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新书速递 | 从这两本书开始,读懂西方哲学名著名篇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8-08 13:39 浏览量 281
产生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被称为智慧之学。它博大精深,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值得后人品鉴的经典著作。今天文献君带来了两本哲学与伦理学“入门”图书,深入浅出地对西方哲学与伦理学思想做了介绍和解析。其中,《西方哲学原著导读新编》精选了包括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直到现代的萨特、德里达等在内的20多位西方哲学大家的若干名著或名篇进行导读,涵盖了西方哲学史各主要阶段。《西方伦理学原著导读》精选了西方伦理学史上从柏拉图到赫斯特豪斯等大家的伦理学经典之作,并按照时间顺序来编排,大致涵盖了古代、中世纪、近现代和当代这四个时段。
”
舒红跃 宋伟 主编
徐弢 庄威 副主编
2022年5月出版/128.00元
ISBN:978-7-5228-0255-8
内容简介
产生于古希腊的西方哲学,被称为智慧之学。它博大精深,每个时代都留下了值得后人品鉴的经典著作。这些作品思想深刻、文字优美,给人以启迪,散发出迷人的光辉。本书精选了包括从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直到现代的萨特、德里达等在内的20多位西方哲学大家的若干名著或名篇进行导读,涵盖了西方哲学史各主要阶段。导读材料均属各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代表作,如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儿的《哲学原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每一篇导读包括作者及作品简介、名著名篇的背景、内容、翻译和阅读方法,以及对作者及原著思想的简要评述等。本书既有对原著的引用,又有准确生动的阐释,融入了西方哲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材料丰富、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地对西方哲学思想做了介绍和解析,可作为高校哲学学院以及哲学爱好者的参考书。
目录
上下滑动浏览
篇章节选
康德
如同《纯粹理性批判》把“物自体”作为“超验物”加以“悬搁”一样,康德美学为了确立自己的起点,一开始便把所谓美的客观存在打上了可疑的问号,并把作为起点的“特殊”确立为情感。当康德把“特殊”确立为审美判断的起点,而“特殊”又意味着具体的情感体验(愉快的感觉)时,康德实际上已接近于胡塞尔的现象学还原了。现象学还原作为一种独特的方法,一种对学术研究方法上的原则要求,不过是指必须放弃一切偏见、成见,回到事物本身,直观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摒弃对超验存在的任何前设。现象学还原就是中止判断。而排除对存在的判断及其知识的预先设定,向内深入,回到体验,寻找绝对的无可置疑的“阿基米德点”,这几乎可以说是康德的审美反思判断与胡塞尔现象学还原表达出来的共同信念。
严格来说,科学认识是不需要也缺乏反思性的,是“朴素的”,它不假思索地把研究的视角指向外在对象,通过排除主体性来达到知识的明晰性(非明证性),从不反思对象为何存在。然而康德美学不做任何先在的存在假定,而是直接地把握心理感受本身,确立起美学的起点——明证性的主体感受,从而也就实现了对传统美学方法论的突破和研究对象的根本转换。对于审美来说,“反思”是必不可少的,就像现象学如果缺少了“还原”便不再成其为现象学一样。而当反思指向精神感觉时,一切自在存在和客观对象之设定立即被悬搁。康德的反思判断首先或者说第一步,就是要排除超越之物,让内在的情感直观地呈现出来,走出遮蔽状态。通过这种反思,康德树立起了自己的美学旗帜——情感。情感既然被确立为美学的自明性的起点,那情感也就成了美学的当然对象乃至唯一对象,就像意识既是现象学的起点又是现象学的对象域一样。所以康德认为,任何一个客体本身都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一个审美对象不是在审美活动之前预先存在的,而是被审美活动构造出来的。美只是美感,美与外在事物的客观属性无关,没有客观的美,只有主观的审美,没有美的客观对象,只有审美的主观对象,没有对象的和谐比例对称,只有主体自身各种机能的协调,等等。传统美学把美归结为客观外在对象的比例协调,康德使之转换为主体内在心灵的和谐协调,认为鉴赏判断的原理只能是主观原理而不可能是客观原理,这是一种决定性的颠倒。这样,康德便有可能直接对精神现象(审美感受)进行现象学意义上的审美心理学考察。其实,在《判断力批判》中,“崇高的判断”和“美的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两个类型都是情感判断,都是从特殊而不是从普遍出发的反思判断,都是审美心理学分析,差别仅仅在于崇高感是移情化的(“我在它中”),美感是拟人化的(“它在我中”)。
因此,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康德那里实际上是诸心理功能之协调何以可能的问题。
阮航 江畅 主编
王振 陶文佳 副主编
2022年4月出版/128.00元
ISBN:978-7-5201-9703-8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了从柏拉图到赫斯特豪斯等的伦理学经典之作共25篇,涵盖了西方伦理学史的各个时段,导读材料均属于各时段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及其代表作,并节选其中最能代表原著核心思想的部分。各篇导读都秉持以西方原典为基础的原则,以第一手英文文献为依据。导读内容主要包括作者及作品简介、原著节选的翻译或订正、对节选内容的解读与简析,以及对作者及原著思想的简要评述等。本书不仅重点突出,而且以点带面地对西方伦理思想做了原汁原味的介绍和解析。
目录
上下滑动浏览
篇章节选
在古希腊文化中,神的概念本身意味着至福和不朽,这也是伊壁鸠鲁所认同的。但是,在传统希腊宗教以及柏拉图主义的哲学观念中,神还能够赐福或惩罚人类,因此,对神要保持虔敬或敬畏的态度,是当时大众流行的观点。伊壁鸠鲁对此持有异议,认为对神应该“敬”但不必“畏”。敬神,是因为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幸福的样板,而不是因为神会赐福于人类;不必“畏”或“不惧神”,是因为神不可能也无意于干涉人类生活。
伊壁鸠鲁的这个主张,乃基于他对神的两点哲学解释。
(1)神也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极其精微的原子。也因此,作为幸福和不朽的存在者,神不会自寻烦恼,为人类的幸福与否而操劳。
(2)神住在“世界之间”。伊壁鸠鲁认为,整个宇宙是一,是无限且不生不灭的,而我们所谓的“宇宙”其实是这一无限宇宙中的有限“世界”之一。神不处于其中任何一个世界,而是处于世界之间。因此,神的世界与人类世界完全没有交集,神也不可能干预人类的生活。
伊壁鸠鲁
伊壁鸠鲁认为,对死亡的担忧会引发持久的焦虑,让我们的人生蒙上一层忧郁的底色,从而直接影响我们对幸福的体验。问题的关键还在于,他认为,死亡其实是与我们无关的。除了这封信中提出的精辟解释,他还运用古希腊通行的灵魂和肉体二元的观念做出了多种解释,以表明这种担忧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担忧死亡的一种理由是害怕死后遭到神罚。但他指出,不仅由于上一点提出的解释,神罚根本不存在,而且死后神罚的对象即灵魂也不存在。因为在他看来,灵魂是脆弱的,随着死亡的来临,人的灵魂会与肉体逐渐分离而消解;退一步说,即使灵魂侥幸得以保存,也不属于我们自己。
担忧死亡的另一种理由是对人生的短暂或人的必死性感到不满。但伊壁鸠鲁指出,既然我们知道死后是什么样子,知道死亡对我们来说无所谓好坏(因为我们感受不到),那么这个理由就是不明智的。而且,我们幸福与否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而在于生活的质量高低。再者,对人的必死性感到不满,其本身是令人困惑甚至是“忘恩负义”的,伊壁鸠鲁由此给出了一个形象的类比:这种人就像贪欲不足的客人,已经享受了盛宴,却期待还有无穷尽的菜肴而不愿离开宴席。
我们的基本需要如食物、水、遮风避雨的处所、人身安全等,这些都是容易得到满足的,也不需要太多的花费。美食、宫殿、保镖等都是昂贵而难得的,但并非生活必需的。在伊壁鸠鲁看来,追求后者是一个根本的错误,因为它不仅大大减少欲求之满足的机会,而且导致不必要的焦虑乃至痛苦。当然,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幸福的目标亦即善的生活,并将之定位于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无痛苦。只要我们能够知足,不把那些不必要的、非自然的欲求之满足归为幸福生活的组成部分,那么善就是易得的,因为它只需要满足必要的自然欲求。是否应该满足其他欲求,则取决于是否会导致不必要的痛苦和焦虑从而妨害上述目标的实现。
在伊壁鸠鲁看来,我们只要能够做到知足,那就基本排除了人生痛苦的绝大部分来源。不可否认,除此之外疾病对我们来说是一种痛苦,但他认为疾病带来的痛苦是容易忍受的。他对此做出了独到的分析。疾病要么是短期温和的,要么是长期强烈的。前者无疑是不难忍受的。后者则很少见,并且极少发生在年轻人身上,而老年人虽然较有可能患后一种疾病,但一般已经拥有抵抗疾病的耐力。值得一提的是,伊壁鸠鲁死于令一般人感到极其痛苦的肾结石,但他似乎并没有多少痛苦的感受,去世时仍保持着愉快而祥和的状态。可以说,伊壁鸠鲁的去世为此做出了一个完美的注脚。
策划:张思莹
编辑:张思莹
审校:周 琼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