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与边界——历史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维度/鸣沙嘉年华第一场
会议/论坛

时间:2021-07-23 19:00至2021-07-23 21:00

地点: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费用: 免费

主 办 单 位: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共史学集刊》、反水投注网站 历史学分社、全现在、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论坛介绍

微信图片_20210720100846.jpg



鸣沙嘉年华 第一场


“非虚构写作”的提法,在国内已流传有年,然而迄今仍无一个明确的概念和界限,由此导致人们常以表面现象,如是否有史料引文、是否有注释、是否有参考文献研判之,并将其与严肃的学术研究混淆。一些在国外属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的作品,其中译本在国内摇身一变成为“学术专著”;一些本土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应属于“历史非虚构写作”,然而由于作者学院派的出身,也被归入“学术专著”类中。目前由于作者、规范、市场等各方面的不成熟,“历史非虚构写作”虽在学界有勃兴之势,但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两点。从写作者的角度讲,一个优秀的学术研究,必须解决一个值得被解决的问题,而以“历史非虚构写作”的方式,是绝对无法达成这一目标的;从阅读者的角度讲,没有接受过历史学专业严格训练的读者,其实是没有能力判断一种观点是否正确的(否则我们花至少十年的时间才培养一名学科博士,就毫无意义)。由此我们将要探讨:哪些内容属于“历史非虚构写作”?什么样的题目适合“历史非虚构写作”?大众通俗读物和栏目(如“百家讲坛”等)是不是等于“历史非虚构写作”?“历史非虚构写作”是否需要达到“研究级别”?其对作者的身份有无要求?是否应有特定针对的读者群?怎么样来判定它是原创、“洗稿”还是抄袭?学者们即使愿意,在如今的科研考评体制下,是否还有余力投入“非虚构写作”之中?“鸣沙史学嘉年华”希望通过搭建平台,鼓励开放与争鸣,将更多对此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引入讨论之中。


2021年7月23日19:00—21:00,第二届鸣沙史学嘉年华第一场,邀请澳门大学杰出教授王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念群以及作家、纪录片导演祝勇围绕历史非虚构写作的理论维度,探讨其源流与边界。


嘉   宾

王   笛

澳门大学杰出教授


杨念群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史学理论研究所所长


祝   勇

作家、纪录片导演

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


主   持

陈肖寒

社科文献历史学分社编辑


时   间

7月23日  19:00—21:00


地   点

北京红楼公共藏书楼

(西城区西四南大街26号)

扫码报名

53f4e3d2bb9f218d2f425a70a6280dfb.jpg


如报名人数已满

可关注@鸣沙-社科文献

收看直播

dce441c22eff93aa4733d7a7947251f7.png










活动成员 1人感兴趣
  • ivana

活动地图

报名请扫码提交信息

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知道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