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书单 │ 索·恩德国史系列已出版书目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3-02-13 09:26   浏览量 61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01


第三帝国的最后八天

[德]福尔克尔·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

何昕 译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内容简介

“战争即将结束,但和平尚未来临”

从希特勒死亡到德国无条件投降之间令人恐惧的“时间真空”

德国历史教科书上的“零点时刻”,到底发生了什么?


对许多德国人来说,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死亡与1945年5月7~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之间的那些日子是“时间仿佛停滞”的“零点时刻”。“战争即将结束,但和平尚未来临”很好地描述了他们生命中这个深刻的转折点。


在邓尼茨政府逃往弗伦茨堡时,盟军正在持续推进。柏林放弃挣扎,C集团军群在意大利投降,火箭专家韦恩赫尔·冯·布劳恩被逮捕。自杀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大规模的强奸比比皆是。最后的死亡行军、野蛮驱逐、隐姓埋名的纳粹高官、集中营解放……作者描写了柏林、代明、汉堡、布拉格、布雷斯劳、阿姆斯特丹等多个城市在这八天的生死时刻,多角度书写了这个浓缩了无数矛盾的历史转折点。


作者简介

福尔克尔· 乌尔里希(Volker Ullrich),1943年生,德国著名历史学家、传记作家、专栏作家、电视媒体人,主攻历史、文学、哲学和教育学,1975年以论文《20世纪初汉堡工人运动研究》获博士学位,是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领域的顶尖历史学者。曾担任《汉堡周刊》“政治书目”栏目主编,为《时代》杂志旗下著名作家和《时代杂志·历史篇》联合出版人。已出版《焦虑的强国:1871—1914,德意志帝国兴亡史》《希特勒传:跃升年代》等经典作品。



编辑推荐

作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和希特勒传记作家,福尔克尔·乌尔里希从历史的微观图景和马赛克中拼凑出一幅“第三帝国最后八天”的全景图,读起来扣人心弦。在以“天”为单位的篇章布局中,宏观与微观视角结合,不断穿插个人故事和地区历史,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正在崩塌的世界,一个充满了戏剧性和希望、暴力和恐惧的世界。


本著作极富阅读价值的一点在于,它依据档案、日记、书信、演讲等资料,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复杂的社会心理,并指出,只有清楚那种物质和道德上的破坏程度,才能理解5月8日发生之事是多么难以想象,而德国后来的反思历程又是多么艰难、漫长。


许多历史见证者,无论是作家托马斯·曼、鲁斯·克吕格,还是记者/评论家艾里希·凯斯特纳、威廉·夏伊勒,抑或历史学家齐格弗里德·凯勒,还有后来的政治家维利·勃兰特、康拉德·阿登纳、赫尔穆特·施密特、特奥多尔·豪斯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记录下了一种普遍的五味杂陈:对元首之死的无动于衷、被抛弃的愤怒、失去家人的悲痛、死里逃生的庆幸、对胜利者复仇和前途未卜之担忧,以及理想主义多次遭滥用、信仰无数次崩塌后的空虚感……但同时,很少有人为纳粹罪行感到羞耻、悔恨,人们对占领区胜利国代表卑躬屈膝地顺从,以麻木又近乎顽强的状态勤奋地清理废墟、进行重建,俨然一种“身体和道德上的残废和畸形”。



02

德意志理想主义主义的诞生:
席勒传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毛明超 译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内容简介

★ 开启一场 “席勒复兴”

★ 进入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

★ 感知人生中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伟大的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席勒的早期创作充满炽烈激情和抗争精神,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随后席勒和歌德互相砥砺,将德国古典文学推向顶峰。席勒的作品歌颂人的自由和尊严,贯穿着昂扬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世界文学史和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诗作《欢乐颂》被贝多芬写进第九交响曲后,更是被全世界人民传唱。席勒的作品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被译介到中国,深受中国读者喜爱。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描绘了席勒的一生,讲述了席勒如何(与歌德一起)在1790~1805年的十多年间成为德意志精神生活中的那颗位居核心的恒星。所有人都登上了舞台:诺瓦利斯、荷尔德林、施莱格尔兄弟、费希特、青年黑格尔、蒂克、布伦塔诺。这部关于一个伟大人物的生平、著作与时代的书,或许正可以开启一场“席勒复兴”。



作者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德国知名学者、文化大家,1945年生于巴登-符腾堡州罗特维尔市,曾在法兰克福与柏林学习哲学、文学、历史与艺术史,获博士学位,后成为自由作家,为德意志思想群星立传。曾获多项文学殊荣,入选德意志语言与文学科学院并荣膺德国一等十字勋章,现任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曾著有《海德格尔传》《尼采思想传记》《荣耀与丑闻:反思德国浪漫主义》《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等。


媒体评价

人们拿起萨弗兰斯基的书,就会感受到:席勒始终在场,而且是怎样的在场!

——汉斯-于尔根•兴斯(Hans- Jürgen Schings),《法兰克福汇报》


文笔精彩,观点鲜明,思维敏捷。这部传记再度把席勒作为同时代人送到我们跟前。——延斯•比斯基(Jens Bisky),《南德意志报》


同席勒一起,人们进入过去的另一个阴影之国:进入了德意志精神难以忘却的黄金时代。那是神奇的岁月,它帮助人们保留住感知人生中那些真正重要而充满精神之物的能力。——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03

100个物品中的德国历史(全两册)

[德]赫尔曼·舍费尔(Hermann Schäfer) 著

陈晓莉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内容简介

发掘每个时期值得纪念的、最具历史感的物品

从人类制作的第一根标枪到能源结构转型,直至现代德国人的自我认

一本书,轻松读完2000年德国史


板甲衣、腓特烈大帝的鼻烟盒和1954年世界杯之球这三件物品有什么共同之处?它们都是德国历史沉默的见证者。如果说德国历史由100块马赛克组成,那么它们就是其中的3块。作为德国各大博物馆的主要代表,赫尔曼·舍费尔把这100块马赛克拼接了起来,从而形成了这本内容丰富的书。


这本书通俗易读,对于对历史感兴趣的非专业读者恰如一个宝箱,总能有新的发现:读完书中100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就相当于读完了德国的历史——它以史前史为起点,呈现了一幅过去2000年历史的绚丽全景画。



作者简介

赫尔曼·舍费尔博士(Prof. Dr. Hermann Schäfer),1942年出生,历史学家、国际著名博物馆专家、联邦德国历史基金会创始主席,由他建立并领导了20年的当代史博物馆获得了无数的赞誉和嘉奖,为展览专题和展览设计树立了新的标准。



媒体评价

每段物品史都以各自的方式引人入胜,在汇聚起来的概览中,它们又展示出我们历史的宏大、 多姿多彩的全貌——这是一本方方面面都成功的图书!”——洛塔尔·加尔(Dr. Lothar Gall)博士、教授


这本书生动地叙述了德国历史的重要里程碑、转折点、转变和继续发展……强烈推荐! ——《吉森汇报》(Gießener Allgemeine)


赫尔曼·舍费尔用若干事例表明,数百年来德国人是如何不断重新解释、利用和滥用他们的历史和物品的。实在了不起。——《萨克森丛报》(Sächsische Zeitung)



04

西方通史(第二卷):
世界大战的时代,1914~1945

[德]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Heinrich August Winkler)

杨丽 李鸥 译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内容简介

对20世纪上半叶欧洲和美国的政治史作出详尽的记述

在叙事的清晰度和准确度上几乎无可匹敌

战争、危机、灾难——1914~1945年对很多当时的人来说就像第二个三十年战争。它是西方历史上的“德国篇章”,并且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可怕的篇章。没有哪个国家像德国一样,在此期间从根本上打破了西方世界的种种规范。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用高超的写作手法介绍了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10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45年5月德国的投降以及3个月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爆发。这部1200多页的著作梳理了历史事件的原因、结果,以及那些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将人们带进极端年代的特殊道路。



作者简介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1938—),当代德国著名历史学家,联邦大十字勋章获得者。主要著作有《魏玛共和国的工人与工人运动》、《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以及荣获莱比锡图书奖的四卷本《西方通史》等。



媒体评价

这部集大成之作行云流水又扣人心弦,历史评价谨慎、恰当,风格独特,尤其是因为温克勒的书写抛弃了以往与政治决策史紧密相连的写法,而转向政治思想的世界。——迪尔克·舒曼,《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2011年9月26日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在《西方通史》第二卷对1914~1945年的历史做了规模宏大的讲述。温克勒的两卷本《通往西方的漫长道路》和著作《魏玛共和国》已经让他获誉无数,登上德国历史学家的名人堂。他终将成为人们铭记的殿堂级的学者。……在一个由新的政治和经济玩家操纵的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德国肩负着让欧洲保持地位不受侵蚀的任务,为此只能坚强地迎接一切困难。公众需要了解这种责任意识的历史根源。——皮尔·施坦布吕克,《明镜周刊》(DerSpiegel),2011年9月26日


简直就像历史学家中的赫尔穆特·施密特。——尼克·弗里德,《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2011年9月22日


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为世界大战的年代书写了一部纪念碑式的作品,对欧洲史感兴趣的人绝对不能错过。……无与伦比的伟大作品。——弗朗克·威伯,2012年1月6日



05

审判希特勒:
啤酒馆政变和纳粹德国的崛起,1415~2015

[美]大卫·金(David King)

经雷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内容简介

★ 无论在任何一种文字的世界里,本书都是关于希特勒审判的绝对权威

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审判

★ 希特勒的罪恶政权由此走上崛起之路


一段之前无人讲述的法庭对抗,为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崛起铺平道路。


1923年11月8日晚上,34岁的阿道夫·希特勒冲进慕尼黑的一家啤酒馆,朝上空开了几枪,宣告革命开始。17个小时之后,他的勇敢举动带来的是一连串的毁灭。希特勒要逃离警察的追捕。他的事业似乎结束了。


《审判希特勒》讲述了希特勒和其他9名嫌疑犯被以叛国罪指控之后所发生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审判过程。远及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记者也涌入慕尼黑,见证这一重大的为期四周的审判。最终,希特勒将在啤酒馆里的惨败转变成了创立不久的纳粹党的惊人胜利。这是这场审判将希特勒带到聚光灯下,为他之后煽动群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也将他带到了几乎不可能的通往权力之路。


依据审判记录、警察档案和其他新资料,包括近期发现的500份Landsberg监狱记录。



作者简介

大卫·金(David King)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著有四部历史和叙事非虚构作品,包括《光之城的死亡事件》(Death in the City of Light)和《审判希特勒》。作为一名拥有剑桥大学硕士学位的富布赖特学者,金曾在肯塔基大学教授欧洲史。他是美国-斯堪的纳维亚基金会(American-Scandinavian Foundation)会士、国际拿破仑学会(International Napoleonic Society)会士,被他的高中母校选入学校“名人堂”。他的书被译为十余种语言,两家好莱坞制片厂购买了电影改编权。他与妻子和孩子生活在肯塔基州列克星敦。



媒体评价

引人思考……《审判希特勒》给出了一个教科书般的例子,说明煽动术具有转败为胜的威力。本书以揪心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先进国家坠入混乱深渊的过程,以及这场混乱带来的惨痛损失。金先生对这场失败政变做出了精彩的叙述,其中亦可窥见一众恶人的嘴脸,日后他们的罪恶将笼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弗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Taylor),《华尔街日报》


几近逐分逐秒的叙述扣人心弦……《审判希特勒》的研究工作无懈可击,文笔动人,成功地将这充满忧虑与混乱的事件呈现了出来。——罗杰·摩尔豪斯(Roger Moorhouse),《泰晤士报》


一般的历史研究爱好者可能会觉得,关于阿道夫·希特勒的一切,他的崛起与垮塌,我们都已经了解了,但是……现在对“元首”的研究又有了新进展——罗宾·艾特金(Robin Aitken),《天主教先驱报》


06

掘墓人:

魏玛共和国最后一个冬天

〔德〕吕迪格·巴特(Rüdiger Barth)

豪克·弗里德里希(Hauke Friederichs)

靳慧明

出版时间:2020年1月


内容简介

魏玛共和国的掘墓人不止一个

德国史上第一个民主政体轰然倒塌

以蒙太奇手法拼出权力之争的完整图像


这是一份关于魏玛共和国的最后10个星期的引人入胜的报告。历史学家吕迪格·巴特和豪克·弗里德里希以天为单位描写这段充满戏剧冲突性的肆无忌惮地争夺权力的历史,在故事最后,阿道夫·希特勒成为总理,将德国引上独裁统治的道路。


1932年11月,魏玛共和国摇摇欲坠。经济形势恶劣。大街上,极左和极右分子对峙的声浪和暴力冲突一波接一波。德意志民族的命运被掌握在几个人手里。以阿道夫·希特勒和约瑟夫·戈培尔为中心的国家社会主义党正在争夺权力,弗朗茨·冯·帕彭总理迟迟不愿放手,库尔特·冯·施莱谢尔将军自掘坟墓。他们全都想尽办法讨好、迷惑那位老态龙钟的总统保罗·冯·兴登堡,混淆视听,威逼利诱。


这部作品为那段将欧洲引向前所未有的灾难的日子描绘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层次丰富的画像,用极富冲突感的手法呈现这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人祸。在人们普遍追求民主价值的今天,这部作品可谓引人瞩目,不得不读。



作者简介

吕迪格·巴特,1972年生于萨尔布吕肯,在图宾根大学学习当代史和普通修辞学。供职德国《明星周刊》(Stern)15年,现居汉堡,为自由撰稿人和“Looping Studios”联合创办人。


豪克·弗里德里希,1980年生于汉堡,在汉堡大学获得社会和经济历史学博士,曾学习犯罪学、政治学和新闻学。为《时代周报》(Die Zeit)和《GEO视界 – 历史》(Geo Epoche)等供稿。



媒体评价

这个我们从前只在历史课本上认识到的事件现在获得了鲜活的颜色。——安德里亚斯·基尔伯(Andreas Kilb),《法兰克福汇报》(周日版)2018年5月13日


丰富的参考资料就像一个包罗万有的陈列馆,展现彼时彼处,尤其是首都柏林的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罗伯特·普罗伯斯特(Robert Probst),《南德意志报》2018年5月7日


这是一段刺激的历史,它总是显出非常强的、让人不安的现实意义,却很少有人用如此贴近和生动的手法去描写它。——斯蒂凡·施密茨(Stefan Schmitz),《明星周刊》2018年4月26日


07

我的五个德国:
历史与回忆

[美]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  著  

季大方 译

出版时间:2020年10月


内容简介

深嵌于“五个德国”复杂历史之中的历史学家的一生

既是一段充满深情的私人回忆,也是一部严谨的公共历史记录


德国问题一直困扰着现代世界: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为什么会制造出西方历史上最大的恐惧?在这部回忆和历史交杂的著作中,著名学者弗里茨·斯特恩用自己的生活棱镜折射出了这一问题。他生于魏玛共和国,1938年被迫移民美国,后来成为一位享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的作品开启了认识过去的德国的新视角。


本书既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回忆录,也深刻地揭示了斯特恩所亲身经历的“五个德国”——从魏玛共和国、纳粹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到两德统一的复杂历史,是一位历史学家目睹了发生在德国和欧洲的变革之后所产生的沉思,他讲述了其人生经历中所涉及的学术和公共事务的方方面面。本书充满了敏锐的洞察、戏剧性和智慧,可作为对德国历史的精细导读。



作者简介

弗里茨·斯特恩(Fritz Stern),1926年出生于德国(现属波兰)布雷斯劳(弗罗茨瓦夫),是当代致力于德国史研究的最著名的德裔美国历史学家,先后任教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在德、美两国学界,他都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代表作有:《爱因斯坦的德国世界》《梦想与妄想:德国历史剧》《金与铁:俾斯麦、布莱希罗德与德意志帝国的建立》等。



媒体评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对于美国人和德国人而言,斯特恩是一位活着的国宝——一位受人尊重的历史学家,他的历史杰作阐明了德国问题,并且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国家复杂和深受折磨的灵魂。现在,他总结了作为一个出生于德国的美国人的人生经历,并用感人和私人化的方式阐述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在这两个国家里,他都留下了经久不衰的印记。此书是一本重要的回忆录,无疑也将成为一本经典之作。       ——理查德· 霍尔布鲁克,美国前驻德国大使


以家族的遭遇和本人作为一名杰出的历史学家的学术经历为依据,弗里茨·斯特恩的《我的五个德国》无疑是一部既非常个人化,又非常严谨的学术性著作。没人能像斯特恩这样清晰地阐明那些塑造了德国现代史的成就与灾难。      ——詹姆斯·希恩,斯坦福大学


这是一本理性的日记,记录了不受感情左右的对自由的信念,这种自由脱胎于残忍暴行并由严谨的历史研究所培育。弗里茨· 斯特恩向德国和美国提出了富有学识且更具针对性的呼吁,希望各自都能展现出其更好的一面,并以此不断地丰富着这两个国家。       ——马克斯· 弗兰克尔


08

传奇之家:
托马斯·曼一家的故事

[德]蒂尔曼·拉姆(Tilmann Lahme) 著

朱锦阳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内容简介

★ 一个家庭,八段传奇,德国文学史上的风云家族

★ 描绘20世纪著名文豪之家的相爱相杀秘史

★ 尽显纳粹阴影下流亡作家群体的时代缩影


八个成员,八种视角:托马斯·曼家族的故事还从未被这样讲述过。


托马斯·曼的文学作品力压他的竞争对手,也像阴影一样笼罩着他的家庭。夫人卡蒂娅让他全无后顾之忧,不让孩子们烦扰到他。毕竟他们的言语也是相当尖锐的。长女艾丽卡的爱和她的恨一样鲜明热烈。漂亮的长子克劳斯想成为像父亲一样遐迩闻名的作家。害羞的戈洛在远离家庭的地方默默寻找自己的幸福。米夏埃尔想成为大音乐家,必须和自己的暴躁脾气和家里的高要求对抗到底。父亲的至爱,伊丽莎白,和动物交谈并拯救世界。而这一切都折磨着无所事事的莫妮卡。这些兄弟姐妹在爱情和毒品中实验着他们的人生,挥霍着父母的金钱,也严肃地对抗着希特勒。无论命运将他们带向何方:曼家族同心同德,曼家族相生相克。


蒂尔曼·拉姆对数百份信件、日记和记录进行了考证研究。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们从未读到过的扣人心弦的家庭故事:家庭生活中的各种深渊与辉煌的文学成就,从反对希特勒的斗争到政治上的谬误,从妒忌、毒品到个人的不幸,从这个“传奇之家”的成功到他们自己为世人塑造的和谐家庭的传奇。



作者简介

蒂尔曼•拉姆曾在基尔大学和伯尔尼大学专攻日耳曼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曾担任《法兰克福汇报》文艺版编辑,目前在吕讷堡大学讲授文化学。拉姆潜心研究曼氏家族多年,2009年发表了著名的戈洛•曼传记。为撰写《传奇之家:托马斯·曼一家的故事》一书,他对曼氏家族的全部书信往来进行了研究,这些书信大部分都不为世人所知,目前已由他和霍尔加•皮尔斯(Holger Pils)、凯尔斯廷•克莱因(Kerstin Klein)整理出版。



编辑推荐

写出《布登勃洛克家族》《魔山》等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流亡中积极参与政治而一再掀起舆论高潮,逝世后每年版税收入仍高达25万马克(相当于10位德国教授的年收入之和)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曼,称得上一位好父亲吗?生在这个文豪之家,在优渥的成长环境和作家父亲的光环下,孩子的成名之路必定一帆风顺?


是一个传奇之家,一个世纪以来,无数文学爱好者和批评家不仅惊叹它在20世纪文学史上的巨大贡献,而且热衷于挖掘它的逸闻趣事。时而光鲜亮丽,时而满地鸡毛,曼氏家族的大船逆极权政治的潮流而动,船员多数时候团结一心,却也彼此针锋相对。


这部家庭传记详尽而生动地描述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对我们理解其政治抉择,欣赏其文学创作将大有裨益传奇之家每个人的经历、记忆和写作映照了整整一个世纪的风云变幻。



09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昏暗时代的生活艺术

[德] 雅恩•克诺普夫(Jan Knopf)

黄河清 译

出版时间:2021年1月


内容简介

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

众多一手材料首次披露,包括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交往


布莱希特,德国戏剧家、诗人,现代戏剧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剧场改革者、剧作家及导演,被视为当代“教育剧场”的启蒙人物。年青时他曾投身左翼工人运动,后因政治原因流亡欧洲、苏联和美国,屡遭迫害, 1947年重返欧洲。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斯大林和平奖。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这部布莱希特传记将作家个人的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过程和影响紧密结合起来,并涉及众多与布莱希特生活在一个时空中的文学、戏剧、电影圈的人物,通过从布莱希特的经历中了解那个时期的欧洲社会文化界。



作者简介

雅恩•克诺普夫生于1944年,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文学教授,布莱希特研究所主任。除关于约翰·彼得·黑贝尔和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的著作外,克诺普夫还担任《布莱希特手册》的主编、布莱希特全集柏林及法兰克福评注版编者。



编辑推荐

作为二十世纪上半期世界最为著名的戏剧家、诗人,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对于这一期间世界戏剧发展、剧场改革等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位社会现实的批判者,他的创作又时时直指当时的社会现实,予以深刻的批判。此外,他似乎也有一些“分裂”,许多行为和言论惊世骇俗,反世俗而行之,当然,也许这也是他批判现实的一种手段吧。



10

大战:1914~1918年的世界(全2册)

[德]赫尔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 著
钟虔虔 译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内容简介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难得的“德国视角”

一幅时代全景图


这场战争摧毁了旧的世界,将20世纪塑造成另一番模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下,几大帝国土崩瓦解,革命爆发,意识形态与独裁的时代宣告开始。赫尔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对这场战争做了很全面的描述——包括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争中政治的因素和人性的因素。他重现了运动战与阵地战中将军和士兵们的形象,讲述了后方民众的生活、痛苦与希望。本书宛如一幅时代全景图,再现了那场划时代的大型冲突,重新评价了战争中的多个事件,凸显了这次大战从深处撼动旧世界的力量。



作者简介

尔弗里德•明克勒(Herfried Münkler),生于1951年,柏林洪堡大学政治学教授,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Berlin-Brandenburg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成员。他出版了许多在当下堪称权威的著作,如《新战争》(2002年)、《帝国统治的逻辑》(2005年)、《德国人和他们的神话》(2009年,曾在莱比锡书展上获奖)、《大战》(2013年)、《新型德国人》(2016年)和《三十年战争》(2017年)。



编辑推荐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难得的“德国视角”。


一幅时代全景图:再现这场划时代的大型冲突,重新评价战争中的多个事件,凸显“大战”从深处撼动旧世界的力量。



11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著
钦文 译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内容简介

★ 时隔十年  经典再版

★ 回首一个逝去的世界,在那里哲学之花最后一次绽放

不仅是一部记述生平的传记,还是一部群星闪耀的哲学史


《叔本华及哲学的狂野年代》将传主放在了那个“哲学的狂野年代”的背景之中,在叙述叔本华平淡而不平凡的一生的同时,也将其哲学与其他的前辈或同时代哲学家——如康德、费希特、谢林、浪漫派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思想放在一起考量。叔本华作为历史理性的怀疑者、悲观主义的哲学家,与乐观向上、高歌猛进的“狂野年代”格格不入,因而注定了默默无闻、知音难觅。书中既有生动的叙述、饶有情趣的逸事穿插,又有纵横捭阖的哲学比较、严谨的思辨。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记述生平的传记,而且还是一部思想的传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哲学史著作。正是由于这部传记,作者一举成名,也正因作者的生花妙笔,叔本华再一次赢得了读者的关注。



作者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Rüdiger Safranski),德国知名学者、文化大家,1945年生于巴登-符腾堡州罗特维尔市,曾在法兰克福与柏林学习哲学、文学、历史与艺术史,获博士学位,后成为自由作家,为德意志思想群星立传。曾获多项文学殊荣,入选德意志语言与文学科学院并荣膺德国一等十字勋章,现任柏林自由大学客座教授。



媒体评价

一本无可挑剔的、不偏不倚的传记,记录了这位才华横溢但脾气暴躁的哲学家的生平……萨弗兰斯基的书令人愉悦……它涵盖了但泽、汉堡、魏玛、德累斯顿和法兰克福的生动的社会历史,并带领读者总览了康德、费希特、黑格尔和浪漫主义等流派的哲学思想。——戴安娜·韦伯(Diane Weber),《华盛顿时报》(Washington Times)


萨弗兰斯基的这部睿智、丰富、全面的传记是对叔本华痛苦和矛盾生活的最完整、最详细的描述。这是一项细腻、敏锐和深入的研究……如果你对人类的存在感兴趣,对这个有悖于他所向往的东方宁静而过着一种充满激情和矛盾的生活的人感兴趣,那么我们要向你极力推荐德国传记大师的这部精湛的作品。——《选择》(Choice)





转载自:索恩thornbird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