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 | 老幼同养模式的本土化实践
作者:社会学之思
发布时间 2022-01-17 14:08 浏览量 1326
“一老一小”自古是社会关切的重要民生问题,是实现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
——《老幼同养模式的本土化实践》
老幼同养模式的本土化实践
王彦蓉 王海玉 著
2021年11月/98.0元
ISBN 978-7-5201-9097-8
目录
作者简介
王彦蓉
女,2016年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部,现为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社会分层与流动、儿童早期发展、养老服务、社区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王海玉
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养老服务、老年社会工作、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
内容简介
为促进我国社会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以“一老一小”为重点的人口服务体系,本书梳理了老幼同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回顾了该模式在国内外机构及社区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老幼同养模式进行了干预设计及效果评估。本研究发现,老幼同养模式为养老服务和育幼服务的整合提供了新视角,可以通过在老年人和幼儿之间建立拟亲属关系,提升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在构建和谐社区中发挥积极的社会辐射效应。
精彩片段/段落
“一老一小”自古是社会关切的重要民生问题,是实现美好社会的必要条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也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发展普惠托育和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一些发达国家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探索在机构和社区中不同类型的代际项目,尝试通过代际高质量的互动打破代际隔离,重塑代际关系。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关系对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代际项目可以使不同群体共同受益。由于老年人和幼儿处在生命周期的终点与起点,具有更多的相似性和互惠发展需要,老幼同养代际项目受到特别关注。不同于传统社会政策将老年人和幼儿作为单个群体分别对其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法,老幼同养模式通过构建老年人和幼儿之间的代际关系,在个体层面为双方提供情感支持,达到满足其人际关系需要的目的,并在社会层面整合养老和育幼公共服务,实现服务的系统性和有效性。
中国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机构中探索老幼同养模式。无论是在幼儿园中开设养老院抑或在养老院中引入幼儿园,都为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本土化实践经验。然而,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的适用性和效果尚未得到评估,老幼同养模式在社区中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对中国现阶段的老幼同养模式进行科学分析,进而为该模式的推广做准备。
我们将老年人和幼儿之间在互动中建立的关系作为干预的过程变量,评估老幼互动对老年人、幼儿、家属、机构以及社区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老幼结伴式互动,老年人和幼儿之间的情感关系能够发展到稳定的拟亲属关系。拟亲属关系的建立一方面有助于强化老年人在自我效能、自尊、心盛幸福感和平和心方面的积极情绪,缓解老年人在抑郁、负性情绪等方面的消极情绪,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幼儿的沟通能力和个人-社会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安全和依恋感,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同时,老年人和幼儿拟亲属关系的建立也可以为老年人和幼儿所在的家庭、机构及社区带来积极的意义,比如减轻老人家属的心理压力,帮助幼儿家长共同辅导幼儿成长,提高机构管理效率,减轻护工的压力,提高社区居民对老幼同养模式的认同度等。这为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的实践提供了循证,也为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的进一步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本书总体分为上编和下编两部分。上编主题为老幼同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实践,共六章内容。第一章向读者呈现老幼同养的缘起和发展。通过简单介绍代际项目,注重从活动群体、空间模式和互动频率三个维度界定老幼同养模式。第二章介绍老幼同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回答为什么推广代际项目和如何确保代际项目的有效性。第三章总结老幼同养模式在国外的实践,从互动内容、空间布局和互动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综述。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介绍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机构和社区中的探索,并指出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下编是老幼同养模式的干预设计及研究,共四章内容。第七章基于老幼结伴式互动理论,分别设计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和老幼“结伴式小组互动”干预。第八章和第九章分别是老幼“结伴式个体互动”和老幼“结伴式小组互动”干预的实施过程和评估结果。第十章基于理论和已有实践,提出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机构和社区推广的可行性方案,也为老幼同养模式在中国本土化实践的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文库
农民工婚姻冲突:
现状与影响因素
杨婷 著
2021年12月/79.0元
ISBN 978-7-5201-8865-4
本书用诸多笔墨去记录“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小”话题。在有关农民工婚姻家庭变迁的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农民工婚姻冲突”仍是一个较少被提及的话题。在快速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一直在发生,农民工群体打上了这一变迁的诸多烙印。通过“婚姻冲突”这一事件来透视农民工的“伤”与“痛”,既是对这个群体的一种“关照”,也是对婚姻家庭事件的一种“定格”。
政策采纳与政策内容再生产:
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行为及其微观结果
刘河庆 著
2021年10月/79.0元
ISBN 978-7-5201-9114-2
正式政策文件在我国政治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政策文本在各级政府间传递的整体图景及其可能的微观结果仍未足够明晰。本书尝试区分并比较政策采纳和政策内容再生产两种地方政府对上级政府农村政策的反应模式及其各自的内在机制,并结合微观调查数据和访谈文本数据,进一步考察正式制度的具体运作过程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观念的影响,以探索各级政府、农村及农民等不同主体之间复杂多维的互动关系。
系列其他图书:
老年照料:一项与收入相关的服务利用差异分析
罗艳 著
城市中国的社区治理结构转型
曹志刚 著
中国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
郭林 著
欧洲典型国家老年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罗丽娅 著
家户主义与进城创业组织运转
陈文超 著
公益经营者:基层政府的新角色与实践困境
陈颀 著
社会的时间:形成、变迁与问题
郑作彧 著
中国社会保障国际合作研究
谢勇才 著
公共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嬗变研究
郭林 著
汶川地震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及躯体健康研究
郭静 著
美国华裔老年人的虐待与忽视
高翔 著
婚姻挤压下的农村家庭养老
郭秋菊 靳小怡 著
事业单位的制度变迁与基层治理:京院的工作环境与权力关系(1979~2009)
苗大雷 著
策划:lyx
编辑:lyx
审校:myx
封面:photo by Paolo Bendandi on Unsplash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