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书评】书评丨真实的石证——《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读后

作者:人文旅行者

来源:和刘勇穿越人文山西

发布时间 2021-03-04 16:16   浏览量 1500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1614844252259058.jpg

菩萨主宁元尚等造像(493)


近年来从民间角度出发的文史著作已蔚然成风,无疑对今人更全面深刻地认识历史全貌,探索历史真相,提供了最新参考。民族信仰的丰富和多元,是中古史重要课题,其中佛教作为外来宗教,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一直为学界所关注。但中古史史料匮乏是客观事实,佛教史研究也不可避免要遇到这个情况。


我们的传世文献大多是围绕社会上层的政治史料,以此为中心,涉及到周围的军事、制度、财经、沿革地理等方面。而对于社会的大多数普通民众,对他们的文献则是十分有限的。佛教信仰能在中古时代得到迅猛发展,其最为重要的社会现象是广大民间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对此,传世文献显然有些无米下锅的尴尬。近年来,部分学者以往日金石学不是很看重的造像记资料为入手,梳理中古佛教民间流传的线索,无疑是传统金石学的现代发展。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以侯旭东《《佛陀相佑——造像记所见北朝民众信仰》一书为经典之作。此书是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而成。


1614844312293153.jpg


造像记是中古社会各界,特别是北朝中后期民众的普遍信仰方式。上到文武百官,下到贩夫走卒,无不采用,是各类造像开龛活动的标配内容。作者从此角度切入,目的是充分利用过去未经集中梳理的造像记资料,通过计量统计方法提供对北朝民间佛教信仰流传情况的直观认识和判断,本书主旨意图要表明,北朝民间社会的佛教流传已十分广泛,佛教的中国化在民间虽然不如上层体系化,追求义理,但融合了本土信仰,使佛教真正在民间融入了中国文化。这一自下而上的角度,也是目前史学界推崇的研究方式。


绪论中谈到梳理了1600种造像记资料,认为已包罗大部分似可无疑。其来源多为研究公布的大部头资料,如国家图书馆、北大图书馆、社科院历史所等三大机构拓片资料、如古代各类金石资料、如现代考古资料(1997年之前)。作者也提出有部分资料未见,保守认为北朝有纪年的造像记在1800种以上。诚如后记谈到,近年来,又有一大批各地金石和考古资料问世,这方面的数据量是很大的,作者当时估计的1800种,现在看,与现存实际数量相比,是远远不够了。如我近年在山西各地考察石窟摩崖石刻所见,有相当一批尚未著录和研究的造像记。在北方几个文物大省,造像记的新发现有不少。或许有一种可能性,新出造像记资料达到一定的数量和质量,是否应对本书的统计数据进行更新,进而亦可能提供新的研究线索。



1614844349847819.jpg

菩萨五尊像(北齐)


此书分三篇。上篇讨论佛教流行北方的历史背景。此篇首先梳理东汉以来不断有僧人的传教活动史料。作为外来宗教,其传教重要方式以各类“观世音应验记”之类的所谓“释氏辅教之书”的流传为线索,讨论其在民间的流传和传播。同时传播地狱天堂说,承认死亡的事实,并给出来生途径。作者同时又专节讨论了十六国以来的频繁战争与佛教传播的关系,不认为战争的纷乱对佛教传播的绝对影响,不应估计过高。此篇讨论,作者意在表明,佛教在内地的流传是与本土传统文化深入结合的结果。


中篇以造像记所见民众信仰为题目,先讨论造像记的普遍书写模式,然后分析造像人的身份和方式。第二节是此篇重点,通过统计表格,分述造像的崇奉对象,其中释迦、观音、弥勒为最重要,其次有无量寿、阿弥陀、卢舍那、多宝、思惟等,还有一些仅仅名为佛像、像、石像、玉像等。作者讨论无量寿和阿弥陀佛关系时认为,所谓西方三圣的模式,出现在北朝末年,最初崇拜主尊,稍晚才对胁侍加以名号。在发愿文的世界一节,先讨论发愿文的祈愿用语,一部分是佛教用语,如何赴来生、离苦得乐、来生居何处、值佛闻法与龙华会首、成佛与成正觉等,另一部分是世俗用语,如皇帝、国家、家族、众生等,被造像人的重视程度不如前者。作者认为,家庭才是民众关注的核心内容,而并非宗族。在发愿文中有一部分对佛法意义有所阐发,这也是北朝民间普通信众佛教认识的重要史料。作者以造像记发愿文资料逐次讨论造像者所认识的佛法、佛、像和觉悟。


下篇以民众修持方式及其社会影响为题目。第一节为造像供养的的内涵和特点。造像行为其实是佛事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造像时间多在佛祖出家日、佛诞日和盂兰盆节三个时间点。造像时多有七七法事、斋会等。同时作者也讨论了造像兴福同时的破戒现象。民众造像的特点,实际与传统祭祀类似,佛也是神灵。这也即可理解在中古后期三教合流情况的出现。在佛教信仰的社会影响一节,首先认为佛教信仰起到了社会团结作用,其中对民族融合有积极作用。这方面资料,我在山西的隋代石刻中也多有梳理,如《洛阴修寺碑》就具有典型意义。其次是造福,再次是造像行为的过度和整肃。这部分作者提到了造像的商业问题。这类造像半成品或雕刻完工后出现空名情况的,我也曾在实地见到。而且这类情况此后在佛教壁画工程中也多有可见。说明这一商业问题是长期存在的。


在结论部分,作者总结了六个方面的认识。第一是信仰,佛教在北朝普通信徒中影响广泛,有多个著名尊像,佛法深入人心,但信徒的传统家庭本位并未改变。第二是追求,在坦然面对生死的情况下,普通信众一方面渴望依托外力得到人生解脱,一方面祈求快速解脱。第三是行为上造像兴福,并不重高层的持戒。这一表现可认为佛教中国化已在民间实践层面上得以实现。当然其理论层面还需要隋唐时期完成。第四是社会面上佛教信仰形成后的影响。促进民间交往、民族融合,也协调了不同阶层的关系。


1614844394481685.jpg

                                                  长乐王丘穆陵亮夫人造弥勒像记(495)


第五,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层面,作者认为佛教东来,本土民众观念、人生趋向和心理追求都产生多方面变化,但行为方式并未遵从佛教要求变化。并未根本改造本土生产方式,交往方式。


第六,历史上看,佛教东来是近代之前影响最大的外来文化。由造像记的资料考察,很多新观念进入人心,是隋唐以后很多社会影响巨大的观念之源头。如天堂地狱、来生轮回、地藏信仰,观音信仰、阿弥陀信仰、龙华三会等。


正文后附作者梳理的1600种造像记目录,后附本书索引。如读者需要,可根据目录进行检索和查阅资料的出处。应说明的是,本书的造像记资料中没有区分是否现存,没有区分造像记的所在,是可移动的造像碑或是不可移动的石窟、摩崖石刻。如有必要,研究者和使用者应加以区别和说明。


 造像记资料非常分散、琐碎,本书在广泛搜集已公布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学术梳理,为造像记研究搭建体系,以年鉴学派计量史学角度进行统计分析,提供了全局观的判断证据,以最为真实的石刻史料证据,让今人认识到北朝民众虔诚信仰的多面内涵。本书因此也成为国内造像记研究的开创性经典之作。相信近年来不断发现的造像题记会为认识纷繁奔放的北朝历史提供更多资料来源,我们对造像记的认识也将更丰厚。


我认为,一本好书的生命力,已远远超越了时空。如天上的星河般灿烂的人类智慧,是社会前进的源泉,是温暖人心的热量。是思考人生的根基,是审视自我的力量。

 

愿好书化解浮躁,好书安稳内心,好书启迪心智,好书与我们共度人生。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号“和刘勇穿越人文山西”,感谢授权转载)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