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读好书 | 从志怪小说看杭州的宋代“社交网络”

作者:首席记者 张磊

杭州日报

发布时间 2019-12-19 15:41   浏览量 404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读历史有很多种方法,有的是从正史中找素材,有的则在稗官野史中寻找思路。13日下午,浙大历史系教授吴铮强带着他的新书做客言几又书店,和读者分享在“社会文本”中寻觅出来的宋代社会史。

这本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文本与书写:宋代的社会史》依据志怪小说、碑铭、墓志、方志、族谱等不同形态的史料,以温州与杭州等地方为主要案例,尝试从文本与书写的角度重建宋代社会史的图景。

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宋代发达的不光是经济,更有文化,可以说是掀起了继唐朝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这种文学成就不光是在“高大上”的庙堂,更在于“下里巴人”的志怪小说以及更民间的碑铭与墓志。


吴铮强的这部作品就是从一本《夷坚志》出发进行了文本分析,《夷坚志》是南宋洪迈创作的文言志怪集。书名出自《列子.汤问》:《山海经》为"大禹行而见之,伯益知而名之,夷坚闻而志之。"大意是指《山海经》中的故事是大禹看到的,伯益取的名,夷坚听说后记载下来了。可见洪迈是以夷坚自谓,将其书比作《山海经》。

这本书是洪迈所经历的宋代社会生活、宗教文化、伦理道德、民情风俗的一面镜子,为后世提供了宋代社会丰富的历史资料。从文学发展史上看,《夷坚志》又是宋代志怪小说发展到顶峰的产物,是自《搜神记》以来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抛开其文学意义,吴教授从中挖掘的更多是宋代地方社会的“社交网络”,“这本书并不是文学创作,而是当时社会上口耳相传的鬼怪故事与奇闻逸事的汇总,而且在编纂的时候,一般会记录故事传播的途径,所以就可以做这种网络化的分析。”

在宋代地方社会,小农与富户、胥吏与海商、巫鬼与寺僧,都市中的武人与权贵,以及新兴的士人群体,共同构建起地方社会的关系与网络结构。士大夫占据着全国行政系统的核心地位,但在地方社会,科举士人还是一股不稳定的新潮流,有时游离于地方社会,有时需要与其他社会群体相互渗透,才能在地方社会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在分享中,吴教授用了一个大数据的方式来分析当年的流行“网文”是怎么样的——

《夷坚志》中有175则杭州故事,有151则是属于三大类的,其中科举或者仕途占卜的有76则;反映对陌生环境恐惧感或神秘感的鬼怪或遇仙故事36则;35则是报应故事,大多数来自于当地平民阶层,基本上没有权贵。

剩余的24则杭州故事,4则没有情节,20则故事具有鲜明的主题与“杭州”地域特色。

“这样的数据,就我们可以发现,当年的人其实也不是什么都敢讽刺,一般也只敢拿平民开涮,特别是报应类的故事,根本不敢涉及士大夫与权贵阶层。”

这种视角的变换与图景的重建,或许能揭示宋代社会更丰富的内涵,也能换个角度来挖掘历史文献中的隐藏金矿。


©️本文版权归作者【先晓书院】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分享
  • 评论(0)
  • 点赞(0)
  • 收藏(0)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