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 前言

作者:麦可思研究院 王伯庆 武艳丽 王梦萍

来源:《2021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

发布时间 2021-06-10 10:49   浏览量 1285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B.11 疫情影响下的本科毕业生就业分析


麦可思研究院 王伯庆 武艳丽 王梦萍

摘要:

疫情对大学生毕业去向产生较大影响。本专题通过分析应届本科生就业的行业发现,疫情对服务性产业冲击较大,政策性岗位对缓解就业压力起到重要作用,刚需产业是保障就业的“稳定器”,新兴岗位成为制造业中需求增长亮点;疫情也对升学、考公务员有一定影响,研究生扩招政策下读研人数创新高、考研竞争加剧,疫情也使留学受阻,“考公热”进一步升温;另外,高校就业帮扶工作成效显现。


关键词:

疫情下的产业 毕业生去向 就业指导工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突发给应届生求职、升学等带来了巨大挑战。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超过半数(54%)表示疫情对自己的求职造成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求职进程(实习、面试等环节)受阻(75%),以及招聘岗位减少、求职难度加大(72%)等方面;另有一成以上(15%)本科毕业生表示疫情影响了自己求学。

本专题将从疫情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对毕业生升学、“考公”的影响,以及疫情下就业工作的开展成效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在“后疫情”时代就业政策的制定、完善以及人才培养与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一 疫情对不同行业就业的影响
(一)服务性产业受冲击较大

疫情对服务性产业冲击较大。具体来看,金融业、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行政/商业和环境保护辅助业、居民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上述领域的就业比例下降。其中,金融业、房地产开发业等是近三年就业比例持续下滑明显的行业,2020届(分别为7.5%、0.8%)比2018届均下降0.6个百分点,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是疫情期间就业比例下滑明显的行业,2020届(分别为5.1%、4.2%)比2019届分别下降0.7个、0.4个百分点(见表11-1)。

1623742941300992.jpg

表11-1 2018~2020届本科生在疫情影响较大的服务行业就业比例情况


(二)政策性岗位对“稳就业”“保就业”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扩招助推教育业逆势增长。为全力做好2020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教育部宣布2020年招收40多万毕业生补充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队伍,采取“先上岗、再考证”的举措,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配备。数据显示,近三届本科毕业生从教比例不断上升,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教育业就业的比例为17.0%,比2019届(15.9%)增加1.1个百分点,比2018届(14.9%)增加2.1个百分点(见图11-1)。具体来看,主要是在中小学教育机构就业比例增长,2020届有10.3%,比2018届(9.3%)增加1个百分点。在职业上主要表现为中小学教师岗位就业比例的增长,2020届有10.8%,比2018届(9.7%)增加1.1个百分点。教育业成为吸纳本科生就业的最主要行业。

1623743018756024.jpg

图11-1 2018~2020届本科生在教育业就业比例情况


国有企业在毕业生就业中起到关键支撑作用。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为21%,高于2019届、2018届(分别为20%、19%)。2020年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20多个部门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出台了30余项政策措施,挖掘岗位供给,其中扩大国有企业毕业生招录规模是重要举措之一。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是国有企业集中的领域(见表11-2),这些行业的2020届本科毕业生分别有78%、77%、62%就职于国企。国有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轻了毕业生就业压力。

1623743036619155.jpg

表11-2 2018~2020届本科生在国企占比较高的行业就业比例情况


(三)刚需产业是保障就业的“稳定器”

农、林、牧、渔业的就业比例增加。数据显示,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该行业就业的比例(1.0%)比2019届(0.6%)增加0.4个百分点。在接下来的“十四五”时期,国家将致力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毕业生在该领域的就业和发展也将拥有新的机遇。

制造业的就业比例持稳。数据显示,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医药及设备制造业、化学品/化工/塑胶制造业、初级金属制造业就业比例稳定(见表11-3)。由于疫情迅速得到控制,2020年我国经济运行逐渐恢复,在复工复产各项举措的推动下,第一、第二产业得以快速恢复,成为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生产的恢复也为稳定就业提供了支持。

1623743057984314.jpg

表11-3 2018~2020届本科生在刚需产业就业比例情况


(四)新兴岗位成为制造业中需求增长亮点

新职业创造更多就业“出路”。在制造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从事数字化岗位(与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相关的岗位)的占比不断提升,从2018届的12.0%上升到了2020届的14.2%(见图11-2)。毕业生的从业幸福感也高于其他岗位,2020届在制造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数字化岗位的就业满意度为75%,比其他岗位(67%)高8个百分点。“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产业转型变革提供强大推力,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1623743076178206.jpg

图11-2 2018~2020届在制造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从事数字化岗位的占比


二 疫情对升学、“考公”的影响
(一)研究生扩招缓解就业压力

读研人数创新高。研究生扩招是2020年国家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举措,对于缓解就业压力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再破纪录,达到341万人,较2019年增长17.6%。具体来看,近五年本科毕业生在国内读研的比例由2016届的13.4%增至2020届的16.4%,增加了3个百分点(见图11-3)。

1623743097155199.jpg

图11-3 2016~2020届本科毕业生国内读研的比例变化趋势


考研竞争“白热化”。数据显示,2020届正在读研的本科毕业生中,有两成以上(21%)因求职受到疫情影响而转向读研。报考人数增多使考研竞争进一步加剧,毕业生首次考研成功率较往年略有下降。数据显示,2020届本科毕业生准备考研的比例(5.1%),比2019届(4.0%)增加1.1个百分点,这部分人当中,二次考研的比例达到了84%,高于2019届(82%)(见图11-4)。

1623743117238182.jpg

图11-4 2019届、2020届本科准备考研的毕业生中二次考研的比例


(二)留学群体受疫情影响较大

疫情全球蔓延对留学群体的冲击较大。2020届本科毕业生留学比例(1.6%)比2019届(2.2%)下降0.6个百分点。留学受到影响的本科毕业生中,半数(50%)打算延缓入学或远程上网课,有18%的人打算按原计划出国留学。另外,分别有18%、14%的人打算放弃留学而转向国内求职、考研,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求职、考研竞争(见图11-5)。

1623743132314931.jpg

图11-5 2020届留学受到疫情影响的本科毕业生后续打算


(三)“考公热”再升温

体制内单位因其稳定性强、就业满意度高等特点而受到部分毕业生青睐。近年来毕业生流向体制内趋势越发明显。数据显示,2016~2020届本科毕业生在政府及公共管理部门就业的比例(分别为5.6%、5.9%、6.0%、6.0%、6.2%)持续上升。

与体制内工作受热捧伴随而来的是“考公热”,2016~2020届本科生毕业后准备公务员考试的比例(分别为0.6%、0.7%、0.8%、0.8%、1.2%)也呈稳定上升趋势,特别是2020届相比前几届上升幅度明显,这反映出在疫情影响下“考公热”进一步升温。其中,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占比最高(16.1%)(见表11-4)。

1623743148502605.jpg

表11-4 2020届“考公”本科毕业生专业分布


三 疫情影响下的就业服务工作

疫情下高校就业帮扶工作的开展力度大幅加大,其相关工作成效显著,也获得了毕业生的较大认可。高校作为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主体之一,在疫情防控背景下开展的就业帮扶工作是确保毕业生顺利落实去向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数据显示,通过学校获得第一份工作的2020届本科生比例为44%,较2019届增加了3个百分点,保持了近五年的持续上升态势(见图11-6)。

图11-6 2016~2020届本科毕业生通过学校获得第一份工作的比例


同时,2020届本科毕业生对学校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达到了87%,相比往年(2019届83%)提升幅度较大(见图11-7)。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于毕业生就业质量,特别是对就业满意度(2020届为71%,比2019届高3个百分点)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见图11-8)。

1623743199833794.jpg

图11-7 2016~2020届本科生就业指导满意度的变化趋势


1623743251900416.jpg

图11-8 2016~2020届本科生就业满意度的变化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影响下线上招聘渠道作为线下活动的重要补充被广泛关注和运用。2020届本科毕业生中有近四成(39%)参与过学校组织的线上招聘会,参与度仅次于线下招聘会(49%)。不过,毕业生认为线上招聘会对自己求职有效的比例(82%)相比线下招聘会(85%)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对此,相关高校后续可有针对性地强化线上招聘会的组织和开展工作,以拓展就业服务工作的边界,从而更好地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落实与发展。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相关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