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丨中国风电市场发展现状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研究”课题组

来源:《中国能源转型:走向碳中和》

发布时间 2021-05-18 11:00   浏览量 357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一 中国风电市场发展现状

过去40年间,中国风电产业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崛起之路。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解决偏远地区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中国政府开始组织研发和生产微型/小型离网型风电机组,这些风电设备在牧区和海岛得到迅速推广,不仅实现了批量生产和产业化,而且推动了农村电气化建设进程。80年代中后期起,中国相继建设了一系列示范性(兼具科研性质)并网风电场,如山东荣成风电场、福建平潭岛风电场、广东南澳岛风电场、新疆达坂城风电场、内蒙古朱日和风电场等。90年代以来,一方面,中国开始积极探索并网风电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包括融资、建设、运营、售电等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中国风电设备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显著增强,风电产业链初步形成。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实施以来,得益于一系列产业政策的扶持,中国风电产业发展驶入了快车道。经过3个“五年计划”的高速发展,中国陆上风电全面进入“平价化”阶段,预计海上风电将在“十五五”时期实现平价。

(一)装机情况

截至2020年底,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28153万千瓦,是2005年的225倍,占我国全部发电装机容量的12.8%,占全球风电总装机容量的37%左右。

中国现有并网风电场4000余座,累计装机12万余台,风电装机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受风资源分布和建设条件的影响,陆上风电装机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海上风电装机主要集中在江苏、上海和福建三地。截至2019年底(见附录表1),内蒙古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3007万千瓦,占全国风电总并网容量的14.3%,规模位居全国第一;新疆(1956万千瓦)和河北(1639万千瓦)分别以9.3%和7.8%的占比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其他累计并网容量在1000万千瓦以上的省(区)分别是:山东、甘肃、山西、宁夏和江苏。除云南、江苏两省之外,南方各省区市的装机容量普遍低于500万千瓦。从海上风电的装机规模来看,江苏、上海和福建装机容量分别占全国海上风电装机总容量的70.4%、9.1%和6.5%。

(二)发电情况

风电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的第三大电源。然而,风电在我国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仍然较低。2019年,全国风电发电量达4057亿千瓦时,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5%左右,占全部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1%左右。如附录表1所示,2019年风电发电量较高的地区是内蒙古(666亿千瓦时)、新疆(413亿千瓦时)、河北(318亿千瓦时)、云南(242亿千瓦时)、甘肃(228亿千瓦时)、山东(225亿千瓦时)、山西(224亿千瓦时)。从风电发电量占地区电力消费的比重来看,内蒙古为全国最高,达到18.2%;甘肃、宁夏、吉林、新疆、黑龙江、云南均在10%以上;全国有12个省区市不足3%。2019年,全国弃风电量近169亿千瓦时,平均弃风率为4%,为2011年以来最低。

丹麦是风电利用率最高的国家。2019年,丹麦电力消费的47%来自风力发电,陆上风电占其全部发电量的18%左右,海上风电占29%左右。除此之外,风力发电比重较高的国家还有爱尔兰(33%)、葡萄牙(27%)、德国(26%)、英国(22%)、西班牙(21%)、瑞典(15%)、奥地利(13%)、立陶宛(12%)、罗马尼亚(11%)、比利时(10%)等。其中,德国具有较高的风电比重,并且其产业结构中包含一定规模的工业,该国的风电比重可以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风电比重的有益参考。

(三)风电电价

在过去的十年中,得益于国产风电装备的普及、规模经济效应和技术进步(如采用更大容量的风电机组),风电发电成本实现了大幅下降。2009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09〕1906号),提出陆上风电采取分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一至四类风能资源区的上网电价分别为每千瓦时0.51元、0.54元、0.58元、0.61元。此后,风电上网电价经历了五次下调。最后一次电价下调为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风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9〕882号),要求“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新核准的陆上风电项目全面实现平价上网,国家不再补贴”,“海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改为指导价,新核准海上风电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确定上网电价”。2019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第一批风电平价上网示范项目,涵盖56个风电项目,总装机容量为451万千瓦。

目前,我国海上风电的规模仍然较小且价格较高。截至2019年底,海上风电仅占全部风电装机容量的2.8%,近海风电电价执行0.85元/千瓦时的标杆电价,每度电补贴0.4元左右。2020年1月,财政部等单位联合印发《关于促进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新增海上风电项目不再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6月,上海市发改委印发《上海市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办法(2020版)》,明确近海风电奖励标准为0.1元/千瓦时,单个项目年度奖励金额不超过5000万元,奖励时间为连续五年。这是我国首个地方海上风电补贴政策,对于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示范意义。根据沿海各省区市的规划,到2030年广东海上风电装机规模预计达到3000万千瓦,江苏1500万千瓦,浙江650万千瓦,福建500万千瓦,山东300万千瓦,辽宁200万千瓦。预计“十五五”时期我国近海风电将形成一定的规模,海上组网和远海开发将成为新的挑战,海上风电也将全面进入平价时代。

(四)产业链情况

过去的15年间,中国风电产业体系(涵盖原材料加工、零部件制造、整机制造、开发建设、技术研发、标准和检测认证体系等各个环节)日臻完善,一些中国企业在国际风电市场上崭露头角。截至目前,全国风电从业人员大约有51万人。风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代表见表1。

表1 风电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代表


根据CWEA的数据,截至2018年底,前7家风力发电机整机制造企业的累计装机容量合计占全部市场份额的68%,前10家风电开发与运营企业累计装机容量合计占全部市场份额的70%,产业链集中化趋势愈加明显。按照产业全生命周期理论对产业成长期后期的特征描述,即“企业数量大幅度下降并趋于稳定”,可以认为中国风电产业已经成熟。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