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 | 拓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
作者:赵青新
来源:人文万象
发布时间 2021-04-20 14:26 浏览量 410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四川省平武县白马藏族“跳曹盖”入选传统舞蹈类(Ⅲ-102)。
根据《面具之舞:白马人的神话历史与文化表述》一书的解释,“池哥昼/跳曹盖”,集歌、舞、乐于一体,指生活在川甘交界处两省三县(四川省平武县、九寨沟县及甘肃省文县)的白马人每年岁末新旧交替时举行的以驱鬼除疫、驱邪纳吉、祈福禳灾为目的的民间傩祭仪式。
王艳
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作者王艳,从小生活在这片地域,她深切地理解“池哥昼/跳曹盖”对于白马人的意义。王艳说,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重要的仪式,凝结着生产、生活、信仰、习俗、观念、情感等诸多因素。
漂泊的白马人在节庆时返回寨子,伴随着响彻山谷的锣鼓声、土炮声,人们载歌载舞,奔走吟唱。“池哥昼/跳曹盖”仪式还原了白马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承载着白马人的喜怒哀乐,一直延续到今天。
作者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博士后,现任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该书是作者的第一部学术论著,以“池哥昼/跳曹盖”两个仪式文本为中心,通过田野考察,结合历史文献、口述文本和图像文本,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阐述白马人的神话与历史、信仰与观念、传统习俗与社会建制。
这部作品的标题与主题,让人联想到法国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及其经典作品《面具之道》《图腾制度》的论述。
(列维-斯特劳斯
《面具之道》2013年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列维对北美印第安人面具的美学特点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它们堪与古埃及或古波斯和欧洲中世纪的艺术品媲美,而且这些面具的制作方式、风格和样式还具有仪式功能和历史分析的价值。
列维习惯采用原型/变体、开放/封闭、男/女、熟食/生食、父系/母系等对立或对称的结构主义概念,他的结构语言学方法在人类学和社会现象上的功效,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一种非常流行的分析范例。
“池哥昼/跳曹盖”的典型标志之一,就是各种奇异的面具。俗话说,“无面不成傩”。面具正是这项研究最好的切入点。作者搜集各类面具,解释它们的符号意义,研究面具制作的具体过程,走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文县池哥昼”面具雕刻制作技艺传承人班杰军等人,结合服装、道具、器物等展开“物的叙事”,重现了白马人的社会文化记忆。
(“池哥昼/跳曹盖”的面具)
作者引述列维的名言:“在面具里,隐藏着人类的秘史。”有关面具起源和象征意义的诠释,构成了分析的支点。她接受列维的启发,同时也在摆脱列维的影响。她放弃了结构主义的框架,不刻意寻找对应,她的作品尽管是学术性质的,行文却不晦涩,避免使用艰深术语,丰富多彩的田野纪事与平易亲和的语言降低了阅读门槛,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
(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会议现场)
相对而言,作者受费孝通和叶舒宪的影响更深。她曾获第三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费孝通就注意到了川甘陕藏等地的民族特色,作者梳理了费孝通关于“藏彝走廊”的五次阐述及其完整概念的构建过程,让这项研究的承续传统体现其意义。
叶舒宪在原型研究、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等领域颇有建树,叶舒宪的研究可能给作者提供了一些思路,比如,处理神话中那些看起来不合逻辑的现象和情节,更贴近中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心理语境。
(叶舒宪 《文学人类学教程》
2010年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品以“面具”点题,不限于“物的叙事”,探析:族别与认同,身份历史的演变;空间与族群,藏彝走廊边缘的地理表述;敬神与祭火,“池哥昼”仪式的时空逻辑与文化记忆;神圣与世俗,“跳曹盖”仪式的多重象征与文化意涵。
白马人被誉为“东亚最古老的部族”,从神话到民族志,从礼仪到造型艺术,从社会结构到传承方式,这部作品在打捞记忆的同时,也完成了历史追问的一种努力。
(摘选自《西安日报》2021年3月9日刊)
内容简介
面具之舞:
白马人的神话历史与文化表述
王艳 著
2020年12月出版/89.00元
反水投注网站
978-7-5201-7710-8
本书以“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白马人一年一度举行的“池哥昼”和“跳曹盖”两个仪式文本为中心,通过田野调查,结合历史文献、口述文本和图像文本,阐述白马人的神话与历史、信仰与观念,从文学的视角扩展人类学的诗化之维。
目录
速来探秘东亚最古老的部族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