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荐读丨佩拉宫的午夜
作者:查尔斯·金
来源:先晓书院
发布时间 2021-08-05 16:36 浏览量 717
本文节选自《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 占领
就在协约国正式占领的同一天,奥斯曼军队一个名叫穆斯塔法·凯末尔的战地指挥官住进了佩拉宫的房间。休战谈判期间,他曾经在安纳托利亚南部指挥军团抗击从北方巴勒斯坦压境的英军。现在战争结束了,他的部队即将解散,他决定乘坐长途列车前往首都。他希望说服奥斯曼帝国军部,建立抵抗协约国的地下组织,甚至可以任命他为军务部长,再不济,他还可以成为一名特工,在协约国势力范围之外的安纳托利亚东部招兵买马。
凯末尔抵达海达尔帕夏火车站,与他的副官一同登上了开往欧洲海岸的短途渡轮。沿途他面朝波涛汹涌的博斯普鲁斯海峡,看见港口满是协约国正在卸下人、马和机械设备的军舰和汽艇。他年轻的时候曾经住在伊斯坦布尔,对这个城市充满了美好的回忆。三年前,凯末尔在加里波利作为前线指挥官浴血奋战,就是想要保全伊斯坦布尔。现在战败了,帝国已经放弃了他和无数“小穆罕默德”——奥斯曼兵士的昵称,好比英国的“汤米”和美国的“团子”——曾经立誓绝不让外国人染指的无价之城。
1880年至1881年的隆冬时节——与那个时代的许多奥斯曼国民一样,他的出生日期不详——穆斯塔法·凯末尔出生,他的家乡萨洛尼卡自由开明,多种文化交相辉映,是1908年土耳其革命的发源地。凯末尔是年轻一代的奥斯曼帝国军官,接受过专业的军事院校教育,经历了统一进步党废黜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运动。在统一进步党的队伍里,年长的军官尚可追忆昔日帝国进行现代化改革的荣光,但是穆斯塔法·凯末尔这一代年轻人却只熟悉暴力和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前,他就在利比亚打意大利人,在色雷斯和进犯的保加利亚人厮杀。每一场实战,他都眼见着帝国在外国势力的挑唆下分崩离析,被不同的宗教和少数族裔的民族主义一点点蚕食。现在,《穆德洛斯停战协定》正式签署,他和战友们又要面临大规模的裁军。
凯末尔作为改革派爱国将士的履历基本无可挑剔。如果他需要知道伊斯坦布尔自他离开后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佩拉宫可以提供充足的证据。佩拉宫的外国客人熙来攘往,大堂和餐厅里随处可见身穿制服的协约国军官,东方酒吧汇聚着外国代表、游客和本地妇女,还有一些摘下面纱的穆斯林女性。就连亚美尼亚牧师、种族灭绝的幸存者格里戈里斯·巴拉肯都认为,佩拉宫四周的街道真实反映了伊斯坦布尔新出现的自由思想。“靠战争发家的有钱人尽情地吃喝玩乐,享受着生活,他们胡乱置产,盲目消费;”他回忆道,“女人们的衣着装扮简直荒谬无度,她们浓妆艳抹,袒胸露怀,举止粗俗……土耳其的首府仿佛一下堕落为罪恶之都。”
米恩将军一直住在佩拉宫,等待给他安排的长期寓所,甚至奥托·冯·桑德斯——经过慎重考虑,搬去了距离不远的罗德斯酒店,避免在佩拉宫酒吧的尴尬碰面——等战败德国的军官也常常沿着墓园大街散步。即便永久和约尚未签署,协约国和同盟国也不再处于战争状态,而且国际惯例要求交战两方彼此遵守一定的军事礼节。
坊间流传一个小故事,说穆斯塔法·凯末尔在佩拉宫遇见一群正在喝酒的英国军官,军官们邀请他过去同坐,凯末尔不肯,他答道,主人不应屈身客席,如果想一起喝一杯,军官们可以坐过来。这个小故事很有可能是虚构的,目的是想表现一位年轻军官反抗英国统治的高度警戒心。穆斯塔法·凯末尔本质上是个实用主义者,而且有证据表明,他去佩拉宫正是因为那里是协约国占领的活动中心。
英国《每日邮报》(Daily Mail)的记者G.沃德·普赖斯(G. Ward Price)乘“阿伽门农”号抵达伊斯坦布尔。他入住佩拉宫没几天,就遇见了穆斯塔法·凯末尔,或者说是凯末尔主动找上了他。普赖斯收到了酒店经理送来的一张字条,说有一位奥斯曼军官想跟他说几句话。普赖斯从没有听说过凯末尔,但他还是接受了邀请。会面时,普赖斯发现这位奥斯曼军官没有穿着军装,而是身着礼服大衣,头戴费兹帽,以生活优渥的奥斯曼百姓的标准行头出现——“这位男子英俊挺拔,举手投足都很矜持,声音低沉,说话从容不迫。”普赖斯回忆道。
(图片源自网络)
穆斯塔法·凯末尔抱怨说,奥斯曼帝国之所以在这场战争中站错了队,阴差阳错地和老朋友英国反目成仇,主要是受恩维尔等统一进步党内的亲德领导人的负面影响。他推测协约国将会瓜分安纳托利亚,希望英国可以在其间发挥主要作用。英国人对穆斯林可能比法国人更加友善,因为法国人在北非曾经有过统治穆斯林的艰难历史。假如这一切成真,英国人一定需要他这样经验丰富的本地人来协助控制局面。“我想知道,”凯末尔对普赖斯说道,“这种情形之下,哪里是我的用武之地。”普赖斯将他们的谈话内容转告给了同住在佩拉宫的英国军官,但是军官表示不屑。穆斯塔法·凯末尔看似只是个小人物,而且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越来越多的奥斯曼军官都想为协约国的事业提供帮助。“过不了多久,许多土耳其将军都会来找事做。”这位高级情报官员答道。
后世的史学家对这一事件避而不谈,或者辩称这是故意破坏英国人的形象。但不可否认的是,穆斯塔法·凯末尔随后六个月的举动确实像在寻找出路。他搬出了佩拉宫,在更北边的奥斯曼贝租下了一间房子。他几乎见了所有愿意接待他的人:军官、阁僚、愤愤不平的议员,还有四次见到了苏丹穆罕默德六世本人。他发现许多人都对协约国心存不满,但是他们却没有团结一致。占领加深了城内各派系——王室、议会、商人和军队总参谋部——之间的分歧。每一派都小心翼翼,生怕一步差池,而不是大胆出击,塑造国家命运。
《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
[美]查尔斯·金(Charles King) 著 宋非 译
20世纪初,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土耳其民族主义的兴起,伊斯坦布尔成为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这些人包括间谍、难民、艺人、歌手、作家、革命家等。而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与佩拉宫——这座伊斯坦布尔闻名遐迩的大酒店有关联。查尔斯?金通过描述这些或有名或无名的人物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命运起伏,向读者展示了伊斯坦布尔在20世纪的历史变迁,讲述了这座名城所经历的现代化革新的实验。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