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内亚比绍的基本概况
作者:叶桂平,王心
来源:《几内亚比绍国情报告》
发布时间 2020-08-10 15:13 浏览量 2198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Guinea-Bissau,República da Guiné-Bissau),简称几内亚比绍,曾是葡萄牙殖民地,1446年至1974年9月10日被称为葡属几内亚(Portuguese Guinea)。几内亚比绍人口总量为183.43万人,人口集中在首都比绍和其他大中型城市,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几内亚比绍总面积为36125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28000平方千米,陆境线长705千米;海域面积8120平方千米,海岸线长约300千米,有60多个岛屿。几内亚比绍东部为热带草原,地势较高;大部分地区是海岸平原,沿海地区海拔为4米左右,面积约占全国的一半。
几内亚比绍地处东经13°38′~16°43′,北纬10°57′~12°40′,地势东北高西南低,东南为丘陵地带,其中博埃山海拔300米,为全境最高点,西南是沿海平原,平均海拔仅为4米。几内亚比绍位于非洲西部的大西洋沿岸,北邻塞内加尔,东、南邻几内亚,西邻大西洋。几内亚比绍属于零时区,比北京晚八小时,没有实行夏令时。全国共有8个省和1个自治区(比绍),下辖36个县。比绍(Bissau)是全国最大城市,8个省包括巴法塔(Bafata)、加布(Gabu)、比翁博(Biombo)、博拉马(Bolama)、卡谢乌(Cacheu)、奥约(Oio)、吉纳拉(Quinana)、通巴里(Tombali)。
比绍是几内亚比绍的首都,面积78平方千米,人口约60万人,是单独自治区、全国第一大城市,也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比绍濒临大西洋,位于西部热巴河出口处,全国80%以上的工业集中于此,有榨油、碾米、锯木等小型工业;比绍国际机场可起降大型飞机,其港口可停泊万吨级轮船。
几内亚比绍气候根据地区有所不同。沿海地区为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通常炎热潮湿;内陆则为典型的热带草原气候。几内亚比绍由于受到撒哈拉沙漠和南大西洋气候群来回移动的影响,全年分为旱雨两季,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高温潮湿,西南风盛行;11月至第二年4月为旱季,干燥少雨,东北哈马丹风盛行。年均气温为27℃,日最高气温39℃,最低气温12℃。年均降水量从北往南为1500~3000毫米不等,沿海地区的降水量大大超过内陆地区,其中7月、8月、9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较大。几内亚比绍经常发生洪涝和海水倒灌(也称为海潮),以及因此导致的土壤盐碱化,受海潮影响的陆地面积达4000多平方千米。由于地处撒哈拉沙漠南端,地势又较低,近年来几内亚比绍日益受到撒哈拉地区干旱的影响,蒸发量逐渐增加,尤其在北部蒸发量已超过降水量。
几内亚比绍有六条主要河流,分别为科鲁巴尔河(Corubal River)、热巴河(Geba River)、卡谢乌河(Cacheu River)、曼索阿河(Mansoa River)、布巴河(Buba River)和卡西内河(Cacine River)。内河注入大西洋,形成许多又深又宽的三角港湾以及成片的沼泽、湖泊,使沿海地区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内河弯曲,水深流缓,利于农业灌溉和通航,故几内亚比绍又有“热带水乡”的美称。热巴河由东北流向西南,贯穿全国,流经八个省中的五个,沿岸平原面积广阔、土地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内陆地区通常为海拔200米以下的热带稀树草原与丘陵地带,遍布灌木、乔木。热巴河流域有大片土地未经开发,即使已经被开垦耕种的小块土地,每年也只能在雨季时收获。由于热巴河堤失修,雨季经常河水漫溢,致使稻田被淹、禾苗被冲,无法保证收成。
几内亚比绍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西洋最重要的渔场。几内亚比绍沿海大陆架长160千米,专属经济区7万多平方千米,拥有鳞鱼、对虾、龙虾、螃蟹和软体鱼等海产品,年捕捞量能达到25万~35万吨。几内亚比绍森林覆盖率约56%,木材蕴藏量为4830万立方米,具有商业开采价值和可供出口的木材有17种,林产品是继海产品之后的主要传统出口产品之一。几内亚比绍是典型的农业国,2017年的数据显示,全国85%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主要农作物有水稻、腰果、木薯、花生、棉花等。同时,几内亚比绍拥有3万平方千米天然牧场,适合发展畜牧业。
几内亚比绍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矿藏有铝矾土,储量约为2亿吨;磷酸盐,储量约为1.1亿吨;石油,储量约为11亿桶。据报道,几内亚比绍博埃(Boe)有铝土矿,但对它的采掘没有带来盈利。在卡谢乌和奥约,法国人发现了磷酸盐。几内亚比绍沿海可能蕴藏油气资源,但其与塞内加尔和几内亚这两个邻国在该部分上存在领土争议。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勘探工作逐步展开,但由于国内经济条件有限、基础设施缺乏,加上政治局势动荡,这些矿产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目前仅有少量的采石场和手工作业的金矿。
20世纪70年代,通过科学考察得知,几内亚比绍的第五大县博埃县拥有较为丰富的铝土矿储量,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资金缺乏,该县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2007年,几内亚比绍和安哥拉政府签署了在几内亚比绍博埃县开采铝土矿的协议,其中包括在格兰德河上建设港口和修建连接开采地与港口的铁路。自2007年起,安哥拉铝土矿公司(Bauxite Angola)在几内亚比绍得到了多个铝土矿开采许可证,但由于2012年4月几内亚比绍发生军事政变,安哥拉铝土矿公司随即撤离几内亚比绍。同年11月底,一个石油和其他矿产采掘业工作组对博埃县进行访问,并举办关于在博埃县开采铝土矿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生产的影响问题的研讨会。2014年9月,几内亚比绍自然资源部长戈麦斯宣布,安哥拉铝土矿公司将重启几内亚比绍项目,自然资源部与安哥拉铝土矿公司董事会对此进行协商,双方就几内亚比绍南部布巴深水港建设以及在博埃县开采铝土矿的具体事项达成共识。
几内亚比绍与其他国家在石油勘探方面存在争议与合作。1985年,政府放宽有关石油、煤气业的限制,对沿海40多个地区的石油开采发放了许可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几内亚比绍政府陆续与美国、加拿大、几内亚、塞内加尔等国家签署协议并允许其在规定海域内进行石油开发。目前,在几内亚比绍海域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公司有班顿石油(Benton Oil)、埃索(Esso)、埃尔夫(Elf)等著名的国际公司。2008年4月,荷兰新能源公司与几内亚比绍自然资源部、国家石油开发公司等签署了该公司获得在几内亚比绍海域勘探开发石油特别权限的有关协定。2014年2月,澳大利亚石油公司(Far Limited)发表声明称,该公司在几内亚比绍海岸外的测试井证明,在2013年底进行的油井勘探成功率较高。加上是在浅水区,勘探和开发相对较低的成本在商业上很有吸引力,因此该公司很有可能在几内亚比绍沿海以商业手段开采石油。2015年11月25日,几内亚比绍国营石油公司(Petro Guin)在几内亚比绍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已与尼日利亚波特普拉斯公司(Portplus)签署两份在几内亚比绍海域进行石油勘探的协议,并最终将进行石油开采。
几内亚比绍海域是非洲西北部传统渔场的一部分,拥有良好的发展海洋渔业的自然地理环境。几内亚比绍的海洋生态系统南至迦纳利流,西至几内亚湾流系,海况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几内亚比绍海域气候炎热、潮湿,四季如夏,全年气候分为雨季和旱季。每年雨季,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和营养物质入海,几内亚比绍沿海河口地带因此成为多种经济鱼虾索饵、栖息、产卵和洄游的良好场所。所以,其海洋资源丰富,鱼类较多。
几内亚比绍的渔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其国内的水产养殖业较薄弱。几内亚比绍海岸线长约300千米,海域受冷暖海水交流的影响,水温很适宜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加之又是多条内河的入海口,其海水内含诸多营养物质,因此,几内亚比绍的渔业资源很丰富,年可捕量30万~35万吨。其中有鳞鱼约20万吨,头足类软体鱼约0.2万吨,对虾约0.5万吨,龙虾约0.5万吨,蟹类约0.05万吨。几内亚比绍海域有鱼类170多种,经常捕获的主要经济鱼有50种左右,包括鲍、花鲷、鳎、章鱼等。几内亚比绍年海洋捕捞量从1980年的不到5000吨增长到2017年的不到7500吨,其中1980~2005年呈波动增长,之后大体保持稳定状态。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几内亚比绍渔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由于缺乏较先进的捕捞工具,当地的渔民大多手工捕鱼,水产品的产量不高。几内亚比绍政府对专属经济区范围内的海域制定了监管制度,对外国渔船进行严格管制,但发放一定数量的捕鱼许可证以营利。此外,几内亚比绍20世纪80年代开始与中国进行合作,至今已发展到拥有21艘渔船,以捕捞各种硬体鱼为主,产量稳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其中,与中国合作捕获的鱼类约有一半在市场上作为鲜鱼进行销售,另一半则被简单加工成熏鱼、微发酵产品、鱼干等鱼制品供应到几内亚比绍全国各地或邻国。此外,来自加纳和狮子山的商人也会将一些鱼类货物运往内陆,远至马里。少量冷冻和新鲜的鱼虾会被空运出口到欧洲。鱼类的进口仅限于一些腌制或熏制的高技术产品,以供应当地的外国人。由图1-1可知,自2006年起,几内亚比绍的渔业产品出口总额呈波动增长趋势,2012~2016年渔业产品进口总额呈上升趋势。
图1-1 几内亚比绍1980~2017年渔业产品进出口总额
几内亚比绍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农业国,2017年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2.9%,农业人口约占全国劳动力的85%。可耕地约0.9万平方千米,已耕地0.454万平方千米。其陆地面积约为3.6万平方千米,平均人口密度为34人/千米2,农村人口占75%,城市人口主要集中在首都比绍。农村广大地区人口稀少、土地广袤、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有大量适合耕种的土地,全国各地随处可见面积广阔的平地。境内河流密布、地下水丰富,利于农田灌溉,并且气候适宜,每年雨季降水量充足,自然环境对发展农业比较有利。农业是几内亚比绍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几内亚比绍日照充足,粮食、蔬菜和其他作物旱雨季皆可生长,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几内亚比绍原是西非经济货币联盟中唯一出产稻谷的国家,自产大米仅能满足本国部分需求。大米是几内亚比绍的主要粮食,几内亚比绍采取降低关税等措施来保障大米的进口。长期以来,本国自产农产品短缺,市场销售的粮食和大宗蔬菜如大米、面粉、土豆、洋葱、圆白菜等皆是进口产品。如果未来生产饱和,除了满足本国消费外,还可出口到周围国家。按照联盟内部规定,本地区所生产的商品在成员国之间流通不纳关税。
几内亚比绍国内80%以上的人口和3/4的劳动力均从事农业和牧业生产,其中巴兰特人一直以“出色的种稻能手”著称。几内亚比绍的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木薯、豆类、马铃薯、甘薯、高粱、玉米等,其中,稻谷种植面积最大,约占已耕地的1/3。大米是几内亚比绍人的主食。通巴里南部地区的稻谷产量占全国稻谷总产量的70%左右。1998年内战前,每年稻谷产量约为7万吨,在收成好的年份里部分稻谷还用于出口以赚取外汇。1977年、1979~1980年和1983年的旱灾使稻谷产量大幅下降,致使1986年、1987年粮食缺口约为1.7万吨。到1989年,由于1988~1989年的蝗灾和旱灾,几内亚比绍缺粮达16.57万吨。1990年由于降水量较少,谷类产量从1990年的25.04万吨降至1991年的10.47万吨,降幅达58.2%,但在1998年,谷类产量恢复到了18.3万吨。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大米的进口量大幅增加,占国内大米消费量的40%左右,这使国内大米生产更为萧条。目前,几内亚比绍稻谷生产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其一,生产技术落后。虽然几内亚比绍自然条件优越,但是栽培措施相当落后,农民缺乏培育种子的知识。几内亚比绍的稻谷生产几乎不施用肥料,因此,稻谷的养分严重不足。其二,农田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用水主要依靠降水,几乎没有人工开挖的灌溉沟渠,在旱季基本无法进行农业生产。而临海地区堤坝年久失修,一遇涨潮容易发生海水渗透、倒灌。
虽然几内亚比绍地理、气候等条件都很适宜发展农业生产,但其生产方式落后,主要以人力劳动为主,缺乏现代化高科技生产技术和工具。再加上国家财力有限,经常遭受干旱、虫害等自然灾害,并且弃农经商的人数不断上升,这些都导致农业生产受到很大的限制,粮食无法自给,发展情况不容乐观,进口量一直保持在5万~8万吨。以水稻为例,按当地传统种植方法生产,每公顷仅收获粮食1~2吨。以传统种植方法为主,始终无法满足国内粮食需求。全国粮食年需求量至少达15万吨,主要粮食作物稻谷、高粱、玉米等原粮产量仅14万吨,按照“粗”“精”比(原粮和精粮产量比)5∶3计算,自产精粮约8万吨,缺口在7万吨左右。
为了增加出口以赚取外汇,各种经济作物的生产受到了几内亚比绍政府的重视。花生是几内亚比绍的传统出口作物。1977年,花生出口量约为16300吨,占出口总量的60%;但1992年降至400吨,约为20万美元。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1993年几内亚比绍暂时停止对外出口花生,之后逐步恢复了花生的出口。棕榈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几内亚比绍的沿海地区和小岛上。1983年,棕榈仁的出口量为10600吨,价值130万美元;但到1994年,其出口量降至800吨,约为10万美元。
腰果是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得以大面积耕种。1987年产量为6000吨;1994年增至46500吨,出口创汇3100万美元,占几内亚比绍当年出口总值的93.4%;1996年,腰果出口值降为1860万美元,占当年出口总值的86.1%;1997年出口值约为4560万美元;1998年腰果出口值再次下滑,约2240万美元。大部分腰果都销往了印度。几内亚比绍人的主食以大米为主,出口值占出口总值95%以上的腰果以不同形式换了大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几内亚比绍2016年腰果产量为15.4万吨,几内亚比绍为世界第八、非洲第五大腰果生产国。腰果是几内亚比绍对外出口的主要产品和经济支柱,其出口额参见表1-1。为保护腰果的出口价格,几内亚比绍对腰果出口征收特别税。然而,几内亚比绍出口的腰果几乎全部未经加工。由于缺乏加工能力和投资,国内加工能力甚至没有达到腰果产量的15%,这极大降低了腰果出口的创汇能力。
表1-1 2005~2016年几内亚比绍腰果出口额
几内亚比绍居民中有90%的人直接或间接地与腰果行业有联系。根据几内亚比绍驻华大使馆的资料,几内亚比绍产出的腰果,90%以带壳的原腰果形式出口到印度,无论对于国家,还是对于生产者来说,换回来的收入都微不足道。
根据几内亚比绍大使馆的资料,几内亚比绍国内已经建立了部分腰果加工厂,但其加工规模属微型、小型和中型,年消耗原料达4000~5000吨。但在本地注册的腰果仁加工厂数量正逐渐增加。截至2015年9月,已经注册的腰果加工厂超过40家,其中只有18家具备经营能力。几内亚比绍的腰果加工能力明显与该国的腰果产量不成比例,由此可见,腰果经济在几内亚比绍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到该国投资提供了空间。
随着亚洲和其他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非洲腰果受到青睐,由此带动其产量和加工能力的提高。目前,非洲腰果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30%左右,但其加工量仅占10%左右。据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世界坚果类贸易中占前三位的依次是杏仁、胡桃和腰果。20世纪70年代,非洲腰果产量占世界的70%,但到21世纪初已下降至30%。其原因是印度和越南异军突起,其中印度腰果产量和加工量均跃居全球首位。几内亚比绍的腰果绝大部分都未经加工,以原料的形式出口至印度。
总体来说,在政府的发展计划中农业一直处于优先发展的地位,其目标就是要实现粮食的自给自足,2018年农业总产值约占国内总产值的45%。几内亚比绍每年都不同程度地闹“粮荒”,粮食有时还无法达到自足。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政策环境差。几内亚比绍政局不稳,法律不健全,政策多变。第二,自然条件过于优越。几内亚比绍地处热带,温饱不存在问题,同时地广人稀,果木丰富,常年出产木薯、木瓜、芒果、腰果,几乎到处可以找到维持生命的物资,优越的自然条件使人们不太看重农业。第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农田水利设施,生产材料基本依赖进口,生产成本较高。
几内亚比绍全国森林资源储量4880万立方米,其中质地优良、可作工业和建筑用木材的种类不多,并且储量有限,主要有红木、香木、血木、白木、棕榈树等,可供砍伐的资源达4170万立方米。几内亚比绍林业资源可分为以下3种:果木类,如腰果树、芒果树、棕榈树、柠檬树等,属于最重要的林业资源;柴禾类林木,一般生长期短,树干矮小,多用作烧制木炭,或作柴禾直接燃烧;建筑和工业用材,这类林木一般生长期长,树干粗大,木质较好,可作家具和建筑用材,几内亚比绍出口的木材(原木)皆属这类。
几内亚比绍的木材储藏量达4830万立方米,每年可生产10万吨木材,木材的采伐作业主要由中国、葡萄牙和黎巴嫩的公司完成。部分中国公司从当地政府处购买采伐许可证,另有部分中国公司以收购的方式直接从当地人手中购买非洲黄花梨等木材。葡萄牙公司和黎巴嫩公司主要以采伐桃花芯木为主,相互之间无冲突。葡萄牙人发现几内亚比绍后主要在当地建立一些贸易站从事黑奴贩卖等活动,没有大规模采伐原始森林,因而其原始森林保持得比较完好。后因人口大量增长、放火毁林和滥砍滥伐,森林资源衰退十分严重,已引起国际社会和几内亚比绍政府的严重关切。为保护已经十分脆弱的森林资源,政府已决定停止发放林业开发许可证,并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防止滥砍滥伐、放火毁林,这使日渐衰竭的林业资源得以逐步恢复。
几内亚比绍政府非常重视畜牧业和动物资源的发展。温湿的气候十分有利于草本植物的生长,全国约有300万公顷的牧场,广阔的山坡丘陵和热带草原是动物们的天然草场。20%的农业人口从事传统的畜牧业,内地的巴兰特族和穆斯林就以放牧为生。畜牧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猪、羊、鸡、鸭、鹅等家禽是主要畜产品。政府除颁布了专门的法令保护森林中的各种珍稀动物以外,还从国外引进了品种优良的肉牛和奶牛。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