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特殊关系”的崩溃:英国、美国与“闪电”导弹事件
作者: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2-02-28 13:36 浏览量 277
下文为《英国、美国与“闪电”导弹事件》,赵学功著,节选自《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18辑)》。
20世纪60年代初期,英美之间围绕着“闪电”导弹问题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一事件被称为“闪电”导弹危机。学界对此已有较多的研究,并对这一事件的产生、结果和影响等提出了不同意见。有学者认为这是苏伊士运河危机之后英美关系最为紧张的时期,面临着破裂的危险。不少学者提出,这一事件使得英国建立独立核力量的愿望落空了,引发的危机一度使美英核“特殊关系”濒于崩溃的边缘,并再一次使英美联盟几乎瓦解,认为在危机结束之后英国在国防尖端技术方面不得不开始依靠美国,核威慑形同虚设,美国因而成功地阻止了英国继续拥有核威慑的企图,之后英国独立核威慑战略“彻底终结”。实际上,“闪电”导弹事件对双方关系的影响远未达到一些学者所说的“近于破裂”的程度,不过是战后英美关系发展史上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另外,这一事件也折射出英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和美国对欧政策的矛盾性。
一
麦克米伦执政后,将恢复因苏伊士运河危机而陷入低谷的英美关系置于外交政策的首位。而此时,美国政府也重新评估了与英国的关系,确定应鼓励英国维持强大的军事实力;英国应继续支持美国与苏联对抗,并且一旦美苏发生战争,英国能迅速提供援助。很显然,美国也希望能改善与英国的关系,以便在国际事务中能继续得到英国的支持和帮助。国际局势的变化也为英美关系的改善提供了机会。
1957年10月,苏联率先成功发射人造卫星,在美国朝野引发轩然大波,所谓的导弹差距由此产生。美国开始加强与英国在核领域的合作,以共同应对苏联对欧洲构成的潜在威胁,而这恰恰是麦克米伦一直所希望的。在他看来,英国必须建设独立的核力量,不仅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而且还可以对美国更好地施加影响,提高英国在世界上的威望和扩大其影响,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认为,“由于我们拥有了独立的核力量,就会使美国更加尊重我们的意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他致函艾森豪威尔,强调鉴于苏联的实力和技术能力,英美只有运用其全部的军事、技术以及资金等资源,才能与之相抗衡。他敦促美国在核技术方面向英国提供帮助。随后,麦克米伦前往华盛顿,与艾森豪威尔商讨在核领域的合作事宜。25日,双方发表声明强调,英美关系是相互依存的伙伴关系;双方都将核武器视为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工具;美国承诺在核领域与英国保持密切合作。对此,麦克米伦颇为满意。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现在,我们可以继续我们在原子领域的工作了,不必浪费很大的力量便可以维持我们核大国的地位,不用只靠我们的力量慢吞吞地追赶我们的美国盟友早已达到的技术水平。”1958年2月,美英签署了一项协议,确定美国将向英国提供中程导弹及有关装备,并提供训练帮助;一旦英国能够操纵这些导弹,这些导弹的所有权即属于英国;发射导弹需要由两国共同决定;核弹头由美国另行提供,所有权属于美国。6月,英美又签署了分享核技术的协议。
斯普特尼克一号是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1957年10月4日在苏联成功发射
20世纪50年代,英国一直追求建立独立的核威慑力量。1957年5月,英国进行了氢弹试验,同时开始研制“蓝光”导弹。这类导弹管射程达2500英里(1英里≈1.6公里),并且精确度高,但这类导弹使用的是液体燃料,发射准备的时间需要10~15分钟,很容易受到攻击,只能作为第一次打击武器。到1959年底,这种导弹的研制越来越受到政界和军方的批评。1960年2月底,英国决定取消这一导弹的发展计划。据估计,英国已为此花费了2亿美元。麦克米伦政府转向美国寻求“蓝光”导弹的替代品。之所以这样做,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旨在进一步加强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
当时美国正在研制的导弹有两种:一是“闪电”导弹,为空对地导弹,射程为1000英里,准备用来装备空军;另一种是“北极星”潜射中程导弹。对于英国来说,其海军还未成为核威慑力量的一部分,而且也没有装载“北极星”导弹的潜艇,如果购买了“北极星”导弹,将迫使英国海军将财力从发展航空母舰转移到制造装载这一导弹的潜艇。因而,英国海军部门对于购买这类导弹并不积极。尽管美国海军部门认为“北极星”导弹是一种更好的选择,不仅具有第二次打击的能力,而且可以使用的时间相对更长,但麦克米伦和国防部部长沃特金森却无意购买这类导弹。在他们看来,“闪电”导弹可以延长英国远程轰炸机的使用年限,并进一步增加其威慑力,而且美国将负担研制这类导弹的所有费用,英国只需花费少量的购买费用。另外,英国政府也并未完全放弃“北极星”导弹,认为这类导弹目前尚不适应英国的需要,可能要等到20世纪70年代再购买这类导弹,而购买“闪电”导弹其实只是权宜之计,是一种快速解决英国核威慑力量的办法。沃特金森曾向麦克米伦表示,如果购买“闪电”导弹失败,“北极星”导弹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目前最好的替代武器,有可能构成未来英国核威慑的基础。
UGM-27北极星导弹(UGM-27 Polaris)
1960年3月21~27日,麦克米伦与艾森豪威尔在戴维营举行会谈。艾森豪威尔承诺向英国提供“闪电”导弹,以延长英国V型轰炸机的使用年限,并表示如果这一类型导弹不成功,将以“北极星”导弹来代替。同时,艾森豪威尔希望美国的核潜艇可以使用苏格兰的霍利湾海军基地,以便能够对苏联构成更强有力的威慑。对此,麦克米伦“原则上”表示同意。英国政府很清楚,一旦美国核潜艇进入英国,则意味着英国成为苏联第一次打击的目标。因而,麦克米伦非常担心英国民众会对此强烈反对。鉴于此,他提出,应将英国向美国提供海军基地与美国向英国提供“北极星”导弹相联系起来,这样更易为英国民众所接受。
随后,沃特金森正式宣布不再继续研制“蓝光”导弹。他强调,英国之所以选择“闪电”导弹而不是“北极星”导弹,主要是考虑到这类导弹适合B-52轰炸机和V型轰炸机的需要。1960年5月,英美签署了关于“闪电”导弹的协议,美国负担研发的全部费用,英国则承担最终的购买费用。英国内阁决定,将霍利湾海军基地协议和美国在英国需要时提供“北极星”导弹的明确承诺联系在一起。尽管英国希望以“北极星”导弹作为备选,但艾森豪威尔并不想就此签署一个明确的协议。虽然如此,麦克米伦确信,在英国需要的时候,一定能够以某种方式得到“北极星”导弹,“尽管可能花更大的代价”。
莫里斯·哈罗德·麦克米伦(Maurice Harold Macmillan)
英国政治家,保守党成员,曾于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国首相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