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非虚构写作——2021年鸣沙史学嘉年华
会议/论坛

时间:2021-07-23 19:00至2021-07-25 21:0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

费用: 免费

主 办 单 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反水投注网站 历史学分社、全现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论坛介绍

QQ截图20210720142854.jpg

鸣沙史学嘉年华

历史是枯燥乏味的,又是引人入胜的;是振聋发聩的,又是使人迷惑的。对历史感兴趣的人很多,但知道如何阅读、学习的人较少;历史影视剧、小说很普及,但研究专著作往往乏人问津。这样一种悖论,一方面因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另一方面也和历史学者身居象牙塔、不常面对大众(并不都是刻意而为)有关。由此,反水投注网站 历史学分社计划每年组织一届鸣沙史学嘉年华,邀请相关历史学者围绕一定主题,用尽量平实的语言讲述他们学术生涯的感受、经验和收获,并将历史生动地表达出来。2020年举办的第一届鸣沙史学嘉年华,主题为“历史学家的取景框——数字·概念·生活”。2021年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活动,社科文献历史学分社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以及全现在,邀请学者、出版人、写作者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一起盘点“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来龙去脉、内涵与外延。

 

历史非虚构写作在国外有脉络分明的谱系,中国史学亦有自《史记》开创的伟大叙事传统。“历史”与“非虚构”、与“写作”都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历史本来就应该是非虚构的;关于历史与写作的关系,海登·怀特的话说得很好:历史学没有专门的技术性术语,它以“日常有教养的语言为工具”,这意味着人们要求历史著作的文采和可读性并不过分。


读过《最长的一天》(The Longest Day)的读者,都会对科尼利厄斯·瑞恩( Cornelius Ryan)的如椽大笔留下深刻印象:他对诺曼底登陆日做了立体、全彩的勾勒,读之如身临其境,看得见曳光弹划过天际,闻得到皮肉被子弹烧焦的味道,战场上的普通一兵、双方统帅各有各的选择,各有各的挣扎。一本书对战争的经过有细致入微的勾勒,对人性亦有深入幽微处的洞察。这是我们理想中的历史非虚构写作的范本。


这样的作品还可以罗列很多,像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像卜正民的作品、史景迁的作品……但样本俱在并不等于历史非虚构写作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出版界已经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


活动安排

第一场 源流与边界: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维度


时 间

7月23日(周五)

19:00—21:00


嘉 宾

王 笛

澳门大学杰出教授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祝 勇

作家、纪录片导演

故宫博物院

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主 持

陈肖寒

社科文献历史学分社编辑


扫码报名

640-1.webp.jpg


第二场 叙事的转向: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实践检讨


时 间

7月24 日(周六)

19:00—21:00 


嘉 宾

赵冬梅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宏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研究馆员


郑小悠

历史学者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主 持

姜 萌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公共史学集刊》主编


扫码报名

640-2.webp.jpg


第三场 走向公共空间:

历史非虚构写作的多元解读


时 间

7月25 日(周日)

19:00—21:00


嘉 宾

罗 新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暨历史学系教授


止 庵

作家,学者


包丽敏

前资深媒体人

曾为知名特稿记者


董风云

甲骨文书系创始人

社科文献甲骨文工作室(分社)社长 


主 持

徐鹏远

燕京书评编辑


扫码报名

640-3.webp.jpg


 

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西城区西四南大街26号)


报名方式

免费报名

凭报名信息参与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

社科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

全现在

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活动成员 0人感兴趣
活动地图

报名请扫码提交信息

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知道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