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讯】『九色鹿』新书速递 | 国内外首部敦煌民族通史都讲了些什么?

来源:社科文献

发布时间 2021-12-16 16:55   浏览量 560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691.jpg 

历史上的敦煌(包括今瓜州县)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自古以来即被称作各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


—— 《敦煌民族史






古代敦煌境内有多个民族居住,周边又与多个民族区域为邻,民族生业、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是敦煌社会常事要务。各族民众无不乐于幸福安定的生活,执政者也通常都要维护社会的和平安定,处理民族问题的上策无疑是“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和谐共进。《论语·学而》将“和为贵”奉为“先王之道”。早在春秋时代,晋国就采取“和诸戎狄”的政策而大有成效,事见《左传·襄公十一年》“晋侯语魏绛”;现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倡行“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革旧命、换新天,特将“共和”嵌入国号,定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无不是在“和容共处”中生息、发展,互利共进的。有时出现民族失和、摩擦争斗,但都为时短暂。如吐蕃占领敦煌初期,推行吐蕃化政策,迫使汉人“拆襁褓以纹身”“解鬟钿而辫发”;收缴民间铁器,使“无尺铁寸兵”,以至耕乏锄犁,引起沙州三度起义,八年动荡。是后,吐蕃执政者仍不得不施行安抚之术,重归和平安定的历史正道,敦煌历史遂步入新一轮“和容共处”的阶段。总体来看,和谐时多、争斗时少,“和容共处”可称历史的常态;经验和教训都告诉人们:以和为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共进是历史的正道。 


692.jpg


观杨富学、张海娟、胡蓉、王东先生共著《敦煌民族史》,收集并列举大量资料,描述并论证了不同时期敦煌民族的活动、业绩及相互关系、成败得失,印证了敦煌民族大步走过的“历史正道”,也在若干荆棘小道上跌过跤,这些都是历史事实,毋庸避讳,但也不必过多铺陈。就这一历史观而言,本书可谓视野广深,为此前所未有。以往史家撰史,多详于民族矛盾斗争而疏略民族和谐共处与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其实,从时间段来看,和谐共处之时要长得多,而矛盾斗争之时短暂,表明民族和谐是历史的正道,为主流因素;矛盾斗争则是历史的岔道,是次要因素。本书的特点在于凸显敦煌诸民族对敦煌、对河西、对丝绸之路开发的贡献,同时又强调中国境内各民族对敦煌开发的重要作用,关切各民族在敦煌地区的友好相处和交互影响。把敦煌诸族的历史贡献置于全书的核心位置,浓墨重彩于描绘敦煌诸族的主体性,明辨敦煌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次关系,既是对历史的真实反映,同时又把握住了当今民族研究的时代脉搏,而这正是杨富学君数十年来孜孜矻矻从事西北民族史研究时一以贯之的基本理念与不懈追求。对此我感同身受,历史研究工作者需要通过对历史的全面阐述,努力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不可偏爱斗争,尤不可以斗为乐,不管敦煌学还是其他学科,都应该弘扬历史的正道。本书做到了,而且处理得恰到好处,此乃本书第一大特点。


693.jpg



言本书第二个特点,当推本书历史学与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之并重。这一点说起来易,做起来难。国人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长期来存在一个痼疾,就是学科分野壁垒森严,研究历史者大多不精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而语言文字研究者常缺乏历史学素养,这一现象在杨富学君这里是不存在的。语史兼得,可避免历史研究中的许多偏颇与盲区。就敦煌这一地名的起源与含义来说,学术界众说纷纭,本书从见于先秦至秦汉古文献的河西地名——合黎山、合黎水(黑水、清水)、祁连山、焉支山——入手,指出这些地名均为原始突厥语,合黎=Qara,意为“高”,合黎水(黑水)=Qara Su ,意为“清亮的水”,祁连=T.ngri,意为“天”,焉支=y.ngg.,意为“嫂子”;又根据古籍中留存下来的少量词语,推定月氏、乌孙、匈奴所操语言皆为突厥语,进而论证“敦煌”一名亦应为突厥语。其论述有理有据,可信可从,令人会心解颐。



694.jpg


特点之三在于本书对考古学资料的关注,尤其是第一、第二章,利用考古学文化和出土汉简对敦煌早期历史的钩稽,发前人未发之覆,甚是难能可贵。最后二章文字对石窟考古断代的探讨也不乏新见,论述周密,成一家之言,这也是其他历史学著作中所罕见的。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断代问题近期比较热火,争论很大,尤其是回鹘、西夏、元代的石窟问题,大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之势。但如果冷静观察,不难看出,设若研究人员能够更多考虑历史因素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及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因素,一些争论既久看似无解的问题,本身还是比较清楚的,关键在于对晚期敦煌民族史把握的程度,不少争讼溯其源,实出于对历史和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解。


695.jpg


读者通过本书登高远望,历览敦煌两千多年民族关系之兴替得失、和融砥砺,使人大开眼界。余有幸先读此书,受益匪浅。因有所感,用充为序。


李正宇

2021年2月15日


(节选自《敦煌民族史》序言)



书籍简介







696.jpg

敦煌民族史

杨富学 张海娟 胡蓉 王东 著

2021年12月出版/138.80元

ISBN 978-7-5201-8799-2

内容简介



敦煌古来为多民族经济文化交融的大都会,敦煌文化是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既是他们共同智慧的结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在敦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尤其是月氏、鲜卑、吐蕃、粟特、回鹘、党项、蒙古等族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敦煌诸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既是敦煌学发展本身的需要,也是中华文化研究的需要。本书是国内外首部敦煌民族通史,也是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学术专著,从某一角度说具有裨补阙漏的意义;以语言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以深入研究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的本质,进而深入探讨不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关系,重点阐述敦煌古代民族的能动作用。



书籍目录



导论

一 作为“华戎所交一都会”的敦煌

二 敦煌·月氏·原突厥

三 敦煌晚期石窟分期断代的若干问题

四 敦煌各族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五 敦煌民族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书旨趣


第一章 史前河西先民及其活动

第一节 史前河西先民生业方式及其由农向牧的转化

第二节 史前河西牧业的定居特点

第三节 河西考古学文化的东西部差异及其与月氏、乌孙居地的对应关系

第四节 沙井文化、骟马文化为月氏、乌孙遗存说

第五节 月氏与乌孙之牧业经济

第六节 河西史前畜牧业的发展与丝绸之路的孕育


第二章 汉代的敦煌诸族

第一节 月氏与乌孙

第二节 小月氏及其活动

第三节 羌人与敦煌

第四节 汉代匈奴在敦煌与河西的活动

第五节 汉王朝对敦煌少数民族的管理

第六节 汉代敦煌地区少数民族的活动


第三章 吐谷浑在敦煌的活动

第一节 河西吐谷浑的渊源

第二节 敦煌及周边的吐谷浑聚落

第三节 “落蕃诗”与敦煌南的吐谷浑聚落

第四节 吐谷浑人在敦煌的生业方式和宗教活动

第五节 吐谷浑慕容家族在敦煌的活动


第四章 五凉时期的敦煌诸胡

第一节 匈奴与敦煌

第二节 鲜卑族与敦煌

第三节 氐族与敦煌


第五章 吐蕃在敦煌的统治及其文化遗产

第一节 吐蕃占领瓜沙

第二节 蕃汉交织的制度——机构及职官设置

第三节 法律与民众

第四节 日常生活与赞普形象的神圣化

第五节 吐蕃统治上层与瓜沙佛教

第六节 吐蕃之抄经业

第七节 吐蕃化与民族融合

第八节 吐蕃统治结束后古藏文在河西回鹘中的行用


第六章 粟特与敦煌

第一节 敦煌粟特人的渊源

第二节 粟特人在敦煌地区的聚落分布

第三节 粟特人与归义军政权

第四节 敦煌粟特人的生业方式

第五节 敦煌粟特文化


第七章 归义军时代的敦煌诸族

第一节 归义军统治下的吐蕃

第二节 归义军时代的河西达怛

第三节 龙家与敦煌


第八章 回鹘与敦煌

第一节 高昌回鹘与敦煌之关系

第二节 甘州回鹘与敦煌的关系

第三节 甘州回鹘天公主与归义军政权的和亲及其影响

第四节 沙州回鹘国


第九章 西夏与敦煌

第一节 党项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

第二节 西夏建立及其对敦煌的统治

第三节 西夏时期敦煌的社会经济文化

第四节 元代敦煌的西夏遗民


第十章 蒙古统治时期的敦煌

第一节 豳王家族势力的形成及其对河西的镇守

第二节 河西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第三节 从出土文献看元代敦煌的多民族活动

第四节 蒙古豳王诸系王家石窟寺蠡测


第十一章 裕固族对敦煌文化的贡献

第一节 敦煌——裕固族的形成地

第二节 裕固族古文献在敦煌的遗存

第三节 敦煌石窟回鹘文、蒙古文游人题记与裕固族之关系

第四节 裕固族与敦煌石窟的营建

第五节 裕固族与敦煌学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