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2020年出版计划 | 简介版 (一)
作者:甲骨文
来源: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0-03-19 20:19 浏览量 402
2020年新年伊始,我们发布了甲骨文,2020年出版计划,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期待与反馈。接下来,甲骨文将分三期简介版,对今年预计出版图书进行简要的介绍。
中国史
01
恶魔之城
[英] 保罗·法兰奇 著
1941年的上海,罪恶深渊中的两个男人在围城之中,演绎了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02
帝国黄昏:
鸦片战争与清朝盛世的终结
〔美〕裴士锋 著
在《帝国黄昏》这本书中,裴士锋将目光往前聚焦于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 “鸦片战争”。而这场百余年前的冲突,在中西双方的历史想象中都占有独特地位。
03
神武军容耀天威:
明代皇室的尚武风习与展现
〔美〕鲁大维 著
与大多数帝国一样,明朝宫廷赞助了展现王朝实力和军事力量的盛大展演活动。本书探讨了在明朝的前两百年,皇室田猎、马球比赛、射艺比武、马术表演和皇家兽苑是如何在诗歌、散文和肖像中表现出来的。明朝尚武展示活动是一个因争议而充满张力的领域。围绕它,明朝皇帝和重臣在君权、君臣关系以及军队之于政权的作用等问题上,各持主张。同时,通过丰富多彩的娱乐消遣、盛大的社交场面和权力的展示,尚武活动旨在彰显统治者的慷慨、洞察力以及对家庭传统的尊重。
04
契丹国:
游牧民族契丹的王朝
[日]岛田正郎 著
辽朝(916年—1125年),又称大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王朝,国祚从公元907年至1218年,长达331年,与南宋及北宋相当,在北境抵抗外族最为长久。
05
肇造区夏:
宋代中国与东亚国际秩序的建立
[瑞士] 谭凯 著
(即将出版)
与开放多元的唐帝国相比,两宋的政治文化给后世留下了封闭内省的印象。但在《肇造区夏》中,谭凯认为,拜唐末五代特殊的地缘政治遗产所赐,宋代的政治精英其实拥有空前的国际化视野。通过分析宋、辽、西夏的文献与考古证据,谭凯阐述了一种常态化的国家间外交如何在有宋一代形成,而宋辽分治华北的现状又如何催生了一种全新的边疆意识与族群观念——这些发生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唐宋变革”,将在之后的一千年里左右人们对“中国”的认知。
06
隋唐王朝及其突厥-蒙古强邻:
文化、权力和联系,580—800年
〔美〕乔纳森·卡拉姆·斯加夫 著
本书的主要内容意在突显隋唐王朝与草原汗国中间地带,即蒙古高原游牧部族的主体性,并以此为核心揭示中原王朝和草原政权在外交互动中“交织的历史”和“共享的文化”。隋唐王朝与草原汗国的互为进退往往围绕这一区域及其部众的争夺,而得失对于两者的胜负角逐都具有决定性意义;正因为反复的争夺与妥协,大量游牧部众得以出入于南北两大政权当中。
07
东亚古代的诸民族与国家
〔日〕川本芳昭 著
(即将出版,封面暂定)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外诸民族间的抗争与流动,足与西方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时代相匹敌,甚至超过其规模。与中原王朝的接触使周边民族逐渐“汉化”,同时中原王朝内部也出现了“胡化”“蛮化”现象。这种双向的“中华化”让一个迥然异于秦汉社会的“新的中华”最终形成。
08
秦汉文明:
文物及精华
孙志新 主编
秦和汉朝跨越四个世纪,从公元前221年一直到公元220年,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期,奠定了今日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基础。《秦汉文明:文物及精华》是关于中华帝国黎明时期颇具启发性的研究,它对超过160多件文物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文物正是秦汉时期艺术与文化繁荣的见证。
09
蒋廷黻近代史文集
蒋廷黻 著 谭徐锋 整理
本书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著名历史学家、知识分子蒋廷黻的近代史著述。
日本史
10
使日十年:
1932-1942年美国驻日大使格鲁的日记及公私文件摘录
〔美〕约瑟夫·C.格鲁 著
(即将出版)
1932年的日本已然疯狂:扶植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政治刺杀事件不断,且准备退出国际联盟,撕毁《华盛顿条约》,妄图主宰亚洲和西太平洋。此时,美国需要派遣最优秀的外交官力挽狂澜,既坚守美国在远东的权益,又努力避免战争。在这样的风口浪尖,格鲁大使走马上任。格鲁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亚太地区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十年,他的个人日记及公私文件提供了十分贴近实际外交的观察视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领域惊人斗争的内情,也展现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战争的全过程。
11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日本陆军
(已出版)
一战是世界上的首次总体战,它对日本军政史的影响却被严重低估。被称为“一战世代”的日本陆军军官群体,正是满洲事变、日中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中的主要担纲者。他们在“大正民主时期”的灵活性,反而导致陆军在20世纪30年代严重干政。作者打破了陆军与“大正民主”对立的刻板印象,以两次世界大战间日本内外体制的变动为主线,勾勒了日本陆军走向战争的全过程。
12
最后的武士:
新选组始末记
[日]永仓新八 [日]木村幸比古 著
新选组是日本历史上极为特殊但又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武士团体,他们曾在明治初期作为幕府的鹰犬而被抨击,但在昭和年间,逐渐强调武士精神的日本开始转变对于新选组的看法,赋予其一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英雄色彩,新选组从此被称为“最后的武士”,得到当时乃至今日众多日本人的喜爱。
13
西乡隆盛:
通往西南战争的道路
〔日〕猪饲隆明 著
西乡隆盛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前期一直从事倒幕运动,明治维新成功后鼓吹并支持对外侵略扩张,因坚持征韩论遭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兴办名为私学校的军事政治学校,后发动反政府的武装叛乱,史称西南战争,兵败而死。
14
出云与大和:
寻访日本古代国家的原型
〔日〕村井康彦 著
出云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神话之国”,并且拥有出云大社、须佐神社、西谷坟墓群、荒神谷遗迹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日本古代史和精神文化史上拥有独特的象征意义。而为人熟知的“大和”一词,不仅代指整个日本及日本民族,也是指奈良盆地东南部以三轮三中心的大和地区,3~5世纪这里先后诞生了邪马台国和大和王权,被视为日本国家的起源地。
美国史
15
故土的陌生人:
美国保守派的愤怒与哀痛
〔美〕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 著
16
美国高等教育史:
从初建到二战间的教育知识及文化
〔美〕罗杰•L.盖格 著
本书讲述了美国从殖民地时期的1636年哈佛学院创建,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历史。作为截至目前关于这一主题最深入、最具权威性的学术著作,它追溯了文化、新就业机会的出现以及知识进步等如何塑造了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发展轨迹,并深入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美国的教育体制产生的消极影响,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
17
天生的标签
〔美〕伊布拉姆·X.肯迪 著
许多美国人认为美国已经处在一个后种族社会的阶段,例证便是美国选出了第一位黑人总统。事实上,种族主义思想在美国仍然大行其道,而且比以往更加隐晦和复杂。
18
根部之血:
美国的一次种族清洗运动
〔美〕帕特里克•菲利普斯 著
《根部之血》透彻讲述了从19世纪30年代的切罗基人迁移开始,到重建时期人们怀有的希望和获得的承诺,再到福赛思县种族清洗活动中充斥的严重不公这一整段历史期间中发生在美国的故事。菲利普斯用大胆的叙述和诗一般的语言揭露了一种到21世纪仍在持续影响美国的种族恐怖主义。
19
僭主:
莎士比亚论政治
〔美〕斯蒂芬·格林布莱特 著
一位真正灾难性的领导人是怎样获得权力的?稳定而有序的事物是如何失灵的?什么让历史悠久的共和国走向崩溃?为什么具有自我保护意识的精英选择赞同僭主的统治,并甘愿为其服务?为什么普通人群体会拥护剥削他们的人?在僭主的灵魂深处究竟隐藏着什么?一位在四百年前思索这些问题的人,他给出的答案至今仍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在帮助我们理解当代最紧急的政治困境,威廉·莎士比亚无出其右。
查理三世、恺撒、哈姆雷特、麦克白和科里奥兰纳斯都将是本书主要描述的对象。本书第一部分写僭主如何成功,诸如谎言、暴力和大众的沉默。第二部分将探索反社会僭主的心理状态,以及群众允许僭主上台对一个国家和社会命运所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写在莎士比亚看来,僭主是如何走向终结的。
20
莎士比亚的自由
〔美〕斯蒂芬·格林布莱特 著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戏剧家,他生活在奉圣经为绝对真理,教父和上帝、男子对妻子孩子、老人对年轻人、绅士对身份低微之人享有绝对权威的时代。带着众所周知的神韵和优雅,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理论家斯蒂芬•格林布莱特为我们展现了莎士比亚如何反对上述真理和权威,并从中探索自由的可能。
21
一个偶像的黄昏:
弗洛伊德的谎言
〔法〕米歇尔·翁福雷 著
米歇尔·翁福雷在本书中攻击一种“宗教”,即精神分析学,或者说是弗洛伊德主义。翁福雷的思想纯粹、激进、野蛮。他认为弗洛伊德企图建立一门科学,但没有成功;弗洛伊德想证明无意识有其定律、内在逻辑、试验规约,但实际上,他是在用科学的徽章进行伪装……翁福雷的探索是一种反鉴定,带着档案工作者的严谨和耐心,他严厉批判这个新“教派”的“神圣”文字,毫不畏惧这将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他核对信件,对照证词,发现矛盾,得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结论:精神分析学只是心理学、文学和哲学的附属品,而非一门科学。
22
国家间的和平与战争
〔法〕雷蒙·阿隆 著
本书系法国著名学者雷蒙•阿隆代表作品,是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名著。全书包括四个部分:理论、社会学、历史和人类行为学。作者从承认国家间的部分自然状态开始,详尽论述了国际关系的一系列分析工具。
23
意义
〔美〕迈克尔·波兰尼 著
本书以1969-1971年迈克尔•波兰尼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系列讲座内容为基础,这些讲座着力于阐释意象、诗歌、艺术、仪式、神话以及宗教背后的各种意义。本书将向读者彰明现代心灵已经如何摧残了意义;还将说明波兰尼本身如何在这些修正知识论与科学的哲学的文章中,通过阐明辅助意识与焦点意识之区别,构建个人知识的概念,来为“意义”的复兴可能性铺路。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