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中国医师是一群怎样的人?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8-21 15:10   浏览量 29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今天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活动主题是:勇担健康使命,铸就时代新功。我们知道医者仁心,作为医生救死扶伤是本职工作,却很少注意到他们的无私与牺牲。他们牺牲自身的家庭与生活,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与此同时,工作、家庭、考评、晋升、社会舆论等多重的压力也渗透医师工作与生活的各环节中。医师群体的工作情况如何?他们工作压力的来源是什么?如何化解工作当中的压力与矛盾,营造“医者仁心”和“尊医重卫”的互动环境?


“清华社会调查”系列新书《中国医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状况》通过对医师群体工作环境、工作内容等影响工作状态的因素进行深入描述和解释,对医师群体的医患沟通和医患关系认知进行了深入解读,坚持以人为本,为社会对医师的崇高职业价值和人文精神树立认识,为医师营造出良好的外部发展条件,进而营建积极的医患互动环境。


人民健康始终处于我国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医务工作者则是人民健康最重要的守卫者。尤其自2020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全社会看到了数百万名医护工作者不怕危险、不辞辛苦、舍己为人的身影。他们为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

事实上,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这种负担重、压力大的工作状态在疫情之前就是许多医务工作者的常态。尽管如此,我国的医患关系却并不乐观。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大健康理念和家庭医师等新的看病就医方案的推广必然带来医患之间更多的互动。改善医患关系,引导医患良性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客观资源条件不充分不均衡固然是造成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现代医学发展对疾病诊疗模式的改变、现代医疗卫生管理制度对医患角色定位的影响、医疗市场化对医师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的改变等,都颠覆了医患关系的传统认知,使得社会各界对医务工作者工作压力和工作环境的认识不足,加深了患者对医师的误解,也导致了不良舆论风气的滋生。

在医患关系中,医务工作者和患者应该是平等的主体,医务工作者的诉求同患者诉求一样重要。简单地要求医师无私奉献,不断忍让,或依靠“一刀切”式的加强安保,将患者视为“敌人”,都无异于扬汤止沸、治标不治本。医护人员作为人民健康的守护者,医德和奉献精神固然重要,但医务工作者也是人民的一员,过度要求他们付出和退让而不给予相应的关照,既是对以人民为本的背离,也是医院管理中的“懒政”,甚至助长个别人对医护人员权益侵犯的倾向。

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关心医务工作者,改善医患关系,就是要消除影响医师同患者沟通互动的外部不利因素,拓宽医患双方的信任带宽,建立医患双方的信任空间。一方面,医务工作者在和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其状态会受到自身工作压力、工作环境的影响,因此,探寻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特征和工作诉求,既有助于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多一分了解、多一分体谅,也有助于从制度上减少影响医患沟通交流的因素。另一方面,医患沟通既是信息传输的交换,也是情感信任的交流。了解医师群体对医患交流的认知和医患关系的定位,既有助于提升医患沟通的效率,也有助于增进诊断治疗的效果。

基于此,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以我国医师群体为调查对象,于2021年发起了此次中国医师调查,并撰写本报告。此次调查通过问卷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医师群体的工作内容和该群体对医疗资源、组织制度、考核体系等客观工作条件的评价,对医院绩效导向、医药技术发展、人文医德精神等工作环境的感受,以及他们对与患者沟通互动的认知和对医患关系的定位。希冀能够对医师诊疗过程和考核体系被迫“嵌入市场化”的现象进行反思,为我国医疗改革提供参考,为社会重建对医师的崇高职业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认识,营造出良好的外部条件,最终形成“医者仁心”和“尊医重卫”的医患互动环境。

这次调查在早期准备中,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的“当代中国思享会”为我们提供了思想与理论的交流平台;在网络问卷调查的实施阶段,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社会调查与研究中心承担了具体的调查与资料收集工作;在问卷分发的过程,我们得到了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得到了散布在全国多个城市与乡镇医院的医师与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后期的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众多单位与学者、学生的支持。我们还要感谢许弘智从调查设计到资料初期整理的持续付出,感谢郭心怡与王欧在资料收集与整理过程的参与和讨论。没有这些支持和帮助,整个调查无法完成,整个报告也无从谈起。

在这次调查中,我们特别感谢高金声、袁钟开阔的现实视野与卓越的领导能力;感谢沈原、刘世定深厚的理论素养与及时的学术提点;感谢游睿山与高立不顾艰辛的投入与周到细致的协调;感谢李淼与訾新宇事无巨细的付出与负责到底的执行。

《中国医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状况》的部分材料与数据分析在2021年4月16日举行的“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医学人文论坛”中,以《2021医师调查报告——回归人文、守护崇高》的报告形式先行发布。

本书的资料分析与文字写作是一个分工合作的过程。整个报告的逻辑框架与章节安排由王天夫、闫泽华与罗婧完成;初稿的统合与整理由闫泽华与王天夫完成;数据清洗与图表制作初稿由吴英发与闫泽华完成。王阳、邓冬婷、才旦珍满、何雪吟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写作。

著者谨记

2022年5月

(文章节《中国医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状况》前言


推荐观看

清华社会调查:传统、接续与再出发



书籍信息

中国医师:群体特征与工作状况

闫泽华 吴英发 王天夫 等著

2023年4月出版/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0741-6


内容简介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始终以“面对中国社会真问题”,扎根中国大地、探索中国发展为传统。“中国医师调查”是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在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于2020年12月针对我国医师群体开展的自主课题,旨在全面和深入了解医师群体的基本情况、群体诉求,以及在当前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医疗观念等。本书正是在此次调查基础上写作而成,希冀能够对医师诊疗过程和考核体系被迫“嵌入市场化”的现象进行反思,为我国医疗改革提供参考,为全社会重建对医师的崇高职业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认识,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助力“医者仁心”和“尊医重卫”的医患互动环境的最终形成。


作者简介


闫泽华,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讲师,北京社会管理研究基地专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以科技、文化、社会关系为切入点的转型社会学。

吴英发,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

天夫,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系主任,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分层与流动、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及数字社会等。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调查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调查缘由
第三节 研究设计
第四节 报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医师的人口社会学特征
第一节 医师群体的人口学特征
第二节 医师群体的工作情况
第三节 不同类型医院中的医师情况

第三章 医师的收入情况
第一节 调查概况与样本概况
第二节 医师收入基本情况
第三节 医师收入与个人人力资本交叉分析
第四节 医师收入与医院性质、级别等交叉分析

第四章 医师的工作环境
第一节 医疗资源的投入与分配
第二节 组织制度的制定与完善
第三节 组织内的人际关系

第五章 医师的工作压力
第一节 工作与生活:以病人为中心
第二节 考核与评价:日常工作中的感知与行动
第三节 培养与晋升:永远“在路上”
第四节 社会态度:被“神圣化”与“污名化”的医师
第五节 多重压力之下的医师:认同与选择

第六章 医师对市场和科技的态度
第一节 对现有医疗形式的评价
第二节 市场化总体特征
第三节 科技化总体特征
第四节 重归医学人文精神

第七章 医师与患者的沟通互动
第一节 沟通认知与态度
第二节 沟通方法
第三节 沟通的外部因素
第四节 医师视角下的沟通

第八章 医师与患者关系
第一节 医患关系现状
第二节 医患矛盾来源
第三节 解决矛盾

第九章 报告总结
第一节 工作压力和收入
第二节 微观和宏观工作环境
第三节 医师与患者的关系


( 向上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柳   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