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 | 3月14日在线直播读书沙龙:仇恨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作者:北京歌德学院
来源:索恩thornbird
发布时间 2020-03-11 00:11 浏览量 420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 社科文献出版社|索·恩
在线直播读书沙龙: 时间:2020年3月14日,14:00 – 15:30
“有时我问自己,是否应羡慕那些会仇恨的人。我问自己,他们怎么能如此地恨,怎么能恨得确信无疑。仇恨者的内心一定是确信无疑的。不然,他们不会那样说话,那样伤人,那样残杀。不然,他们不会那样贬损、羞辱、攻击他人。他们的内心一定很确信,不存在任何疑问。对仇恨质疑的人,不会仇恨。质疑的人不会让自己失控。仇恨需要绝对的坚定不疑。仇恨需受到适宜引导,在此,每一个“也许”的念头都会碍事,每一个“可能”的思虑都会令仇恨瓦解,降低其能量。”(《何故为敌》前言节选)
为什么我们总会自命不凡,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为什么某些群体总会受到歧视?仇恨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被化解?
卡罗琳·艾姆克是当代德国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曾于2016年获得德国书业和平奖——该奖旨在嘉奖“通过杰出的独立行动,尤其在文学、科学与艺术领域上,对于建造一个宽容的世界做出贡献的个体”。埃默克在其全心投入的论著《何故为敌——人类化解仇恨的哲学指南》中探讨了我们所处时代的几大最为重要的主题:种族主义、狂热、仇视民主。
在越来越多极化、碎片化的公共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往往是这样一种思想:仅怀疑别人的立场,而不对自身的想法进行质疑。针对这种独断、不宽容、不顾及任何差异的思想,埃默克通过赞扬多元化声音以及“不纯粹”声音来表示其反抗,因为这样才能保护个体自由,维护差别意见的存在。单纯拥有反对仇恨的勇气,和坚持以及讨论多元化的愿望,就有机会使民主得以实现。只是这样做,我们才能成功地应对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分子,因为差异化和精确化的行事方式恰恰是他们所主要拒绝的。
本书献给所有为捍卫人本主义态度和开放型社会,而寻找有说服力的论证和思想激荡的人们。
卡罗琳·艾姆克的《何故为敌》
嘉宾:云也退(作家,书评人),柏琳(作者,文化记者)
主持:陈嘉瑜(反水投注网站
编辑,索·恩电台策划与制作)
语言:中文
活动当日扫描二维码,观看直播。
卡罗琳·艾姆克,出生于1967年,在伦敦、法兰克福(美因河畔)和哈佛学习哲学。其博士论文研究“集体身份”这一概念。1998年到2013年,艾姆克走访了世界各地的冲突地区并对其进行报道。2003/2004学年,她在耶鲁大学担任政治理论的客座讲师。艾姆克是一位自由时事评论记者,一直致力于艺术项目和干预活动,此外,她还积极参加在德国“世界文化之家”举办的“讲述战争”主题会议。十多年来,艾姆克每月定期在柏林邵宾纳剧院组织和主持“争执空间”系列讨论。她在S·菲舍尔出版社出版了《来自战争:写给朋友们的信》(Von den Kriegen. Briefe an Freunde)、《沉默的暴力:反思红军派》(Stumme Gewalt. Nachdenken über die RAF)、《我们如何求索》(Wie wir begehren)、《因为可以言说:关于见证和公正》(Weil es sagbar ist: Über Zeugenschaft und Gerechtigkeit)和《何故为敌》等。凭借创作,她获得了诸多奖项,其中主要包括“泰奥多-沃夫奖”、颁发给批判性报道的“奥托·布伦纳奖”、萨克森自由州的“莱辛奖”和德国语言和诗歌学会颁发的“默克奖”。2016年,她获得了德国最为重要的图书奖之一——德国书业和平奖。
云也退,生于上海。自由作家、书评人、译者、文化专栏作家。出版作品有《勇敢的人死于伤心:与文学为伴的生活冒险》(理想国.九州出版社,2020年2月)和《自由与爱之地:入以色列记》(理想国.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译著包括爱德华·萨义德的《开端:意图与方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托尼·朱特的《责任的重负:布鲁姆、加缪、阿隆和法国的20世纪》(中信出版社,2014)、黄乐嫣的《忧思中国》(待出版)和罗纳德·阿隆森《加缪和萨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柏琳,原《新京报》资深记者,现为独立记者,写作者。曾采访120多位世界文化知名人士,撰写以色列作家阿摩司·奥兹、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纳韦德·凯尔曼尼、奥地利作家彼得·汉德克、白俄罗斯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波兰作家托儿卡丘克、伊朗作家阿扎尔·纳菲西等人的深度访谈。主要关注后南斯拉夫时代的巴尔干各国生存现状、新民族主义和新民族战争、边界争端、全球化等问题。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