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评】书评 | 战场之外:中国对外话语权的争夺

作者:先晓书院云服务

发布时间 2022-02-28 13:41   浏览量 706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无论是政治、军事方面还是经济、文化方面,抗日战争时期是近代中国绕不过去的一个重大事件。与此同时,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成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在抗战时期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与美苏等大国密切互动,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主角之一。从新闻专业的角度看,租界英文报刊是中国对外话语权研究的重要窗口。然而学界普遍认为当时中国的国际宣传无所作为,只在被动地等待时局的转变。该书则租界英文报刊为切入点,以中国视角探寻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国民政府是如何在国弱言微、内忧外患的形势下突破信息封锁,力挫日本在国际舆论界的优势地位。中国在信息和话语上与日本在国际舆论界的对峙,也在军事层面之外为研究中日战争和国际局势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战场之外》一书出版于2020年,是一本研究从济南惨案开始至珍珠港事件爆发(1928~1941),中国与日本争夺国际话语权的专著。书中以作者通过租界英文报刊着重考察了国民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该书分为“国弱言微”、“成长之痛”、“全面抗战中的宣传”三个部分。按照历史的脉络,选取特定的背景和历史事件,经过租界各国报刊和中日宣传的对比,再现了复杂的舆论背景、国际环境。并说明了国民党宣传系统的逐步完善的历程。


读过该书,笔者认为该书有以下特色:首先,以租界报刊作为连接线索和切入点将中国融入到国际背景之下,在国际视角下研究中国宣传与世界舆论形势。其次,时间选取精准有逻辑,并选取个案突出研究。最后,该书在行文结构方面以租界英文报刊和中国国民党的宣传体系为两条线索,通过租界英文报刊态度对比以及租界报刊和国民党宣传之间的竞争研究,再现历史。

| 《大陆报》职员聚会(约1934年春)


一、发掘租界英文报刊对中国宣传的价值


租界英文报刊是《战场之外》关注的主要对象之一,同时也是其重要的史料来源。作者在书中以租界英文报刊为重点,并将其作为连接线索和切入点将中国融入到国际背景之下研究中国宣传与世界舆论形势,发掘出租界英文报刊对中国宣传的价值。


租界是中国近代时期的一个特殊产物,租界的产生已实际上打破了近代国家作为边界的系统和思维框架,模糊了租界内人员、组织的国别身份。在领事裁判权和租界两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催生出多国利益复杂重叠的媒体环境,使得租界英文报刊发挥了更大的国际作用。南京沦陷后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然而各种新闻消息都被日军封锁而难以传播到国际上,收集日本在南京暴行的资料并传播出去成为中国宣传面临的挑战。租界报刊和外人记者在此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南京大屠杀的外国亲历者中大多数都自愿帮助中国揭露日军暴行。外国记者史迪录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报道通过外报《芝加哥每日新闻》传播到世界,让世界了解到日军的暴行和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


此外,作者通过报刊文章、档案、回忆录等资料多方挖掘租界英文报刊内容,指出经过长期发展,租界英文报刊逐渐出现独立于母国的意识,租界的外国人也因远离母国逐渐产生了以租界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一些中日对峙的重要问题上,租界报刊表现出于母国报刊不同的观点和立场。这在某种情况下有利于中国的国际宣传。例如《密勒氏评论报》就与美国中立的立场不同,其以“密苏里帮”的中西方记者群体为依托,支持中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反对列强干涉中国主权,成为中国与外国沟通的桥梁和中介,推动中国国际宣传的发展和成长。在1935年,《密勒氏评论报》的反日态度也与美国的孤立主义背道而驰,成为中国与日本宣传博弈中租界英文报刊的代表。


《战场之外》对租界英文报刊的现状和报刊态度、代表立场等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再现了国际舆论环境的纷繁复杂,而并非是简单的立场站定。作者根据众多的报刊文章,档案记载和回忆录等对中国近代租界中的英文报刊的价值进行充分挖掘,通过对《字林西报》《大陆报》《密勒氏评论报》等租界英文报刊的背景进行详细介绍,指出租界英文报刊在中国国际宣传中的桥梁作用,让笔者重新正确认识到租界英文报刊在中国对外宣传以及复杂的媒体环境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从利益因素来看,《战场之外》中作者对各大报刊背后政治势力与租界英文报刊的态度之间关系的分析并不到位,尚未很好还原利益因素对租界英文报刊的影响与作用。


二、时间逻辑下重大历史事件的宣传研究

《战场之外》以时间为脉络对租界英文报刊和中国国际宣传的成长展开分析。该书的时间选取是从1928年的济南惨案到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1928年济南惨案可以说是中国国际宣传的初始阶段。在中日济南惨案中,中日双方的国际宣传力量差距悬殊,作为受害一方的中国因国际宣传的弱势而在国际局势中处于劣势地位。惨案的教训促使国民党开始组建和发展自身的国际宣传体系,可以说济南惨案是中国国际宣传的从轻视到重视的转折点。作为中国的国际宣传的起点是比较合适的,也与题目相符合。


作者选取的时间终点为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爆发。通过阅读全书,笔者认为在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中国的国际国内局势都面临着最为困难的时期。从国内形势来看,南京和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撤退到重庆。汪精卫也于1940年投日。从国际形势来看,西方要么自顾不暇,要么担心引火烧身,因而对日本采取一位的绥靖政策,没有对中国的抵抗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就几个大国来说,苏联因与德国的冲突而军事吃紧,极力避免陷入双线作战的窘境,避免与日本正面对抗,甚至达成停战协定。在日本的压力之下,英国也关闭滇缅公路,切断了中国物资运输和接受外援的主要通道。美国政府则是保持一贯的中立状态,虽然国内支持中国、谴责日本的声音愈发壮大,但美国并未做出实质性的援助举动,中国可谓是孤身对抗日本。此外,在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的对内对外宣传都有所改变,中国开始将宣传放到很高的高度上。为取得国际的帮助和国内抗战的信心,国民党宣传系统改变宣传策略,对外宣传将反帝与反日剥离开来。对内则改变以往指责日本的“哭诉”行为,转而号召国民抗战终将胜利,增强国民信心。而在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中国局势有所缓解,对外宣传体系也已经成熟。因此选取珍珠港事件作为研究的时间节点在笔者看来是符合逻辑也是紧扣题目的。


1928年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全国,同时1928年济南惨案的发生促使国民政府开始重视中国对外话语权的争夺,中国国际宣传开始得到重视。而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攻占上海租界,租界英文报刊名存实亡。因此在笔者看来1928年济南惨案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间段选取与中国国际宣传的成长高度契合。


除开时间选取的合理性外,该书的一个创新就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选取。并以个案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书中魏舒歌教授按照时间逻辑选取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南京大屠杀、武汉沦陷,迁往重庆和珍珠港爆发这些重大历史事件作为“点”,以租界英文报刊的评价和态度、中国国际宣传体系的发展作为“线索”贯穿全书,逻辑线条清晰。并且每个个案都按照事实本身,中日宣传,租界报刊,英美报刊的顺序叙述。在个案的叙述中反映中日宣传情况以及中国国际宣传的发展和成长。


中国宣传体系的逐步完善在作者选取的个案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济南惨案,中日宣传差距明显,没有认识到国际宣传重要性的中国在济南惨案中虽然是受害一方,却因宣传不足无法传达事实真相。济案之后促使国民政府和社会精英认识到改进国际宣传的紧迫性,痛定思痛后,一个南京政府官方对外宣传机构酝酿成型。到九一八事变,国民政府已经在租界积累了宣传资源对抗日本,但信息渠道的匮乏导致反应速度慢,被日本取得舆论先机。一二八事变中,中国转变宣传策略,强调与英美修好而孤立日本,摒弃此前反对帝国主义的论调,打好与租界英文报刊的关系,利用租界报刊发声,逐步在中日宣传博弈中取得上风。在后来的南京大屠杀中,中国又借助外国人和外国报刊揭露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暴行,赢得国际的同情和支持。


书中有关案例的选取和研究都是在中国对外宣传成长中极具代表性的事件,通过这一个个案例反映了中国对外宣传的逐步完善和成熟。这也告诉笔者在进行学术研究对时间节点的选取要保持严谨的态度,仔细考量、有理有据,同时树立和选取典型的个案进行研究,以保证行文逻辑的清晰。

三、双线结构下的对比研究模式

《战场之外》一书在行文结构中并不是单一的问题研究,而是采用双线索结构展开该书。书中以租界英文报刊和中国对外宣传制度为关键线索并行推进,在书中的第一、二章中,作者对租界英文报刊现状及报刊背后的各方势力进行了梳理,提出论点:国民政府与租界英文报刊既对峙,又相互依存。


该书以1937年为界,认为租界英文报刊和国民政府国际宣传两者的关系在1937年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后呈现出不同特点。1937年以前租界英文报刊是向世界陈述中国立场的主要力量。国民政府在此时尚未形成统一成熟的宣传体系,需要通过隐藏党派背景以租界报刊的名义进行国际宣传。在1937年以后,国民政府宣传体系逐渐建立,开始与租界报刊的宣传体系相融合,逐渐产生战时新闻特征。


在该书中,租界英文报刊和国民政府宣传制度虽然是两条并行线索,但是两者作为两股力量,在竞争中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作者为了研究清楚租界英文报刊和国民宣传制度的关系采用了对比研究的模式,将话语文本穿插于制度发展的脉络中,呈现两者的关系。


书中“国弱言微”和“成长之痛”前两部分主要是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情况,以租界英文报刊作为论述主体,兼论中国民政府的宣传策略和制度。在针对“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和“天羽声明”等事件时按照日方宣传、中方宣传、租界报刊态度和英美等国内大报的叙事框架展开研究论述。在框架的结构设置中就暗含对比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中日双方的宣传对比、租界中不同报刊的对比以及租界报刊话语和中国宣传制度的对比。通过对比作者得出结论:日方租界英文报刊的强大宣传力量促使中国认识到国际宣传的重要性,推动中国宣传体系的建立并通过“揭露事实”、“修好美英关系,孤立日本”等策略赢得租界英文报刊和各国大报的支持。但在这种前期的宣传体系中,国民政府主要还是依靠租界报刊传递声音,为了显示新闻的客观性以赢得国际的支持,中国在宣传中不得不隐去党派背景和资金来源等。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国际宣传也只是一些零星的宣传策略和技巧,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体系。


该书第三部分则以1937年后为主要论述时段,以讲述中国国民宣传体系为主,探究国民政府宣传体系是如何吸收融合租界报刊,建立成熟的宣传系统的。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成立军事委员会第五部统合国际宣传,并以战前提升国民党国际声望的宣传目标转变成以战时同各国结成同盟为目标。并通过广播、外国记者招待会和海外办事处等方式增强中国的声音,加强与国际的信息交流和对话。在这一阶段,受到国际局势和复杂的战时舆论环境的影响,国民政府对租界报刊的管制逐渐严格,租界报刊逐渐成为国民政府对外宣传体系的一部分。


全书在行文结构上采用“租界英文报刊”和“中国对外宣传制度”为主要线索,以1937年为分界线梳理了战争前后租界英文报刊和中国国民党宣传制度的关系,揭示舆论场域内部的多元声音和国民政府为建立完整的宣传体系付出的行动。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对外宣传制度虽是并行,但租界英文报刊可以说是中国对外宣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并行的研究线索下,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对外宣制度的关系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在对外宣传中,中国借助租界英文报刊这一对外宣传的窗口与日本展开激烈的话语权争夺,并促使宣传制度逐渐成熟。可以说租界英文报刊推动了中国对外宣传制度的发展。然而,这种并行的研究模式在该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了凸显租界英文报刊对中国对外宣传制度的作用。这种模式将中国对外宣传制度的成长、成熟过程分割成若干切片,并未对中国对外宣传的全过程和逻辑链条进行详细梳理,从而产生了中国对外宣传制度发展的割裂感和跳跃感。


当然,该书还是有些许不足。该书主要讲述的是中日两国之间的租界英文报刊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以及中国国际宣传体系的建立。但是书中的第三部分“全面抗战中的宣传”主要讲述了中国宣传制度和宣传体系的建立,并未过多涉及中日之间国际话语的争夺,而是将焦点放置于董显光身上。诚然,董显光对中国国际宣传的发展不可或缺,但是花费过多笔墨关注董显光稍显不当。而且从史料来看,在第三部分论述宣传体系时有关个人自传和回忆录的史料占据相当比例,作为主观性的材料,过多引用是否能够客观佐证观点笔者存有疑问。


| 黄显光(1950年代)


《战场之外》一书以租界英文报刊为切入点进行中日间宣传战的研究,将中国的宣传体系的建立和策略发展融入到国际舆论环境中考察。为笔者更清楚地了解抗战时期复杂的国际局势和舆论宣传环境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双线对比的研究模式和典型个案的挖掘也给笔者很多启发,从书中笔者获益良多。


作者:邝孟宇(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推荐阅读

战场之外:租界英文报刊与中国的国际宣传(1928~1941)

魏舒歌 著
李松蕾 龙伟 译

出版日期:2020年05月

ISBN:978-7-5201-6325-5


¥79

¥31.6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抹不去的一道伤疤。当多数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九一八事变以后的山河沦丧时,却不知战火已然在新闻界弥漫。本书是第一本全面研究中国政府在中日危机与战争初期,同日本争夺话语权的专著。作者通过租界区英文报纸着重考察了中国政府如何在国际宣传资源极其匮乏、政府派系纷争不断的情况下,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国际宣传系统。




END


排版:赵梦雅

审校:胡艳秋



先晓书院
MEET SPRING
智者与智者相遇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