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摘】新书速递丨何为九宫太极手?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3-21 17:19   浏览量 46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九宫太极手乃古道家太极门秘传之武道修为体系,本系上古历代祖师太极大道修为之辅修性功行,即所谓内修心性,外修武行。武行,亦即武道功行。惟其武本出道,故此太极武道功行亦必宗奉道家三则“自然、无为、返本”,以无中生有、有以化有、无生有化、有无相应之化育生发为其大旨。

九宫太极手包含九大桩口修习秘法,其创发修习,原系太极道行之九阶,即九宫太极架之气法外展所致,由架而手,由手而拳,由拳而武,由武成行,由行成道,终至自发演衍而成太极武道九宫太极手。此后,九宫太极手更衍化为武道太极拳式,即太极祖拳——九宫太极拳(又称太极祖架九九拳),更由此而流衍为今天之各式太极拳。

九宫太极手宗本九宫太极架之九九终始太数,而以道出武,以道演武,终乃克成武道。因其有为入无,无为入有;有无相生,无有相形,进而自道出武,因武入道,成道而复返归道本。故乃赐名之曰太极武道。

太极武道,武缘道出,道自武入,玄微幽替,高深精妙。其衍归之境,是即太极武道之太极武功与武学至高境界。此境乃古今习武者所神往之中华武学圣境。若更上一层楼,由武归道,是即武道。武而达道,则已无武,更无武之为道,是乃为武之归宿。武本于道,终必归道;武生于无,终必归无!此盖太极武道之旨言道论。

语云:上德不德,上武不武!为此,昔年之太极门祖师深明此理,乃为此武之为道,而作结表其名曰:武道,亦即武以归道,故曰:太极武道。

道家太极门秘传之太极武道九宫太极手,与当今流行于世的太极拳派系,其内涵及承传,多所不同,甚或理别霄壤,行殊有无,多难与语!后之来者,果若能学而习之,精以致之;入而会之,达而发之,一旦登堂入境,体认应即,则自能了然于胸,解用无碍!但臻此境,自能悟知太极武道正脉承传实是有无相生,自然天成;玄妙奥微,至简至能!从而证入九宫太极手功行理行体用妙境!

1999年,岁次己卯之岁首,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太极文化专业委员会组织举办了一次系列太极文化讲座,陆锦川先生于龙城柳州,为诸太极文化学者讲授太极武道之绝学——九宫太极手理法内涵及习练要义,讲授凡七日。先生提纲挈领、全面系统讲解并传授了太极武道之九宫太极手各阶次的修为及其理行内涵,并亲为诸学者带架正架,授架习架。众太极学者学而悟之,勤而习之,体悟九宫太极手之架动气合、生气体玄之奥妙,感受气引架行、通脉开窍之神奇,起落进退之间,体感用受,获益匪浅。

九宫太极手内涵博大精深,理法精妙绝伦,为使其济益武林而发扬光大,启导志于武学求真之学者,太极文化专业委员会“太极武道文化丛书”编委会,集中众智,编辑整理成《九宫太极手》,期益当世,更待来者。


出版说明

  
太极武道之绝学《九宫太极手》得以成书面世,历20余年。初为陆锦川先生1999年于柳州讲授太极武道九宫太极手之录音,经徐建华、殷晨峰等诸位太极学者整理成文,后经霍用灵、胡开祥等编校成书,复呈陆锦川先生审阅增润,全书方堪完备。此次出版前,根据出版要求,编委会委托霍用灵对全书再次进行编辑精改,并特邀国际著名影星、太极武道学者陈虎先生拍摄无极桩和三才桩演示短视频及照片,以便读者参照修习。
 

书籍目录


第一章  太极卫生道
一  卫生之道
二  武道卫生
三  十方开基


第二章  九宫太极架
一  九宫变法
二  出无入有
三  九宫演武


第三章  九宫三变架
一  九宫三变
二  九宫三化
三  三变三化


第四章  道武太极手
一  九手演架
二  太极立拳
三  太手气架
四  手拳之变


第五章  现行太极拳
一  显密异传
二  三丰变传
三  手拳异道
四  太拳今传


第六章  九手九桩口
一  一本无极
二  三体三才
三  五行桩


第七章  一本无极桩
一  三弛九松
二  养本修基
三  三弛名实


附录一  九宫太极手演示与练习
一  无极桩练习要领
二  三才桩练习要领
三  天才桩练习注意
四  地才桩练习注意
五  人才桩练习注意
六  九宫太极手问答释疑


附录二  太极拳之先源考纪
——九宫太极手之发架与体用印证
一  太极拳内容提要
二  考论缘起
三  三丰变传
四  九宫祖架
五  九架体用
六  架拳印证



策划:佟   譞

审校:杨春花

转载自:人文万象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