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中国高教丨“双一流”建设及一流本科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车如山 郭方义 胡君梅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

发布时间 2021-04-12 15:47   浏览量 160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一)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高等教育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东中西部“双一流”建设存在不平衡的现象。在最新的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东部为24所,中部为9所,西部为9所,占比分别为57.14%、21.43%、21.43%,呈现东部密集、中西部稀疏的格局(见图1)。根据软科2019年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排名发现各省区市高校实力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北京、江苏、陕西、湖北、上海、广东等地的高校整体实力较强,江苏有3所高校进入前10,北京有3所高校进入前10,且其他上榜高校均进入主榜前100。在各“双一流”建设高校之间以及“双一流”建设高校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如学科间发展不平衡、一流专业间发展不平衡,原因可能是各“双一流”建设高校一流专业的数量以及投入的经费差距较大。


1618212835534496.png

图1 “双一流”建设高校东中西部分布状况


(二)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2019年12月11日,西南交通大学正式发布了《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URI-2019)》(见表7、表8)。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显示,清华大学位居第一,其次是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得60分以上的高校有23所,占比较低,且高分和低分的差距较大,说明国际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以国外留学生为例,实行“宽进宽出”的政策,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均有待提升。对于国外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与国外大学合作建立的平台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国外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走出去”存在的问题有:高校在国际化发展中的目标定位不明晰,未形成系统的国际化发展规划;对自身的优质资源没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无法有效利用;培养的人才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不高,国际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缺失从而导致综合竞争力较弱。


1618213363531221.png

dd98da695d2c4032283d2a8008473c4.png

表7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2019)

02fad6a0f46282a74bd4e69896eb144.png

deaa4260fdc58935d4307d01e83ca20.png

a4e54a6f7ca4c73844e87e383ce82f3.png

22ffc4fa6ec106096ce9a33ee54ec53.png

表8 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2019)


(三)高水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

师资队伍建设亟须加强。一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总量较少,学术领军人才不足且年龄结构不合理,优秀青年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培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学科领域的人才队伍出现断层情况,对高端人才和高层次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需要进一步加强,国际化人才匮乏,引进外籍教师和海归人才数量较少,应用型科研人才缺乏。二是教师队伍的考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教学和科研的矛盾仍然突出。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仍然存在。“五唯”(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壁垒在实践中的破除有待进一步深化。三是教师队伍的培训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没有结合教师个人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培训,培训覆盖面狭窄、专业性不强、形式化严重等问题仍然存在。


数据显示,各地方师资力量差距较大,山东、湖北、浙江、广东等地区不仅高校专职教师总量大,学历高、职称高的师资人才也多,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只有四川、陕西的师资力量比较强。河南省高校的师资规模很大,相应的博士、高级职称人才却明显与之不匹配(见图2)。


1618212961514918.png

图2 部分地区专任教师数及学历、职称情况


(四)办学经费不足且来源单一、区域不平衡

办学经费不足且经费来源相对单一。制约地方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办学经费不足,学科建设经费较少,配套经费落实缓慢,加之部分高校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劣势地位,地方财政支持有限,自主获取经费能力较弱,从而导致在引育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高端科研平台等方面经费投入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双一流”建设的进度。再加之学校在建设新校区和扩大办学规模过程中所产生的巨额债务以及办学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不断提升,导致经费缺口较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东西部学科建设经费的差距较大,这种差距也存在于地方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中。例如,在2019年,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预算经费超过100亿元,多数高校在30亿元以上,除了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东部地区的一些高校外,绝大多数其他地方高校年度经费不足20亿元,更有一部分地方高校年度经费只有几亿元。


教育部等部门2019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数据显示,在高校大学生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中,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生均经费较高,如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地区,除东部地区外,西藏、青海、宁夏等地区生均经费也较高;另一种是生均经费偏低,如山西、安徽、河南、湖南等中部地区(见图3)。


1618213005489155.png

图3 部分地区普通高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情况


(五)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得到全面有效落实

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对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取得了重要进展,截至2018年底,452所高校增加创新创业学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达30.49万人次。为了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验,部分“双一流”建设高校创办了新型学院或特殊班级。为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但高校在这一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高校尚未把创新创业作为人才培养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一些高校,只有少数学生有机会接受创新创业的相关训练,并且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评估不是以知识教学水平为标准,而是仅以创新创业的成果、相关研究项目的完成度为标准,学生无法从中获得进行创业应具备的系统性、基础性理论知识。同时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改革没有涉及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所获得的培养创新人才试验经验外推效度较低,不能供其他高校借鉴。比如,有的高校通过建立各种实验班、精英本科生学院等方式来招收和培养学生,但这种人才招收和培养方案能否推广到全体学生中、能否供其他高校借鉴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