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速递 |《媒介观念史论》——国内首部媒介观念史著作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2-13 09:27   浏览量 57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11

二月

星期六

媒介,不仅是日常用语中的常用词,也是学术书写中的关键词。“媒介”这个普通的概念背后,潜藏着复杂的思想观念史。


—— 《媒介观念史论》



//

历史作品有开头和结尾,

但其中描绘的事件却无始无终。

——柯林伍德:《自传》


History books begin and end,

but the events they describe do not.

——An Autobiography by R.G.Collingwood

//



媒介,不仅是日常用语中的常用词,也是学术书写中的关键词。在许多语境中,媒介似乎是个不用加以解释的简单概念。然而,熟知非真知,尤其在学术书写中,究竟应如何理解媒介,一直是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媒介”这个普通的概念背后,潜藏着复杂的思想观念史。


《媒介观念史论》尝试描绘一幅以媒介观念为主题的历史图景,开启一场追溯历史的“旅行”。在这场从古希腊开始的“旅行”中,我们将从媒介观念的角度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人的思想,并从基特勒等较晚近的思想家那里探求激活媒介理论的新动能。理解媒介观念的历史性有助于澄清当代媒介理论中的一些问题,促进观念史、科技哲学与媒介研究等相关学术领域之间的交流融合。


本书中所谓媒介观念,是广义上的观念,不仅指媒介概念本身所具有的诸多含义,也包括中间、中介、象、用具等相关概念的含义;不仅包括手段、传播工具、大众媒体等较为日常的观念,也包括延伸人体的技术、存在论化的媒介、文化技艺、技术性媒介等蕴含丰富学术性的思想观念。但本书的目的不在于对这些含义和观念分别加以解释,而在于从这些纷然的观念中寻绎出思想的道路:为何媒介概念会在当今走出一条无限扩展的道路。要解答这个问题,必须回到媒介观念史,回到媒介与“真”之间的关系及走过的各种道路。


所谓真,在本书中,根据不同语境,可对应为真意、真实、真理、存在、无蔽、本有等。因此,所谓“道路”,是复数的道路。质言之,本书的目的是,在充分理解媒介观念之思想内涵的基础上,建构出经由媒介通往真理的几条道路;由此可以发现,媒介概念无限扩展的根源在于媒介的存在论化。


本书以八章的篇幅铺陈推演。其中,第一章交代回溯地建构媒介观念的必要性和方法论。第二章分析中西词源中的媒介观,以中间状态存在论作为进一步展开媒介观念史的出发点。第三章在词源基础上,综合相关概念群,建构出由中介通往真实的两条道路:中介无隔与超越阻隔。后世思想家多在超越阻隔上作文章,康德主体哲学等在这一问题只能走向表象之真或建构之真。第四章作为过渡,认为人本主义媒介观对主体哲学构成一定的挑战,但最终没有突破。第五章和第六章以现象学为视角,建构出通过对媒介的真诚性体验通达体验之真的道路,和通过存在论化的媒介通达存在之真的路径,并认为这两条道路能够克服人本主义媒介观的局限。第七章和第八章倡导回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技艺、技术性媒介及其存在论意义,揭示它们对于我们的存在方式和思想表达的基础性影响,从而从物质性角度克服因媒介概念恶性扩张而带来的概念失效问题。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时常参看结语部分的结论简图(参看下图),以免迷失在各种道路中。



本书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存在论视域下的媒介观念史:从前现代的“媒介”观到媒介之终结》(2018年6月通过答辩)基础上修改而成。除调整了个别章节的前后顺序、修正了一些论述和措辞外,作者增加了一些最新研究思考的内容,如第七章《从文化技艺到技术性媒介》和附录文章,以深化在博士论文中未来得及展开的思想。


作者于2015—2018年在台湾世新大学攻读传播学博士,期间接触了大量媒介理论,在总结的过程中,作者认识到理解媒介是观念史中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问题,并试图解释一个学界似乎不会关注的问题:为什么当今学者赋予“媒介”如此多的学术内涵?文献往往对此语焉不详,或以媒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等理由一笔带过。诚然,我们无法否认媒介技术发展对媒介研究兴起的直接作用,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媒介学者会产生把所有东西都作为媒介的思想倾向。在海德格尔、基特勒等思想家的引领下,作者认识到这种思想倾向很大程度上是把媒介纳入到真理问题、存在论问题的必然结果,而把媒介纳入真理问题的诸多思想方案,早已从古希腊先哲那里徐徐展开。于是便有了这本《媒介观念史论》。



书籍信息

媒介观念史论


于成 著

2022年12月出版/定价98.00元

ISBN 978-7-5228-1049-2


内容简介

“媒介”这个普通的概念背后,潜藏着复杂的思想观念史。本书尝试描绘一幅以媒介观念为主题的历史图景,开启一场追溯历史的“旅行”。在这场从古希腊开始的“旅行”中,我们将从媒介观念的角度重新审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海德格尔等哲人的思想,并从基特勒等较晚近的思想家那里探求激活媒介理论的新动能。理解媒介观念的历史性有助于澄清当代媒介理论中的一些问题,促进观念史、科技哲学与媒介研究等相关学术领域之间的交流融合。


作者简介

于成,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传播学学士、中文出版专业硕士,台湾世新大学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媒介哲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德国媒介哲学研究”,在《文艺理论研究》《读书》《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技期刊研究》《科技与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获第六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出版科研论文奖。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媒介观念的历史性问题

 第二节 词源、概念与观念


第二章 词源中的思想观念

 第一节 前现代思想中的“媒介”

 第二节17—18世纪的媒介概念

 第三节 中西比较的可能性


第三章 由中介通往真实的路:中介无隔与超越阻隔

 第一节 中介无隔

 第二节 主体与真实之隔

 第三节 超越阻隔的路


第四章 主体哲学视野下的延伸论:继承与挑战

 第一节 媒介如何等于了技术?

 第二节 技术决定论与人本主义

 第三节 另一种可能性


第五章 体验之真与存在之真

 第一节 媒介体验论与体验之真

 第二节 回到关系之网

 第三节 媒介存在论


第六章 存在论化的媒介与思想的关系

 第一节 存在论化的媒介

 第二节 尼采与打字机

 第三节 技术性媒介的终结与哲学的终结


第七章 从文化技艺到技术性媒介

 第一节 何谓文化技艺

 第二节 从文化技艺到技术性媒介


第八章 文化技艺的“终结”

 第一节 “线上”对“线下”的终结:操作链分析

 第二节 线上游戏的文化嵌入

 第三节 编程作为媒介“终结”后的唯一一种文化技艺


结语 往真之路


附录

一、PPT批判

二、读写教学法的变革与德语区话语系统1800的生成

三、摄影:装置社会的模型——弗卢塞尔《摄影哲学的思考》释义


参考文献

后记



上下滑动浏览


导言选摘

媒介概念作为"零碎整体",一种永远生成着的"可能世界"( possible world ),丰盈但不肿胀,足以支撑起观念史的讨论;当然,它不可能囊括全部线索。着眼于"媒介"这一浓缩的固定词语及其相关的概念群,本书通过解读一些关键作家的相关作品,诠释"媒介"在前现代、现代语境中的思想内涵,尝试建构媒介观念生成流变的框架,为更深入的观念史、思想史、理论史研究奠定基础。与词源学考察不同,本书不是对媒介概念的考证,而是在学术文本中挖掘人们对于媒介概念之思想内涵的理解,因此偏向词源为线索的观念史方法取径。鉴于媒介概念混杂日常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复杂性,本书只能在相当宽泛的广义上用观念史来界定方法取径,不同于史学方法论中狭义的观念史或思想史方法论。


无论是汉语学界和西方学界,都鲜有文献对媒介观念进行系统性梳理和诠释,但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是历史的漠视者,一些西方媒介理论家和文化理论家在建构理论时,已经兼顾到了观念的历史性问题,吉勒里( John Guillory )、基特勒( Friedrich A . Kittler )等学者的许多论述更是直接面对了这一问题。所以,我们已有充分的理由和准备重演媒介观念。



策划:刘振华

编辑:丁曼泽

审校:柳    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