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车女性身体审美的自观与他观
作者:陈树峰
来源:《“美”的解释与嬗变:奕车女性身体审美及其变迁》
发布时间 2020-03-11 22:44 浏览量 878
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审美发生过程中,审美主体不仅感受着审美客体所表现出的审美理想,体会着其间的美学意蕴,同时也是自己生活经验、思想情感等的对外投射。本章在“自观”和“他观”的视角转换中,展示奕车本地居民和外来者对奕车女性身体审美的截然不同的审美立场和审美体验。
随着民族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兴旺,日益接受现代化冲击的奕车人,开始关注并思考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特色,田野调查资料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知识水平的奕车人对本民族身体审美特色有着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他们对传统服饰和本民族的身体审美的观念决定着今后奕车服饰和身体审美的最终发展走向。
在奕车人的生产生活中,虽然没有阶层的差别,但在两性之间存在明显的主导与从属的地位。奕车社会的女性就像其他哈尼族女性一样,她们的地位普遍低于男性。奕车男性的审美视角,突出表现在男性在审美过程中的主动地位,还表现在男性以是否聪慧能干,是否具有吸引力等多种标准来衡量女性的价值,他们对女性身体和形象的关注和偏好是奕车女性身体审美走向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奕车地区自然年龄达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很少,由于年轻时的重体力劳动和低下的医疗条件,五十岁左右就进入老年人的行列。目前奕车地区老年人基本是在1949年前后出生,他们经历了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奕车服饰大变革,也见证了奕车身体审美变化的整个过程。
虽然奕车男性早在女性换装之前就改穿汉装,奕车女性换成汉装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奕车老年男性对原来妇女的服饰还是念念不忘,对现在女性身上所穿的汉装普遍持否定态度。在访谈中TLZ的话颇具代表性:
女的穿汉族的衣服太难看,没得瞧没得看,还是我们本民族的衣服好看。我们年轻时就喜欢腿粗、健壮的女人,当然屁股大、胸大更好。健壮的女人生出的孩子好,屁股大生孩子容易,孩子容易养活,大人也安全,要是死了女人家里就麻烦了。干瘦的女人没福气,要体力没体力,漂亮有什么用,放在家里又不是摆的,还不是天天要干活计,上山打柴背柴,背谷子,舂米,哪样不得有把好力气?儿子们都分家出去了,家里就剩我俩了,要是身体不好,又没钱没人照顾的,那就难过了。
能干活,能把一家的吃穿都弄好就是美的,就是好闺女好媳妇。以前的生活不比现在,我们这地方艰苦,能吃饱饭活下来就不错了,长得好瞧不好瞧的是另一回事。
BYZ没读过书,年轻的时候在县城当过壮工,之后一直在家种田、养牛,他用很不流利的汉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真的是时代变了,像我三闺女出去打工一个月就挣两千多,死活不想在家待着,也不在家干活计了,勉强可以插秧,柴都没砍过几次,她们想法都变了,打扮全不一样喽,现在的腿跟麻秆一样细,说那样才漂亮,还有涂口红、涂眼睛的,那衣服穿得乱七八糟的,哪里有我们年轻时女人们的衣服漂亮,不知道她们在搞些什么。我这一辈子就只去过几次红河和元江,我老啦也只会放牛,放了一辈子的牛,放牛的时候和砍柴的姑娘在山坡上唱“阿茨”,那才叫个开心。我媳妇就是在山坡上找的。
BYZ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前面一直生女儿,直到把儿子生下来,他才安心。作为一家之主,虽然女儿们挺怕他的,但三女儿的服饰穿戴还是离他心目中的“漂亮”越来越远,对此他无可奈何。
本书的田野报告人常支书也谈到:
谈恋爱时大家喜欢和脸蛋漂亮一点的玩,脸蛋漂亮的女孩子有更多的“车艾”,但快到真正结婚时,大家更看重的是干活计啦,纺线织布啦,等等的,因为毕竟要过日子嘛,一家老小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家里的女人啊。关于好瞧不好瞧,传统的奕车男人还是喜欢腿粗、臀部大的女人,大腿红粗红粗的女人特别招人喜欢,原来经常吃不饱,谁的腿粗说明她身体素质好,各方面的能力当然就强了,无论是生育还是下地干活,操持家务什么的。奕车姑娘的大腿就像汉族姑娘的脸,人们看重姑娘的大腿其实看重的是奕车姑娘吃苦耐劳的能力。
在婚恋方面,传统奕车社会禁止族外婚,人们开玩笑说这是“自产自销”“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出打工的人增多,这一规矩逐渐解禁。姑娘们开始外嫁,小伙子们也从山外带回其他民族的姑娘。但老一辈长者还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孙子能找个奕车的媳妇,他们更看重的是奕车姑娘的“勤劳、礼貌、懂规矩”。
现在的汉族姑娘太不像话了,什么都不干,还得我们伺候她们,她们不懂奕车规矩,还对我们老人的话爱答不理的。你看村子里那些小媳妇们,一个个好吃懒做的,要力气没力气,什么活计都干不了,把我们的奕车姑娘都带坏了!
访谈中白大爹如是说。
服装作为传统审美的载体,是奕车女性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汉装在奕车地区的普及与流行,家家户户纺纱织布制衣的现象消失了。对于传统服装和制作服装的技艺会不会消失的问题,村寨的男性老人们都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认为:
传统的服饰应该不会没有,就剩下这么点习俗了,要是没有了,奕车人真的就全完了,祖宗的东西一点也没有了。在节日、结婚、葬礼、重要的祭祀等场合还是要穿传统服装的。
白大爹的话语一向以直白著称:
人死了都不穿民族服装,还算什么奕车人啊!服装的技艺不会失传,因为有专门的人在家里做衣服,她们不干别的就只做衣服,她们把做好的衣服卖出去。现在的传统服装很贵的,一套大概一千五百元,现在每家都会给姑娘做两三套,虽然平时不穿,但家里都有,重要的场合她们还是会穿的。
在奕车男性长者眼里,长得好看是一回事,但实际的生活又是另外一回事,他们表示,因为传统上日常生活中的女性就是这样穿戴的,所以裸露的大腿就像其他身体部位一样,觉得很平常,也没有太多的欲望。但健康壮实的女人还可以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孩子,他们更喜欢儿子,没有儿子这辈子活得没什么意思,即使给儿子娶媳妇时会花很大一笔钱也在所不惜。在对待女性身体美的态度上老人们的实用主义倾向更加明显,女人的漂亮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体力劳动和生育能力基础上的。他们普遍认为健壮的腿部和结实的臀部是最美的,特别是那种健壮的、白里透红的大腿。在访谈中随便一位男性长者都会说一句俗语,“小姑娘的手臂像刚长出的萝卜一样白,大腿像刚长出的竹笋粗壮有力”。他们还会用大簸箕来形容女人的臀部。
通过访谈,奕车中青年男性对传统服饰的看法和审美观念的差别不是非常突出。对于读过书或者在外面打工的男性青年来讲,他们中的大部分对奕车女性服装的改变持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基本上抛弃了长辈们对女性身体审美的观点,他们对女性的审美观点更接近大山外面的人。
大部分青年男性坚决拥护改换汉族服装:
老衣服硬邦邦的一点也不柔软,穿着不方便,还有短裤夏天晒得不行,上山砍柴腿上划得都是一道一道的。冬天冻得受不了,一点儿也不保暖,穿裤子既可以保护皮肤又保暖,现在这样穿汉族服装很好。
一位男青年用现代社会的审美观点表述了自己对女性美的看法:
我觉得性感的才是美的,什么是性感呢,该大的要大,像乳房、屁股啦,前凸后翘的才好看。个子高高的,腿要长,大腿不要很粗,穿着高跟鞋的女人走路最好看,屁股一晃一晃的。皮肤要白白的、嫩嫩的,还要光滑,就像广告上巧克力给人的那种感觉。如果太粗糙了给人的感觉就像吃饭吃到了沙子,那种感觉你懂吧?女人走路时来回颤动的屁股太性感了,我就愿意看她们走路的样子,我也喜欢美腿,但腿要长,不像我们这里喜欢的这样,腿白白的、长长的,别太粗也别太细,再加上高跟鞋、黑丝袜什么的一配,那简直是绝了。
对于青年男性,中年人的看法与他们稍有差别:
过去的女孩子们穿衣服的方式就是传统的服饰,大腿一直露着,对我们而言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看得多了就习惯了。过去的姑娘装饰好看,现在的姑娘装饰也好看,我觉得各有各的好,如果让我选择,两者都可以,但毕竟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希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越来越发展,而不是越来越原始。
这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中年人的看法,感觉这种观点显得更加合理,更容易让人接受。
虽然中青年男性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仅就审美而言,调查中的大多数人,特别是在家劳动的中年男性,他们认为穿着传统民族服装感觉更亲切,确实也觉得比汉族服装好看一点。
看那群灰头土脸的念书的姑娘和外面打工的人,如果节日回来穿着我们的衣服,还都看着挺好的,都很鲜艳,还是挺漂亮的。腿粗不粗对我们来说无所谓,现在家里的田少了,不需要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且现在的医疗条件好了,我的三个孩子都是在县医院生的,生孩子的风险没有原来那么大了,只要她们身体健康就好,当然脸蛋长得漂亮更好。
关于对传统服装和审美观念的看法,他们大部分人还是认为:
这是我们的传统和民族特色,老人们有老人们的看法,我们有我们的看法,原来的审美观点是过去生活的需要,确实有利于我们民族的发展和壮大。现在我们更倾向于现代社会的审美,我们也喜欢现代社会的生活,现在的审美观点也是我们现在生活的需要。
电视、电脑、手机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能随时接收到各种信息,在家的人也能了解到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从上面的访谈看出,在家的中年人和在外面的青年人由于自身体验的不同,因此在审美观念上还是有些差别。中年人的审美观念更为保守,对传统审美的接受度更高,他们在接受外界审美观念的同时对传统的审美方式还有些许留恋。而青年男性对奕车女性的审美大多持批判态度,甚至有些青年人说他们从小就见母亲和姐姐们穿汉族服装,只有在节日、婚礼、葬礼上才能看到民族服装,他们觉得传统奕车服饰看着怪怪的,一点都不习惯。对于在现代社会长大的奕车男性青年来说,传统的审美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女性的审美需求,由于经常与外界接触,他们更倾向于外界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标准。
奕车人虽然人口不多,但其中有不少的专家学者,还有在各个单位上班的工作人员,2014年还自发成立了“红河县哈尼奕车文化协会”。这些以知识分子、文化精英为代表的男性“文化自觉者”在奕车文化发展方面起到了引导督促的作用,他们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奕车审美文化的发展方向。
这些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对奕车服饰是持肯定态度的。大羊街乡文化站一位工作人员面对访谈时讲:
奕车的服饰传统是千百年来留下来的,原来我们一直是“雀巴”“雀朗”“拉巴”等,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只是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装束,特别是女性穿起了长裤。这也是奕车文化的一大进步。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又强调民族特色,我想我们的民族还是很有特色的,奕车人对腿部的审美就是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是独一无二的。国家大力推行新农村建设等很多惠民措施,奕车地区生活条件改善了,这为保护和传承奕车文化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对待服饰文化既要有保护传承又要有发展和创新,奕车地区传统的审美特色和风俗习惯应该在尊重民意的基础上适当改进。
奕车协会副会长表示:
我们希望政府加强引导和宣传,能够建立起由政府主导、民间参与的保护体系。奕车地区的开发应该以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两条腿走路,大力发展奕车特色的风情旅游,建立典型的民族文化生态村,对奕车村落进行恢复性整理,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性维修。在发展中保护奕车传统,重建民族心理,重建奕车身体审美文化,注重奕车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宣扬。
妥垤村党支部书记认为:
从内部看,奕车审美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一些落后的生活陋习和不好的审美观念要坚决摒弃,像父母给孩子定亲这样的事一定要加强教育,并且要继续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此外在葬礼上人们大操大办,辛辛苦苦节省下来的钱一次葬礼就花完了,甚至还出现负债现象。在除旧立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尺度,理解“新”的真正含义,不要盲目地追求“新”而抛弃了奕车人真正的精神特质。从外部看,外来文化的冲击是无可回避的,应该处理好自身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盲目接受外来文化而失去了本民族的特色。
奕车女性在性别关系体系中虽然处于从属地位,她们从不参与类似集体献祭的社会活动,但她们是家庭事务的主宰,奕车社会也推崇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从古至今都有敬妇的心理。奕车女性对自身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实践是奕车女性身体审美走向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访谈村寨老年女性对收起传统服装改穿汉装的看法和如何看待女性美这个话题时,我们发现老人们对服装的变化持赞成态度,用她们的话说,虽然汉装“不好瞧”,但是:
做全家的衣服太浪费时间,也累人,整个冬天就在做这些事情,要种棉花,还要纺纱织布……现在好啊,街子上买了就可以穿,多方便。
关于如何看待女性美,她们说:
以前人们喜欢腿粗的,屁股大的,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了,原来是为了干活,上山下田,还有就是生娃,生儿子好,现在娃也生得少,现在的女人幸福。
从对她们的访谈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这些奕车老年女性饱尝纺纱织布、制衣的艰辛和生活的艰难,对她们来讲,现在的衣服是对她们劳动的一种解放。她们对以往艰苦的生活仅仅是一种回忆,而无更多的赞美、怀念。
1.问:现在的寨子里基本没有人穿原来的衣服了,像“雀巴”“拉巴”之类的,您觉得这样好不好?
答:现在好,方便,不用做衣服了,以前冬天都在织布啊,缝啊,染啊的,手冻得不行,现在买一件也能穿好久。
问:以前您的衣服耐穿不?还是现在的耐穿?
答:以前的破了补,以前的衣服厚,现在的衣服薄,以前的衣服更耐穿。
问:您觉得现在的衣服好看,还是原来的衣服好看?
答:以前的好瞧,不过以前没裤子,冬天冷哦,就在家里不出去。
问:您多做几件穿着不就不冷了吗?
答:没有布,孩子多,以前不兴穿裤子,还要去找吃的、打柴,没有时间做。
问:您觉得什么样的女的是美的?
答:能干活,能打柴,能做衣服,样样能干。
2.问:您家里人都没有穿原来的衣服了,您觉得好不好?
答:好,好啊,不用做衣服很好!以前做衣服很累的。
问:原来的衣服没人穿了,以后没人会做原来的衣服怎么办?
答:有人做,涂勒崩家做,卖的,要用就去买,就是有点贵。
问:您觉得什么样的女的是美的?从长相来看什么样的女的是美的?
答:呃,大腿粗,红的好瞧,我年轻时腿就粗,小伙子们喜欢,人们说这样的女人能干活,反正我觉得自己挺能吃苦的。
问:长什么样的好瞧?
答:长头发,个子高,能生娃的也好瞧。
问:其实原来纺纱织布的时候可以和小伙子们在一起玩,也是挺好玩的,现在的小姑娘们都没有经历过。
答:以前织布时有很多小伙子围着,觉得自己挺有脸面,现在的孩子们是在一起看电视,玩手机,玩游戏的,他们比我们有得玩。
3.问:您家闺女、孙女都不穿原来的衣服了,您也不穿了,为什么呢?
答:我原来穿过,现在不穿了,现在的人都不穿了,我们有,我有三套,我闺女有两套,我还准备在她出嫁的时候再给她买一套,孩子都上大学了,哪有穿原来衣服的,露着大半截腿!跟别人穿得不一样她们也不好意思,她们要上学,小时候就没有穿了。
问:那还买来干什么,又不穿!
答:结婚时穿,“五月年”“十月年”都穿,老人死也穿。
问:您觉得什么样的女的是美的?
答:原来能干体力活,能生儿子,这样的女人大家就喜欢。年轻的时候,大腿粗粗的,长得好瞧,就好看。
问:什么样子的好瞧?
答:长得好看,脸上没有黑斑,眼、鼻子、嘴巴长得比较匀称,长得壮实,能说会道的。
问:双眼皮的漂亮吗?
答:双眼皮?哦,我闺女告诉过我,外面人说长着双眼皮的漂亮,还有去做双眼皮手术的。我们不兴说双眼皮,我们没有双眼皮还是不双眼皮的,我们也没有在这里有个窝的说法。
问:那个叫酒窝。
答:我们没有酒窝,有没有我们觉得都一样。年轻的时候,我们辫子粗粗长长的,个子高点,腿又粗又直,这样的女孩子就是好瞧的。
大部分老年女性认为,现在的服装可以把女性从制作衣服的过程中解放出来,不用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衣服。同时她们也觉得现在的女人没有了生孩子的压力,特别是生儿子的压力,认为现代社会好,女人从服饰和生育压力中解放了出来。她们偶尔也会提起,人们喜欢粗壮有力的腿和白里透红的肤色。强健的身体可以抵得上一个好劳力,无论背谷子、担水还是背沙石,结实的腿部可以承受更多的重量,美不美是次要的,可以得到家人和社会的认可,在家中说话有分量有地位,这才是她们真正看重的。如果年轻的时候找一个家庭条件相对好一点的,她们的日子不会太辛苦,但其实大家的条件都差不多,没有家庭条件特别好的,所以更看重的是做活计的能力,看重的是人品。
制作传统的衣服既费时又费力,有那时间还不如去外面打工挣钱,汉族服装样式多,品种丰富,只要有钱,想买什么样的买什么样的。我们女的也可以到外面打工,原来在餐厅上班的多,现在我们在外面可以开服装店,我们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工作,现在有了钱还愁什么衣服不衣服的?家里的活太重了,为什么我们要上山砍柴,做那么重的体力活。我只是回来过“十月年”,过些天就走了。我们这里的那些穿戴就是陈规陋习,有什么好看的,我觉得汉族人穿的服装才漂亮。那些老年人还喜欢什么粗腿,唉……真的是搞不懂,都什么年代了,他们应该去外面看看。
这是在外打工的一位姑娘比较激动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
这位姑娘的看法基本说出了外出打工或工作的男男女女的心里话。一些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在县城买了房子,他们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这些青年男女深受外面世界审美的影响,再加上电视、网络的普及,他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态度与老一辈人完全不同。他们更认同女性苗条的身姿、飘逸的长发、穿着时髦的衣服、蹬着高跟鞋,女性更认同小伙子漂亮帅气的外表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一个姑娘诉说她刚到昆明服装加工厂上班时的情形:
刚到厂子的时候,穿的是当时家里最好的衣服,“雀巴”“拉巴”等都带了一套。在家里最好的衣服到了外面就啥也不是了,第一个月领了工资就和几个老乡去买了几件衣服,她们还帮我选了几样简单的化妆品。家里带的“雀巴”等衣服一次没穿过,回老家的时候干脆就带了回去,拿到昆明也是摆着。再以后自己慢慢地买些衣服,也给家里人买,虽然贵的买不起,但便宜的也比老家买的衣服好看。传统的奕车衣服在外面一次都没穿过,现在也就是回家过节的时候穿一下。
对于在厂子里为什么不穿奕车民族服装,姑娘的回答是:“这些衣服拿出来让别人看见都浑身不舒服,更不要说穿在身上了,在外面还是要随着大家吧,这些衣服要穿出去,大家不得笑死。”
一部分中年女性则有着自己的观点:
现在不做衣服了确实让我们轻松了不少,不用种棉花、收割、做靛膏,不用纺纱织布,但是我们还是喜欢穿自己的民族服饰,穿着这些衣服觉得更自由,更随性,在这种节日中跳舞唱歌,就好像回到了我们青春的年代。穿着长裤一点都不利索,有种憋闷的感觉,现在好了自由自在的,能感觉到阳光的灼热和微风的吹拂,非常舒服,要不然这大腿都白长了。还有这些银饰,不是说它们值多少钱,我们喜欢听这种“哗啦哗啦”的声音,感觉我们真的回到了当姑娘的时代。
访谈中遇到了大羊街乡政府文艺队的几个年轻女性,她们是乡政府专门成立的文艺队,在节日或旅游项目中带领大家跳舞、表演等。她们说:
刚开始穿的时候有点害羞,但穿的次数多了就无所谓了,特别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觉得就应该这样穿,一方面这是我们的传统,另一方面这样穿更好看,可以吸引更多的目光。一些游客有时会对我们指手画脚,特别是一些女人的嫉妒或藐视的眼神,还有一些不三不四的男人挑逗性的话语,使我们特别不舒服,不过只要他们不碰我们,我们就随他们去。我们自己感觉舒服就好。当人们看我们时,尤其是当人们感觉到这是民族的习俗,不是丑陋的东西时,我们感到很满足,很开心。
每个人都有专属自己的审美标准,都有自己心目中的美女,每个奕车的村村寨寨,每个奕车村委会同样会有公认的美女,这些公认的俊俏少女成为奕车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榜样的力量也有反面的训诫。每年的“仰阿娜”成为青年女性比美的节日,比美不是节日的主要内容,却有着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仰阿娜”节日过后,总有几个新姑娘的名字再次流动在大家中间。她们的形象、她们的品格成为其他姑娘或学习或妒忌的对象。
在访谈中由于研究的需要,特意请人找了曾经被公认为美女的奕车女性,深入了解她们对自身美的看法,或她们对别人看法的反应,以及她们在成长过程中自身美的变化历程。哈垤村委会73岁的老奶奶TXY在年轻时被公认为漂亮的姑娘,说起她来附近几个村委会的老人都有印象。老奶奶身高大概160厘米,精神尚好,慈眉善目,背微驼,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戴着传统的黑色“帕常”,上身穿着“雀巴”,下身穿长裤,右手戴着一只锃亮的手镯。
问:年轻时您是公认的好瞧,您觉得自己哪里好瞧?
答:呵呵,哪里好瞧我也不知道,他们说好瞧就好瞧呗。我妈生下我就是这个样子,我觉得我跟大家一样。
问:您评价一个人好瞧都有些什么标准?长什么样的算是好瞧的?
答:我们小时候没吃没穿的,能劳动的女人大家都喜欢,心灵手巧的,能上山砍柴下田栽秧,纺出的布板扎,染出的布颜色好瞧。只要长得不是很难看,这样的女人大家都喜欢。
问:什么样是难看的,什么样是好看的?
答:我们更喜欢大腿粗粗的,红红的,腿粗臀部大,有力量,这样的女人好瞧,脸是次要的,一般的长相如果配上腿粗屁股大,这样的女人就是好瞧的。
问:您觉得自己哪里好瞧?
答:我长得一般,但是年轻时我腿粗,家里家外的各种活计都做得挺好的,大家就夸奖我,具体其他的我也说不上来。
问:您觉得大家主要夸奖您什么?
答:能干活,年轻时插秧我是最快的,做什么我从不偷懒。我的身体好,基本不生病,我也不瘦,大腿粗粗的,穿起我们的衣服还是好瞧的。
问:从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您觉得自己在好瞧这方面有什么变化吗?
答:我们奕车人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生活,整个社会对我们的看法也不一样。年轻的时候大家主要是学点能耐,该干的活计都要会干,大家开开心心的,干活不是重要的,大家在一起“密达茨”、“搓达茨”、唱调子什么的,那个时候就是打扮,也没什么化妆品,用点猪油鸡油的涂抹头发,想着怎样才能吸引人。真正到了结婚后,我们基本就不像年轻时那样打扮、瞎玩了,特别是生了孩子后,我们基本就是绕着孩子转,绕着家庭转,没有多余的时间鼓捣其他的了,穿的衣服就那么一两件,衣服洗得也没有原来那么勤快了,反正就是以生活为中心了,天天挺累的,没心思打扮了,只有家里有了儿子有了后代我们才觉得自己活得值,活得有意思,女人腰也挺得直。到了孩子们差不多结婚了,就开始盼着有孙子,有孙子成了我们最大的愿望,到了这会儿,腰也弯了,背也驼了,牙也没有了,漂不漂亮的无所谓了,好好活几年就不错了。
妥普村委会46岁的白大姐也是附近村寨公认的美女,年轻时在“孟子红都”颇受小伙子们的青睐,是村子里公认的好媳妇。白大姐头戴白色的“帕常”,上衣和裤子都是从市场买来的,穿着一双黄胶鞋,从外表已经很难看出当年美女的模样。白大姐谈起自己的青春时代滔滔不绝:
当时小伙子们可喜欢我了,我们十来岁的时候穿的还是民族服装,衣服一穿起来,大家都看好我的腿,我的腿特别好看,大腿和小腿的比例很匀称,平时干完农活,我就使劲用平滑的石头擦大腿,红彤彤的大腿没有一点污点,没有一点瑕疵。冬天天气冷皮肤会开裂,我们就用平时节省下来的猪油、鸡油什么的来保养皮肤,我们把大腿当作汉族姑娘的脸来对待。腿部特别是看起来强壮的大腿,必须通过体力劳动才能锻炼出来,他们喜欢我的腿,因为我勤劳不偷懒嘛。那个时候我们的头发也弄得好看,小时候有小时候的样,长大了有长大了的样,像“臧汤”那样的发型特别漂亮,反倒是现在什么发型都不用讲究了,随便梳梳头编个辫子绕起来,戴上“帕常”就得了。
年轻时我什么活计都干,就现在你看我家还有那么多烧柴,两三年都烧不完,不劳动的腿怎么会粗壮有力。人们夸我的腿好看,说我长得漂亮,我也接受。我离过一次婚,当时追求的人多嘛,选择的余地大,所以就和小时候父母给定的那个离了,现在老公很能干,全年基本都在外面打工,我只种一点田,生活还可以,儿女双全,幸福美满。自从有孩子后,好看不好看的大家就不怎么再议论了,其实好看也不当饭吃,我还不是要过上山砍柴、下田干活、伺候一家老小的生活。但是整个奕车社会所欣赏的美就是腿粗、屁股大,说这样的身材可以多生儿子,具体是不是这样,我也不知道,但大家就这样认为的。
在奕车人心目中,腿是第一位的,脸是第二位的,再次看身高,等等,但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这个人的品性,是不是勤劳,是不是心灵手巧,等等。长得好看有什么用,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的。我还是喜欢我们民族的服装,现在穿着汉族的衣服感觉一点意思都没有,不过现在老了,腿上的肌肉开始松弛了,用裤子遮着也挺好,呵呵。我还是喜欢奕车女孩子,能吃苦、顾家、孝顺,我还是坚持我儿子找个奕车姑娘,如果实在找不到,那没办法只有找个汉族的将就了。时代变了,人们开始喜欢瘦瘦高高的女孩子了,在我们那个年代,干瘦瘦的女孩子脸蛋再好瞧也没什么用,小伙子们根本瞧不上。
19岁的CYX是妥咪上寨的姑娘,经常在外打工,是妥咪上寨公认漂亮的小姑娘。姑娘165厘米左右的个子,稍微有点偏瘦,五官端正,长得很清秀,垂肩长发,全身上下没有任何奕车传统装束,说话时有些腼腆,但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从外表看感觉完全和一个汉族姑娘没什么区别。姑娘表示:
我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了,我不认为自己漂亮,只是自己村寨的人说我漂亮罢了。因为一直读书,所以基本没有穿民族服装,只是在节日的时候、老人去世的时候穿,觉得穿民族服装很别扭,穿着汉族服装很随便,很舒服。因为一直读书然后出去打工,所以田里的活计基本没有做过,插秧可以插,但是插得很慢。上山砍柴的事情从来没有做过,偶尔在家里劈下柴。因为现在的家里人穿的衣服基本都是商场里买的,所以自己不会纺纱织布,也不会染色制衣。我觉得传统社会对女性美的看法很好笑,虽然理解但表示不能接受,我心目中的美女就像《非诚勿扰》里面的女嘉宾那样。小时候在“仰阿娜”节日的时候跟伙伴们一起去过“孟子红都”,大了以后就再也没有去过了,每年的十月年“阿巴多”酒会也没有参加过,只是听大人们讲过,自己有时候想去,但又觉得实在不好意思,所以一次都没参加过。关于结婚的事,原来父母给定了一个初中毕业后我就给退了,我现在的男朋友在丽江打工,浪堵那边的人,我们准备在红河县城买个小面积的楼房,以后我就在外面打工了,老家里的这些活计我确实不会做,也吃不了这个苦。
虽然受到了大量外面社会文化的影响,但是访谈中发现,奕车男女青年有着强大的民族认同意识,他们以成为哈尼奕车人而自豪,即使不赞成原来的服饰和审美但骨子里对传统文化还是非常理解和认同的。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应该去适应现代文明,一些不好的可以改变,但本质不能变,祖宗留下的不能忘,奕车人永远应该是奕车人。
奕车人作为奕车身体审美的主体,虽然具有不同的审美观点,但同作为奕车人有着大致相同的审美情境,他们有着相同的历史文化,有着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有着独属自己族群的“美感普遍性”,而这“美感普遍性”更是对奕车人共同情感的一种回应。总体来讲,在田野访谈中的所有奕车人基本认同本民族的身体审美方式,只是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视野的影响,他们对身体审美的认同度存在差别。奕车老年男性最认同本民族服饰和审美表现,老年女性当然也非常认同女性的审美方式和审美标准,只是由于服装制作烦琐劳累才对服装的变化持赞成态度。由于语言的障碍和交通的不便,奕车老年人大部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很少与外界交往,他们中的很多人一辈子的活动半径只局限在自己族群的寨子中,最远也就到过红河县城、元江县城。因此,他们作为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的一个群体,就像生活在自己文化水体中的鱼,普遍将奕车人的身体审美方式看作自然而然的事情,并将其完全看作“本然”的。
中青年的活动半径要远超过老年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外出打工、做生意、学习,与外界接触较多。他们对奕车传统的身体审美表现并不否定,只是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他们基本没有了祖辈们的美感体验,对服饰的改变也持肯定态度,但他们仍然生活在自己文化的水体中,仍然认同着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方式,尽管认同度偏低。他们只是希望能与外面的审美标准更靠近一点,更协调、和谐一些,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出于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则希望奕车服饰和审美方式能够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奕车服饰不能消亡,应该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朝着表演性服饰转变,别具一格的身体审美方式不仅是族群的标志,更是本族群存在的文化根基。
美感体验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受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双重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模式,审美体验需要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和审美环境等诸多要素间的互动和协调。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当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保持一种非功利的客观的心态时,才能为美感的发生创造出必要条件。访谈中的奕车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同时又充当了审美的客体,从其自身的视角来看,奕车年轻人面对奕车文化和外界文化的“差距”产生了一种功利的思想,因此形成了不同于老年人的审美体验和对身体审美的认同度。奕车人身体审美体验的差别是对自身发展的深切体验,爱之深而责之切,爱之深则忧之重,不同的美感体验只是时代发展的结果,老年人和年轻人的美感体验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中,这也是由奕车社会“审美集体无意识”决定的。奕车人对身体审美的自我理解和认同,完成了他们对自我审美文化的建构过程,这一过程既是奕车人民族心理和个性的反映,也是奕车整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奕车人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情感再现。因此,对奕车女性身体审美的分析,必然是建立在奕车人对自身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古今中外对女性的身体美有两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欣赏、赞美女性的身体美,甚至成为其欲望投射的对象;而另一方面又轻薄贬损女性的形体之美,把其看作伤风败俗的象征。美感体验作为人类高级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外来者能否对审美客体做出正确的审美解读,是美感体验是否愉悦的关键所在。这不仅取决于外来者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审美兴趣,还取决于他们如何理解审美客体,特别是如何理解属于“异文化”的审美客体。本书的外来者专指有别于奕车文化的其他文化持有者。
外来者主要从健康、性感、前卫等角度来阐明自己是如何产生美感共鸣的。来参加“仰阿娜”的一位记者的一席话基本概括了大家的观点:
我采访过很多民族,北边的民族我也去过,我很喜欢自由奔放的民族,但像奕车这样穿衣服的不多见。奕车人的审美方式很独特,听说一年四季都这样,不但衣服漂亮,这种全年露着大腿的短裤也令我大开眼界,跟城里的女孩子比起来,感觉她们更清新、自然,有一种天然去雕饰的感觉。这估计跟天气也有关系吧,云南不是四季如春嘛,应该也冻不着。
一个游客说:
红润白皙的大腿着实令人眼馋,她们这是为了吸引异性目光,尺度有点大,那么短的短裤,女性特征太明显了,真是一个大胆的民族。她们的臀部浑圆、丰满,富有弹力,在紧绷的短裤中有一种上下错落的动感,走起路来全身摇曳,还有那若隐若现的乳房,真是风情万种,让人醉了。
欣赏赞美者的话语中流露出羡慕与喜欢,在赏心悦目的美丽和令人心痒的占有欲之间,往往很难分清哪个更占上风,哪个更有优势。
在访谈中还遇到了一位通过欣赏奕车男性而赞美女性的游客:
那如丝般光滑细腻的腿部太有诱惑力了,她们的舞蹈跳得也好,那种原始奔放的样子真的是让人很有感觉,她们以胯为中心前后左右摆动,像波浪一样,将动作在全身荡漾开来,臀部的扭摆和胸部的颤动,充满了女性的能量,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奕车男人还真是有福气,一般来讲,女人选择男人的财富,男人选择女人的美丽和健康,奕车男人一定是鉴美专家,历史中能进化出这样的女性,绝对和男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里的男人很有眼光。
男性、女性作为社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男性的目光造就着女性的美丽,美丽的女性也吸引着男性的目光。
当然也有人从健康角度表达自己的看法:
美当然是美了,这没什么可说的,但看她们的样子真的很健康,你看那笔直挺立的腿,那结实的臀部,那精神头儿,还有那红润的皮肤,感觉比健身房里的女孩子还结实。我经常练跑步,偶尔也去健身房,感觉身体没有她们那么强健,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这么好的生态环境,身体不好都难了。
还有人的看法更加开明:
这个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她们怎么支配身体那是她们的权利,并没有影响到其他人的生活,这就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大家为什么要一样呢?花花绿绿的世界才更有趣,她们觉得很正常。这些属于民族传统的东西还是很珍贵的,值得一看,这些传统习俗非但不能批评、歧视,还应受到政府的保护,并鼓励其传承。
人体审美作为生命观照的直接形式,最能激发审美主体内在生命力的激情,唤起生物本能的性意识和性心理,尤其是面对姿色艳丽、极具性诱惑力的女性,这时的审美经常会沦为生理欲求的对象,奕车女性裸露的大腿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性信号很容易让男人浮想联翩。正常情况下,人作为充分自觉的生命、社会文化的产物,能够超越自身生物本能的役使,全身心投入对美的精神享受中来。因此在访谈中“他者”强调,他们的评价和说法只是一种审美,一种个人观点,仅仅局限在目光的注视范围内,自己并没有过多的欲望,甚至由欲望而产生不文明行为,更没有冒犯的意思,他们眼中的奕车女性身体美是纯粹的精神观照对象。
对于持批评态度的人来说,这样的服饰对男人太有诱惑力了,他们不太赞成这样穿衣服,认为这样并不是美丽的,而是一种赤裸裸的诱惑,给他们的感觉是过于追求美从而导致了审美的贫乏。不过他们表示,就是来旅游玩的,对他们来讲没什么影响。他们认为:
这衣服穿得太暴露了吧,冬天不冷吗?真的不理解衣服怎么会穿成这样,只有山里人才这样穿,大城市的短裤也不像她们这样的。她们跳舞怎么跳得那么乱,没有一点美感,好像还夹杂着性爱的动作,这样对当地的小孩子恐怕也不好吧。
“山里人”、“落后”、对小孩的担忧,成了不认同奕车人审美的替罪羊。
还有些人从健康角度谈了自己的观点:
这种穿衣服的方法露得太多了,特别是腿部,这样不利于健康,寒从脚底生,腿部受寒太多,年纪大了会腿疼,得关节炎、风湿等病。这样也不利于生育,寒气进入身体,容易宫寒,不利于怀孕。过度暴露在太阳下,特别是在云南海拔又高,强烈的紫外线会灼伤皮肤,增加患各种皮肤病的机会。她们如果上山砍柴、在田地里劳动,这样光着腿上还不都得划破?一点保护的东西都没有。
这些人以健康为名婉转地表达了自己对奕车女性审美的不认同。
自然界中每个物种都有其从自然中选择的喜好法则,同样的,人之美也有专属于自己的对“美”的评判尺度。身体既是审美的主体又是审美的客体,既是审美的基础和源泉,又是审美观照的对象,美绝不能离开身体和身体感受而存在。“我们的身体不仅具有奇妙的审美能力,而且具有创造艺术美的能力,为各种可能的美感展现广阔的时空领域。身体创造美,同时也传递着美的信息,感受着美的崇高而微妙的特质。”当代美学家舒斯特曼同样基于身体与美之间的紧密关系,认为身体就是感知和审美的中心,美就是身体在经过感官刺激后而产生的舒服愉悦的感受。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产生的愉悦、舒适的情绪情感反应就是美感体验。在美感体验中,审美主体获得了对自身生命力的充分肯定和完美的享受,使审美主体有一种更加完满、浑然一体的自我感觉,这种自我认同充满了自信,更加接近真实的自我,感觉自己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这是一种对激活自身生命活力的状态的强烈感受,这种个人情感的“自发流溢”常常带有特殊性、个体性、主观性的特点。因此,美感就是感觉器官对于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性情感活动。
美存在于人的身体感受、感官感觉和心理体验中,美感能给人带来一种愉悦,但这种感官体验绝不是生理快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自由理想的期待,它加入了理解分析和观照欣赏。美感不是快感的本能体验,它是社会性的,只有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地积累和充实完善。美感不仅是生理、心理进化发展的产物,更是精神活动的产物,它超越一切特定化感官的感觉系统,是一种后天形成的超越生命直觉而升华的心理活动。它是个人的主观意识和自由意志的一种反映,是独属自己的审美意境。
本书的外来者更多是从世俗的日常生活中“逃离”出来,体验那些让自己感觉“异域风采”的他文化持有者,他们寻求的是对新颖景观的探索和刺激。所以对奕车女性身体审美赞同或批评的态度只是个人的一种喜好,它符合每个人的行为方式、受教育方式、对身体的认知习惯等,是由所属群体的文化决定的。对于奕车女性的服饰和审美特色,总体来说,外来者大多抱着宽容的态度,对这种审美表现和审美方式表示惊讶但也理解。部分外来者宽容的话语中虽夹杂着些许批评,对持批评态度者而言,答案是明确的,这是一种落后,一种原始状态的表达,是一种赤裸裸的诱惑,是过于追求美而导致审美缺乏的一种表现。但是这种批评并不直接以奕车女性为目标,更不是社会道德意识批判,他们总会找到替罪羊来婉转地表达自己的不认同。对于持赞同态度者而言,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服饰很性感,很漂亮,是健康的一种表现,而且这是民族传统,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之所以能流传下来,一定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奕车女性裸露的大腿,是一个很容易让人想入非非的性感区域,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的态度是肯定的,并不觉得过分,总体感觉良好,甚至喜欢这样的打扮和装饰,认为奕车女性性感而美丽、自由而奔放。
从自观与他观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出,身体美的标准不仅是美学的产物,同时也是特定群体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产物,人们对身体美的看法不纯粹是形体外观的形象,而且与社会文化、精神信仰等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相关。奕车女性独特的审美吸引力一方面归结于文化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归结于物质的稀少性,因为对外来者而言,这种审美真的非常罕见,甚者从来没有见过,之所以受吸引就是因为稀少,当稀少性转变为众多性,司空见惯的现象基本就没有了任何吸引力。奕车女性们在被观看中表现着自己的美,尽管她们很少承认,却尽力展示自己的美来吸引别人的目光,而男人们则倾向于以审美的目光来掩饰自己欲望的野蛮,因为美可以将欲望的能量转移到审美上来。“对于男性来说,欣赏美的目光并不总是纯粹的审美,在性与美之间往往很难区分哪个更具吸引力。”
“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客观(对象)与主观(审美主体)的统一。”身体美作为人自身的美,是人自我发现的美感,它与我们的一切活动和情感时时相伴,美感体验成为深入了解“异文化”表达的一种回报。正是因为身体感受直接决定美感,具有不同身体感受的人才拥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所以对审美情境的把握是外来者能否获得美感体验的关键,这不仅有对奕车人历史、社会、经济的理解,还有对奕车文化语境的理解,理解上的差异就会导致对客体评判的差异,而外来者与奕车人的距离感是始终存在的。
此外,不同文化语境的人对某一特定事情可能有迥然不同的反映方式,外来者更多的是基于个体的当下体验,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表达出奕车女性身体审美的看法。尽管这种美感体验都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判断,但外来者在形成审美判断的过程中,已经融合了自己所处社会环境对审美客体的影响。审美体验是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外来者对奕车女性身体审美的判断不可能完全是个体行为,审美活动总是夹带着社会的行为,是外来者所属群体的社会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等的行为,很少有人能脱离这样的审美影响。自观与他观的分析视角充分展示了无论是奕车本地人还是外来者对奕车女性身体审美特色的回应,这些观点看法无不显示出不同群体所处文化力量对其自身身体审美观的影响。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