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甲骨文2020年出版计划 | 简介版 (一)

作者:甲骨文

来源: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0-03-19 20:19   浏览量 402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2020年新年伊始,我们发布了甲骨文,2020年出版计划,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期待与反馈。接下来,甲骨文将分三期简介版,对今年预计出版图书进行简要的介绍。



此刻,全国上下以及世界多国仍然处在一个艰辛不易的阶段,愿甲骨文的图书在新的一年继续为你带来新希望,充实你的思想,愉悦你的身心。

转载任何甲骨文微信公众号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请事先与本公众号取得联系。



中国史





01

恶魔之城

[英] 保罗·法兰奇 著


1584619199267423.jpg


1941年的上海,罪恶深渊中的两个男人在围城之中,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在耽于享乐的上海,维也纳人乔•法伦得以积累资本并逐渐获得赫赫声名。他是歌舞表演之王,他的名字在臭名昭著的“歹土”夜总会“法伦之家”的霓虹灯招牌上不断闪耀。美国逃犯杰克•拉莱带着被酸液腐蚀的指尖,以“老虎机之王”的身份,在上海闯出一片天。“衣冠楚楚的乔”与“幸运的杰克”如两颗殒石在空中轰然相撞,随后又在狂乱的挣扎中携手合作,抱团熬过这座城市沦陷前的最后一段日子。

保罗•法兰奇还原了旧日上海“歹土”外侨的生活,还原了那里的种种罪恶,生动再现了这座城市长期以来被人忽视的一段历史。




02

帝国黄昏:

鸦片战争与清朝盛世的终结

〔美〕裴士锋 著


1584619257414578.jpg


在《帝国黄昏》这本书中,裴士锋将目光往前聚焦于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 “鸦片战争”。而这场百余年前的冲突,在中西双方的历史想象中都占有独特地位。


作者从一七五〇年代清政府决定采取广州单口贸易政策、一七九三年马戛尔尼使团远赴中国觐见乾隆讲起,到中外商人及西方商人与中国官员在广州的互动、白莲教起义、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内陆的窥探、华南沿海地区海盗及走私活动猖獗、鸦片横行、中国国内知识分子的辩论,英国商人为扩大对中国贸易所施展的动作,再到一八四〇年鸦片战争爆发,以极具画面感的文字描摹了这数十年间中英及中美之间的交流景象,借此传达一个重要的观点,即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各色人等的种种错误选择下酿成的恶果,是人推动了这一切。

为展现此力量,作者在他搭建的历史舞台上,放上了各色人物,如中外官员和商人,有各国传教士,以及华南沿海的海盗。这些人物的神情外貌在作者笔下栩栩如生,内心世界也被深描细剖,让鸦片战争的缘起在这工笔细描中展露出来。




03

神武军容耀天威:

明代皇室的尚武风习与展现

〔美〕鲁大维 著


1584619286454516.jpg


与大多数帝国一样,明朝宫廷赞助了展现王朝实力和军事力量的盛大展演活动。本书探讨了在明朝的前两百年,皇室田猎、马球比赛、射艺比武、马术表演和皇家兽苑是如何在诗歌、散文和肖像中表现出来的。明朝尚武展示活动是一个因争议而充满张力的领域。围绕它,明朝皇帝和重臣在君权、君臣关系以及军队之于政权的作用等问题上,各持主张。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遣、盛大的社交场面和权力的展示,尚武活动旨在彰显统治者的慷慨、洞察力以及对家庭传统的尊重。


然而,对这类活动的阐释充满了矛盾,且通常超出了皇帝的掌控甚至认知范畴。通过在更为宏大的欧亚大陆背景下检视明朝的尚武活动,鲁大维发现明廷与蒙古人政、满人政权,甚至其他近代早期帝国——帖木儿汗国、莫卧儿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宫廷存在着共性。



04

契丹国:

游牧民族契丹的王朝

[日]岛田正郎 著


1584619336594029.jpg



辽朝(916年—1125年),又称大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王朝,国祚从公元907年至1218年,长达331年,与南宋及北宋相当,在北境抵抗外族最为长久。


契丹族本是游牧民族,辽朝皇帝使农牧业共同发展繁荣,各得其所,建立独特的、比较完整的管理体制。辽朝将重心放在民族发扬地,为了保持民族性将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分开统治,主张因俗而治,开创出两院制的政治体制。并且创造契丹文字,保存自己的文化。此外,吸收渤海国、五代、北宋、西夏及西域各国的文化,成效地促进辽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各个方面发展。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因此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更将辽朝(契丹)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

全书并没有一一叙述辽朝历史,而是选取了几个面向进行深入开掘,详略得当,故事性与历史研究的趣味性融为一体,作者此前又曾撰写过几部重要的契丹研究专著,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很不错的契丹国“大家小书”。



05

肇造区夏:

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

[瑞士] 谭凯 著

(即将出版)


1584619368439012.jpg



与开放多元的唐帝国相比,两宋的政治文化给后世留下了封闭内省的印象。但在《肇造区夏》中,谭凯认为,拜唐末五代特殊的地缘政治遗产所赐,宋代的政治精英其实拥有空前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分析宋、辽、西夏的文献与考古证据,谭凯阐述了一种常态化的国家间外交如何在有宋一代形成,而宋辽分治华北的现状又如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边疆意识与族群观念——这些发生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唐宋变革”,将在之后的一千年里左右人们对“中国”的认知。




06

隋唐王朝及其突厥-蒙古强邻:

文化、权力和联系,580—800年

〔美〕乔纳森·卡拉姆·斯加夫 著



1584619403910035.jpg



本书的主要内容意在突显隋唐王朝与草原汗国中间地带,即蒙古高原游牧部族的主体性,并以此为核心揭示中原王朝和草原政权在外交互动中“交织的历史”和“共享的文化”。隋唐王朝与草原汗国的互为进退往往围绕这一区域及其部众的争夺,而得失对于两者的胜负角逐都具有决定性意义;正因为反复的争夺与妥协,大量游牧部众得以出入于南北两大政权当中。


与此相应,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权力结构中孕生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乃至政权之间便呈现出丰富多样的联系。比起丝绸之路往来僧侣、商人和使者带来的艺术、宗教、技术和奢侈品文化,出入草原的部众则对双方的政治、军事制度提供了思想资源,这种彼此联系的意义,在本书作者看来,丝毫不逊于丝绸之路之于中古欧亚世界的价值。




07

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

〔日〕川本芳昭 著

(即将出版,封面暂定)


1584619454864042.jpg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足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使周边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中原王朝内部也出现了“胡化”“蛮化”现象。这种双向的“中华化”让一个迥然异于秦汉社会的“新的中华”最终形成。


汉民族乃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川本芳昭一直关注其形成过程极其与周边诸民族的互动关系。上至汉唐,下至辽、金、元,川本芳昭从比较史的视角出发,考察鲜卑、乌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鲜与倭国的“中华化”,以宏大的视野展现了东亚古代的民族与国家。



08

秦汉文明

文物及精华

孙志新 主编


1584619478602667.jpg



秦和汉朝跨越四个世纪,从公元前221年一直到公元22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奠定了今日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基础。《秦汉文明:文物及精华》是关于中华帝国黎明时期颇具启发性的研究,它对超过160多件文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文物正是秦汉时期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见证。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在秦汉时期所有的成就中,最具有意义的是民族认同感的凸现,正是在这一前所未有的变革时期,整个帝国范围内的人们开始把自己视为一体,把中国看作他们共同的家园。



09

蒋廷黻近代史文集

蒋廷黻 著 谭徐锋 整理


1584619553684461.jpg


本书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著名历史学家、知识分子蒋廷黻的近代史著述。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特定历史时期,蒋廷黻是个讲求经世致用的知识分子。他治中国近代史,就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富强国家。台湾学者李敖由此评价说,蒋廷黻“所要求于知识界的,是动态、是入世、是事业、是实物,是书本以外、是主义以外、是文字以外、是‘清议’以外,是与小百姓同一呼吸”,“这种真正的民胞物与经世致用的精神,才是蒋廷黻的真精神,才是蒋廷黻要求于中国知识阶级的真精神”。


日本史




10

使日十年:

1932-1942年美国驻日大使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

〔美〕约瑟夫·C.格鲁 著

(即将出版)


1584619585712372.jpg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最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1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陆军

(已出版)


1584619609940424.jpg


一战是世界上的首次总体战,它对日本军政史的影响却被严重低估。被称为“一战世代”的日本陆军军官群体,正是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的主要担纲者。他们在“大正民主时期”的灵活性,反而导致陆军在20世纪30年代严重干政。作者打破了陆军与“大正民主”对立的刻板印象,以两次世界大战间日本内外体制的变动为主线,勾勒了日本陆军走向战争的全过程。




12

最后的武士:

新选组始末记

[日]永仓新八 [日]木村幸比古 著


1584619719921528.jpg



新选组是日本历史上极为特殊但又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士团体,他们曾在明治初期作为幕府的鹰犬而被抨击,但在昭和年间,逐渐强调武士精神的日本开始转变对于新选组的看法,赋予其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色彩,新选组从此被称为“最后的武士”,得到当时乃至今日众多日本人的喜爱。


本书主要论述了浪人(脱藩的武士)上洛(即京都)、新撰组成立、池田屋袭击、禁门之变、高台寺党肃清、鸟羽伏见战役、新撰组局长近藤勇去世、转战会津等重要历史事件,并附有新撰组原始资料《同志连名记》和永仓新八曾孙杉村悦郎的解说。




13

西乡隆盛:

通往西南战争的道路

〔日〕猪饲隆明 著


13.jpg


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前期一直从事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为什么幕末时期的“国民英雄”会发起叛乱?本书沿着幕末动乱,到征韩论争,再到西南战争这条线索探寻西乡隆盛的人生轨迹,并进一步探讨后世对他的评价。



14

出云与大和:

寻访日本古代国家的原型

〔日〕村井康彦 著


14.jpg


出云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神话之国”,并且拥有出云大社、须佐神社、西谷坟墓群、荒神谷遗迹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日本古代史和精神文化史上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而为人熟知的“大和”一词,不仅代指整个日本及日本民族,也是指奈良盆地东南部以三轮三中心的大和地区,3~5世纪这里先后诞生了邪马台国和大和王权,被视为日本国家的起源地。


本书作者为探寻日本古代国家的原貌,亲身实地考察了出云与大和各地的神社、遗迹,访问了神社的神官、当地的居民,用了大量的考古学和民俗学的材料研究日本古代史的课题,提出了“出云国家论”这一带有颠覆性的结论。


美国史



15

故土的陌生人:

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

〔美〕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著


1584619835477921.jpg

2016年,唐纳德·特朗普以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的身份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际,困惑不已的美国国民翻开《故土的陌生人》,试图了解保守派的阶级、种族、教育背景、宗教环境,以及工业、政府、媒体等社交领域对其政治之下的情感所产生的影响。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家之一,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在大选前五年深入茶党大本营——路易斯安那州莱克查尔斯一带的社区,以环境污染为锁孔问题,探索保守派人士的一个个深层故事,寻找攀越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间“同理心之墙”的可能性。




16

美国高等教育史:

从初建到二战间的教育知识及文化

〔美〕罗杰•L.盖格 著


1584619878642576.jpg


本书讲述了美国从殖民地时期的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历史。作为截至目前关于这一主题最深入、最具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它追溯了文化、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进步等如何塑造了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发展轨迹,并深入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美国的教育体制产生的消极影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本书作者罗杰•盖格教授在该领域有数十年的研究经验,其专业的学术研究方法和深刻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的理解。此外,他还对高等教育体系内在发展机制做了细致剖析,对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兴起及其背后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于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中的有益经验和深刻教训,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17

天生的标签

〔美〕伊布拉姆·X.肯迪 著


1584619909253463.jpg


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已经处在一个后种族社会的阶段,例证便是美国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事实上,种族主义思想在美国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隐晦和复杂。


在这本深入且节奏感很强的书中,肯迪追溯反黑人种族主义思想的历史,以及这些思想在美国历史上的惊人力量。从美国早期的知识分子开始,作者的论述中记载了同化论者与隔离主义者、种族主义者和反种族主义者之间的争论。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民权思想家如何以及为什么挑战在美国不断得到强化的种族主义思想。



18

根部之血:

美国的一次种族清洗运动

〔美〕帕特里克•菲利普斯 著


1584619940694952.jpg



《根部之血》透彻讲述了从19世纪30年代的切罗基人迁移开始,到重建时期人们怀有的希望和获得的承诺,再到福赛思县种族清洗活动中充斥的严重不公这一整段历史期间中发生在美国的故事。菲利普斯用大胆的叙述和诗一般的语言揭露了一种到21世纪仍在持续影响美国的种族恐怖主义。




19

僭主:

莎士比亚论政治

〔美〕斯蒂芬·格林布莱特 著


1584619986444132.jpg


一位真正灾难性的领导人是怎样获得权力的?稳定而有序的事物是如何失灵的?什么让历史悠久的共和国走向崩溃?为什么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的精英选择赞同僭主的统治,并甘愿为其服务?为什么普通人群体会拥护剥削他们的人?在僭主的灵魂深处究竟隐藏着什么?一位在四百年前思索这些问题的人,他给出的答案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帮助我们理解当代最紧急的政治困境,威廉·莎士比亚无出其右。

 

查理三世、恺撒、哈姆雷特、麦克白和科里奥兰纳斯都将是本书主要描述的对象。本书第一部分写僭主如何成功,诸如谎言、暴力和大众的沉默。第二部分将探索反社会僭主的心理状态,以及群众允许僭主上台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命运所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写在莎士比亚看来,僭主是如何走向终结的。






20

莎士比亚的自由

〔美〕斯蒂芬·格林布莱特 著


1584620052512714.jpg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他生活在奉圣经为绝对真理,教父和上帝、男子对妻子孩子、老人对年轻人、绅士对身份低微之人享有绝对权威的时代。带着众所周知的神韵和优雅,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斯蒂芬•格林布莱特为我们展现了莎士比亚如何反对上述真理和权威,并从中探索自由的可能。


《莎士比亚的自由》是他的一本兼具理论性和可读性的文学评论集,他在书中向我们展示了莎士比亚是如何在戏剧作品中突破那个时代固有的观念。格林布莱特就莎士比亚在自己的作品中对“美”的理解进行了分析,并展开了围绕着艺术与自主性的探讨。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之深之广,留给了世人非常大的空间去探讨。虽然这是一本小书,但格林布莱特对莎翁的研究又给这个领域增添了一种新的思考,极具学术价值。



21

一个偶像的黄昏:

弗洛伊德的谎言

〔法〕米歇尔·翁福雷 著


1584620090378695.jpg


米歇尔·翁福雷在本书中攻击一种“宗教”,即精神分析学,或者说是弗洛伊德主义。翁福雷的思想纯粹、激进、野蛮。他认为弗洛伊德企图建立一门科学,但没有成功;弗洛伊德想证明无意识有其定律、内在逻辑、试验规约,但实际上,他是在用科学的徽章进行伪装……翁福雷的探索是一种反鉴定,带着档案工作者的严谨和耐心,他严厉批判这个新“教派”的“神圣”文字,毫不畏惧这将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核对信件,对照证词,发现矛盾,得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精神分析学只是心理学、文学和哲学的附属品,而非一门科学。




22

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

〔法〕雷蒙·阿隆 著


22.jpg


本书系法国著名学者雷蒙•阿隆代表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名著。全书包括四个部分: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作者从承认国家间的部分自然状态开始,详尽论述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分析工具。


在第一部分,阿隆基于权力和体系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框架。在第二部分,阿隆对影响外交政策的形形色色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指出社会学原因一方面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有形的,另一方面也可能是道义的或者社会的。在第三部分,阿隆详细分析了自20世纪初至1960年代早期的历史,提供了权威性的调查,深入体察了技术革命和外交全球化。在对理论、历史、社会学三个范畴的透彻思考的基础上,阿隆进入对人类行为学的分析。这是本书最深奥、最意味深长的一部分,阿隆在这部分探索了有关治国方略的两个持久问题,阐明了一个不同于马基雅维利“幽暗”观点的,也不同于理想主义者充满乐观情绪的规范的国际关系理论。



23

意义

〔美〕迈克尔·波兰尼 著


1584620143184848.jpg


本书以1969-1971年迈克尔•波兰尼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系列讲座内容为基础,这些讲座着力于阐释意象、诗歌、艺术、仪式、神话以及宗教背后的各种意义。本书将向读者彰明现代心灵已经如何摧残了意义;还将说明波兰尼本身如何在这些修正知识论与科学的哲学的文章中,通过阐明辅助意识与焦点意识之区别,构建个人知识的概念,来为“意义”的复兴可能性铺路。


本书最后的结论指出,在科学中建立的意义与在人文科学中建立的意义(后者是本书主要讨论的意义)如何通过认识世界中存在的有意义的秩序来达到存在的和谐。若能再进一步体认到相互权威的存在,那么,这种结合就会为恢复现代人生活的意义指引一条道路。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