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活动现场 |《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分享活动回顾
作者:索恩thornbird
发布时间 2023-08-29 18:59 浏览量 219
一、高远致:大部分人对于科举的印象停留在乡试、会试、殿试,其实之前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您能够简单勾勒一下吗?
曹南屏:我们举个例子,比如你是一个上海县的童生,你要先到上海县城参加由知县主考的县试。通过后,你要去现在松江区所在的松江府城,参加由知府主考的府试,然后你要到由朝廷钦派的学政那儿,参加院试或者叫道试。你通过了才是秀才。
同时,学政还要主持两项日常考试,一叫岁考,二叫科考。科考是乡试的资格考试,你通过了才有资格考乡试。岁考是日常督责你是否荒废了学业,如果考得不好,学政就会责罚你,把你已经得到的待遇降下去。
二、高远致:武则天希望通过科举提拔寒门子弟进入国家的政治体系,以平衡朝廷中的世家大族势力,这个观点很流行但一直有争议,怎么看待它?
仇鹿鸣:这个观点应该来自于陈寅恪,他认为科举的影响力在武则天时代兴起。关陇集团是初唐的重要政治力量,武则天为了打破集团对政治的垄断,拔擢寒士、进行科举就成为了重要的手段,这是一种非常有名的看法。
但是目前学界主流都不太同意陈寅恪这个判断。他把科举,尤其是进士科的影响提的太早了。国内外对科举有专门研究的学者,他们普遍认为要到盛唐的时候,进士科才有比较大的影响力。我个人感觉要到中唐以后。
围绕科举的很多庆祝活动,比如曲江宴饮,比如择一个新科进士当女婿,是中唐以后才形成的风俗。之前,进士科对于进士来说,意味着他们会有非常光辉的前途,由于进士取士人数有限,进士在唐代并非官员的主要来源。
三、高远致:我们今天的高考和科举有哪些不同,如果要拿今天的考试来类比科举,什么考试更合适?
曹南屏:我想首先最显然的区别是,女性不参加科举考试。其次是学校体制,明清的县学、府学,看上去像现在的学校,实际上它相当于是学籍管理机构,秀才们根据成绩的好坏被分到县学、府学。但是所谓“学校”里的学生不会在一起上课,也就不会因为同在“学校”而产生我们现在的“同学”概念。同时,科举应考士子更加重视科举考试带来的师生关系,老师就是他们的考官,知县、知府、学政乃至乡试、会试时的考官、同考官等,一般称“受知师”。
仇鹿鸣:最重要的一个不同,就是科举考上之后可以做官,这点和现代的公务员考试更类似。现在我们的公务员考试依然不是技能性的考试,这点也类似。
曹南屏:我们通常把科举考试翻译成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就是公务员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