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 理查德·费德勒:拜占庭帝国留给我们的遗产和思考
来源:搜狐文化
发布时间 2019-12-19 17:37 浏览量 538
3月21日,携新书《幽灵帝国拜占庭》来到中国的澳大利亚著名主持人、作家理查德·费德勒(Richard Fidler)接受了搜狐文化的专访,畅谈拜占庭帝国史与历史上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费德勒先生此行是作为第12届澳大利亚文学周活动的特邀作家,与中国的读者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
2014年,澳大利亚著名主持人理查德·菲德勒带着儿子乔伊完成了一次伊斯坦布尔之旅。着迷于拜占庭帝国光辉灿烂又丰饶复杂的历史,围绕着传奇城市君士坦丁堡,菲德勒在旅途结束之后写下此书。于是,读者得以窥见拜占庭历史上最不同寻常的故事,包括文明的冲撞,帝国的陷落,基督教的兴起,复仇、贪欲和谋杀。随动荡故事同时展开的,则是父子间关系的悄然转化。历史、回忆与感受相互交织,犹如教堂墙壁镶嵌的马赛克图画,异彩纷呈。拜占庭帝国的盛衰,与君士坦丁堡这座大城的沧桑变迁,均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 [澳]理查德·费德勒 《幽灵帝国拜占庭:通往君士坦丁堡的传奇旅程》 洪琛译(反水投注网站 “思想会”出品 2019年)
以下为专访摘录(由于历史上拜占庭帝国又被称作“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人也自称“罗马帝国”,为避免混淆,在专访中均以“拜占庭帝国”称之,“罗马帝国”则专指分裂前的古罗马帝国):
一、千年帝国拜占庭的幽灵,至今仍在徘徊
搜狐文化: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幽灵帝国拜占庭》,为什么把拜占庭帝国叫做“幽灵帝国”?
理查德·费德勒:拜占庭帝国在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的突厥人攻陷。实际上在陷落之前,整个帝国一直在不断地衰落、缩小,领土范围其实也只限于君士坦丁堡。但是,即便这个国家到了如此衰败的阶段,但它仍然名声在外,大家还是认为君士坦丁堡或者说拜占庭帝国是整个世界的中心,这也是为什么苏丹想如此迫切地想拿下这座城市的原因。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在此后把君士坦丁堡定为了自己的首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座全新的土耳其城市。但是,千年过去了,君士坦丁堡的幽灵还是一直在这片土地上徘徊,即使在现在你去到这座城市中,你也仍然可以感受到。
搜狐文化:我们还能在哪里找到拜占庭帝国留下的遗产?
▲ 拜占庭帝国的双头鹰族徽,也是本书中用以分隔章节的符号
▲ 俄罗斯、神圣罗马帝国、阿尔巴尼亚的国徽,可以看出与君士坦丁堡双头鹰的渊源
理查德·费德勒:这个“双头鹰”是当时最后一代拜占庭帝国王朝的族徽,现在也被认为是拜占庭的标志。在书的最后,我提到了很多年后我到巴黎的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当时我在巴黎街头漫无目的地闲逛,发现了一座东正教教堂,我就决定进去看一看。当时教堂里正在做弥撒,我的耳畔响起了神圣悦耳的宗教音乐。在我走进去之前,我感到又热又累,心情也不大好,但是在这里待了一会儿,我就平静下来了,感觉不再燥热,心情也会平复了许多,我看到教堂中间的地毯上就有这个“双头鹰”标志。那么我便意识到这就是当年拜占庭征服巴黎的标志,也体现了当时古罗马帝国到拜占庭帝国的发展与兴盛。
二、“世界首都”君士坦丁堡
搜狐文化:拿破仑有句名言——“如果世界上只能有一座首都,那一定是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为什么有这么大魅力?
理查德·费德勒:君士坦丁堡被称为“第二座罗马城”,历史上第一座罗马城是古罗马帝国的首都,但罗马并不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城市。到了4世纪,君士坦丁一世(272年-337年)决定将罗马帝国迁都到君士坦丁堡,这也是这座城市名字的由来。君士坦丁一世信奉基督教,并致力于在整个帝国的范围内推广基督教,因此在接下来几个世纪中,无论是后续的君主,还是当时建筑师、工匠,他们出于宗教的职责和义务,把这座城市打造成人间天堂。后来,这些人变成了说着希腊语的基督教徒,但是还是以罗马人自居。
到了中世纪以后,君士坦丁堡这座城市就声名在外了。当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君士坦丁堡的时候,都觉得无法用言语形容这座城市有多么壮美。同时期的西欧,那些国家的城市都是既肮脏又丑陋。在当时,世界各地的人都知道君士坦丁堡的存在——在北欧维京人的语言中,君士坦丁堡是一个专有名词,它的意思就是“大城市”;中国的《唐书》中也有对君士坦丁堡有详实的记载,名字叫作拂菻,是一座用高高的围墙筑起来的城市。
搜狐文化:一座如此富有魅力的城市,又处在亚非欧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显要,可以说是兵家必争之地,那君士坦丁堡凭什么在此屹立了上千年之久?
▲ 16世纪的君士坦丁堡地图
理查德·费德勒:其实主要就像你说的战略位置,这座城市有三道围墙,而且处在三面环海的半岛上,因此敌人入侵只能从一个方向进攻,就是西面(陆地),君士坦丁堡人就在西边建起了一道道围墙。匈奴人曾经在欧亚大陆到处侵略,君士坦丁堡就是靠这一道道城墙成功抵御了他们的入侵。
外敌要想入侵,首先面对的就是护城河,河中有尖锐的石头阻缓他们行军的步伐;即使度过了护城河,他们会来到高高的外墙下,城墙上驻扎的士兵就会朝他们射箭、投石;即便有一个地方的士兵顺着梯子爬上了第一道墙,那么将迎接的是第二面更高的墙,防守的攻势也会更强……
最后到底是什么攻陷了君士坦丁堡?是大炮。当时土耳其人用世界上最大的大炮,以及中国的火药。
所以说,这座城市之所以能延续千年,城墙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君士坦丁堡也是作为一道城墙一样的存在,一直保护着欧洲的基督教不受伊斯兰教的入侵,不然很可能现在西欧人读的都是《古兰经》。
三、丝绸与基督教:两个文明的对话
搜狐文化:在上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和拜占庭帝国遥相呼应地屹立在亚洲大陆东西两端,这两个帝国之间有哪些交流?
理查德·费德勒:第一个交流的实证就是丝绸。对于罗马帝国来说,丝绸是一种很稀罕的东西,罗马的女性很喜欢丝织品的触感,当时丝的价格甚至比金子还贵。后来君主也开始穿丝绸了,丝绸就变成了皇权的象征。但是,罗马人不知道怎么织丝。在拜占庭帝国时期,有传言说东方的丝是长在树上的,中国人用一种特殊的梳子能把丝梳下来。当时,丝从中国运到拜占庭帝国需要经过波斯,波斯商人就从中大发一笔。当时拜占庭人买这些丝绸花了很多钱,差点国库亏空。
▲ 查士丁尼一世 镶嵌画
后来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皇帝查士丁尼大帝(约482年-565年),他在位期间发起了一场商业机密的窃取行动。有传言说他派了两个僧侣经过波斯,经过戈壁沙漠,最终到达中国的长安,他们带着蚕和桑叶,又一路跋涉回到拜占庭。后来正是因为掌握了这门技术,君士坦丁堡的经济也变得更稳定了。
另外一个交流的实证是基督教的传播。有一群基督教的分支景教的教众,被驱逐出了君士坦丁堡,波斯和印度非常欢迎他们,所以在这两个地方教徒们建了很多基督教教堂。现在西安有这么一座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而且历史上也有一幅这样的画——三个中国的基督传教士在传教的场景。后来中国某个朝代的皇帝不再接受外来的基督教信仰,就把传教士都驱逐出去了。
▲ 唐 吕洞宾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拓片)
君士坦丁堡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基督教皇帝。其实他们说的是蒙古可汗,但他也不是基督教信徒。君士坦丁堡人曾幻想有一天和东方的基督徒联合起来,把处于他们之间的穆斯林给征服,这个想象是不真实的,所以梦想也没有实现。另外一方面,虽然拜占庭帝国和中国相隔甚远,但是《唐书》中却对拜占庭有如此真实的记载,这是令我非常惊讶的。
四、没有历史,所有人都是无家可归的孤儿
搜狐文化:在古代中国,学习历史是皇帝的必修课,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是一国之君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可以从中知晓国家兴亡的原因。对于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通人来说,以史为镜,又可以得到什么?
理查德·费德勒:你提到的中国皇帝挺有意思的,拜占庭帝国的每一个君主也都可以追溯他们的前任,乃至古罗马的开国皇帝奥古斯都,能这样一代一代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历史,也可以给他们更好的对历史的宏观感知。也正是因为这般清晰的脉络,让我在写作的时候更能享受其中。
没有历史,所有人都是无家的孤儿;没有历史,所有人都只能活在当下。没有历史,一旦发生什么,我们就会非常茫然。丘吉尔写了关于很多历史的书,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沉迷历史?他回答说:“回溯的越多,可以展望的就越多。”当你回溯历史,就像经历一场时空旅行,闭上眼睛就可以来到好多年前的另外一个地方,我每次去故宫的时候也会有这样的感受,非常令人激动。
搜狐文化: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通往君士坦丁堡的传奇旅程”,书的内容也是您和儿子乔伊在2014年的一次“时空旅行”,那么这场“时空旅行”对您儿子的成长有何影响?
理查德·费德勒:乔伊今年19岁了,他现在在悉尼大学研究亚洲历史,所以,现在变成他给我教授历史知识了。有天早上我们在咖啡馆喝咖啡的时候,他就给我分享伊斯兰教对于韩国的影响,这对于我来说是非常新鲜的历史,我也以他为骄傲。我的孩子和我一样是一个非常有好奇心的人,而我认为正是这种好奇心,让我一直以来是以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世界,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对历史求知若渴,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把历史和旅行结合起来的原因。
作者简介:理查德·菲德勒(Richard Fidler)是澳洲家喻户晓的媒体人和说书人,他在国家广播电台ABC的超人气节目“Conversations with Richard Fidler”专访各界名人,包括首相、宇航员、作家和科学家等,每月平均下载量超过百万次。此外,他也曾作为澳大利亚音乐剧三人团体”The Doug Anthony Allstars”的成员,常随团做环球演出。
除了理查德·费德勒,本届“澳大利亚文学周”还有格雷姆·辛浦生、许莹玲、莫里斯·葛雷兹曼等澳籍作家来华,杨澜、李尧等中国文化名人也参与了活动。
在3月21日至27日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四位澳大利亚作家将在北京、上海、昆明、重庆、广州、佛山、西安、香港与台北各地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
(文 / 俎燚楠 编 / 任慧)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