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世界经济与政治》2023年第7期目录及摘要

作者:经管领读

发布时间 2023-07-31 17:09   浏览量 30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点击封面 订购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主办的国际关系学学术月刊。《世界经济与政治》坚持“理论性、战略性、综合性和现实性”的办刊方针,以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为主旨,注重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结合,注重选题的学理性、创新性和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紧扣时代热点和学科前沿问题,弘扬学术创新精神,提倡学术自由和平等,促进学术交流。2012 年入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首批资助期刊,2013 年和 2018 年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2015 年和 2017 年入选全国“百强报刊”,2018 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 AMI 综合评价报告》评为国际政治类权威期刊,2020 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学术期刊奖特别奖,多次被评为 CNKI 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主要期刊评价体系中处于领先地位。

投稿网址:sjzbjb.ajcass.org

本刊不以任何形式收取版面费!

国际关系研究中的曼陀罗:理论、历史与现实话语

吕振纲

【内容提要】曼陀罗这一概念具备发展国际关系理论及案例研究的创新潜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曼陀罗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概念。国际体系分析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东南亚本土丰富的一手文献资料以及东南亚史学的经典著作有助于重构东南亚国际关系史的全貌。借助这些文献,曼陀罗可用于阐释古代东南亚地区国家间的互动历史及规律。东南亚历史上存在宪章国家、港市国家、高地政体及村庄政体等政治行为体,不同政治行为体的互动构成了相互交错的曼陀罗。从区域层面看,曼陀罗是一个复数的区域体系,这一体系的文化基础是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即使经历了伊斯兰文化变迁仍未丧失曼陀罗的特色。从互动进程来看,多中心的互动形成了历史上三种相对稳定的体系模型,分别是中心—边缘模式、上游—下游模式和高地—低地模式。东南亚地区大国与域外国家的交往同样丰富,尤其与中国的互动引发了曼陀罗与朝贡关系的争论,尽管这两个体系有不少相似之处,但在世界秩序观念、朝贡和战争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使得曼陀罗作为独立的区域秩序而存在。对现代国际政治而言,曼陀罗依然是一个有启发性的概念。这一概念具备发展国际关系理论的潜力,同时有利于分析和解释当今的东南亚政治甚至世界政治。
【关键词】曼陀罗;朝贡体系;国际体系;区域秩序;东南亚地区
【作者简介】吕振纲,暨南大学政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研究——基于网络分析的实证研究

胡悦 欧阳睿

【内容提要】软实力的概念从界定到实践已有20多年,该概念以各种形式被纳入各国的发展战略。相较于实践层面的应用,学界对软实力与硬实力间存在何种关系这一基础性问题的理论解释和实证研究尚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国家间掺入了软实力变量而进行博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掌握,也妨碍了对软实力与硬实力发展规律的把握。为回应既有研究不足,作者梳理了经典权力理论和软实力理论的发展与进展,并从中归纳出存在于软实力与硬实力间的三种一般性关系,即软实力直接强化硬实力、软实力间接强化硬实力以及软实力弱化硬实力。针对这些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作者采取政府间国际组织网络的测量方法并以1945—2005年的跨国纵贯数据为基础对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软实力并未如一些理论家所预期的那样对硬实力产生简单的促进作用。软实力和硬实力是驱动一国对外关系往不同方向发展的两种力量。软实力的增强形成了对硬实力的替代作用,也挑战了现有巧实力理论对软实力与硬实力正向关系理论的效度,这种关系在稳健性检验中保持了稳定。调节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提高软实力对经济因素转化为硬实力具有负向作用,却有助于提升军事因素向硬实力的转化效率。
【关键词】软实力;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权力理论;网络分析;政府间国际组织
【作者简介】胡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欧阳睿,台湾淡江大学国际事务与战略研究所助理教授。


国际组织的竞争与死亡——一种生态学的视角

罗杭 李博轩

【内容提要】一大批国际组织在全球治理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但也有不少国际组织走向死亡。为解释国际组织死亡的原因,作者重点关注国际组织之间的相互竞争。考虑到国际组织与国家之间的互动明显比国际组织之间的直接互动要频繁,作者聚焦国际组织间经由国家(共同成员国)介导的间接竞争,引入生态学中的表观竞争概念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竞争压力的测算方法,以多边开发银行为例,构建国家国际组织二模网络,尝试呈现国际组织间竞争的强弱格局,衡量各国际组织的潜在竞争力以及承受的竞争压力。结果显示,在全球多边开发银行中,世界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竞争力最为突出。全面比较各大洲区域内多边开发银行之间的竞争压力平均值发现,美洲最高即竞争最为激烈,非洲最低。通过统计方法检验国际组织间的竞争压力与国际组织消亡之间的关系发现,一个区域堆积过多成员重叠、业务相近的国际组织所带来的过大竞争压力与国际组织的死亡直接相关。
【关键词】国际组织死亡;生态学;表观竞争;重叠的区域主义;多边开发银行
【作者简介】罗杭,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长聘副教授;李博轩,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讲师。


东盟中心地位何以存续——基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

董贺 袁正清

【内容提要】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是近年来政策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既有研究多认为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正经受严峻挑战,面临被削弱甚至消解的风险。作者采用组织生态学的系统化视角,借助SWOT分析模型,在组织形态与组织环境复合维度下阐释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机制,结合生态位概念对东盟中心地位的基础进行再考察,为该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路径。根据组织环境演化与生态位竞争的逻辑,东盟自身组织形态以及东亚区域合作环境赋予的有利因素建构着东盟的生态位宽度,组织形态中的劣势与环境中的威胁制约着东盟在区域合作环境中的适应度,两类因素共同决定东盟中心地位的存续机制。通过描绘东亚区域合作环境,提炼东盟的结构特征,对东盟在制度和互动层面的中心地位展开多维分析得出,东盟作为通才组织在“粗粒度”的东亚区域合作环境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在同其他主体之间的生态位竞争中也更具优势,东盟中心地位的基础依然稳固。尽管面临复杂的内外压力,但通过巩固并强化其生态位优势,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环境向更加协同共生的方向演进,东盟将继续保持其中心性并在区域合作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关键词】东盟中心地位;组织生态;生态位;存续机制;东亚区域合作
【作者简介】董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教授;袁正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政党、国家能力与经济兴衰——来自东亚与东南亚经济体的启示

攻研 毕胜

【内容提要】政党对国家兴衰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国家能力的视角,作者建立了政党领导力与国家经济兴衰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东亚与东南亚经济体的长期历史数据检验了相关理论假说。研究结果显示,政党领导力与宏观经济的持续平稳运行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政党领导力的增强显著提高了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相关经济体的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率,减少了经济衰退的风险和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具有强大领导力的政党通过严密的组织与本国民众建立了密切联系,以高效融入本国社会的方式推动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显著提升了国家的资源动员能力。政党通过不断完善政党制度对党内成员进行约束并强化党内协调以降低政策被特定群体俘获的可能性,确保政策目标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增强本国政府对国家总体资源的配置能力与使用能力。政党领导力是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体的国家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解释和理解东亚与东南亚经济体何以能创造“经济奇迹”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加强执政党建设何以能提升国家能力提供了理论解释。
【关键词】政党领导力;国家能力;经济兴衰;政党建设;东亚与东南亚经济体
【作者简介】杨攻研,辽宁大学中国开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国际经济政治学院教授;毕胜,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际政治中的经验理性:本土实践与互动经验

于阳

【内容提要】国际政治中多元的本土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这些带有情境特征的互动现象难以完全用普遍性规律进行恰当解释。基于对理论理性的反思,经验理性将互动经验纳入分析框架,关注本土实践中的非普遍性要素。经验理性理论认为,在某一情境内形成的互动经验将影响行为体在该情境内的下一次互动。互动经验在具体实践中生成,其内涵包括对互动对象角色身份的认识和互动技巧。前期互动生成的经验通过行为默示的重复或将其具象化嵌入实践背景,进而影响行为体做出适应性行为。这种行为逻辑提供了一个解释本土实践的分析框架。以东亚本土实践为例,在中国与东盟有关南海问题的互动中,中国逐渐形成对东盟作为中立协调方的认识和多边内的灵活互动技巧,这些互动经验促使中国主动做出适应性行为,提出“双轨思路”并与东盟进行“南海行为准则”谈判。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互动中,亚太地区相关大国意识到东盟不希望其区域合作中心的角色身份被弱化,并逐渐形成开放、非约束、渐进地推进自由化的互动技巧。这些互动经验引导亚太地区相关大国做出适应性行为,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机制外发展出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及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两条不同的经贸自由化路径。案例分析检验了经验理性的解释力,说明纳入具体互动经验的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普遍性理论解释本土实践的不足。
【关键词】经验理性;理论理性;本土实践;南海问题;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作者简介】于阳,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来源:微信公众号“世界经济与政治”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