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打开旧体诗词的阐释空间|评《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9-04 09:54 浏览量 113
打开旧体诗词的阐释空间
——评《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
张弛(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伴随上世纪末的“重写文学史”,旧体诗词重新进入现代文学研究视野,特别是旧体诗词“入史”的问题被广泛讨论。学者李遇春对此早有关注,致力于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已近20年,他的《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下称“《通论》”)不久前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收录了近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相较于他此前以单个作家创作为焦点的个案研究《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以资料文献整理为主体的编年叙事《中国现代旧体诗词编年史》,《通论》一开始便明确将旧体诗词作为一种方法范式来看待,探索如何借此参与重构现代文学研究新路径。用书中的表述,即“从‘合法性’论争到‘合理性’论证”。这一细微变化,也意味着将旧体诗词纳入现当代文学研究范畴,正逐渐成为学界共识。
从书中能看到作者在学科反思、资料整理、研究路径的探索与深化等方面的创新。在内容方面,对五四新文学如何确立“新诗”的合法性,并通过一个世纪的学科机制建设、文学史书写不断强化加以反思,构成了全书各章论述的背景和语境。书中涉及的浩瀚驳杂的文本资料,也彰显着作者力图突破传统“印象式点评”窠臼,从客观辨析出发的实证精神。从严复、王国维、章太炎为代表的一批近代学人,到吕碧城、沈祖棻、何香凝为代表的女性文人,再到黄宾虹、刘海粟、张大千为代表的画家诗人;从清末民初的《南社丛刻》到抗战时期的《民族诗坛》,从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东风》副刊到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华诗词》等纸质媒介,乃至新世纪以来各类网络空间中的写作,都彰显着旧体诗词是有待研究者开采的“富矿”。
也正是这种反思和实证精神,使得《通论》没有陷于研究对象之中,而是保持着适当的审视距离。比如书中直陈,一些旧体诗词创作存在“斤斤计较于寻章摘句,老死于‘过度格律化’的形式桎梏”趋向;执着于“外形式”,反而走向了诗的反面。李遇春提出,由作者精神结构外化而形成“内形式”,是当前旧体诗词创作的突围方向。这一点,应当向“新诗”学习,需要在精神修养方面大胆借鉴现代哲学、文化、文艺的有益滋养。守正的同时,强调开新,实则表明——即使是“传统的感性”,也有其立足于所处时代的意象、情感与内容,旧体诗词的写作与研究,也应有“现代”的视野和路径。
《通论》中的部分章节,开始将研究触角延伸至旧体诗词与现代媒介、绘画、女性主义等诸多问题的阐释上。旧体诗词在这些研究视野中,不再只是旧时文人习气“骸骨的迷恋”,亦不再只是为填补文学史空白的“边角余料”,开始指向“现代”的精神成果。正如书中前言援引章培恒教授之言,“研究古代文学的人,要以现当代文学为坐标”,“旧体”作为方法,恰恰是以“现代”为旨归。《通论》中对旧体诗词的多元呈现,同样折射出19世纪末至今更加普遍的现代文学生态和更深层次的现代精神症候。“现代”视域下的旧体诗词写作,用作者的话来说,本没有“新诗”那般呼风唤雨、凤凰涅槃的风光,是一种“余事”的常态。文学史研究,自然要依托那些经典文本,可久居边缘却具有广泛基础的旧体诗词写作,何尝不构成一种还原现代中国社会生活、思想观念乃至文学演变的路径?
故而在《通论》中,作者尤其注意并开掘某些特定历史语境下,旧体诗词如何走出被遮蔽的状态,在历史进程中绽放出光彩。诸如清末民初报刊兴起之际,旧体诗词在结社雅集外,“表现了强烈的革命民主意识”;抗战时期女性的诗艺探索,在颠沛流离间,用新旧意象写下“现代生活经验和生命体悟”;改革开放之初,旧体诗词在解除思想禁锢方面多有抒发;新世纪网络空间中,“老树画画”等诗配画折射出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达观态度”。这些研究,为我们在五四文学经典文体之外,探究相应的“现代”话题提供了新视角,也让人欣喜地看到,在“内形式”与“外形式”的融合统一下,这些诗词的精神高度和艺术价值。通过李遇春的阐释,现代旧体诗词研究的特色得以彰显,《通论》中阐而未尽之处,更让读者对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抱有期待。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8月31日第07版)
/////
图书推荐
(点击图片 购买图书)
现代中国旧体诗词通论
李遇春 等 著
978-7-5228-0887-1
反水投注网站
本书从新旧论争的角度探讨近百年来现代中国旧体诗词创作与研究的基本问题。虽然与文化意义上的新旧之争直接相关,但回到文学和文体意义上探讨新旧之争是本书的出发点。在以新文学为中心的百年中国文学学术秩序中,包括旧体诗词在内的民族传统旧体文学长期以来遭到忽视或贬抑,但其实百年中国旧体诗词虽然历经多次新旧之争,如五四时期、抗战时期等,但依旧顽强地延续着漫长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现代命脉。百年中国旧体诗词的文体命运与现代通行的文学教育制度、媒介传播方式等有关。现代中国旧体诗词文献浩如烟海,随着新世纪学界与出版界对百年旧体文献的大规模发掘与整理,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另一侧面如同海面下的冰山,正在日益显露出来。惟有突破既有的新旧二元对立学术思维定式,方能客观地探讨近百年来不同诗人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成就,由此大力推进现代中国旧体诗词的经典化进程,迎接中华诗词传统在新世纪的文体复兴。
/////
目 录
作者简介
李遇春,武汉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学批评、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研究。
/////
编辑:佟譞
审校:启沐
转载自:人文万象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