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妃与珍妃是清代两位著名的妃子,因她们的特殊身分,近世以来颇为世人瞩目。
香妃是清乾隆皇帝的妃子。传说乾隆在平定回部(今新疆)大小和卓木叛乱时,得到一个美女,此女遍体异香,人称“香妃”。古物陈列所在从沈阳皇宫和承德离宫运来的文物中发现一件戎装女子画像,便附会成香妃;又把武英殿后浴德堂及浴室说成香妃沐浴处,把这张画挂上去,供人参观,画像下写了一段文字介绍:
“香妃者,回部王妃也。美姿色,生而体有异香,不假薰沐。国人号之曰‘香妃’。或有称其美于中土者,清高宗闻之。西师之役,嘱将军兆惠一穷其异。回疆既平,兆惠生得香妃,致之京师,帝命于西内建宝月楼(即今新华门)居之;楼外建回营(指牛街),毳幕韦鞲,俱如西域式。又武英殿之西浴德堂,仿土耳其式建筑,相传亦为香妃沐浴之所。盖帝欲借种种以悦其意,而稍杀其思乡之念也。讵妃虽被殊眷,终不释然,常出白刃袖中示人曰:‘国破家亡,死志久决!然绝不惜效儿女子汶汶徒死,必得一以报故主!’闻者大惊,但帝虽知其不可屈而卒不忍舍也,如是者数年,皇太后微有所闻,屡戒帝弗往,不听,会帝宿斋宫,急召妃入,赐缢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香妃确有其人,但名为“容妃”,是乾隆帝唯一的维吾尔妃子。清代称新疆为“回部”,故称香妃为“回妃”。她不是乾隆皇帝派大将抢进宫的,更不是叛乱头目的妃子,也没有被太后处死,而是自愿入宫,在加强内地与边疆的联系、维护祖国统一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终老天年的一位杰出女性。
历史学家经过严肃考证得出结论:容妃生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十五日,比乾隆帝小23岁。她是秉持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世居叶尔羌,即今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莎车,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容妃的父亲为台吉(封号)和扎麦。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平定蒙古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叛乱,解救了和卓氏首领的两个儿子,史称大、小和卓木。但不久,大、小和卓木发动叛乱,反清自立,并杀死朝廷派驻当地的副都统。容妃之兄图尔都不屈从叛酋兄弟,全家都被迫由南疆叶尔羌迁到北疆伊犁。乾隆二十三年,清军征讨大、小和卓木,容妃的叔父额色伊、哥哥图尔都、堂兄玛木特,都奔赴叶尔羌,配合清军作战。第二年,大、小和卓木叛乱被平定,容妃的叔父、兄长奉召入京,叔父被封为辅国公,哥哥被封为扎萨克一等台吉。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二十五年正月,容妃的叔父、哥哥入京朝贺,乾隆帝在正大光明殿宴请他们。就是在这年二月初四日,图尔都的妹妹入宫,时年27岁,最初被封为和贵人。皇太后很喜欢这位维吾尔姑娘,第三年便册封她为容嫔。同年,容嫔之兄图尔都也因前功晋封辅国公。兄妹二人蒙皇上恩宠,曾随驾南巡。乾隆帝很尊重他们的伊斯兰教信仰,赏给容妃的都是清真饭菜。
乾隆三十三年六月,35岁的容嫔晋封为容妃。容妃进宫后一直穿本民族服装,此次为显示其荣耀,乾隆帝特命为她置办清宫妃子制服。十月初六日,钦命大学士尹继善、学士迈拉逊为正、副使,持节举行册封典礼。
乾隆帝对容妃十分照顾,宫中有一名维吾尔厨师名叫努倪马特,专门侍候容妃饮食。每当新疆哈密瓜贡入宫中,乾隆帝总将挑选御用的上等花皮瓜分给容妃一些,让她尝到家乡特产,而其他妃嫔只能吃青皮瓜。
时间飞快,转眼间容妃已在宫中度过28个春秋。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55岁的容妃在宫中病逝。同年九月二十五日,安葬在乾隆裕陵的妃园寝地宫。
1979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清理1926年“东陵大盗案”中被破坏的容妃墓地宫,只见容妃红漆棺木头上,用金漆书写着伊斯兰文《古兰经》,字迹虽已不甚清晰,但依稀尚可辨认,其中有一句是:“以真主的名义。”棺内外财宝已被掳掠一空,遗骨也被破坏,只在棺外西侧发现一具头骨和一条93厘米长的花白发辫。这是罪大恶极的土匪孙殿英盗陵后留下的现场。
现存有关香妃的遗迹,除东陵容妃墓外,还有新疆喀什的一座香妃墓和中南海宝月楼、故宫内武英殿后浴德堂,但除容妃墓外,其余都不可靠。
新疆喀什的香妃墓是容妃的曾祖父阿吉·穆罕默德·优素福·霍加的坟墓,坐落在喀什东门外,历史学界已有定论。
中南海南岸的宝月楼,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建造的园林建筑。这一带自明初永乐拓展之后,一直没有建筑,显得十分空旷。乾隆帝让人设计建造了一座楼房,面阔七间、进深二丈,面阔为太液池东西长的1/100,进深为池岸的4/10,楼与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容妃于乾隆二十五年入宫,与此楼无关。民国初,袁世凯在中南海开总统府,嫌其没有正门,便将宝月楼外红墙推倒,将楼下开成通道,这就是新华门,至今沿用。
武英殿后面的浴德堂浴室,是一座穹隆顶建筑,内壁以白琉璃砖砌成。它是元大内崇天门(午门)外元大都城留守司(卫戍机构)衙门里的浴室,明永乐建紫禁城后,留在皇帝便殿武英殿后,皇帝在此斋戒时可能用此浴室沐浴。到清代文献中称之为“罗大天”,康熙帝还曾在此洗澡,但到乾隆时皇帝已不临御武英殿,此处改作修书处,大臣们在此编书、刻书,不但后妃不可能到此洗澡,即使皇帝也是不可能的。
珍妃入宫与储秀宫前的穿堂殿体和殿是有联系的,当时光绪帝选后妃就在此殿举行。据晚清太监唐冠卿回忆,光绪十三年冬,慈禧太后为光绪帝选后妃,在体和殿召备选的各大臣家女儿进内,依次排列。参选者5人,首列叶赫那拉氏,系都统桂祥之女,慈禧太后的内侄女;其次是江西巡抚德馨的两个女儿;最后为礼部左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当时慈禧太后在靠后窗户的一张长桌后面南而坐,光绪帝侍立,恭亲王奕的女儿荣寿固伦公主及几位福晋、命妇立于座后。长桌上放着镶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两对,为定选证物,也即为选中的人准备的定情礼物。清宫旧例,选为皇后的,赐如意;选为妃嫔,赐荷包。慈禧太后手指诸女孩对光绪帝说:“皇帝,谁堪中选,你自己裁决。合意做皇后的,递给她如意就行了。”说着,就将如意交给了光绪帝。光绪帝很机灵,故意说:“这是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慈禧太后仍坚持由皇帝自由选择。
于是光绪帝拿起如意来到德馨的长女前,刚要把如意交给她,却听太后大声叫:“皇帝!”同时歪着嘴示意要他交给排在最前头的姑娘。光绪帝先是愕然,后才明白太后是想要她的内侄女做皇后。不得已,只好将如意递给桂祥之女。慈禧太后心想皇帝属意德馨之女,即使选为妃嫔,将来也必有夺宠之忧,于是抛下由皇帝自主的虚情假意,不容他再选,立即命荣寿公主将两个荷包授予长叙的两个女儿,而将德馨两女排除在外。
桂祥之女是慈禧的内侄女,也是光绪帝的生母醇亲王奕嫡福晋的内侄女,因为慈禧与光绪帝的生母是姐妹。因此,光绪帝与桂祥之女是表姐弟关系。光绪大婚的迎娶礼在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举行,瑾嫔、珍嫔提前一天入宫,二人分别15岁、13岁。德馨家长女落选后,后来与一个名叫占鳌的世家子弟结婚,夫妻生活很美满,比入宫为后妃的女子不知幸福多少倍。据德馨、占鳌两家亲友讲,这个女子的长相与当时名旦余玉琴的舞台形象十分相似。又据内务府人员透露,光绪帝非常爱看余玉琴的戏,常常传他进宫演戏,每次都赐给很厚重的赏银。这大概是对自己意中人的一种怀念吧!真是“望美人兮,天一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晚清太监的观点,皇后脾气坏,瑾妃太胖,珍妃独美,故偏得光绪帝宠爱。这未免片面了点,起码还有二人感情融洽。珍嫔于光绪二十年升为珍妃,但刚过了10个月,就被慈禧太后降为贵人,比原名号还低一格。降的原因,慈禧太后在“懿旨”中称是“干预朝政”和服饰“习尚浮华”。慈禧太后为此还特制了两块禁牌,将她的“懿旨”写在上面,挂在宫中。这两块禁牌至今还保存在故宫里。
关于“习尚浮华”,在后妃来说,算不了致命弱点。关于“干预朝政”,一时期人们说成是支持光绪帝进行戊戌变法,所以惹恼了慈禧太后,遭此处罚。其实,戊戌变法在光绪二十四年,并不在二十年。而恰恰在变法之前,光绪二十一年,慈禧太后又赏还了珍妃的皇妃称号。其真正原因,主要还是珍妃与光绪帝关系密切,遭到皇后即慈禧太后的内侄女的忌恨,在慈禧太后面前说了坏话。当然,戊戌变法运动中,珍妃支持变法维新,并帮助光绪帝推动变法。因此,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在南海瀛台,将珍妃先后囚禁在宫中西路北端建福宫、东路北端北五所寿药房等处,最后迁往外东路景祺阁后院的小屋子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地方名叫东北三所,正门一直关着,上面打上了内务府的十字封条,看守人出入走西边的腰子门。珍妃被关在北房三间的最西头一间,屋门从外面倒锁着,窗户有一扇是活的,吃饭、洗脸,由下人把食物、水从窗外递进去。珍妃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平常不准与人说话。每逢过年过节和每月初一、十五,也就是别人高兴的时候,看守她的老太监代表慈禧太后,要对她进行申斥。申斥在午饭时进行,老太监指着珍妃的鼻子,列举珍妃的“罪过”,让珍妃跪在地上聆听。申斥完,珍妃必须向上叩头谢恩。珍妃就这样过了3年囚徒的生活。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七月二十一日早晨,慈禧太后带上光绪皇帝逃离北京。就在出逃的头一天,慈禧太后实施了她蓄谋已久的杀害珍妃的罪恶计划。这天中午,慈禧太后在她当时居住的乐寿堂睡足了午觉,醒来后,匆匆洗把脸,烟也不吸,宫女们送上来的冰镇菠萝也顾不上吃,什么话也不说,铁青着脸,就向乐寿堂后头的颐和轩走去。原来,在吃午饭的时候,她就秘密吩咐领班太监崔玉桂,传珍妃于下午两点整到颐和轩。
这时,崔玉桂和太监王德环来到东北三所,叫开关着的门,把珍妃带到颐和轩。珍妃一张清水脸,头上的“两把头”(满族妇女的头饰)摘去两边的络子,身穿淡青色绸子旗袍,脚穿平底缎子鞋。这是待罪妃嫔的装束。
珍妃来到颐和轩,慈禧太后已坐殿中。太后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面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这意思很明白,就是要珍妃死。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会给祖宗丢人。慈禧见珍妃不松口,又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珍妃据理不让,说,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持大局。这话戳了慈禧挟持天子的痛处,慈禧恼羞成怒,大声呵斥说,你死到临头,还敢胡说!珍妃说,我没有应死的罪!慈禧说,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珍妃说,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这话就是说,你管不着。慈禧嚷道,皇上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去,来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就这样,崔玉桂和王德环一起,连推带拉,把珍妃推进了贞顺门里的水井里。珍妃一路呼喊皇上,最后大声叫道,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故宫博物院有人曾采访晚清太监唐冠卿,唐称:庚子(1900年)联军入侵,予率四十人守乐寿堂,突见慈禧太后一人自内出,至乐寿堂左,循西廊行,抵角门转弯处,遽曰:“汝可在颐和轩廊上守候。”总管崔玉桂来,扶太后出角门西去。少顷闻珍妃至,砰然一响,珍妃已坠井矣。
(图片来源于网络)
珍妃被害后第二年,慈禧太后从西安回到北京,七月初四日,将珍妃安葬在城外恩济庄内务府茔地。慈禧死后,珍妃的姐姐瑾妃被宣统朝尊为皇太贵妃。辛亥革命后的民国二年,珍妃的陵墓由恩济庄迁到清西陵光绪崇陵旁。为了纪念妹妹,瑾妃在珍妃遇害的水井旁,立了一个小小的灵堂,名叫“怀远堂”,里面供着珍妃的牌位。牌位上头,挂着一幅横匾,上书“精卫通诚”四字,颂扬珍妃对光绪的一片真情。这个灵堂,就是贞顺门门道东侧的小屋。珍妃遇害的水井,被人们称为“珍妃井”。据晚清私人笔记记叙,珍妃幼时与姐姐瑾妃居杭州,9岁能诗,曾赋“月影井中圆”句,谁知竟成自己不幸命运的谶语。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