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新书 | 《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出版
来源:社科文献出版社·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1-12-23 15:49 浏览量 763
《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 主编
2021年11月出版/248.00元
978-7-5201-9235-4
反水投注网站
序
2020年10月,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与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航海博物馆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帆寻踪: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作为中国航海博物馆主办的第九届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聚焦“海上丝绸之路”主题,从器物、贸易、航路、文献、文化、社会等方面探讨以物承载的航海往昔,本论文集即遴选部分参会论文结集而成。
众所周知,“海上丝绸之路”是从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衍生而来。经过后续学者的研究推进,成为一个专业术语,特指古代人们基于贸易需求,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驾驶木帆船、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路网络。21世纪以来,伴随时代发展、研究深化,“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拓展,成为从史前到近现代时期各文明中心之间克服自然屏障、实现互联互通和文明共享的一个象征性称谓。
追溯历史,以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而展开的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为世人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体现在“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沿线国家、地区的各种器物与史迹遗存中,既是实证“海丝”辉煌的活化石,更是传承友好交往的催化剂,积淀了历久弥新的丝路精神,为当下博物馆展示“海丝”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丰富资源。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国文博领域对“海丝”的呈现与诠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文物展览不断出彩,国内外合作持续发力,博物馆场所已经成为展示“海丝”历史的“文化客厅”,为“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相向而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文化沃土和社会根基,在增信释疑、扩大共识、促进合作、推动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020年是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开馆十周年。十年来,我们始终以“弘扬航海文化、传播华夏文明”为己任,对接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一带一路”倡议,面向全社会打造精品展览、社教活动、学术研究,努力建设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文化平台和窗口。围绕“海丝”专题,我们在藏品方面积极开掘多元化征集途径,拓展国际性收藏视野,在航海仪器、外销瓷器、海图文献等方面形成“海丝”特色收藏体系。展览方面,我们创新陈展理念与模式,扩大合作视野,在沉船贸易、航海科技、古代船模、中外交往等专题方面与国内外文博机构合作,连续多年推出精品展览。学术研究方面,我们深耕探索,致力于通过馆藏研究、会议论坛、编辑出版、讲座输送等主体业务,打造国内外“海丝”历史与文化研究对话平台,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研究互鉴。服务公众方面,我们坚持“广覆盖、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针对上海市内外公众需求提供项目清单,大力推动“海丝”展览、讲座、活动精品走进了社区、农村、展会、高校、中小学等,在各类交通枢纽打造文化阵地,力求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需求,践行博物馆“走出馆舍、走向大千世界”的文化使命。
十年航路,同舟共济;乘风破浪,扬帆再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作为掌握历史“钥匙”的博物馆人,作为呈现与诠释“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人,中国航海博物馆有责任、有义务和各位专家学者携手共进,加强博物馆与相关领域的专业机构、研究团队、专家学者的互动合作,在“海丝”历史与文化研究领域开掘新资源,开辟新思路,开创新局面,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谱写新篇章。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党委书记、副馆长
张东苏
目录
“海丝”器物与展陈
3~6世纪玻璃制品的东传与海上丝绸之路 章灵
关于流入日本的唐制漆器之调查与研究
——兼及该时期的中日通道 吕静 王纤清 黄祎晨
10~15世纪中日交往中的螺钿与雕漆 黄祎晨 王纤清 吕静
浅议纹章瓷
——以粤博藏品为例 黄静
“海丝”策展视角的转变和展览的可持续性
——从“白色金子·东西瓷都”的内容策划谈起 王成兰
从殿堂走入民间
——“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提升改陈 王丽明
“海丝”贸易与文献
《鲸鱼灯赋》所见中西交流史实一则 刘斌
两宋禁止铜钱下海政策的差异及原因探析 刘振
蒲寿庚任平章政事新证 陈少丰
明治前期日本编纂中国海洋图志文献述论(1868~1894) 郭墨寒
1928~1949年中国银行海外行处述略 刘华
“海丝”文化与社会
“海上丝绸之路”与浙东妈祖信俗拓展 黄浙苏
海南沿海地区海神信仰初探
——以琼海潭门一百零八兄弟公信仰为例 李其仁
从自然水域到海洋界限
——清代内外洋划分问题再思考 何沛东 钱隆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