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纪念 | 马晓娟 徐志民主编《步平文集》(全4卷)
来源:鸣沙
发布时间 2021-08-16 09:57 浏览量 325
导语
五年前的今天,步平先生离我们而去。步先生于社科文献出版社多有支持,在图书出版、参加学术活动、引见相关领域学者等方面,都给予很多帮助、指点。如步先生的多部论著是交由我社出版的,很多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等方面的学术讨论会也是步先生告知并给予参会便利,这些领域的相关学者包括日本的一些学者,步先生也热情引见,使我们不断积累作者队伍资源。社科文献出版社在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中国抗日战争史等方面出版了不少相关图书,在学界能有一定的影响,与步先生的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我们感念步先生,愿他在天堂安好!
步平先生
序一
欣闻《步平文集》即将出版,谨表示由衷祝贺!
步平先生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在中日关系史、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史等研究领域著述丰硕。令人倍感遗憾的是,2016年8月,步平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当日闻此噩耗,甚感突然,忆及与先生交往点滴,仍历历在目,不禁为之叹惋。
在与先生数次见面交往之中,他在学术领域的远见卓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2006年温家宝总理与安倍晋三首相就启动中日共同历史研究达成共识后不久,先生即出任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方首席委员。面对这一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重要学术工程,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克服很多困难,历时三年最终形成《中日共同历史研究报告》,得到中日双方广泛肯定。这一研究成果来之不易,启发人们要更加坚定“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维护和发展中日关系。
在我就任中国驻日本大使期间,先生曾几度访日,参与并积极推动了制作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和日本长崎实业家梅屋庄吉夫妇铜像的工作。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中方将制作完成的铜像赠送给了梅屋庄吉的家乡长崎,安放在长崎市的港口公园。先生还不辞辛劳,为促成日中友好815之会、关东日中和平友好会、抚顺奇迹继承会、不战士兵市民之会等四个日本反战和平团体联合举办活动,推动与中国驻日使馆的交流等方面付出很多努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透析历史、反思历史、总结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更能清醒头脑、明确方向。正确对待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防止那段历史重演,是建立和发展中日关系的重要政治基础。我们强调牢记历史经验和教训,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唤起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珍爱和平、维护和平,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让世界各国人民永享和平安宁。
在担任驻日大使9年零3个月期间,我深感中日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和重要邻国,合作领域广泛,利益深度交融,中日关系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中日友好关系发展到今天的水平,来之不易。我们应该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思考和谋划两国关系,坚持在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基础上,积极推动构建携手合作、互利双赢的新格局,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轨道持续向前发展”。事实证明,保持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助于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
明年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步平文集》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全书收录了步平先生撰写的序言、书评、报刊时评以及部分论文和代表性专著。可以说,该书既是作者数十年来不懈学术耕耘历程的回顾梳理,也是中日近代关系史学研究发展的一个缩影。相信该书的出版发行不仅会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学术宝库,更将为中日两国人民构筑正确历史认知、探寻和平发展道路、传播和平发展理念提供又一新的路径。我想这也是我们对步平先生的最好告慰。
再次祝贺《步平文集》出版!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步平先生!
中国日本友好协会常务副会长 程永华
2021年6月30日于北京
序二
步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五年了,但我仍然觉得他没有走远,时常感受到他的存在。这或许是因为:他所从事的事业,我们仍在继续推进;他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仍在继续享用。在步平先生辞世五周年之际,他的朋友、同事和学生决定编辑出版《步平文集》。重读这些熟悉的著述,文字常常化作他那熟悉的声音,字里行间不时鲜活地复原出他的音容笑貌。
对于已故的学人而言,一部学术著作便是一座纪念丰碑,它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叙述着作者潜心发掘的故事,展示着作者的学术成就。步平先生著述颇丰,在中俄关系史、中日关系史、日本侵华史、抗日战争史及东北地方史等领域皆有力作面世。此次文集编辑只是有选择地收录了步平先生的部分作品,主要集中于有关战后日本社会战争责任认识的论著。
对日战后处置、战争遗留问题及日本对于战争责任的认识,是步平先生投入精力最多、成果最丰的一个研究领域,先后出版了《靖国神社与日本军国主义》《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战后处置与战争遗留问题》等论著。他对战后日本社会的认识客观而深刻,言人之所未能言或人之所未敢言,向中国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日本社会,一个反省历史与美化侵略并存的多元社会。他扎实而具有说服力的研究,也向日本和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学术研究的理性和进步。可以说,步平先生关于日本战争责任认识的研究,不仅引领着中国学界,在日本学术界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有关战时侵华日军的化学战研究,步平先生也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是最早开展日军化学战研究的中国学者之一,他以确凿的史料和物证确认了侵华日军曾经使用化学武器这一事实,其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他在这一领域发表的若干论文和专著,填补了此前中国学界的研究空白。《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化学战》(合著)、《毒气战——追寻恶魔的踪迹》等迄今仍可称为这一领域最具影响的研究论著。
步平先生不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还是一位热心的社会活动家。他的学术生涯与推动中日之间的学术交流,加强两国民众的互相了解密不可分。他所从事的侵华日军化学战研究和战后日本战争责任认识研究,是与日本进步人士的支持分不开的。他以严谨的学问赢得了日本学者和社会进步人士的信任,而日本进步学者的正义感和史料共享,也丰富了他对日本社会的认识,丰富了他的专题研究。他热心推动东亚三国的学术交流。2002年,他与日、韩学者和社会人士共同发起了历史认知与东亚和平论坛,每年一届,轮流主办,延续至今。中日韩三国学者共同编写的《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和《超越国境的东亚近现代史》等历史教学辅助教材,求同存异,增进共识,在东亚三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鉴于步平先生对中日关系的深厚研究及对日本社会的深切了解,在由中国外交部和日本外务省推动的中日共同历史研究中,他担任中方首席委员。三年多的共同研究,充分展现了他的大局观和出色的掌控力。存在着诸多差异(包括误解)的两国学者的共同研究,始终在相对理性和冷静的气氛中进行。在最终形成的共同研究报告中,双方学者共同确认了日本对中国侵略战争的性质。研究报告既展现了两国学者在若干历史问题上形成的共识,也客观地呈现了依然存在的分歧。作为中方首席委员,步平先生呕心沥血,如履薄冰,为共同研究的成功立下首功。步平先生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他心无旁骛,少有世俗的追求和享受。推动学术发展,推动中日两国民众的交流和理解,始终是他不懈的追求。他不追求学术以外的东西,不会违心地迎合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对一些人取得一点成就便哗众取宠的做法极不赞同。我想,正是这一坚持和脚踏实地的研究,造就了他令人起敬的学术成就。
步平先生还是一位优秀的行政领导人才。他于2004年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主持工作的副所长,不久任所长。这也是近代史研究所建所以来第一次从所外调任所长。步平先生以他的真诚待人和学者本色很快赢得了所内同事的敬重,他真正融入这一以学术为本位的集体之中,成为一个合格的领航员。任职近代史所的七年中,他既注意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又尊重各具个性的学术自由,研究所洋溢着以科研为中心的学术气氛。这一时期,研究所在青年研究人才培养、出境学术交流及搜集海内外珍稀史料方面推出若干鼓励性的制度和措施,研究所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在他离任十年、离世五年之后,当我们回忆往事时,越发感到这一时期的美好和珍贵。
人生恍如一段不断跋涉的旅程。非常遗憾的是,步平先生过早结束了他的人生之旅,然而,他的旅程是充实的,是丰富多彩的。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他从北京出发,奋斗于北大荒的广阔天地中;大学有限地恢复招生后,他幸运地成为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工农兵大学生”;改革开放后,他很快调入新成立的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开始了专业研究;在人生的最后一站,他重新回到了北京,执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站到了学术研究的中心地带。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人相比,他无疑是幸运的,是成功的精英。他的幸运与成功缘自他自强不息的努力。
作为步平先生最后一段旅程的同行者,我深感幸运。这是一段密切合作的愉快旅程,从他的言传身教中,我受益良多。他兄长般的宽厚和信任,至今仍令我感念不已。
步平先生虽已离去,但他给同行者和后来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步平文集》只是他学术成就的一个缩影。步平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王建朗
2021年7月15日
本书是步平先生的个人文集,分为四卷,第一卷由“论文选粹”“报刊时评”“序与书评”组成,彰显了先生对重大历史理论与现实问题的关注;第二卷收录《靖国神社与日本军国主义》《毒气战:追寻恶魔的踪迹》两部著作,前者对靖国神社问题进行了客观、理智的分析,后者对日本侵华毒气战做了全面、细致的实证研究;第三卷收录《战后处置与历史遗留问题》一书,讨论了战后处置问题以及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与曲折,回答社会上关注的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第四卷收录《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一书,对战后日本战争历史认识是如何形成的、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日本社会是否存在与此相反的态度和认识,中日两国民众在这一问题上能否通过交流、沟通达到理解、“和解”等问题做了详细解答。
整理 石石 审核 李丽丽 宋荣欣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