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评】音乐如何影响了中唐诗歌嬗变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5-29 15:54   浏览量 21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乐文化”,“乐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文艺发展影响巨大,其中诗乐关系尤为密切。柏红秀的《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创作研究》从雅乐与俗乐入手,以空间和时间为脉络考察中唐雅乐与俗乐的发展,基于雅俗流变考察中唐宴乐之风的兴盛,揭示宴乐之风对于此时诗歌创作队伍和创作内容的重要影响。

唐-敦煌220窟北壁-药师经变

(下部为乐舞图,有四人对舞、28人乐队,菩萨燃灯)


         

音乐如何影响了中唐诗歌嬗变

王笑莹 | 文

 阝              

                             廴            

中国古典诗歌自诞生之日起就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先秦时诗乐舞合一,此后虽诗乐逐步分离,各自独立,但音乐对诗歌的影响一直存在。故研究中国古典诗歌,音乐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如赵敏俐先生所言,从音乐与诗歌关系角度进行研究,是一个关系到如何重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本质的问题,“认真地研究中国诗歌与音乐的关系,是深化当前中国诗歌研究的重要方面,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5期)。唐代音乐与诗歌均很辉煌,关联更是密切,学界向来不乏对二者关系的研究,代表性成果包括任半塘《唐声诗》、王小盾《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但大都限于唐代入乐歌诗的研究,未推及诗歌的整体考察。
扬州大学柏红秀教授多年来在音乐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领域辛勤耕耘,相继出版《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音乐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音乐文化与盛唐诗歌研究》,其新作《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创作研究》已是她在这方面研究出版的第四部著作。该书从音乐雅俗流变的新视角来考察中唐诗歌创作,用点线结合之手笔勾勒出唐代音乐雅俗流变的整体态势以及对中唐诗歌的影响,既有宏观论述又有微观研究,体现出强烈的文化史与文学史意识,是对当前中唐诗歌研究的新突破。
该书共分九章,前三章是对唐前直至中唐雅乐与俗乐的梳理,重点探讨雅乐的建制过程与俗乐发展繁荣的表现与原因。第四章与第五章由音乐雅俗流变对标中唐宴乐之风,进而论述对中唐诗歌创作的影响。这两章在全书结构中十分重要,既起到承上启下的联结作用,又是全书总结性纲领性内容,可谓全书枢纽。其中第四章清晰梳理了中唐音乐雅俗流变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唐宴乐之风兴盛原因及俗乐繁荣的表现。俗乐的繁荣引起宴乐之风的兴盛,从而为下文的阐述做好铺垫。第五章从多个侧面对宴乐之风与中唐诗歌创作进行论述,指出中唐创作主体的改变:“当中唐诗歌创作主体——士人阶层的队伍以及参与诗歌创作的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以后,自然也就带动了诗歌创作内容的变化。”由此搭建起音乐文化与诗歌创作之间的桥梁,成为全书章节内容的过渡。第六章至第九章结合文本,对不同类型的中唐诗歌进行细读,分析中唐宴乐之风对这些诗歌的创作之影响。所涉诗歌广泛,分类细致,相关诗歌既有入乐诗歌也有徒诗,可谓对中唐涉乐类诗歌的全面考察。
柏教授选择从音乐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雅俗流变来对中唐诗歌作整体考察,无论选题还是研究方法都是一种创新。众所周知,中唐诗歌嬗变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古典诗歌基本体式和表现方法的成熟与定型均完成于此时,同时一些新的法门也由此开启。对此很多学者有过论述,如明末清初的冯班《钝吟杂录》云:“诗至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清人叶燮《百家唐诗序》更是高度肯定了中唐诗歌的地位,认为中唐之“中”是“古今百代之‘中’,而非有唐之所独得而称‘中’者也”。近人陈衍也有诗歌的“三元论”,所谓“三元”即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祐,开元、元和更是唐宋诗分野的中枢。(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今海内外学者对中唐诗歌不乏断代研究,如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蒋寅《百代之中——中唐的诗歌史意义》、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中唐文学论集》等著作均从不同角度聚焦中唐诗歌的新变。也有一些成果从文化思想角度切入,如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刘航《中唐诗歌嬗变的民俗观照》以及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会角色与文学活动》等。但从“音乐文化”这一视角切入的整体性研究成果尚未出现。鉴于中唐在唐代文学以及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对于这一时期音乐与诗歌关系进行探讨,可以为中国古代诗乐关系及文学本质的考察提供新的视角。
该书将宏观论述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书的前五章主要以宏观论述为主,涉及音乐文化史与唐代文学史相关内容。后面章节则为微观研究,涉及乐器、乐舞诗的分类、乐曲与乐歌的传唱、乐人的形象塑造等内容。微观研究以文本细读为主,其间也贯穿着文学史的宏观视野,在与前代同类诗歌对比中指出中唐诗歌的发展状况。此外,该书文献资料极为丰富,体现出柏教授对任半塘先生“竭泽而渔”学术精神的传承。
总之,《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创作研究》作为一部深入融合音乐与文学的力作,主题十分鲜明,通过对音乐文化与中唐诗歌互动关系的翔实考察,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诗乐关系的认知,启发我们思索中国古代诗歌的本质及其内在发展规律,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
(本文作者王笑莹为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文章来源于光明日报)


书籍信息

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诗歌创作研究


柏红秀 著

2022年9月出版/定价118.00元

ISBN 978-7-5228-0297-8


内容简介

本书从雅乐与俗乐入手,考察中唐雅乐与俗乐的发展,然后基于雅俗变来考察中唐宴乐之风的兴盛,揭示宴乐之风对于此时诗歌创作队伍和创作内容的重要影响。书中作者从音乐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雅乐与俗乐的发展流变入手,来考察音乐发展对于诗歌的影响。而且考察了雅乐与俗乐的区别、源流,并且在考察它们在中唐的流变过程中找出它们对于诗歌产生巨大影响的介质——宴乐之风,进而由此来考察了创作队伍和创作内容的新变,并对其中的乐器诗、乐舞诗、乐歌诗和乐人诗进行了深入地考察。


作者简介

柏红秀,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双博士后,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部级社科基金4项,出版专著和教材6部,发表论文50多篇,近20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扬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等。获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15年)、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004年)、扬州大学最美教学科研岗女职工(2020年)称号。社会兼职包括乐府学理事、江苏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理事、江苏省传媒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地域文化研究会理事、扬州名城非遗产学研中心理事长等。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影视鉴赏”“戏曲鉴赏”课程,开设“柏家文艺”微信公众号。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唐前雅乐和俗乐
 第一节 雅乐
 第二节 俗乐
 第三节 唐前雅俗乐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唐雅乐的发展
 第一节 初盛唐雅乐建制概况
 第二节 “安史之乱”对雅乐的破坏
 第三节 中唐的雅乐建制


第三章 中唐俗乐的发展
 第一节 初盛唐俗乐的发展及特点
 第二节 中唐俗乐的发展与特点
 第三节 中唐俗乐全面繁荣的原因与表现
 第四节 中唐宫廷俗乐表演机构
 第五节 中唐的民间音乐

第四章 音乐雅俗流变与中唐宴乐之风
 第一节 中唐音乐的雅俗流变
 第二节 中唐宴乐之风的全面兴盛

第五章 宴乐之风与中唐诗歌的创作
 第一节 宴乐之风与中唐诗歌的密切关系
 第二节 宴乐之风对中唐诗歌创作队伍的影响
 第三节 中唐士人参与宴会诗歌创作的新特点
 第四节 宴乐之风与中唐诗歌的创作内容

第六章 宴乐之风与中唐乐器诗
 第一节 中唐传统乐器诗
 第二节 中唐新兴或流行的乐器诗

第七章 宴乐之风与中唐乐舞诗
 第一节 初盛唐乐舞诗
 第二节 中唐乐舞诗


第八章 宴乐之风与中唐乐歌诗
 第一节 描写了中唐乐歌的类别和功能
 第二节 呈现了乐曲的演唱状况
 第三节 涉及的歌词情况
 第四节 述及丰富的歌唱活动

第九章 宴乐之风与中唐乐人诗
 第一节 淡化对乐人容貌的描写
 第二节 注重描写乐人的技艺
 第三节 全方位描写乐人的生活
 第四节 深入乐人的精神世界
 第五节 融入更多的情思


主要参考文献

( 向上滑动浏览 )


策划:张思莹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