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的回顾与展望 | 世界史、拉美史、德国史、史学理论
作者:格治先生
来源:列国格治
发布时间 2019-12-31 10:20 浏览量 182
70年砥砺前行的中国世界史学科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世界史学科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阶段,现在可以到世界史坛上和同行相互切磋,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大体来讲,1952-1966年是第一阶段,此时的世界史教学与研究有了良好开端,编写了不少教科书和史料集,尤其是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教材,是各高校历史系长期通用的教材。这一阶段的研究著作大都是根据有限的史料和二手著作,不够深入,而且受苏联学者影响很大,缺乏独立见解。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是第二阶段。这一时期的学术主力,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自己培养的学生,他们的长处是探索重大的学术问题,其中对苏联史的研究是一大亮点。其他方面也有成绩,不过还不深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是我国世界史学科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大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学者的主力是改革开放后培养的学生,他们大都掌握相关分支学科的语言,熟悉世界史学科的国外理论和方法,也掌握相关的史学史知识及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开辟新方向、新领域、新热点,出版发表了大量论文、专著、大部头通史、国别史、专题史。当然,新兴的世界史学科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发展不平衡,欧美史部分比较强大,亚非拉史等部分相对薄弱;缺乏理论思维,提不出深入的理论问题;缺乏中国人的视角或者特色等。我国世界史学者应当高瞻远瞩,建立宏大志向,为国家、民族、学术贡献力量;了解社会实际,从社会中学习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既要百川汇海,也要在一定领域力求专精,深入钻研,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学科。
——《历史研究》2019年第4期,马克垚撰文
我国拉丁美洲史研究70年的回顾与展望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拉美史的研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中国学者自己撰写的拉美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但是,中国拉美史的研究与世界研究水平和中拉关系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快速提升中国拉美史研究的水平,是中国学术界的努力方向。
——原载于《光明理论》
中国德国史研究70年的成就与思考
在过去70年中,经过几代学者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我国德国史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与此同时,为适应新时代我国学术事业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需要,我们对于中国德国史研究的新进展也抱有更多期待。“历史是画上句号的过去,史学是永无止境的远航。”相较于国际史学界,我国德国史研究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我们对于国际学术界有关德国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动态关注尚不够全面;对于国际史学界有关德国史研究的最新动态反应有些滞后;德国史研究的中国视角还不甚鲜明,中国特色彰显不足,社会关怀意识还需要加强。
——原载于《光明理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史学理论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学家在继承中国古代史学求真致用的优秀传统以及近代新史学寻求现代性的现实关切的基础上,形成了唯物史观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西方史学理论并行不悖、丰富而多样化的史学理论研究格局,推动了史学理论这一学科的蓬勃发展。尤其是近20年来,史学理论的持续发展导致历史学家的问题意识不断增强,历史研究的领域不断拓展,史学实践对理论的期待也越来越高。回顾并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理论的发展、演变与特点,对于全面考量这一学科的作用与价值、把握其未来的变化与走向乃至思考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史学理论话语体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中国近代史研究70年(1949—2019)
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40年的发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队伍强大,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景象。近代史研究的发展,获益于社会的进步,获益于平等的学术对话,获益于社会的开放与对外学术交流的拓展。中国近代史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学术高度,并形成了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原文载《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4期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