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期刊目录 |《西亚非洲》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社科期刊网

发布时间 2023-09-07 17:21   浏览量 26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一键订购

投稿网址:http://www.xyfzqk.org


1980年创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主办。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研究刊物,注重深度探究西亚非洲地区政治、经济、国际关系、历史、宗教、文化和社会问题等研究领域,兼顾基础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突出理论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研究成果。本刊面向中国中东、非洲研究学者,也是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国际问题教研人员,以及外经贸企业和市场调研人员的重要参考读物。

目  录

内容提要

理论探索


从中华文明特性看丝路人文共同体建设的逻辑理路


马丽蓉


内容提要

从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探讨中国的丝路人文共同体建设逻辑,实为研究习近平主席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中构建人文共同体思想的新认知。其丰富的理论逻辑、厚重的历史逻辑和应然的实践逻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国与世界古今丝路关系共处之道。具体而言,创新性是中华民族在丝绸之路上成长与复兴的动力,体现在汲古向前、开拓进取之创新精神等方面;包容性是中国构建丝路人文共同体的策略,彰显中华文明对不同思想与宗教文化兼容并包、和合共生之要义;和平性是中国伙伴外交在“丝路精神”引领下的演进本质和丝路多元行为体共处之道。在破解西方国家臆造的“我们是谁”的身份迷障、廓清“我们如何共处”的路径选择,以及筑牢“我们去哪里”的共有认知中,它为南南合作理论、实践提供了历史逻辑与现实基础,从“中国视角”建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特色伙伴外交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丝路语境中中华文明特性所释放的学术自信,助力提升“一带一路”话语权,从而深化中国与丝路国家的人文共同体建设。

关键词

中华文明特性  创新性  包容性  和平性  全球文明倡议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  丝路人文共同体

作者简介

马丽蓉,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教育部伊合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中东民族国家构建


从文明遗产中寻求国家认同:

考古发掘与中东民族国家构建


艾仁贵


内容提要

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揭开了中东地区考古发掘的序幕。此后,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先后组织庞大的考古工作队,对该地区的古代文明遗迹进行发掘,将大批珍贵文物带走并收藏在各自国家的博物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东国家的民族意识逐步觉醒,纷纷发起民族主义考古活动,开展自主考古发掘、培养本土考古人才、限制本国文物外运。在中东国家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关键时期,考古发掘发挥着借助古老的过去连结当下国家身份的手段。在考古发掘参与民族国家构建方面,埃及、伊拉克、以色列这3个具有丰厚文明遗产的中东国家尤为显著,古代文明遗产成为现代国家认同的“根基性想象”,从而折射出中东民族国家构建的返古主义特征。

关键词

中东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认同  考古发掘  文明遗产  返古主义

作者简介

艾仁贵,河南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以色列研究中心副教授。



评法国“文明使命”论对阿尔及利亚

民族国家构建的影响


张玉友  张娟娟


内容提要

“文明使命”是欧洲殖民帝国广泛推行的一项殖民理论、话语和意识形态,是除了军事征服和政治统治之外的一套殖民手段和道德修辞。19世纪,法国通过塑造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的二元对立关系,对阿尔及利亚的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族际关系、教育模式和政治制度实施了全面的所谓“文明化”改造。“文明使命”的推行不仅打破了阿尔及利亚传统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也给土著居民套上了沉重的思想枷锁。独立后,阿尔及利亚在民族国家构建过程中,通过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民族认同等多个维度试图祛除“文明使命”的烙印,摆脱对法国文明的崇拜和心理依赖、宣传民族文化、强化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然而,从长时段历史视角看,法国文明观念及其主导下的“文明使命”印记并没有随着殖民体系的解体而消除,而是长期阻碍着阿尔及利亚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建设、社会价值观念和民族共同体构建。鉴此,阿尔及利亚民族国家需要破除文化殖民主义体系的桎梏,重塑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与自为。

关键词

民族国家构建  阿尔及利亚  “文明使命”  非殖民化  文明自觉  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

张玉友,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张娟娟,兰州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讲师。



试析后萨达姆时代伊拉克民族国家

构建的主要特点


黄民兴  史永强


内容提要

2003年3月,美国率领的国际联军发动入侵伊拉克的战争,推翻了萨达姆政权,由此伊拉克被迫开启了新一轮民族国家构建的进程。2003年后伊拉克民族国家构建的背景包括美国的主导作用、什叶派和库尔德人的优势地位、暴力冲突持续不断的国内环境,以及周边国家和国际局势的影响。后萨达姆时代,伊拉克民族国家构建呈现以下主要特点:在政治领域,首先是政治体制的“去中央集权化”,包括改行联邦制、库尔德地区实行自治、军事力量的薄弱与分化;其次是确立以族群分权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体制。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恢复石油生产、抑制统一市场的分裂、推进经济的市场化、推动货币制度的变革和改善遭受严重破坏的基础设施。在社会与文化领域,表现为部落的社会影响部分恢复、宗教社会影响力的起伏、中央政府和库区政府教育改革趋势的不同。

关键词

民族国家构建  伊拉克战争  后萨达姆时代  去中央集权化  族群分权  伊斯兰教

作者简介

黄民兴,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史永强,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博士生。



非洲地区安全


“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

非洲集体安全的本土知识探索


罗建波  孙欣


内容提要

“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概念源于泛非主义的兴起,在20世纪90年代非洲安全形势显著变化的背景下得以正式提出,成为非盟推进非洲集体安全的重要理念。它强调的是以非洲本土知识解决非洲安全问题,以非洲自身力量实现非洲持久和平;其本质是追求非洲自主权,关键是强调非洲方式,基础在于共有的非洲观念,法理支撑在于地区一体化赋予的合法性和本土适用性。非盟积极推动非洲集体安全理念和原则的创新与发展,推动非洲集体安全机制创新与实践,注重发展与外部世界的新型伙伴关系,都体现着非洲国家自力更生和联合自强的精神,体现着非洲人民在非洲安全治理领域对本土知识的挖掘和运用。但非盟的安全愿景与安全能力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非洲的“建制”和“建能”还需同步推进,如何弥合理想与现实的鸿沟仍是当前非盟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

非洲集体安全  非盟  “非洲主导”  本土知识  泛非主义  非洲复兴

作者简介

罗建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亚非学会副会长;孙欣,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萨赫勒地区面临的恐怖主义

威胁及其应对


孟  瑾


内容提要

萨赫勒地区是非洲恐怖主义活动最为猖獗的地区之一。受到族群矛盾、武装冲突、贫困和自然灾害困扰,以及新冠肺炎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近年来萨赫勒地区恐怖主义活动的频度和烈度明显上升,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萨赫勒地区恐怖主义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恐怖组织分化重组加速,两大极端组织集团对抗加剧;恐怖组织与本土社会融合程度加深,对本土社会控制能力增强;恐怖主义与跨国有组织犯罪、气候变化叠加效应凸显。国际及地区组织、域外大国、地区国家政府、地方自卫民兵组织等不同层级行为体介入了萨赫勒地区恐怖主义治理。由于治理主体缺乏有效协调,治理方式过度依赖军事手段,多维反恐理念未被充分重视等问题,导致恐怖主义治理成效不彰,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依旧存在。未来,在推动地区国家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发挥各国在反恐事务自主性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协同有效的国际反恐合作战略,系应对萨赫勒地区恐怖主义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

非传统安全  非洲萨赫勒地区  恐怖主义治理  联合国  非洲联盟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作者简介

孟瑾,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实习编辑:晨阳

校对:乐乐

审核:振华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订购期刊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