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迪瓦的国土与人口

作者:刘天南

来源:《科特迪瓦(第二版)》

发布时间 2020-05-22 14:45   浏览量 3853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一 国土

科特迪瓦(Côte d’Ivoire)全称为“科特迪瓦共和国”(République de Côte d’Ivoire)。“科特迪瓦”的名字起源于15世纪后半叶,葡萄牙、荷兰、法国殖民者相继入侵非洲,掠夺象牙和奴隶,并在西非沿海一带形成著名的象牙市场。1475年,葡萄牙殖民者首次将该地命名为“科特迪瓦”,意为“象牙海岸”。“Côte d’Ivoire”的中文译名在1986年以前采用“象牙海岸”意译名,1986年1月1日起改为音译名“科特迪瓦”。

科特迪瓦的国土总面积为322462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占98.62%,水域面积占1.38%。科特迪瓦是一个多邻国国家,西与利比里亚、几内亚交界,北与马里、布基纳法索为邻,东连加纳,南濒几内亚湾。科特迪瓦的海岸线长约550千米;陆地国境线长3110千米,其中与邻国利比里亚共享国境线716千米,与加纳共享国境线668千米,与几内亚共享国境线610千米,与布基纳法索共享国境线584千米,与马里共享国境线532千米。

科特迪瓦位于非洲大陆西部,濒临几内亚湾,北纬4°30′至10°30′,西经2°30′至8°30′。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相对活跃的经济,使科特迪瓦一度成为西非地区的中枢,旅游业居地区首位。经济首都阿比让有西非第一大港口,这里不但是科特迪瓦的重要门户,也是内陆国家马里和布基纳法索的重要口岸。

二 地形与气候
01
地形


科特迪瓦地形多样。西部多山区,其他大部分地方主要由平原和高原组成。地形大致可以分为西部和西北部山区,北部和中部为海拔200~500米的高原,南部由海拔0~200米的低矮平原或台地组成。

科特迪瓦西部与几内亚接壤之处是一片险峻的山脉,其中大部分海拔超过1000米,最高的为宁巴山脉,海拔1752米。在宁巴山脉的东侧,为马恩中央高原,再往北为图巴省,分布着800~1000米海拔的平坦高地,在图巴省和奥迭内省之间则是一大片海拔为400~500米的高原。而西南和西部偏东地区则是高原海拔逐渐降至200米高的残余地势,这里能看见整齐的山丘或田野。

从中部到北部地势连绵起伏。中部平均海拔300米,北部平均海拔600米。以布瓦夫莱市为中轴线,其东侧是由雅乌雷山脉构成的台地、丘陵及低矮隆起的高地;其北边为海拔300~400米的小山岗。流经此处的邦达马河的右侧稍远处是一片高地,部分地区有高耸的岩坝。稍偏南的地区是一片相对低矮、绵延的邦杜库群山组成的高地,中间被一排丘陵隔断。

科特迪瓦南部临海,由海拔0~200米的平原或台地组成。沿海平原海拔低,多为沼泽地,西边窄,东边相对宽敞,并且在东边的海岸形成多片潟湖。海滨由西向东地形多样。从与利比里亚的交界处到弗雷斯科港口的附近由一系列海岬构成多个大西洋海岸的港湾,如大贝雷比港湾、莫诺加加港湾。弗雷斯科港口处有绝壁。往东一直到与加纳的交界处的海滨是一片沙滩,由此形成的滨外洲将大海与众多的潟湖隔开。

科特迪瓦境内有四大重要河流:邦达马河、科莫埃河、萨桑德拉河、卡瓦利河。邦达马河是唯一一条全线都在科特迪瓦境内的河流,全长1050千米,面积97500平方千米,在马拉韦区和恩济区有两条支流,在大拉乌省汇合。科莫埃河的源头在布基纳法索西南部城市邦福拉境内,全长1160千米,面积达78000平方千米。萨桑德河的水源来自几内亚的贝拉省,全长650千米,面积为75000平方千米。卡瓦利河全长600千米,水源来自几内亚,在科特迪瓦的覆盖面积为28800平方千米。

此外,科特迪瓦还有众多小的沿海河流、堰塞湖、潟湖等。从西向东的主要沿海河流有:圣佩德罗河,全长112千米,蓄水面积3310平方千米;布波河,全长250千米,蓄水面积5100平方千米;阿涅比河,全长250千米,蓄水面积8900平方千米;梅河,全长140千米,蓄水面积4300平方千米;比亚河源于加纳,全长290千米。科特迪瓦主要的堰塞湖有科苏湖、比尤湖、塔波湖、阿亚梅湖。科特迪瓦的潟湖占海滨总面积的60%,潟湖总面积达1200平方千米,全长305千米。从东到西,科特迪瓦的主要潟湖有埃潟湖、唐多潟湖、阿比潟湖、克杰欧布埃潟湖、波图潟湖、阿吉恩潟湖、埃布里埃潟湖、大拉乌潟湖。其中埃布里埃是科特迪瓦最为重要的一个潟湖,它占据了阿比让大片面积并延伸至海滨城市大巴萨姆。

02
气候


科特迪瓦横跨北纬5°~10°,属于热带气候,介于热带湿热气候与热带干燥气候之间,全年气候温差变化很小,但可以根据降水量的变化区分季节和地区。北纬7°以南为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5℃;北纬7°以北为热带草原气候,年平均气温略高于南部。按区域划分,科特迪瓦南部地区全年分为四个季节:4~7月中旬为大雨季,7月中旬至9月为小旱季,9~11月为小雨季,12月至次年3月为大旱季;在中部和北部地区,5~9月为大雨季,11月至次年3月为大旱季。

科特迪瓦受两种气团和热带辐合带的影响。在热带辐合带北边,科特迪瓦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会有一股哈麦丹风,即来自东北方向的大陆风,其特点是干燥、充满灰尘颗粒,一直吹到海滨,有时可以持续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在热带辐合带的南边,科特迪瓦受一股来自大西洋的潮湿季风的影响。这股季风来自西南方向,有时可以到达较高的纬度地带。当7~9月撒哈拉低气压朝高纬度方向移动时,这个低气压将产生一股季风,使热带辐合带往北移;反之,当撒哈拉低气压往赤道地带移动时,热带辐合带则往南移。季风一般5月到达海滨,在大陆气团的压力下向北入侵。因此,科特迪瓦整个7月处于雨季,8月待季风相对稳定时,南部海滨地区进入相对短暂的干燥季节,但同时北方进入一年降水量最大的季节。9月,季风往回移动,北部和中部雨量减少。而南方将在9月中旬至12月初受季风回落的影响重新迎来雨季,气候相对潮湿。11~12月,根据不同的纬度,科特迪瓦全国各地进入相对干燥的时期:北部和中部迎来哈麦丹风,南部海滨在12月末或次年1月初送走相对舒适柔和的潮湿海风,但同样也被哈麦丹风控制。

总体上,科特迪瓦受四种气候影响。第一种是赤道气候。赤道气候覆盖南部丛林地带,并形成双峰气候模式:大雨季(3~7月)、小旱季(8~9月)、小雨季(10~12月)和大旱季(12月至次年2月)。受大西洋的影响,温差变化极小(3℃),常年空气潮湿,随时可能降雨。第二种为赤道缓冲带气候,主要出现在科特迪瓦中部,雨量明显比南部少,仅6月和9月的雨量达到全年最大值;11月至次年3月为旱季,7月和8月也会有较大降水;12月至次年2月为哈麦丹风季节,昼夜温差达12~153℃。第三种是热带气候,单峰模式,即5~10月为雨季,其中8月雨量达到最大;12月至次年2月,受哈麦丹风的影响,空气干燥,湿度小于50%,昼夜温差可达20℃。第四种为大陆气候,在科特迪瓦东部山区的马恩,这种气候相对明显。

三 行政区划

根据民族特点和资源分布状况,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的发展差异,科特迪瓦采取地方分权体制。科特迪瓦地方分权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0年,实行中央集权,中央直接统领管辖各级市镇;1980~1985年着手加快建立新的市镇,1985年之后市镇数量增加;在经历了2001~2012年的“省合并浪潮”之后,2013年开始“大区合并浪潮”,即将县、市合并成大区,中央将权力下放给地方。

在地方分权制体制下,科特迪瓦国家行政区划分为五级。从2013年开始,科特迪瓦按照级别高低依次分为2个自治专区和12个专区、31个大区、108个省、510个省辖专区、197个乡镇和超过8000个乡村。其中,自治专区、专区和大区为国家一级行政区划,省为二级行政区划,以此类推。

1590128798271496.png

表1-1 科特迪瓦行政区划及对应首府

1590128850402225.png

表1-1 科特迪瓦行政区划及对应首府-续表


2011年科特迪瓦新设立专区。专区的功能在于引导大区之间共同部署规划,挖掘整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潜力。因此,目前设立的12个专区中,每个专区下辖2~4个大区。阿比让和亚穆苏克罗是自治专区。早在1960年,科特迪瓦只被划分为4个省。1991年先后将4个省划分为10个大区,2000年划分为19个大区,2013年又重新划分成31个大区。省的划分进展比大区更快。在独立初期只有4个省,到2000年已经有58个省,2009年增至90个,2013年增加到108个。

四 人口、民族、语言
01
人口


科特迪瓦自独立以来,在1975年、1988年、1998年、2014年先后做了4次全国人口大普查。根据最近的一次人口大普查数据,至2014年5月,科特迪瓦全国人口总数约为2267万人,较1998年的人口普查结果1536万人有大幅增加。科特迪瓦的人口一直处于规律的增长趋势。其中1922~1955年为人口第一次翻倍,从182.5万人增长到305.5万人;1955~1975年又第二次翻番,这次的人口增长主要归功于三个因素:高出生率、明显的低死亡率以及从1960年以来大量的移民。1955~1985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达3.8%,这一增长态势一直持续至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从1998年开始,由于经济下跌和城市化进展,人口增长率略微下降,1998年为3.5%,2006年为2.8%。1998~2014年,科特迪瓦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较1988~1998年的3.3%有所回落。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2018年科特迪瓦人口约为2408万人,人口增长率为2.4%。

1590129051657711.png

表1-2 科特迪瓦的人口统计数据


从空间分布来看,至2014年5月,科特迪瓦全国75.5%的人口(约1710万人)生活在占其领土总面积48%的丛林地带,人口密度为70.3人/平方千米;城市人口总数约为1140万人,占总人口的49.7%。总体上,1975~2014年,科特迪瓦的城市人口增长了约4.3倍,城市化进程由1975年的32%上升至2014年的50%,2017年为51.6%。各主要城市中,阿比让的人口总数位居全国第1,约439.5万人,占全部城市人口的39%;阿比让、布瓦凯、达洛亚、亚穆苏克罗、科霍戈、圣佩德罗、加尼奥阿、马恩、阿尼亚马和迪沃是科特迪瓦人口十大城市。总体上,人口分布北边稀疏、南边稠密。北边疆域占国土面积的53%,但人口只有全国的22%;相反,南方土地占国土面积的47%,但聚集了全国78%的人口。

1590370714202603.png

表1-3 1975~2014年科特迪瓦人口指数变化


1590129151204519.png

表1-4 科特迪瓦人口的空间分布(2014年)


1590129216472962.png

表1-5 科特迪瓦各地区人口分布(2014年)


1590370753856175.png

表1-5 科特迪瓦各地区人口分布(2014年)-续表


1590129295589687.png

表1-6 科特迪瓦主要城市人口数量(2014年)


从人口结构来看,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截至2014年中期,预计科特迪瓦总人口中男性占51.7%、女性占48.3%,男女比例约为1.07。全国人口中,0~14岁占比41.8%;15~34岁的青年人口占比36.2%,但与1988年的47%相比,15岁以下的人口呈减少趋势;35岁以下人口占比77.7%。人口结构年轻化趋势明显,社会整体抚养比约为79.8%。2014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18岁及以上的科特迪瓦籍成年人总数约为902万人。

1590129384317755.png

表1-7 科特迪瓦人口年龄分布(2014年)


从妇女生育率综合指标看,从1988年开始,科特迪瓦的妇女生育率综合指标略微下降,从1978年的6.4下降到1988年的6.3,接下来又从1994年的5.7降到1998年的5.2,至今仍在下降,其中2000年为5.9,2010年为5.2,2016年为4.9。农村的生育率综合指标明显较高。另外,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数统计数据,2013年,科特迪瓦的预期寿命为50.8岁,其中男性50岁、女性51.6岁;2014年、2015年的人均预期寿命略有提高,男性为51.16岁、女性为51.92岁;2017年的人均预期寿命为56.4岁。

1590129474376581.png

表1-8 科特迪瓦年均出生率与死亡率(官方估算数据)


科特迪瓦是一个移民国家。历史上,为了种植可可和咖啡等,殖民当局从法属西非国家征募劳动力,之前的移民主要来自今天的布基纳法索。独立以后,移民来源国变得多样,但主要来自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总体上,今天在科特迪瓦境内生活着400万~500万名外国人。在这些外国移民中,人数最多的依然来自布基纳法索(约300万人),其次是加纳人(约50万人)、利比里亚人(约10万人)、欧洲人(约2万名法国人,其中1/3具有法国-科特迪瓦双重国籍,另外还有部分来自德国、比利时等国的欧洲人),约10万人来自美国、叙利亚、黎巴嫩等国。从外国人口比例来看,根据1975年、1988年、1998年和2014年4次人口大普查数据,外国人口占科特迪瓦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22%、28%、26%和24%。其中,2014年的人口大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本国国民占75.8%,非本国国民占24.2%。外来人口多集中于下萨桑德拉专区(43%)、科莫埃专区(39.1%)、戈吉布阿专区(34.1%)、萨桑德拉-马拉韦专区(29.6%)、山区专区(26%)等科特迪瓦南部的森林覆盖区;中部、北部区域的外来人口则较少,外来人口比例,如登盖莱专区为8.2%、赞赞专区为9.4%、湖泊专区为9.7%、邦达马河谷专区为10.1%、亚穆苏克罗自治专区为12.7%、萨瓦纳专区为13.2%、沃罗巴专区为17.5%。

科特迪瓦移民到其他国家的人口数量以前还相对较少,但今天越来越多,而移民国外的原因除了子女的教育以外,还有国家经济和社会政治危机等方面的原因。今天预计约有24万名科特迪瓦人移居国外,其中移居欧洲占69.71%,移居北美占22%,移居非洲其他国家的非常少,仅占7.53%。

预计科特迪瓦人口的增长将会持续到2050年,如果以年均2.6%的涨幅计算,预计到2050年科特迪瓦总人口将达5712万人,届时人口可能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出生率和死亡率也将趋于稳定。科特迪瓦人口问题来自年轻人口,一方面,从短期就业方面来看,给国家带来较大压力;另一方面,49%的女性都有低龄生育的经历。此外,近几年来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南北人口分布不均的情况进一步加剧。北方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南迁移,因为南部相对更为安全。今天,科特迪瓦丛林地带的人口仍然持续增长,但是位于中部的布瓦凯——仅次于阿比让的全国第二大城市,由于2002年的内战,其人口出现大规模迁徙,一直持续到2010年。科特迪瓦农业经济也面临耕地减少的挑战,食品安全依然脆弱,对出口型农业和外国劳动力的依赖仍然较强。至今外来移民仍然是科特迪瓦国内民族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从长期来看,科特迪瓦还将继续面对这一问题。

1590129546637057.png

表1-9 科特迪瓦就业在岗人口统计


02
民族


科特迪瓦以多民族、多文化著称。科特迪瓦共有69个民族,属于不同的族群。科特迪瓦有四大族群,包括阿肯族群、曼迪族群、沃尔特族群、克鲁族群。

1590129572873242.png

表1-10 科特迪瓦各族群人口数量统计(2014年)


阿肯族群为母系氏族,方言及社会组织多种多样,按地域主要分为三大片区:与加纳交界的阿肯族群、中部阿肯族群以及潟湖阿肯族群。阿肯族群人数最多,主要由鲍勒族、阿尼族、阿蒂埃族组成。这些民族有非常严谨的社会等级,分为贵族、自由人、奴隶与俘虏,村庄的酋长世袭。在潟湖地区的阿肯族群,埃布里埃族(亦称“查门族”)、阿居克鲁族和阿布雷族的人数居多,社会和政治权力等级与年龄有关。

曼迪族群主要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邦达马河流域。该族群又分为北曼迪族群和南曼迪族群。其中,北曼迪族群也称“唐曼迪”,主要由科特迪瓦境内的马林克人(或马林克族)组成,还有迪亚鲁族、马乌族、科亚卡族和班族(也称“加固族”)等;南曼迪族群也称“夫曼迪族”,包括当族(雅库巴族)、图拉族、古罗族(奎尼族)、班族、万族和莫纳斯族。其中,马林克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部分村落的马林克人信奉拜物教。南曼迪族群的所有民族都是面具文化社会,尤其在当族和图拉族中,面具是社会政治与权力组织的核心。

沃尔特族群也称“古尔族群”。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主要有三个民族:塞努福族、库兰戈族和洛比族,每个民族又有规模不一的系族。除了上述三大族外,还有人口相对较少的塔格巴纳族和吉米尼族等。塞努福族是沃尔特族群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民族,该民族与洛比族是科特迪瓦最为古老的两个民族。除本贾利族外,塞努福族的其他所有民族都是母系氏族制。

克鲁族群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个族群下主要有贝特族、迪达族、高迪埃族、巴克威族、内尤族、克鲁门族和韦族。韦族又可以细分为盖雷族和沃贝族。贝特族、盖雷族、迪达族是克鲁族群最主要的三个民族。克鲁门族的传统社会组织形式是无“政权”。

在所有科特迪瓦的民族中,根据人口比重,最为重要的民族依次为塞努福族(9.7%)、马林克人(8.5%)、鲍勒族(6.6%)、当族(5.9%)、贝特族(5.7%)、阿尼族(4.5%)、古罗族(3.6%)、迪乌拉族(3.4%)、盖雷族(3.4%)、迪达族(2.1%)、洛比族(1.8%)、沃贝族(1.7%)、阿贝族(1.4%)、阿居克鲁族(1%)、埃布里埃族(0.7%)等。

科特迪瓦的人口社会形态受到国内人口迁移以及自国外移民的影响。一些族群融入另一些族群,如曼迪族群的马克林人融入沃尔特族群,阿肯族群的埃加族融入克鲁门族中,还有阿肯族群的鲍勒族及阿亚乌族迁徙到曼迪族群聚居地区,一部分来自前上沃尔特地区的莫西人分散到古罗族地区的鲍勒族中从事农业劳作等。

03
语言


法语是科特迪瓦唯一的官方语言,全国约有2/3的6岁及以上的人口能够使用规范法语,另有超过100万人口仅能使用蹩脚法语,有时俗称“小黑法语”(le français “petit-nègre”),因为只有科特迪瓦人之间才能听懂。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四大族群也有自己的族群语言:阿肯语、古尔语、克鲁语和曼迪语。再加上四大族群之下的60种其他民族的语言,全国共有约70种地方语言,几乎全部民族的地方语言都属于尼日尔-刚果语系,但只有17种地方语言的使用人数超过10万人,如鲍勒族、贝特族、塞努福族、迪亚鲁族、阿尼族、古罗族、韦族、当族等民族的语言。除了法语以外,科特迪瓦大部分地区通用迪乌拉语(无文字),它也是全国通行的商贸交流用语。另外,阿尼语的使用也很广泛。近年来,来自布基纳法索、加纳、几内亚、马里和利比里亚等国的外国侨民人数增长较快,目前约占科特迪瓦人口总数的26%,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科特迪瓦地方语言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