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沙嘉年华第二场 | 叙事的转向——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检讨
会议/论坛

时间:2021-07-24 19:00至2021-07-24 21:00

地点: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费用: 免费

主 办 单 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反水投注网站 历史学分社、全现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论坛介绍

QQ截图20210721101956.jpg


“历史”与“非虚构”、与“写作”都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历史本来就应该是非虚构的;关于历史与写作的关系,海登·怀特的话说得很好:历史学没有专门的技术性术语,它以“日常有教养的语言为工具”,这意味着人们要求历史著作的文采和叙事性并不过分。


历史与叙事的分离是历史学社会科学化之后的事情。从学科发展脉络上,历史学从思辨史学转向分析史学,“科学方法”和“客观主义”一时成为学院派历史研究不二的法则。然而,条分缕析的代价是历史失去叙事的魂魄。1960—1970年代,西方史学界有所谓叙事的转向,叙事不仅被视作技艺,也被提至历史哲学的高度。


中国史学素有叙事和考据的双重传统,进入20世纪后,分析渐次成为史学研究的主流方法。1980年代以来,对档案史料和考据功夫的强调,使史学摆脱了以论带史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最近十几年,国内一些历史学者常发出这样的感喟:“我们的历史里没有人”“历史学的论著本来应该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为了避免诸如此类的“遗憾”,一些有文体意识的历史研究者重拾历史学的叙事传统。


2021年7月24日19:00—21:00,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二场,邀请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张宏杰、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郑小悠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主编姜萌,从叙事的转向出发,讨论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总结。


嘉 宾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宏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

郑小悠  历史学者,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主 持

姜萌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主编


时 间

7月24 日(周六) 19:00—21:00


地 点

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西城区西四南大街26号)


扫描报名

dbe7fdfe14fbfdbd3d629f0fc820b79f.jpg


如人数已满无法报名

欢迎关注@鸣沙-社科文献

收看直播

b27849c3ac6cb67c1474d2896a4d037f.png




活动成员 0人感兴趣
活动地图

报名请扫码提交信息

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知道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