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书摘 | 被凝视的外卖骑手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3-09-06 09:44   浏览量 26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新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新一轮产业革命下中国经济潜力迸发的体现,是新技术和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发展的结果,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就业领域的反映。重视新业态新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稳定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就业,对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内需、实现共同富裕都有重要意义。新业态和新职业以其就业方式的灵活性、促进工作与兴趣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协调、工作安排的自主性等特点,得到相当一部分青年的认同,在解决大学生和农民工就业方面有很大优势。在当前发展阶段,新业态和新职业也存在较明显的不足之处,需要深入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新业态和新职业的成长发展与高质量就业。

Photo by Rowan Freeman on Unsplash



被凝视的外卖骑手


外部对外卖骑手群体异乎寻常的关注已经形成了一种堪称“凝视”的氛围。福柯把凝视这一观看形式看作现代社会一种有形、具体和无处不在的权力形式和软暴力来讨论。厄里在旅游人类学中提出的“游客凝视”概念即源自福柯“医学凝视”的启发,并指出“凝视指的是社会建构而成的观看或‘审视方式’”,“当我们凝视特定的景致时,会受制于个人的经验与记忆,而各种规则、风格,还有在全世界四处流转的各地影像与文本,也都会形成我们凝视的框架”。此外,厄里还认为,人们通过滤镜来凝视周遭世界,“而这一层层滤镜是由社会阶级、性别、国籍、年龄和教育所形塑的……而且,历史上各个时代的凝视怎么被建构,其实牵涉到他的对立面,也就是和所有不属于旅游范畴的社会经验和意识形态有关”。还有研究者提出,凝视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扩展:凝视导致了凝视对象的行为和自我认知改变,凝视对象也逐渐开始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与凝视主体共同形成了多重凝视的网络空间。


这些论述使我们意识到,首先,凝视是一种权力制度的生产与再生产;其次,凝视主体凝视什么对象、关注哪些内容其实反映了自身的真实状况和心态;再次,凝视是主观的,凝视对象往往被建构成符合凝视主体期待,甚至可能失真的形象;最后,凝视对象会因为被凝视而改变自身。以下我们以“凝视”这一核心概念为透镜来纵向比较骑手与人力车夫、横向比较骑手与卡车司机和“幽灵工作者”。


学术史上的比较:民国时期的人力车夫


外卖骑手话题的生产与热议,与民国早期知识界对人力车夫的关注十分相似,闻翔回顾道:首先是文学界出现了“人力车夫诗歌/小说”这样专门的类型文学,鲁迅、郁达夫、胡适以及许多不知名的作者都创作过与人力车夫有关的文学作品;其次,当时的青年学生乃至摩登女性为了表达自己关心劳工命运,流行把自己扮作黄包车夫拍照,取名“劳工神圣”;最后,对人力车夫的关注也迅速进入新兴的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大量针对人力车夫的社会学调查,如李景汉1925年发表的《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陶孟和1929年出版的《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以人力车夫家庭为主要研究对象。


知识界及大众广泛关注人力车夫这一母题,与主客观因素相关。客观方面,其一,人力车夫群体极为庞大。1927年、1934年、1936年三年北平人力车夫总数分别为5.5万、8万、10万人,分别占当时北平人口总数的4.1%、5.25%、6.5%。其二,人力车夫的境况十分凄惨。人力车夫半年内平均工作时间达174天,部分甚至完全无休,每日平均工作时间达10小时以上。高负荷劳动带来的却是高昂的剥削和低廉的收入,“生活状况真与奴隶相若也”。


但更为重要的是主观方面。其一,社会可见度及对知识分子而言的接触便利性。茅盾曾批评知识分子和城市劳动者隔膜得厉害,不但没有自身经历劳动者的生活,连接触也很少。因此这有限的见闻和接触,最有可能发生在人力车夫身上,并非人力车夫的劳工代表性超过了其他行业。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其他议题也渐次打开,工厂、矿区、铁路、码头、手工业工人都先后进入研究者的视域。


其二,知识界自身正在发生社会思想转型。1918年蔡元培提出“劳工神圣”概念,这里的“劳工”指的是包括士农工商在内的广义劳动者,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劳工已经逐渐专指工人群体,且由于其现实生活中的不堪命运而逐渐发展出需要被认识和研究的“劳工问题”,因此在文学作品中,人力车夫就被构建为“劳工神圣”与“劳工问题”的双重载体。而文学视野中的劳工问题,其最终指向的其实是知识分子的自我批评与道德反思。随着新兴社会科学的引入,加上反思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情弱者的倾向和“到民间去”的平民史观的影响,知识界开始尝试以规范知识和科学方法来研究包括人力车夫在内的劳工问题,且其背后当然还有更多关于社会治理或革命的复杂期待。


近年来对外卖骑手的关注,从社会知识情境来看,与对人力车夫的关注几乎如出一辙。


客观方面,第一,骑手数量庞大。2020年数据显示,骑手数量超过700万人,未来五年可能超过3000万人。第二,状况不容乐观。这主要指的是算法控制和考评体系导致的劳动负荷大、工作风险高、隐性剥削、收入下降,以及劳动关系不明确带来的福利保障缺失等。但尤其值得重视的同样是主观方面。第一,决定性因素——社会可见度,这一点在下文与卡车司机以及“幽灵工作者”的对比中将获得进一步的反向说明。


第二,当代中国文化景观及社会思想急剧转型,使得外卖骑手成为知识分子和大众系统化地投射其目光的最佳载体。外卖骑手被关注的近十年,也是诸如资本垄断、内卷、996、打工人、KPI考核、非升即走以及与之对反的共享经济、丧、佛系、躺平、(财务)自由、诗与远方等流行词语兴起的阶段,风险社会、转型社会及后现代社会的特征同时呈现。这样的社会境况,当然也为学者、媒体人以及大众所共同亲历,当凝视主体寻找具体的载体来承担这一复杂现象时,恰好奇妙地综合了上述矛盾二重性的外卖骑手群体于是“雀屏中选”。


知识分子关注骑手的另一个主观目标是启蒙。某学术平台组织了一场研究者、社工行动者和外卖骑手代表(维权型人士)之间的公开对话,命名为“做骑手的大学生朋友”,意思是鼓励青年知识分子主动与骑手交朋友,帮助后者了解自身的困境、主张自己的权利。主持人和提问者多次提及骑手被压榨、剥削、监控以及无视的现实,骑手代表却一再表示,骑手工作很大程度上是一份收入可观、给付及时、工作清闲、自由度高的工作,并且骑手偏好恶劣天气,主动放弃社会保障来换取更高的现金收入。他还提到:


在社会上大家工作真的非常不容易……没有必要说谁同情谁……你们能看到的外卖员特别忙一般是午高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只送一单或者两单,根本没有那么忙。


我举一个很尴尬的例子。有一次我去一个商场取餐,当我拿着那份餐走到扶梯口的时候,扶梯上面有三个年轻人。他们本来站得挺乱的,突然间就站成一排了,然后看了我一下。我真的很尴尬,我不着急,但他们给我的印象就是“兄弟,快,我让开,你快走,你快跑”。我不想跑!我只想慢慢地走,我不着急,我就拿着一个订单。但是我很尴尬,没办法,就提着外卖跑了。


连续三个“尴尬”反映了外部凝视之下建构的骑手形象与骑手自我认知的内在矛盾性,还体现了骑手对形象建构的不满与反启蒙姿态。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隐喻:凝视导致失真,凝视也改变了凝视对象的行为,被改变的行为(提着外卖跑了)又进一步固化了扭曲的刻板印象。


(节选自本书第十三章 研究反思:被凝视与被忽视的“劳工神圣”)



书籍信息


骑手的世界:对新职业群体的社会调查


朱迪 崔岩 郑少雄 高文珺 著

2023年7月出版

ISBN 978-7-5228-2036-1




内容简介



本书关注骑手的世界。称其为世界,是因为在骑手所受困于其中的“系统”之外,他/她们还有宽广的生活领域和工作领域,他/她们在这些领域里捍卫生计安全、寄放情感依托、建立社会联结,并建立起自己作为“神圣”劳工的主体性。本书主要基于大规模全国性问卷调查,力图呈现骑手群体的人群画像及其就业、家庭、消费、社会态度等特征。此外,我们精心选拔了50多名善于共情的青年知识分子,去观察、访谈乃至实践骑手的工作和生活过程,获得了极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本书的理解和分析正是建立在这些鲜活的资料上的。本书还对促进农民工和大学生就业、促进就业减贫和乡村振兴、促进高质量就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提出了政策建议。




作者简介



朱迪,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社会学、青年与青少年、新业态与新经济、互联网与社会。近期出版专著《新中产与新消费——互联网发展背景下的阶层结构转型与生活方式变迁》,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The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等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崔岩,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发展社会学研究室副主任,硕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团队核心成员。长期从事社会统计和调查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中国社会质量研究:理论、测量和政策》,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郑少雄,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社会人类学博士。主要研究兴趣为边疆商贸市镇、汉藏关系、文艺中的藏区形象、历史人类学等。出版专著《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清末民初末代明正土司人生史》,在《开放时代》《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读书》等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若干。


高文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出站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互联网社会心态、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青少年与互联网。出版著作《社会共识的形成》《中老年社会心态与互联网生活》《网络直播:参与式文化与体验经济的媒介新景观》,在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心理科学》、《中国青年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和报纸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导论


第一部分 平台经济与新职业的发展

第一章 业态创新与新职业的兴起

一 新职业兴起的社会背景

二 新经济与新业态的发展特征

三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业态群体研究的理论视角

一 劳动视角

二 社会分层视角

三 代际社会学视角

四 社会认同视角

五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业态青年的就业与生活

一 新业态青年的总体特征

二 新业态青年的就业与职业发展

三 新业态青年的生活、家庭与价值取向

四 新业态青年与农民工群体比较

——以网约配送员为例

五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就业保障与就业质量

第四章 骑手的就业质量

一 外卖骑手的就业总体特征

二 基于反事实研究方法对骑手职业就业脆弱性的分析

三 本章小结与对策建议


第五章 骑手的就业流动

一 骑手行业发展与我国社会流动现状

二 调查对象和变量测量

三 骑手社会流动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 结果讨论

五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骑手就业与共同富裕

一 外卖骑手群体的中等收入特征

二 外卖骑手群体的发展困境

三 新业态和新世代的发展需求

四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社会融入与城乡发展

第七章 骑手的返乡意愿和影响因素

一 外卖骑手返乡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 核心变量与研究方法

三 外卖骑手返乡意愿的模型分析

四 本章小结与对策建议


第八章 骑手就业质量与城市留居意愿

一 新职业群体就业研究的理论视角

二 骑手群体就业与城市留居意愿的基本状况

三 骑手就业质量与城市留居意愿的机制分析

四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骑手的城市融入

一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理论视角

二 骑手的城市融入现状分析

三 本章小结


第四部分 社会认同与社会流动

第十章 骑手的社会认同

一 不同维度下的社会认同分析

二 网约配送员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骑手的社会流动

一 主客观社会流动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二 主客观社会流动的界定

三 青年外卖骑手的社会流动与收入和发展信心的关系

四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讨论与对策建议

第十二章 骑手的就业价值与发展困境

一 网约配送员职业对当前我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二 现阶段新业态和网约配送员群体面临多重困境


第十三章 研究反思:被凝视与被忽视的“劳工神圣”

一 问题的提出:相互矛盾的骑手职业形象

二 被凝视的外卖骑手

三 被忽视的主位视角

四 本章小结和讨论


第十四章 促进新职业发展与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 稳定就业和收入

二 完善权益保障

三 提高职业技能

四 促进社会融入

五 引导规范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助理田野调研报告

附录一 退役骑手的故事

附录二 骑手的虚假选择权

——以社保、工服为例

附录三 新型“陌生人”

——外卖骑手的自我身份感知

附录四 劳动关系间的“打太极”

——对外卖平台劳务外包田野调查的思考

附录五 数字平台隐性劳动关系再生产下县域骑手多元困境的分化与超越


(上下滑动进行浏览)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qhf

编辑:qhf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wu yi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