文言小说的主流地位也被白话小说所取代,因此,近百年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也是白话小说研究比文言小说研究成果更丰富,取得的成绩也更大。例如,白话小说中的宋元“话本”、明代“四大奇书”和“三言二拍”、清代《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以及近代“四大谴责小说”等,都有颇为充分的研究,而文言小说中的“志人小说”、“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仅有少数作品以及清人的《聊斋志异》可与比肩,其他作品研究的人很少,有的从来无人涉猎。从总体上看,文言小说主要服务对象是士人,其所体现的也主要是士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艺术审美情趣,白话小说主要服务对象是市民,其所体现的也主要是市民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艺术审美情趣。而最值得注意且研究得最不充分的,是那些介于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之间的小说,它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艺术审美情趣是普通民众的,服务对象也主要是普通民众,而所使用的语言却是文言的,似乎应该归入文言小说一类。这可以六朝的佛教灵验类小说为代表。这些小说主要是为了宣传佛教灵验,用以引导和感化民众,自然会以服务民众为首务。不过,那时佛教与道教、儒教争夺意识形态主导权,对士人的争夺自然是佛教普及的重要任务,以文言小说形式宣传佛教灵验以争取士人响应,显然是这类小说生产的目的之一。因此,研究此类小说,既可以补古代小说研究之阙,又能够沟通两类古代小说,还有助于对社会信仰的演变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解释许多思想文化现象,可谓一举多得。
三种观世音(又名光世音,即观音菩萨)应验记(傅亮《光世音应验记》、张演《续光世音应验记》和陆杲《系观世音应验记》)便属于这类小说。它们不仅集中保存了六朝有关观世音信仰的第一手资料,反映出佛教借助宣传观世音信仰改变民情风俗的具体路径,同时还是中国小说史上灵验类小说的肇始之作,从而成为中国佛教史和小说史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这三种小说在中土失传甚久,后来在日本发现再传回国内。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六朝志怪小说的重视,这三种小说也被学者们纳入研究视野,取得了一些成果。不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文献整理、小说史定位和叙事学研究等方面,还缺少全方位的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如果感兴趣,此类小说是可以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研究课题的,具体先从三种《观世音应验记》入手,做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打下专业基础,今后学有余力,再做进一步拓展研究。只是这种研究不仅涉及文献学、文艺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众多领域,而且涉及人们一般不大熟悉的宗教学和民俗学等领域,难度比较大。并且,这类小说是“辅教之书”,长期被人指责为宣扬宗教迷信,因而少有学者涉足,研究成果发表也会困难些。不过,宗教并不等于迷信,强调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因果报应,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尤其是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在今天仍然是民间信仰,肯定涉及中华民族的宗教心理和文化性格;中国古代小说从一开始就被定位为“君子弗为”的“小道”,我们研究小说更要自觉地眼睛向下,去揭示隐藏在民间的文化密码、生命意识、宗教信仰和生活逻辑。因此,研究这类小说不仅有学术价值,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
摘自本书序言,略有删减
书籍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书籍目录
( 向上滑动浏览 )
策划:赵晶华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