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书 | 城市逐梦
作者:布鲁布客
发布时间 2023-08-29 18:57 浏览量 175
在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寻找新的发展机会,形成了“农民工”“乡城流动人口”“城城流动人口”“外来务工人员”等背负特殊标签的群体。随着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已成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是城市新市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显示,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为37582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长了69.73%,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为26.04%。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显示,全国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比重为63.89%,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流动人口呈现家庭化、稳定化、流入地居住长期化等新特点。实现与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就业、同等收入、同等保障是人口流动之初具有的“梦想”。然而,作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就业问题尚未被充分重视。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1年,社会保险参保率仅为8.22%,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比例仅为32.9%。流动人口就业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一个筛选、赋权和管理的过程,具有内在的政府行为机理。城市中的教育培训、就业保障和职业流动机制只有适应了流动人口的新特点和流动目的,才能更好地推进就业质量提升,推动城市化进程和促进社会稳定。
从国际来看,“产业升级”一般指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的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对流动人口失业的影响机制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技术替代效应;二是劳动力素质需求带来的结构性失业效应;三是社会化生产效应。产业转型升级不仅有效促进了我国经济增长,还使大量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缩减规模或被淘汰,大量传统行业的就业人员面临着技能提升压力和失业风险压力。根据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资本、技术对劳动力存在挤出效应。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资本和技术的作用不断增强,减少了劳动力就业机会。无论是农业还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机器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流水线取代手工劳动,会使大批工人失业。
一般而言,劳动力职业技能具有惯性,不能很快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运用新生产工具的能力全面提升。而对于流动人口而言,其社会保险参保率低、缺少技能提升途径、学历低,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成为结构性失业风险最大的人群。同时,产业升级也会促进生产社会化,工业革命以来,家庭手工业不断被社会化大生产所替代,劳动者越来越难以依靠传统的“父母带子女”“师傅带徒弟”“哥哥姐姐带弟弟妹妹”的方式实现技能提升。每一次产业升级都在改变生产力,推动生产关系升级,把劳动者不断推向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生产把劳动者技能提升和劳动保障渠道不断地由家庭、小作坊、微小企业推向社会。如果社会保障、就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等公共政策不完善,产业转型升级就会带来失业率上升,即产业转型升级把人力资本提升的责任逐步推向社会,需要社会承担起更多的就业公共服务职责。
本书分为十一章,第一章至第四章为理论研究和流动人口失业现状特征研究;第五章至第七章为流动人口失业发生机制研究;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主要为流动人口就业服务需求研究与失业风险应对策略设计。
总体来看,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不仅要合理引导流动人口分布,促进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效益,还要致力于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从制度上保障流动人口劳动权益,将其纳入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中,从失业前预防到失业后提供救助、引导就业,促进其就业质量提升,减少失业风险。户籍已经不是影响流动人口就业或失业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本、就业培训、技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中影响流动人口失业的最关键因素。所以应当提升流动人口人力资本,尤其是提升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打造流动的资本。对于已经流动多年的流动人口,应该通过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用继续教育、在职培训、职业流动、待遇提升、工作环境改善等方式让其融入城市。针对中西部流动人口增多、失业风险较大的现实,应该推进中西部经济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机制建设、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提升,推动协同发展。同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使流动人口实现就地转移、就地就业、就地城市化。
◐
杨胜利,河北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城乡融合发展与社会保障。
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1项,横向和厅级课题多项。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学刊》《华东经济管理》《云南财经大学学报》《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等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2部。
◐
↓滑动查看更多
◐
◐
◐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