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科幻与社会学 | 王天夫:《三体》与社会合作(下)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3-02-06 09:44 浏览量 147
“在我的印象中,《三体》也许是在大众读者中,创造出了最多社会学讨论话题的中国文学作品。”
本期是“《三体》与社会合作”的下篇,从第五章开始。前四章详见上篇:
《三体》剧照
《三体》与社会合作
清华社会学 王天夫
五、进化中的人类社会合作
(一)将基本问题放到社会中
如果说阿克赛尔罗德开创的研究脉络,在理论上基本证否了霍布斯的经典命题;新的研究也积极拓展到回答更多的理论问题。最为典型的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果将原有的设定在两个人或者小群体的博弈,推广到更大范围的人群,结果又将如何?二是,所有的这些在实验室条件下的计算机模拟结果,如果参照人类社会进化的历史,又有多少解释力?
(二)搭便车行为与公地悲剧
前者的展开,马上遇到两个经典问题:搭便车行为与公地悲剧。搭便车行为由美国学者奥尔森1965年提出。在规模较大的集体行动过程中,因为最终的成果为集体成员无差别分享,经济理性人的选择应该是,并不出力但坐收渔利的投机行为,形成了群体成员有一部分人的搭便车行为,这反过来也影响集体行动目标的达成。简言之,集体行动的逻辑本身,蕴含着个人并不行动的结果。
公地悲剧由英国学者哈丁1968年提出。他以公共牧场的牧羊人行为为例,提出在没有监管与约束的条件下,牧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必然选择放牧更多的羊,这最终超过牧场的承受能力导致草场退化,直接影响所有人的放牧。简言之,公共资源本身逻辑中,蕴含了走向毁灭的结果。
这两个经典问题都显示了,在更大范围的社会博弈过程中,并不如阿克赛尔罗德的结果所表明,合作能够自然产生(甚至都不是可能的结果)。同时,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公共治理的过程。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化过程相联系,可以进一步探讨在大规模人口的社会尺度上,合作的社会制度的起源。
(三)保障合作的社会机制
如果说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合作可以产生;那么在漫长的发展与演化进程中,人类社会又将如何保护与维持这种有益的特质呢?特别是,正如奥尔森与哈丁提出的,个人总是处于不合作的冲动与诱惑之中,社会如何能够确保合作的产生呢?
前面已经提及诺瓦克总结出了的合作的进化机制中,包含了社会学由来已久的结论。在2011年出版的《合作的物种》中,来自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的鲍尔斯与金迪斯,再往前一步总结并推导了,人类社会发展出来的有利于合作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在他们看来,人类获取资源赢得生存的进化历程中,也许在基因与行为上生成了合作的优势,小群体中的合作者有更大的生存机会。但是,如果要推及到人类社会的尺度,则必须要有超越互利原则与亲属关系的合作机制。这是因为,更大尺度社会中的合作,必然包括了与陌生人之间并不利己的合作,亦即利他主义合作。
在他们看来,进化中的人类社会已经演化出了,三种机制来保障社会合作的可能。我们可以简要提炼总结成:一是惩罚机制,设置对于违反合作规范者的惩罚机制,保障合作者的收益不被背叛者剥削与窃取(阿克赛尔罗德在1986年发表了类似的研究成果);二是规范机制,设定了漫长的社会化系统(相比于其他哺乳动物,人类的幼年时期过分漫长),内化倾向于合作的社会规范;三是竞争机制,群体间的生存竞争,淘汰那些因为不合作而处于竞争劣势的对手(众多研究都显示,对外冲突提升对内的凝聚力)。
让我们返回到上面的搭便车行为与公地悲剧。这两者各自的逻辑推理过程十分完备。但是,对照人类社会的真实情形,它们的逻辑并没有大行其道,它们推论出来的结果也并不占优。否则,人类社会中所有的集体行动都不可能成功,所有的公共资源都早已消耗殆尽。如今的人类社会依然在向前进化,人类文明也保持发展。除了人类社会中有一些天生的合作者,在推动和感染其他人促进合作以外,在我看来,鲍尔斯与金迪斯提出来的保障社会合作的三个机制,显然有助于打破搭便车行为与公地悲剧的逻辑,让合作成为可能。当不合作者做出有违集体利益的行为时,他们将受到惩罚,高昂的不合作成本迫使他们回归合作;在漫长的社会化过程中,内化合作的品质,使得合乎规范成长起来的社会成员能够自然主动地合作;通过与群体外的其他人的竞争,内部增强内部团结与凝聚力,让合作提升在竞争中的优势。
(四)合作与文明发展的高度
我们也可以检视一下,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分类与标签。一方面,很多人会认为,姓名、地址、身份证号码、汽车车牌等,提升了治理并增加了社会控制;但是另一方面,从社会合作的角度来思考,这些分类与标签增加了重复博弈的可能,增加了合作的收益与背叛的成本。在贾雷德·戴蒙德的经典名著《细菌、枪炮与钢铁》中,也讨论了在人口增长聚集之后,社会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发展差异,拉大各个社会在生产效率与科技发展上的差距,在近代成为了一些社会更为发达、另一些社会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人类社会的演化发展进程中,合作促进发展形成进化优势;反过来也成立,人类社会自身也设定了保证合作得以顺利推行的社会制度。
回过头来,我们反思一下黑暗森林法则中的各个社会文明程度。沿着地球上人类社会进化的逻辑脉络,可以推断出,合作能够让社会整体上获得进化优势;换言之,倾向于合作的社会在进化中更有可能胜出。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越高,它就有更成熟的维护合作的机制,同时也更倾向于合作行为,而不是直接使用“发现即毁灭”的策略。相反,一个社会文明程度不高,即使它更倾向于使用“发现即毁灭”的策略,但它自己却力有不逮。力量越大的,责任越大,合作的动力越强。
《三体》剧照
六、最接近彻底反驳黑暗森林法则的
“自然实验”
(一)《三体》中的对峙其实也是囚徒困境
仔细思考,可以发现面壁者罗辑与三体的对峙,就是一个类似的“囚徒困境”。罗辑有2个策略选择(合作—保持和平,背叛—实施黑暗森林威慑),三体也有2个策略选择(合作—保持和平,背叛—攻击毁灭地球),对应着8种策略选择的回报结果(只不过对人类而言,最差的结果是选择合作而被背叛—被三体无情毁灭;最好的结果不是自己背叛而对方合作—三体暴露,地球也会暴露而同归于尽;最好的结果是双方合作)。同时,因为猜疑链的存在,双方没有任何有效沟通。
根据小说中的内容也可以发现,三体文明的确与地球文明的进化轨迹完全不同:虽然具有高度的科技文明,却没有任何合作善意,从一开始就抱有毁灭地球的恶意,也一直在寻找机会控制地球。即使是程心出于纯粹善意而不忍心的“合作”,也没有获得对等的善意。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因为黑暗森林法则,宇宙社会中的所有文明之间的“囚徒困境”不可能存在重复博弈的机会,也就无从进化出合作的机制了。
事实上,宇宙社会中的文明,各自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进化单位。以三体文明为例,比照地球人类社会演化的历史进程。三体文明中的智慧生命在进化过程中,有着无数的类似“囚徒困境”的场景,经历了多次重复博弈过程,一定发展出了合作的精神,否则三体文明没有可能发展到如此高度。因此,按照进化的逻辑脉络,三体文明中的智慧生命应该含有合作的基因与精神,至少部分三体智慧生命应该是天生的合作者。这应该也是程心所坚信的智慧生命的基本属性。
(二)堑壕战中的生死对决与默认的合作
在人类社会的尺度,无法验证作为宇宙社会学理论的“黑暗森林法则”。然而,在《合作的进化》中,阿克赛尔罗德转述了一个非常接近黑暗森林法则设定的历史场景,最终发展的实际结果是“合作”而非“清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年底开始了僵持阶段的堑壕战。在法国与比利时500英里的战线中,有的地方继续着血腥残酷的对战,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同盟国与协约国双方士兵却表现出了很大的克制,甚至形成了一种“自己活也让对方活”的事实停火状态。
处于战争状态的双方,消灭对方是保存自己最好的方式。在100码到400码的无人区,隐藏着很多狙击手,可以有效击打对方士兵。但是,射击对方士兵往往带来对方报复性的还击。事实上,在一些场合,堑壕战的双方进攻是受到克制的。比如,对方在晚上用餐的时候,双方后勤士兵取水的时候,还有卫生兵清理战场收治伤员的时候等。在这些场合发起攻击,往往带来二还一或者是三还一的报复。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囚徒困境”。
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有直接喊话的克制行动,后来则是依靠沉默的行动来形成了相互的克制。这样的基础在于,一方采取了特别的克制行为,另一方应该回报相应的克制行为。否则,报复将是非常严重的。同时,双方还要让对方理解己方并不倾向于采用无条件的背叛行为。也就是在上述特定场合,没有狙击手发动攻击。
在僵持阶段,刚开始仅仅是一些偶然的或者是以往约定的克制行为。在双方理解对方的回报策略的条件下,经过多种场合的克制、攻击、报复、再一次克制的循环,这样的重复博弈的过程,最终使得双方达到了一个沉默的合作状态,“让自己活也让别人活”,处于事实上的停火。
堑壕战中的合作性停火,是在敌对双方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形下产生了,与阿克赛尔罗德的合作模型非常吻合。上述情形与黑暗森林法则所面临的前提条件十分相似,但是没有形成一报还一报,“发现即清理”相互毁灭的恶性循环。
《三体》剧照
七、余音
事实上,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三体》都是一套非常成功的作品;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也许是《三体》开启了社会学学科知识在中国大众普及的起点。
(一)社会合作与黑暗森林法则
根据前面的讨论,可以看出来,以霍布斯的思想为起点,关于社会合作的研究已经发展到了从基因到整个社会的各种进化历程。这些研究涵盖了重复博弈的模拟实验、动物世界的实地观察调研、人类社会的变迁过程的挖掘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合作在进化过程中自然产生,并不依赖其他外在的强制力量。更进一步,合作本身能够在进化中产生,也反过来成为进化演进的基本机制,推动着世界向前。这与《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针锋相对。
更为公平地讲,我们绝对不能期待以至于苛求,作为科幻小说的《三体》能够展示前沿社会学的研究结论。因为,科幻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讲解社会理论知识,而是展示或者是警醒人类社会的未来。况且,我们必须要感谢并致敬,《三体》对于社会学学科知识在中国大众中的普及(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之中),以及由此带来的话题关注度,也许已经远远超过了任何一位我所了解的社会学家。更进一步,应该理解,《三体》中黑暗森林法则对于社会理论的简化,可以更简明并且更具戏剧性地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与推进。只是,作为读者,需要清楚地了解,“黑暗森林法则”,并不是近200年来任何一项社会学研究的结果,也不是现有社会理论的一部分,更不是当代前沿社会理论与社会思想。即使《三体》小说中的三体智慧生命并没有合作精神,最终带来博弈双方的两败俱伤;如果确定黑暗森林法则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结论,我们还是应该坚信,善良是世间最为强大的力量,也是社会进化文明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尽头。
(二)遐思中的宇宙社会学
当然,《三体》迷完全可以进一步争辩,“宇宙社会学”与“人类社会学”并不一样,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论推导假设与过程。这样的争辩正好设置了黑暗森林法则的基本属性,它只能是一种脑力练习,不是社会学知识,不能成为理解人类社会的良方,更不能成为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哲学观念。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可供讨论分析的经验材料,能够用来证实或是证伪宇宙社会学的这些命题。正如,对于费米悖论的回答,也可以猜测为,其实外星文明早已访问过地球,只不过它们没有留下痕迹,而人类也永远不会知道。
《三体》剧照
拓展阅读
扫码加入社群,
享受粉丝专享购书福利↓↓↓
策划:lzh
编辑:lzh
审校:myx
封面:《三体》剧照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