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谈论翻译时,我们在谈论些什么?丨第二届译想论坛活动剪影
来源:甲骨文
发布时间 2020-01-06 12:19 浏览量 262
第二届译想论坛(2019)于5月10日至5月12日举行,15位来自高校、影视圈、人工智能、新闻媒体和出版界的权威专家学者,汇聚杭州单向空间,以“翻译和我们的时代”为主题,就非虚构写作、文学写作、出版与翻译、字幕翻译、AI翻译五个分议题进行了五场对话,共同探讨了翻译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此带你回顾本次论坛的精彩瞬间。
一 非虚构写作:引进还是自我创新?
5月10日晚间,第一场沙龙“非虚构写作:引进还是自我创新?”在杭州单向空间举行。三位主讲嘉宾交流各自在非虚构领域的创作译作经验与阅读体验,共同探讨了非虚构作品在中国的前景与可供探索的边界。
活动现场
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著有《茶馆》《袍哥》《消失的古城》等纪实类作品的王笛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从在英文语境下进行学术写作到在中文语境下进行面向大众的社会史写作的动因,介绍了美国大学的学术写作训练与非虚构写作之间的关系。
澳门大学历史系主任王笛教授
王笛认为,非虚构作品的优势在于用事实说话,需要强大调查能力和扎实文笔的支撑,与历史学和调查新闻的逻辑相通,这一领域的发展因此离不开发达的人文教育和较为宽松的写作环境。
知名英德译者、译有“地中海三部曲”、《金雀花王朝》等作品的陆大鹏分享了自己对英德历史题材非虚构作品的体会,比较了英美与德国学者在对待非虚构写作时的不同态度。
知名英德译者陆大鹏
陆大鹏认为,非虚构写作在西方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和创作体系,出版市场和各类文学与新闻奖项已能够将主流非虚构作品的质量维持在一定水准之上,为国内非虚构写作的成熟化发展前景提供了借鉴。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与大家分享了自己阅读历史和纪实题材非虚构作品的体会,并介绍了一些近来尤为值得注目的非虚构写作案例。
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
郑诗亮认为,无论是基于史料的还是基于现实的非虚构作品都能为读者对世界的理解带来启发,让他们关注到历史和现实中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细节,并对未来非虚构写作在中国的发展前景表达了高度期望。
二 翻译如何造就经典?
5月11日下午,第二场沙龙“翻译如何造就经典?”举行。沙龙嘉宾为黄昱宁、陈以侃和陆大鹏。三位嘉宾从译者、出版者、创作者以及读者的角度,交流了各自在翻译创作中的体会以及对文学经典的看法。
活动现场
书评人以及《毛姆短篇小说全集》《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等作品的译者陈以侃分享了他在翻译毛姆全集等作品中的经验与心得。
书评人、译者陈以侃
他认为翻译的过程就像一场婚姻:与原作乍逢时的惊艳感会被时间消磨掉,但往往又能在最疲惫的时候发现原作的温暖之处。
黄昱宁为现任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主编,是一位横跨翻译、出版、创作三界的全能型新锐作家。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黄昱宁
她分享了翻译亨利·詹姆斯和麦克尤恩作品的经验,以及翻译对于文学创作的推动作用。黄昱宁认为,好的翻译追求的是功能对等,为中文读者还原原作在母语读者身上激发的感觉。
三位嘉宾交流了对于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的“抗译性”的看法。陆大鹏认为,应当对译作中的翻译腔持更宽容的态度,因为语言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受到外来语言文化影响的。因而读者对于各种新鲜表述的接受度也在不断提高。
英德译者陆大鹏
而对于诗歌,黄昱宁认为,诗歌意象丰富,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因此翻译诗歌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但是译者在其中仍能发挥积极作用,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以脚注等的形式帮助读者理解原作,增添译作的附加值。
三位嘉宾谈了各自心目中的文学经典。陈以侃认为,瞬间的心动都不容易,最重要的就是抓住阅读中这样的心动。陆大鹏谈到,经典需要时间来验证。而对于个人来说,阅读是为了自己,与其按图索骥地苦读经典书单,不如追求更有乐趣的阅读。
三 你喜欢的译著是如何做出来的?
5月11日晚,第三场沙龙“你喜欢的译著是如何做出来的?”举行。沙龙嘉宾为杨全强、魏东、董风云、萧轶。四位嘉宾从作为出版人、编辑,以及读者的角度,交流了各自在译著出版这个行当里的甘苦。
活动现场
作为出版人,个人的阅读和经历对于图书选题有重要的影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主编魏东介绍了自己大学到研究生期间由历史向文学的转向,以及入行编辑第一本李健吾先生的《福楼拜评传》对职业生涯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主编魏东
反水投注网站 甲骨文工作室(分社)社长董风云谈到自己法国留学的经历,美的观念深深影响了自己,以及对于做书追求外观的“好看”。
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分社)社长董风云
有数据显示,“对英语图书来讲,过去德国是第一翻译大国,但最近几年已经让位于中国”,对于译著出版热,上河卓远策划了“后现代思潮”丛书的总编辑杨全强认为,中国历来就有开放的心态,翻译图书为我们学习西方学术规范、学术论析理路提供了示范。
北京上河卓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编辑杨全强
成功策划了甲骨文品牌的董风云认为,当时自己选择世界史这个领域看似机缘巧合,实际是时代使然,随着经济发展,受高等教育群体扩大,旅游的发展,都使得我们的读者不再仅仅把目光和思考只聚焦国内和当下,他们愿意通过阅读、旅游打开自己的视野。比如我们的《1453》就被很多读者作为了深度旅游手册。
图书出版既要注重社会效益,也要讲求经济效益。在《新京报书评周刊》的萧轶看来,启蒙与生意这两个词构成了出版界的“古老的敌意”。杨全强和魏东都认为要追求“平衡”,而董风云认为,书要挣钱,图书出版的意义在于传播,一定要为图书传播建立路径,即要有生意模式。
青年学者萧轶
四位嘉宾还就社科类专业书籍与大众图书的翻译、图书品牌辨识度、书评的作用等问题交流了自己的观点。
四 字幕是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5月12日下午,第四场沙龙“字幕是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举行。沙龙嘉宾为严锋、宁倩和梅雪风。三位嘉宾围绕什么是好的字幕,译制片配音时代如何向字幕时代转变,当下大众文化中观众(包括草根字幕组)的创作主体性如何导致交互式观影的出现等发表了看法。
活动现场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为我们讲述了译制片配音时期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辈工作人员在翻译和配音方面的趣闻轶事,首任老厂长陈叙一对翻译的严谨态度和其他配音演员的全情投入值得我们敬佩。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
他还指出,配音时代向字幕时代的转变是一种历史必然,它体现的是一种语言多样性、翻译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创利特影视翻译宁倩翻译过大量外国影视作品,如《寻骨识踪》《基本演绎法》等知名美剧,她认为好的字幕是隐形的,让人在观影后觉察不到字幕的存在。
创利特影视翻译,创始人&运营总监宁倩
影视作品的字幕译者同时也必须是一名观众,要尽量减小字幕对观影效果的影响,例如一个画面的字幕一般要控制在14-20个汉字内,出现时间不超过5秒。
三位嘉宾围绕配音与字幕的优劣进行了精彩的讨论。资深影评人梅雪风从专业的角度指出,配音是一种表演,会影响原作的表达,译制片的典型特征是背景音过于干净、单一,这是配音过程中的一种声音损耗,而字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演员的表演和原作的场景。
资深媒体人、影评人梅雪风
严锋教授认同在当下观众追求原音的心态下字幕的必要性和优势,但也认为字幕是一种画面与意义的割裂,会造成观影者的分心,应该说配音与字幕适用于不同种类的影视作品。宁倩也同意这一点,并提出虽然字幕翻译会考虑到观影人群的多样性,但面向儿童和老人的影视作品可能更适合以配音作为媒介。
严锋教授指出,在当下“作者已死”的“读者时代”,文化人的主体性空前活跃,被动的文化接收者开始要求在观影过程中与作品和其他观众有所交流,故而有些草根字幕组的字幕会偶尔“调皮”,跳出来与观众进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梅雪风也提出字幕的崛起与共享知识时代的到来有关,与字幕类似的还有弹幕的存在,甚至可以说字幕也是一种弹幕,字幕的创造化受到大众文化的影响。在当下文化中,创作是一种双向化的。可以说万物都是翻译,导演对于画面的选择是一种对想法的翻译,而字幕上的文字是一种对思想的翻译,翻译无处不在。
五 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翻译?
5月12日晚7点,第五场沙龙“人工智能如何改变翻译?”顺利举办,两位嘉宾和主持人就人工智能翻译的现状做了技术和应用方面的深入交流,讨论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热门话题和担忧,并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活动现场
首先,资深出版人刘刚说到人工智能近年来的火热,肯定了人工智能在多个领域取得的成绩。
资深出版人刘刚
随后他提到了一种声音,这也是很多人,尤其是翻译从业人士的担忧:“未来我的工作岗位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并进一步提出,AI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隐私数据,我们是否应该对它加以限制?
来自新译科技的人工智能语言专家刘劲松随后简述了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历程,尤其是2016年之后谷歌公司引领的“神经网络”时代,“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下,人工智能在准确性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流利程度也大幅提高。
新译科技的人工智能语言专家刘劲松
但是,目前虽然人工智能的学习能力很强,这也是依托优秀的语料库和为其设计“神经网络”的专家,如果深入了解某个领域就会知道,人工智能的长处是有领域限制的,比如其在文学、诗歌方面的翻译就远不如科技、法律等领域。人类发挥自身在思维、逻辑方面的长处,同时借助人工智能的计算和学习能力优势是推动领域进步的较好选择。
多次获华语科幻星云奖、中国科幻银河奖的主要奖项,并有多部长短篇小说被译为英、日、西、意等语言发表的科幻作家宝树也谈及了自己的翻译经历。
科幻作家宝树
宝树是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出身,自己也翻译过多部畅销作品,他谈及了自己理解的人工智能的发展,还以科幻作家的角度谈论了科幻作品“预测”未来的可能性,以及自己看过的最“强大”的人工智能。他还讨论了赛博格、AI写作、《流浪地球》等热门话题,补充了很多生动的事例。
最后,刘刚老师让宝树描述了自己理想的未来世界,刘劲松也从技术方面对这个未来的展望做了可行性评论。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