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神器有命:汉帝国的神圣性格及其崩解 VIP

售价:¥64 ¥128
8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鸣沙
冯渝杰   反水投注网站   2024-07 出版
ISBN:978-7-5228-1906-8
关键词: 道教史 研究 中国 汉代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神圣汉帝国”的证成,关键在于深掘当时人的感知和体认,本书即是围绕原始道教的成立、汉魏禅代的发生与汉家秩序的崩解所展开的一次“心灵考古”。为消弭“汉家”构造中的家、国对立,谶纬以其超验的神圣叙事“为汉制法”,由此达成融通公、私的“天下一家”构想,“汉家”遂成为天下人的信仰空间。因为解灾除厄、归命汉家的普遍强烈愿望,“致太平”不仅成为贯通汉末经学、谶纬、道教的知识基础与共同主旨,也成为士人、隐逸、宗教群体的行动指南与价值归宿,还是促成汉魏禅代及汉家秩序解体的思想和信仰要素。以汉帝国神圣性格为轴心,思想与历史交互推进,渐次展开为汉家→王汉→师汉→辅汉→代汉→忆汉的演进轨迹,浮现出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的内在逻辑。
[展开]
  • 序章 发掘中国古代帝国的神圣性格
    1. 第一节 古史理解的另一种可能
    2. 第二节 从“古代”跨向“中古”的汉末
    3. 第三节 汉亡的学说史概览
    4. 第四节 “汉家”与谶纬研究的启示及盲区
    5. 第五节 问题焦点、主要思路与方法论说明
  • 第一章 汉家:神圣帝国的经纬架构与天命竞夺
    1. 引言 “汉家”之公如何可能?
    2. 第一节 “汉家”语意再检证
    3. 第二节 谶纬对“汉家”神学内蕴的扩充与整合
    4. 第三节 圣汉统天:作为信仰空间的“汉家”
    5. 第四节 王莽符命篡汉与新莽理想
    6. 第五节 “白水真人”复汉与“汉家”中兴
    7. 结语 受命建家:宗教想象与天下一“家”
  • 第二章 王汉:汉末经学通纬旨趣与党祸缘起
    1. 引言 宗经尊古抑或为汉制法?
    2. 第一节 郑玄经学世界构成中的谶纬要素
    3. 第二节 何休的灾异、谶纬思想与“公羊三世说”
    4. 第三节 澄清天下:汉末游学与士林统一价值的结成
    5. 第四节 考会群心:君民互动与皇权合法性建构
    6. 第五节 民意操控、皇权危机与党锢之祸
    7. 结语 天命与民意之间的汉代皇权
  • 第三章 师汉:原始道教的官僚性特质与乌托邦追求
    1. 引言 原始道教的“官僚性”谜题
    2. 第一节 五斗米道组织形态对汉代国家构造之效法
    3. 第二节 太平道神灵世界的构筑与汉家制度
    4. 第三节 中古道教传授仪对汉代皇帝即位礼之化用
    5. 第四节 成汉政权的汉家认同与宗教乌托邦实践
    6. 结语 神圣“汉家”与原始道教的理想国诉求
  • 第四章 辅汉:“致太平”思潮与黄巾初起动机考
    1. 引言 “太平”与“革命”
    2. 第一节 学说史的论争焦点
    3. 第二节 范晔《后汉书》对黄巾之乱的认识与书写
    4. 第三节 汉末的“太平”追求与《太平经》之救世神学
    5. 第四节 由“佐命”而“更命”:黄巾的神学变迁轨迹
    6. 第五节 佐君致太平:天子与天师的神性互补
    7. 第六节 原始道教的国家宗教性格
    8. 结语 汉魏之际的政治神学与社会运动
  • 第五章 代汉:汉末隐逸的知识构成与政治影响
    1. 引言 远离政治中心的政治象征
    2. 第一节 朝野之间:先秦至东汉初的隐逸思想与实践
    3. 第二节 黄巾拜郑玄事的历史隐义
    4. 第三节 汉末学、术交融与隐逸的知识构成
    5. 第四节 隐逸的神秘内涵与汉末崇隐之风
    6. 第五节 汉末隐逸的社会角色与政治参与
    7. 结语 儒、道交涉与学、术共融
  • 第六章 忆汉:中古时期的神圣姓氏与历史脉动
    1. 引言 姓氏名号背后的荣耀与悲情
    2. 第一节 汉家的光影:刘、李、张氏神化的历史背景
    3. 第二节 神圣姓氏与中古权力角逐
    4. 第三节 “道化四夷”与中古时期的蛮民改姓
    5. 第四节 佐国扶命:中古时期的“汉家”记忆
    6. 结语 汉家、道教与中古心灵秩序
  • 终章 天讫汉祚:谶纬神学、原始道教与汉家德运终始
    1. 第一节 游侠·党人·“妖贼”·隐逸
    2. 第二节 经学、谶纬、道教之交互推进及其历史影响
    3. 第三节 天命史观与汉魏禅代的神学逻辑
    4. 第四节 天崩道裂:绝对价值陨落与多重权威崛起
  • 补论 神都长安:天子之居与汉代大众信仰
    1. 第一节 宗庙与天命:两汉之际长安神圣性的移易
    2. 第二节 长乐未央:“行西王母诏筹”运动的宗教诉求
    3. 第三节 生属长安:神都记忆及其对大众信仰之形塑
    4. 结语 “神汉”之都
[1][1]《赤松子章历》,《道藏》第11册,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 [2][2]《洞玄灵宝丹水飞术运度小劫妙经》,《道藏》第5册。 [3][3]《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修习功业妙诀》,《道藏》第33册。 [4][4]杜光庭:《神仙感遇传》,《道藏》第10册。 [5][5]敦煌本《老子变化经》(S.2295),《中华道藏》第8册。 [6][6]寇谦之:《老君音诵诫经》,《道藏》第18册。 [7][7]《老子中经》,《道藏》第22册。 [8][8]《灵宝无量度人上经大法》,《道藏》第3册。 [9][9]《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第24册。 [10][10]《三洞珠囊》,《道藏》第25册。 [11][11]《三天内解经》,《道藏》第28册。 [12][12]《上清高上玉真众道综监宝讳》,《道藏》第6册。 [13][13]《上清后圣道君列纪》,《道藏》第6册。 [14][14]《太清金液神丹经》,《道藏》第18册。 [15][15]《太上洞玄灵宝三元品戒功德轻重经》,《道藏》第6册。 [16][16]《太上洞渊神咒经》,《道藏》第6册。 [17][17]《太上老君经律》,《道藏》第18册。 [18][18]《太上正一盟威法箓》,《道藏》第28册。 [19][19]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 [20][20]《无上秘要》,《道藏》第25册。 [21][21]《玄都律文》,《道藏》第3册。 [22][22]《要修科仪戒律钞》,《道藏》第6册。 [23][23]张君房:《云笈七签》,《道藏》第22册。 [24][24]《正一法文法箓部仪》,《道藏》第32册。 [25][25]《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道藏》第32册。 [26][26]《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道藏》第18册。 [27][27]《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并中华书局点校本。 [28][28]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吕宗力、栾保群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 [29][29]班固纂辑,陈立疏证《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 [30][30]蔡邕撰,邓安生辑校《蔡邕集编年校注》,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31][31]常璩著,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2][32]陈澧:《东塾读书记(外一种)》,三联书店,1998。 [33][33]崔鸿撰,汤球辑补《十六国春秋辑补》,聂溦萌、罗新、华喆点校,中华书局,2020。 [34][34]崔寔、仲长统撰,孙启治校注《政论校注 昌言校注》,中华书局,2012。 [35][35]道宣:《广弘明集》,《中华大藏经》第62册,中华书局,1993。 [36][36]费振刚等辑校《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7][37]干宝、陶潜撰,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新辑搜神后记》,中华书局,2007。 [38][38]高文:《汉碑集释(修订本)》,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9][39]葛洪撰,胡守为校释《神仙传校释》,中华书局,2010。 [40][40]葛洪撰,王明校释《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 [41][41]葛洪撰,杨明照校笺《抱朴子外篇校笺》(上、下),中华书局,1991、1997。 [42][42]葛洪撰,周天游校注《西京杂记》,三秦出版社,2006。 [43][43]顾廷龙主编《续修四库全书》第515册《史部·传记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4][44]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栾保群、吕宗力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45][45]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 [46][46]《国语》,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7][47]韩婴撰,许维遹集释《韩诗外传集释》,中华书局,1980。 [48][48]何清谷:《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 [49][49]洪适:《隶释·隶续》,中华书局,1985。 [50][50]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 [51][51]黎翔凤校注《管子校注》,梁运华整理,中华书局,2004。 [52][52]李昉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53][53]李昉等编《太平广记》,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1961。 [54][54]郦道元撰,杨守敬、熊会贞疏《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55][55]梁章钜:《归田琐记》,于亦时点校,中华书局,1981。 [56][56]刘安等撰,张双棣校释《淮南子校释(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57][57]刘宝楠:《论语正义》,影印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上海书店,1986。 [58][58]刘敬叔:《异苑》,范宁校点,中华书局,1996。 [59][59]刘向撰,石光瑛校释《新序校释》,陈新整理,中华书局,2009。 [60][60]刘勰撰,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1][61]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3。 [62][62]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63][63]卢弼:《三国志集解》,中华书局,1982。 [64][64]陆心源:《千甓亭古砖图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 [65][6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66][66]罗争鸣:《杜光庭记传十种辑校》,中华书局,2013。 [67][67]吕不韦等编撰,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新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68][68]马端临:《文献通考》,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2011。 [69][69]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中华书局,1979。 [70][70]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校注》,线装书局,2008。 [71][71]欧阳询:《艺文类聚》,汪绍楹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72][72]皮锡瑞:《〈六艺论〉疏证·鲁礼禘祫义疏证》,师伏堂丛书(清光绪中善化皮氏刊本)。 [73][73]皮锡瑞:《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 [74][74]皮锡瑞:《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 [75][75]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杨勇军整理,上海书店,2011。 [76][76]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7][77]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78][78]僧祐:《弘明集》,《中华大藏经》第62册。 [79][79]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中华书局,2003。 [80][80]苏舆:《春秋繁露义证》,钟哲点校,中华书局,1992。 [81][81]孙瑴:《古微书》,《孔子文化大全》本(据对山问月楼藏本影印),山东友谊书社,1990。 [82][82]孙星衍等辑《汉官六种》,周天游点校,中华书局,1990。 [83][83]孙诒让:《墨子间诂》,孙启治点校,中华书局,2001。 [84][84]唐书文:《六韬·三略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5][85]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华书局,1975。 [86][86]王符撰,汪继培笺,彭铎校正《潜夫论笺校正》,中华书局,1985。 [87][87]王纲怀:《汉镜铭文图集》,中西书局,2016。 [88][88]王弘:《山志》,何本方点校,中华书局,1999。 [89][89]王嘉:《拾遗记》,齐治平校注,中华书局,1981。 [90][90]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 [91][91]王先谦:《后汉书集解》,中华书局,1984。 [92][92]王先谦:《庄子集解》,影印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 [93][93]王先谦:《荀子集解》,沈啸寰、王星贤点校,中华书局,1988。 [94][94]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95][95]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影印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 [96][96]王象之编纂《舆地纪胜》,中华书局,1992。 [97][97]魏源:《老子本义》,影印世界书局《诸子集成》本。 [98][98]吴式芬、陈介祺:《封泥考略》,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99][99]向宗鲁:《说苑校证》,中华书局,1987。 [100][100]萧吉:《五行大义》,钱杭点校,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101][101]萧统编,李善等注《六臣注文选》,中华书局,2012。 [102][102]谢朓撰,曹融南校注《谢朓集校注》,中华书局,2019。 [103][103]徐传武、胡真:《易林汇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04][104]徐坚等:《初学记》,中华书局,1962。 [105][105]荀悦:《汉纪》,《两汉纪》,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 [106][106]荀悦撰,黄省曾注,孙启治校补《申鉴注校补》,中华书局,2012。 [107][107]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 [108][108]殷芸:《殷芸小说》,周楞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9][109]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 [110][110]袁宏:《后汉纪》,《两汉纪》,张烈点校,中华书局,2002。 [111][111]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1980。 [112][112]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修订本)》,中华书局,2021。 [113][113]赵翼:《陔馀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 [114][114]赵翼撰,王树民校证《廿二史札记校证》,中华书局,1984。 [115][115]赵在翰辑《七纬》,钟肇鹏、萧文郁点校,中华书局,2012。 [116][116]周寿昌:《思益堂日札》,许逸民点校,中华书局,1987。 [117][117]周天游辑注《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118][118]艾蒂安·白乐日:《中国的文明与官僚主义》,黄沫译,台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2。 [119][119]艾兰:《世袭与禅让——古代中国的王朝更替传说》,余佳译,商务印书馆,2010。 [120][120]安居香山:《纬书与中国神秘思想》,田人隆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 [121][121]安娜·塞德尔:《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蒋见元、刘凌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22][122]保罗·蒂利希:《信仰的动力学》,成穷译,商务印书馆,2019。 [123][123]彼得·贝格尔:《神圣的帷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高师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24][124]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知识社会学:社会实体的建构》,邹理民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1。 [125][125]柏夷:《道教研究论集》,孙齐等译,中西书局,2015。 [126][126]曹金华:《后汉书稽疑》,中华书局,2014。 [127][127]陈国符:《道藏源流考(增订版)》,中华书局,1963。 [128][128]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灾异的政治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29][129]陈槃:《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0][130]陈槃:《旧学旧史说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1][131]陈启云:《荀悦与中古儒学》,高专诚译,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 [132][132]陈启云:《儒学与汉代历史文化——陈启云文集》(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33][133]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与政治文化研究》,中华书局,2011。 [134][134]陈秀凤:《王权剧场:中世纪法兰西的庆典、仪式与权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2。 [135][13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书店,2001。 [136][136]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1。 [137][137]陈柱:《公羊家哲学(外一种)》,李静校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38][138]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徐谷芃、李济沧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39][139]丁煌:《汉唐道教论集》,中华书局,2009。 [140][140]丁培仁:《求实集:丁培仁道教学术研究论文集》,巴蜀书社,2006。 [141][141]东晋次:《东汉时代的政治与社会》,付晨晨、薛梦潇、刘莹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 [142][142]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43][143]方诗铭:《方诗铭文集》第2、3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144][14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47。 [145][145]冯渝杰:《神物的终结:法剑信仰兴衰变异的历史考察》,四川人民出版社,2019。 [146][146]福井康顺、山崎宏、木村英一、酒井忠夫监修《道教》第1卷,朱越利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47][147]傅勤家:《中国道教史》,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 [148][148]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社会学》,曹卫东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49][14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1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50][150]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 [151][151]葛志毅:《谭史斋论稿四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152][152]龚鹏程:《道教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53][153]谷川道雄:《中国中世社会与共同体》,马彪译,中华书局,2002。 [154][154]谷川道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学的基本问题》,李凭译,中华书局,2010。 [155][155]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56][156]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7][157]何兹全:《中国古代社会及其向中世社会的过渡》,商务印书馆,2013。 [158][158]贺昌群:《贺昌群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2003。 [159][159]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 [160][160]侯旭东:《宠:信—任型君臣关系与西汉历史的展开》,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61][161]侯旭东:《汉家的日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162][162]胡鸿:《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政治体视角下的华夏与华夏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163][163]华喆:《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三联书店,2018。 [164][164]黄焯:《毛诗郑笺平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65][165]黄复山:《东汉谶纬学新探》,台北:学生书局,2000。 [166][166]黄景春:《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以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为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167][167]黄留珠:《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三秦出版社,2002。 [168][168]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69][169]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王启发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170][170]姜生:《汉魏两晋南北朝道教伦理论稿》,四川大学出版社,1995。 [171][171]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科学出版社,2016。 [172][172]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 [173][173]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南北朝隋唐五代卷》,科学出版社,2010。 [174][174]姜守诚:《〈太平经〉研究——以生命为中心的综合考察》,反水投注网站 ,2007。 [175][175]蒋星煜:《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修订本)》,上海人民出版,2009。 [176][176]金春峰:《汉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177][177]金子修一:《古代中国与皇帝祭祀》,肖圣中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178][178]雷家骥:《中国古代史学观念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79][179]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三联书店,2009。 [180][180]冷德熙:《超越神话——纬书政治神话研究》,东方出版社,1996。 [181][181]李开元:《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受益阶层研究》,三联书店,2000。 [182][182]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 [183][183]李强、张新刚主编《政治神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184][184]李凇:《中国道教美术史》第1卷,湖南美术出版社,2013。 [185][185]廖伯源:《秦汉史论丛》,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3。 [186][186]林甘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187][187]林忠军:《象数易学发展史》第1卷,齐鲁书社,1994。 [188][188]刘安志:《新资料与中古文史论稿(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89][189]刘俊文主编《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3卷,中华书局,1993。 [190][190]刘俊文主编《日本中青年学者论中国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91][191]刘瑞:《汉长安城的朝向、轴线与南郊礼制建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92][192]刘善泽:《三礼注汉制疏证》,岳麓书社,1997。 [193][193]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中华书局,2005。 [194][194]刘昭瑞:《汉魏石刻文字系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1。 [195][195]刘昭瑞:《考古发现与早期道教研究》,文物出版社,2007。 [196][196]柳存仁:《道教史探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97][197]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98][198]卢央:《中国古代星占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199][199]鲁道夫·奥托:《论“神圣”:对神圣观念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与理性之关系的研究》,成穷、周邦宪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00][200]鲁西奇:《中国古代买地券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 [201][201]鲁惟一、崔瑞德编《剑桥中国秦汉史》,杨品泉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02][202]罗福颐主编《秦汉南北朝官印征存》,文物出版社,1987。 [203][203]罗庆康:《刘邦新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204][204]吕凯:《郑玄之谶纬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11。 [205][205]吕鹏志:《唐前道教仪式史纲》,中华书局,2008。 [206][206]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07][207]吕思勉:《秦汉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208][208]吕宗力:《汉代的谣言》,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09][209]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2002。 [210][210]蒙文通:《蒙文通全集》第1、6卷,巴蜀书社,2015。 [211][211]缪哲:《从灵光殿到武梁祠:两汉之交帝国艺术的遗影》,三联书店,2021。 [212][212]牟发松:《汉唐历史变迁中的社会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13][213]纳日碧力戈:《姓名论(修订版)》,反水投注网站 ,2015。 [214][214]宁可:《宁可史学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15][215]彭卫:《古道侠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216][216]漆侠等:《秦汉农民战争史》,三联书店,1962。 [217][217]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6。 [218][218]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商务印书馆,2001。 [219][219]钱穆:《秦汉史》,三联书店,2005。 [220][220]钱穆:《读史随札》,九州出版社,2011。 [221][221]乔治·弗兰克尔:《心灵考古——潜意识的社会史》,褚振飞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 [222][222]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1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223][223]饶宗颐:《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24][224]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25][225]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26][226]任蜜林:《汉代内学:纬书思想通论》,巴蜀书社,2011。 [227][227]S. N. 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系》,沈原、张旅平译,张博伦校,商务印书馆,2021。 [228][228]三浦国雄:《不老不死的欲求:三浦国雄道教论集》,王标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229][229]三石善吉:《中国的千年王国》,李遇玫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 [230][230]尚恒元等编《二十五史谣谚通检(增订本)》,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 [231][231]沈曾植:《海日楼札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32][232]施舟人:《中国文化基因库》,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33][233]守屋美都雄:《中国古代的家族与国家》,钱杭、杨晓芬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34][234]孙机:《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35][235]孙英刚:《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236][236]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3。 [237][237]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三联书店,1959。 [238][238]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 [239][239]田天:《秦汉国家祭祀史稿》,三联书店,2015。 [240][240]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2004。 [241][241]托马斯·F.奥戴、珍妮特·奥戴·阿维德:《宗教社会学》,刘润忠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242][242]王葆玹:《西汉经学源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21。 [243][243]王承文:《敦煌古灵宝经与晋唐道教》,中华书局,2002。 [244][244]王承文:《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245][245]王利器:《郑康成年谱》,齐鲁书社,1983。 [246][246]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47][247]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增订本)》,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48][248]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249][249]王仁祥:《先秦两汉的隐逸》,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95。 [250][250]王文进:《南朝边塞诗新论》,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 [251][251]王彦辉、薛洪波:《古史体系的建构与重塑:古史分期与社会形态理论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252][252]王子今:《秦汉交通史新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53][253]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张鹤泉译,中华书局,2010。 [254][254]魏斌:《“山中”的六朝史》,三联书店,2019。 [255][255]魏明安、赵以武:《傅玄评传(附杨泉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56][256]文青云:《岩穴之士:中国早期隐逸传统》,徐克谦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257][257]巫鸿:《礼仪中的美术——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文编》,郑岩等译,三联书店,2005。 [258][258]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李清泉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59][259]吴承学:《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 [260][260]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中华书局,1995。 [261][261]五井直弘:《中国古代史论稿》,姜镇庆、李德龙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62][262]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帝国的形成与结构——二十等爵制研究》,武尚清译,中华书局,2004。 [263][263]萧登福:《谶纬与道教》,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 [264][264]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李庆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265][265]小南一郎:《中国古代天命与青铜器》,杨振红、尚宇昌译,华夏出版社,2024。 [266][266]谢乃和:《古代社会与政治——周代的政体及其变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267][267]邢义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与社会》,中华书局,2011。 [268][268]徐冲:《中古时代的历史书写与皇帝权力起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69][269]徐冲:《观书辨音:历史书写与魏晋精英的政治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270][270]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71][271]徐兴无:《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构建》,中华书局,2003。 [272][272]徐兴无:《刘向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3][273]许地山:《道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74][274]薛梦潇:《早期中国的月令与“政治时间”》,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275][275]薛小林:《争霸西州:匈奴、西羌与两汉的兴衰》,反水投注网站 ,2020。 [276][276]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77][277]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 [278][278]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地方行政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79][279]杨宽:《曹操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60。 [280][280]杨联陞:《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81][281]杨联陞:《中国语文札记:杨联陞论文集》,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82][282]杨权:《新五德理论与两汉政治——“尧后火德”说考论》,中华书局,2006。 [283][283]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84][284]杨天宇:《郑玄三礼注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85][285]杨伟立:《成汉史略》,重庆出版社,1983。 [286][286]杨向奎:《西汉经学与政治》,独立出版社,1945。 [287][287]杨英:《祈望和谐:周秦两汉王朝祭礼的演进及其规律》,商务印书馆,2009。 [288][288]杨永俊:《禅让政治研究》,学苑出版社,2004。 [289][289]耶律亚德:《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杨儒宾译,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0。 [290][290]叶贵良:《敦煌本〈太上洞渊神咒经〉辑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91][291]伊利亚德:《神圣与世俗》,王建光译,华夏出版社,2002。 [292][292]于迎春:《秦汉士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93][29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1980。 [294][294]增渊龙夫:《中国古代的社会与国家》,吕静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295][295]詹姆斯·C.斯科特:《弱者的武器:农民反抗的日常形式》,郑广怀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 [296][296]张蓓蓓:《东汉士风及其转变》,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5。 [297][297]张立伟:《归去来兮:隐逸的文化透视》,三联书店,1995。 [298][298]张书豪:《西汉郊庙礼制与儒学》,台北:学生书局,2019。 [299][299]张向荣:《三国前夜:士大夫政治与东汉皇权的崩解》,上海人民出版社,2024。 [300][300]张勋燎、白彬:《中国道教考古》第1册,线装书局,2006。 [301][301]张政烺:《文史丛考》,中华书局,2012。 [302][302]章太炎:《菿汉三言》,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303][303]赵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04][304]郑岩:《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郑岩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05][305]钟书林:《〈后汉书〉文学初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306][306]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307][307]朱磊:《中国古代的北斗信仰研究》,文物出版社,2018。 [308][308]诸葛俊元:《西汉学术与政治权力变迁》,台北:文津出版社,2015。 [309][309]阿部幸信:《魏晋南北朝皇帝玺管窥:玉玺、金玺与“传统”的虚像》,楼劲、陈伟主编《秦汉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10][310]卜宪群:《乡论与秩序:先秦至汉魏乡里舆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2期。 [311][311]曹建国:《灾异还是祥瑞?——“行西王母诏筹”事件解读》,《安徽大学学报》2018年第5期。 [312][312]陈长琦:《论〈后汉纪〉的史学价值》,《黄淮学刊》1990年第3期。 [313][313]陈侃理:《赵李据蜀与天师道在曹魏西晋时期的发展》,《北大史学》第1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14][314]陈梦家:《东周盟誓与出土载书》,《考古》1966年第5期。 [315][315]陈鹏:《“汉人”与“海人”:秦汉时期滨海人群的身份认同》,《人文杂志》2021年第8期。 [316][316]陈启云:《汉儒与王莽:评述西方汉学界的几项研究》,《史学集刊》2007年第1期。 [317][317]陈雁:《东汉魏晋时期颍汝、南阳地区的私学与游学》,《文史哲》2000年第1期。 [318][318]陈晔:《“刘邦斩蛇”与“斩蛇剑”的文化史考察》,《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期。 [319][319]陈泳超:《〈世经〉帝德谱的形成过程及相关问题——再析“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文史哲》2008年第1期。 [320][320]陈赟:《郑玄“六天”说与禘礼的类型及其天道论依据》,《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321][321]陈中浙、刘钊:《儒家“六天”说辨析》,《孔子研究》2002年第3期。 [322][322]程章灿:《读〈张迁碑〉志疑》,《文献》2008年第2期。 [323][323]程章灿:《读〈张迁碑〉再志疑》,《文献》2009年第3期。 [324][324]池田秀三:《纬书郑氏学研究序说》,洪春音译,(台湾)《书目季刊》第37卷第4期,2004年。 [325][325]串田久治:《汉代的“谣”与社会批判意识》,邢东风译,《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1~2期。 [326][326]崔建华:《西汉时期“汉家尧后”说的生成及演化》,《人文杂志》2021年第8期。 [327][327]代国玺:《“赤九”谶与两汉政治》,《文史哲》2018年第5期。 [328][328]党超:《论两汉风俗观念的政治文化特性》,《史学月刊》2012年第5期。 [329][329]蒂齐安那·李被耶络:《谶纬的不明起源和发展:从方士的传统到汉代正统文化》,《道家文化研究》第15辑,三联书店,1999。 [330][330]丁培仁:《关于黄巾起义时间的几个问题——兼与刘九生同志商榷》,《四川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 [331][331]丁培仁:《从〈无上秘要〉看六朝道教关于灾难的论述》,《宗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332][332]东晋次:《后汉帝国的衰亡及人们的“心性”》,牟发松主编《社会与国家关系视野下的汉唐历史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33][333]董芬芬:《周代策命的礼仪背景及文体特点》,《南京师大学报》2013年第1期。 [334][334]董文武:《〈后汉纪〉对〈后汉书〉的校勘价值》,《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9年第3期。 [335][335]渡边信一郎:《元会的建构——中国古代帝国的朝政与礼仪》,沟口雄三等编《中国的思维世界》,孙歌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36][336]渡边信一郎:《东汉古典国制的建立——汉家故事和汉礼》,张娜译,《法律史译评》第5卷,中西书局,2017。 [337][337]渡边义浩:《日本有关的“儒教国教化”的研究回顾》,松金佑子译,《新史学》第14卷第2期,台北:三民书局,2003。 [338][338]段熙仲:《公羊春秋“三世”说探源》,《中华文史论丛》第4辑,1963。 [339][339]段玉明:《范长生与巴氐据蜀关系再探》,《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3期。 [340][340]范学辉:《论两汉的私人兵器》,《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341][341]范兆飞:《权力之源:中古士族研究的理论分野》,《学术月刊》2014年第3期。 [342][342]方燕:《东汉游学活动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43][343]冯浩菲:《马融追杀郑玄说质疑》,《文献》1997年第3期。 [344][344]冯时:《新莽封禅玉牒》,《考古学报》2006年第1期。 [345][345]福永光司:《昊天上帝、天皇大帝和元始天尊——儒教的最高神和道教的最高神》,《道家文化研究》第5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346][346]傅飞岚:《二十四治和早期天师道的空间与科仪结构》,《法国汉学》第7辑,中华书局,2002。 [347][347]甘怀真:《郑玄、王肃天神观的探讨》,《史原》第15期,台北:台湾大学历史学研究所,1986。 [348][348]甘怀真:《秦汉的“天下”政体——以郊祀礼改革为中心》,《新史学》第16卷第4期,2005,后收入甘怀真主编《东亚历史上的天下与中国概念》,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7。 [349][349]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350][350]郜积意:《汉代隐逸与经学》,《汉学研究》2002年第1期。 [351][351]郜同麟:《〈老子中经〉新探》,《中国本土宗教研究》第4辑,反水投注网站 ,2021。 [352][352]龚留柱、张信通:《“汉家尧后”与两汉之际的天命之争——兼论中国古代的政治合法性问题》,《史学月刊》2013年第10期。 [353][353]顾颉刚:《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1,中华书局,2011。 [354][354]顾颉刚:《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与历史》,《顾颉刚古史论文集》卷2,中华书局,2011。 [355][355]郭善兵:《汉代皇帝宗庙祭祖制度考论》,《史学月刊》2007年第1期。 [356][356]郭硕:《“帝师”与“佐命”:张良形象与南北朝初期的政治实践》,《浙江大学学报》2022年第7期。 [357][357]韩吉绍:《“承负说”与两汉灾异论》,《史学月刊》2007年第12期。 [358][358]韩吉绍:《〈剑经〉与汉晋尸解信仰》,《文史哲》2018年第3期。 [359][359]贺昌群:《论黄巾农民起义的口号》,《历史研究》1959年第6期。 [360][360]胡宝国:《汉晋之际的汝颍名士》,《历史研究》1991年第5期。 [361][361]胡家聪:《〈管子·轻重〉作于战国考》,《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1期。 [362][362]胡平生:《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王莽简牍校释》,《出土文献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63][363]胡秋银:《汉魏士人隐逸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64][364]胡守为:《“举谣言”与东汉吏政》,《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365][365]胡翼鹏:《“隐”的生成逻辑与隐士身份的建构机制——一项关于中国隐士的社会史研究》,《开放时代》2012年第2期。 [366][366]华喆:《高贵乡公太学问〈尚书〉事探微——兼论“天命”理想在魏晋的终结》,《中国史研究》2018年第2期。 [367][367]黄今言:《汉代三老、父老的地位与作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368][368]黄朴民:《公羊“三统”说与何休“〈春秋〉王鲁”论》,《管子学刊》1998年第4期。 [369][369]黄朴民:《何休阴阳灾异思想析论》,《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370][370]黄宛峰:《汉代考核地方官吏的重要环节——“举谣言”与“行风俗”》,《南都学坛》1988年第3期。 [371][371]黄宛峰:《论东汉的隐士》,《南都学坛》1989年第3期。 [372][372]黄晓芬:《论西汉帝都长安的形制规划与都城理念》,《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73][373]黄晓军:《董仲舒天人架构王道政治哲学新解》,《人文杂志》2014年第3期。 [374][374]黄展岳:《关于王莽九庙的问题——汉长安城南郊一组建筑遗址的定名》,《考古》1989年第3期。 [375][375]黄展岳:《肥致碑及相关问题》,《考古》2012年第5期。 [376][376]黄桢:《官制撰述在汉末的兴起》,《文史哲》2021年第2期。 [377][377]姜生:《〈风俗通义〉等文献所见东汉原始道教信仰》,《宗教学研究》1998年第1期。 [378][378]姜生:《原始道教之兴起与两汉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 [379][379]姜生:《两汉灾异意识与原始道教之兴起》,《论衡丛刊》第2辑,巴蜀书社,2002。 [380][380]姜生:《曹操与原始道教》,《历史研究》2011年第1期。 [381][381]姜生、梁远东:《〈太平经〉史源考》,《四川大学学报》2021年第2期。 [382][382]姜生、汤伟侠:《王莽改制与原始道教关系考》,《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建所廿周年道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台北:中华道统出版社,2000。 [383][383]姜望来:《从嵩岳到华岳:北朝时期北方道教中心之转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3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384][384]蒋重跃:《五德终始说与历史正统观》,《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385][385]金发根:《东汉党锢人物的分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34本下册,1963年。 [386][386]金文京:《敦煌本〈前汉刘家太子传(变)〉考》,曾宪通主编《饶宗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1997。 [387][387]康德谟:《关于道教术语“灵宝”的笔记》,杜小真译,《法国汉学》第2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88][388]劳榦:《论汉代的游侠》,《文史哲学报》1950年第1期。 [389][389]劳榦:《汉代的豪强及其政治上的关系》,《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上册,中华书局,2006。 [390][390]乐维:《官吏与神灵——六朝及唐代小说中官吏与神灵之争》,张立方译,《法国汉学》第3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91][391]雷戈:《天高皇帝近:面向民众开放的皇权秩序建构——秦汉皇帝和民众之间复杂关系的互动和呈现》,《人文杂志》2014年第12期。 [392][392]李丰楙:《六朝道教的终末论——末世、阳九百六与劫运说》,《道家文化研究》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393][393]李光璧:《汉代太平道与黄巾大起义》,《历史教学》1951年第6期。 [394][394]李锦绣:《论“刘氏主吉”——隋末唐初山东豪杰研究之二》,《史林》2004年第5期。 [395][395]李俊方:《两汉皇帝即位礼仪研究》,《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 [396][396]李铁华:《〈太平经〉与谶纬关系考析》,《宗教学研究》2013年第1期。 [397][397]李学勤:《〈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清华汉学研究》第1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398][398]李学勤:《〈汉书·李寻传〉与纬学的兴起》,《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399][399]李养正:《〈太平经〉与阴阳五行说、道家及谶纬之关系》,《道协会刊》1984年第15期。 [400][400]李振宏:《汉代儒学的经学化进程》,《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1期。 [401][401]李祖德:《刘邦祭祖考——兼论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国史研究》2012年第4期。 [402][402]梁万斌:《东汉建都洛阳始末》,《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1期。 [403][403]林富士:《试论〈太平经〉的主旨与性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69本第2分,1998年。 [404][404]林甘泉:《秦汉帝国的民间社区和民间组织》,《燕京学报》新8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05][405]林永强:《论汉代私兵器与社会治安》,《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406][406]林忠军:《试论郑玄易数哲学》,《孔子研究》2003年第3期。 [407][407]刘国梁:《试论〈太上洞渊神咒经〉的成书年代及其与佛教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 [408][408]刘九生:《黄巾口号之谜》,《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第2期。 [409][409]刘九生:《巴建国的宗教背景》,《陕西师大学报》1986年第1期。 [410][410]刘琳:《三张五斗米道的一部重要文献——〈正一法文经章官品〉》,《古籍整理与研究》1989年第4期。 [411][411]刘茜、朴基成:《试论〈太平经合校〉中“师策文”与哀帝建平四年的宗教运动之关系》,《嘉兴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12][412]刘太洋:《汉代游学之风》,《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 [413][413]刘陶:《略论〈老君音诵诫经〉中的“刘举”》,《宗教学研究》2015年第4期。 [414][414]刘宛如:《三灵眷属:刘裕西征的神、圣地景书写与解读》,刘石吉等主编《旅游文学与地景书写》,高雄:中山大学出版社,2013。 [415][415]刘修明、乔宗传:《秦汉游侠的形成与演变》,《中国史研究》1985年第1期。 [416][416]刘序琦:《谈“苍天已死,黄天当立”》,《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417][417]刘序琦:《关于后期黄巾起义的评价问题》,《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418][418]刘永明:《〈老子中经〉形成于汉代考》,《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419][419]刘泽华:《王权主义: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天津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420][420]柳存仁:《栾巴与张天师》,李丰楙、朱荣贵主编《仪式、庙会与社区:道教、民间信仰与民间文化》,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6。 [421][421]柳存仁:《关于王母筹》,《华学》第9、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22][422]楼劲:《魏晋以来的“禅让革命”及其思想背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 [423][423]鲁西奇:《中古时代滨海地域的“水上人群”》,《历史研究》2015年第3期。 [424][424]罗新慧:《周代天命观念的发展与嬗变》,《历史研究》2012年第5期。 [425][425]罗新慧:《春秋时期天命观念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12期。 [426][426]吕鹏志:《天师道授箓科仪——敦煌写本S.203考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7本第1分,2006年。 [427][427]马承玉:《〈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的时代及与〈老子想尔注〉的关系》,《中国道教》2005年第2期。 [428][428]马新:《里父老与汉代乡村社会秩序略论》,《东岳论丛》2005年第6期。 [429][429]马怡:《西汉末年“行西王母诏筹”事件考——兼论早期的西王母形象及其演变》,《形象史学研究》2016上半年,人民出版社,2016。 [430][430]牟发松:《范晔〈后汉书〉对党锢成因的认识与书写——党锢事件成因新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31][431]内田康:《“三种神器神话”的多元性——从〈剑卷〉的“宝剑传说”论起》,高启豪译,(台北)《中外文学》2005年第5期。 [432][432]聂济冬:《东汉士人隐逸的类型、特征及意义》,《民俗研究》2011年第1期。 [433][433]聂溦萌:《中古地理书的源流与〈隋志〉史部地理篇》,《史林》2019年第4期。 [434][434]宁稼雨:《中国隐士文化的产生与源流》,《社会科学战线》1995年第4期。 [435][435]彭丰文:《九鼎、传国玺与中国古代政治传承意识》,《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9辑,反水投注网站 ,2016。 [436][436]浦伟忠:《何休与〈公羊〉学三世递进的历史进化观》,《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1期。 [437][437]乔秀岩:《论郑王礼说异同》,《北大史学》第1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38][438]秦蓁:《溯源与追忆:东汉党锢新论》,《史林》2008年第3期。 [439][439]卿磊:《儒侠与汉末清议——论游侠之风对汉末清议运动的影响》,《中华文化论坛》2011年第2期。 [440][440]邱锋:《何休“公羊三世说”与谶纬之关系辨析》,《天津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 [441][441]仇鹿鸣:《制作郡望——中古南阳张氏的形成》,《历史研究》2016年第3期。 [442][442]屈涛:《朝廷与儒宗——〈鲁峻碑〉所见汉末儒者标榜风气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44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 [443][443]阙海:《汉代皇帝“二次即位”的另面——一个基于政治文化视角的观察》,《史林》2021年第5期。 [444][444]戎笙:《试论“太平经”》,《历史研究》1959年第11期。 [445][445]施舟人:《〈老子中经〉初探》,《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三联书店,1999。 [446][446]施舟人:《道教的清约》,《法国汉学》第7辑,中华书局,2002。 [447][447]石泰安:《二至七世纪的道教和民间宗教》,吕鹏志译,《法国汉学》第7辑,中华书局,2002。 [448][448]石泰安:《公元2世纪政治的宗教的道教运动》,朱越利译,《国际汉学》第8辑,大象出版社,2003。 [449][449]苏诚鉴:《“汉家尧后,有传国之运”——西汉亡于儒生论》,《安徽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 [450][450]孙齐:《敦煌本〈老子变化经〉新探》,《中国史研究》2016年第1期。 [451][451]孙齐:《六朝荆襄道上的道教》,《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8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452][452]孙曙光:《谶纬与汉代政治的神秘性》,《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2期。 [453][453]孙英刚:《佛光下的朝廷:中古政治史的宗教面》,《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454][454]孙正军:《禅让行事官小考》,《史学集刊》2015年第2期。 [455][455]索安:《国之重宝与道教秘宝——谶纬所见道教的渊源》,刘屹译,《法国汉学》第4辑,中华书局,1999。 [456][456]索安:《从墓葬的葬仪文书看汉代宗教的轨迹》,赵宏勃译,《法国汉学》第7辑,中华书局,2002。 [457][457]索安:《老子和李弘:早期道教救世论中的真君形象》,王宗昱译,《国际汉学》第11辑,大象出版社,2004。 [458][458]索安:《早期道教仪式》,吕鹏志、常虹译,《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4期。 [459][459]唐明邦:《范长生的易学思想》,《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 [460][460]唐长孺:《太平道与天师道——札记十一则》,钟国发整理,《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3期。 [461][461]田中一辉:《玉玺的行踪——正统性的冲突》,《第九届中国中古史青年学者国际会议论文集》,武汉大学,2015年8月。 [462][462]童岭:《义熙年间刘裕北伐的天命与文学——以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为宋公修楚元王墓教〉为中心》,《中华文史论丛》2019年第3期。 [463][463]汪高鑫:《论刘歆的新五德终始历史学说》,《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夏之卷。 [464][464]王安泰:《汉赵封国与天下秩序的建构》,《中国中古史集刊》第3辑,商务印书馆,2017。 [465][465]王保顶:《汉代灾异观略论》,《学术月刊》1997年第5期。 [466][466]王承文:《六朝前期江南“李家道”与天师道关系考——以葛洪〈抱朴子内篇〉为中心》,《唐长孺先生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唐史年会论文汇编》,2011。 [467][467]王尔:《“长安系士人”的聚散与东汉建武政治的变迁——从“二〈赋〉”说起》,《中国史研究》2019年第4期。 [468][468]王尔:《“创革”与“中兴”的争议及整合——从东汉建武年间南顿四亲庙与封禅礼的议论谈起》,《史林》2020年第1期。 [469][469]王皓月:《道教“六天”概念的形成及发展》,《儒道研究》第3辑,反水投注网站 ,2016。 [470][470]王家葵:《汉肥致碑考疑》,《宗教学研究》2001年第2期。 [471][471]王利器:《真诰与谶纬》,《文史》第35辑,中华书局,1992;亦载中村璋八编《谶纬研究论丛》,东京:平河出版社,1993。 [472][472]王明:《论〈太平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473][473]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历史研究》2001年第5期。 [474][474]王清淮:《两汉谶纬透视》,《辽宁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 [475][475]王永平:《“刘氏当王”谶语与唐代政治》,《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476][476]王育成:《东汉道符释例》,《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 [477][477]王育成:《东汉肥致碑探索》,《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6年第2期。 [478][478]王允亮:《从“风角杀人”到党锢之祸》,《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479][479]王子今:《汉代民间的“苍天”崇拜》,《学术月刊》1998年第6期。 [480][480]王子今:《大汉·皇汉·强汉:汉代人的国家意识及其历史影响》,《南都学坛》2005年第6期。 [481][481]王子今:《“斩蛇剑”象征与刘邦建国史的个性》,《史学集刊》2008年第6期。 [482][482]王子今:《汉末政治风暴与“处士”的文化表现》,《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483][483]王子今、周苏平:《汉代民间的西王母崇拜》,《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484][484]王宗昱:《道教的“六天”说》,《道家文化研究》第16辑,三联书店,1999。 [485][485]卫广来:《袁宏与〈后汉纪〉》,《山西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 [486][486]魏斌:《五条诏书小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26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10。 [487][487]魏斌:《单名与双名:汉晋南方人名的变迁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12年第1期。 [488][488]吴朝阳、晋文:《读〈张迁碑〉辨疑——与程章灿先生商榷》,《文史哲》2011年第1期。 [489][489]吴青:《灾异与汉代社会》,《西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490][490]吴羽:《敦煌写本中所见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及仪式考略——以P.2347敦煌写本为例》,《敦煌研究》2007年第1期。 [491][491]吴羽:《“阳九百六”对中古政治、社会与宗教的影响》,《学术月刊》2014年第2期。 [492][492]吴真:《正一教权象征“天师剑”的兴起与传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493][493]谢伟杰:《何谓“中古”?——“中古”一词及其指涉时段在中国史学中的模塑》,《中国中古史集刊》第2辑,商务印书馆,2016。 [494][494]谢一峰:《论唐宋时期传国玺地位的下移》,《唐史论丛》第25辑,2017。 [495][495]谢元鲁:《论中国古代社会的虚拟血缘关系》,《史学月刊》2007年第5期。 [496][496]谢仲礼:《东汉时期的灾异与朝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97][497]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 [498][498]徐华:《〈太平经〉“七言”考识》,《世界宗教研究》2014年第2期。 [499][499]徐克谦:《郑玄〈尚书·金縢〉注探微》,《孔子研究》2011年第3期。 [500][500]阎步克:《文穷图见:王莽保灾令所见十二卿及州、部辨疑》,《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4期。 [501][501]阎步克:《诗国:王莽庸部、曹部探源》,《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02][502]杨华:《秦汉帝国的神权统一——出土简帛与〈封禅书〉、〈郊祀志〉的对比考察》,《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 [503][503]杨剑宇:《后期黄巾起义之考察》,《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3年第3期。 [504][504]杨宽:《论〈太平经〉——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的理论著作》,《学术月刊》1959年第9期。 [505][505]杨联陞:《东汉的豪族》,《清华学报》1936年第4期。 [506][506]杨梅:《也谈“李氏将兴”与“刘氏当王”》,《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507][507]杨明璋:《敦煌本〈前汉刘家太子传〉考论》,《敦煌学》第28辑,2010。 [508][508]杨勇:《云贵高原出土汉代印章述论》,《考古》2016年第10期。 [509][509]叶秋菊:《汉代的灾异祥瑞诏书》,《史学月刊》2010年第5期。 [510][510]伊沛霞:《东汉庇护者与托庇者关系考论》,范兆飞译,《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期。 [511][511]尤锐:《禅让:战国时期关于平等主义与君主权力的论争》,林鹄译,陈致编《当代西方汉学研究集萃·上古史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12][512]虞万里:《东汉〈肥致碑〉考释》,《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 [513][513]喻松青:《〈太平经〉和黄巾的关系——和熊德基同志商榷》,《新建设》1963年第2期。 [514][514]喻松青:《道教的起源和形成》,《历史研究》1963年第5期。 [515][515]张鹤泉:《东汉时代的游学风气及社会影响》,《求是学刊》1995年第2期。 [516][516]张继刚:《从“因师获印”之议看党锢之祸》,《求索》2012年第9期。 [517][517]张金光:《有关东汉侍廷里父老的几个问题》,《史学月刊》2003年第10期。 [518][518]张鹏飞:《郑注“若今”例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年第3期。 [519][519]张书豪:《西汉“尧后火德”说的成立》,《汉学研究》2011年第3期。 [520][520]张学谦:《东汉图谶的成立及其观念史变迁》,《文史》2019年第4辑。 [521][521]张泽洪:《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与道教关系初探》,《民族研究》1997年第6期。 [522][522]赵毅、王彦辉:《两汉之际“人心思汉”思潮评议》,《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6期。 [523][523]郑杰文:《禅让学说的历史演化及其原因》,《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春之卷。 [524][524]钟国发:《魏晋南北朝隋唐的道教末世太平理想》,《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9、10合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25][525]周金泰:《从上林苑到〈上林赋〉:汉帝国的博物空间及其笔端营造》,《学术月刊》2021年第10期。 [526][526]周天游:《读〈后汉纪〉札记》,《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 [527][527]朱永清:《汉晋之际神权与皇权之争——以干吉之死为中心蠡测》,《宜春学院学报》2019年第8期。 [528][528]祝总斌:《〈后汉书·党锢传〉太学生“三万余人”质疑》,《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第1期。 [529][529]祝总斌:《东汉士人人数考略》,《北大史学》第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30][530]庄宏谊:《立志为帝王师——寇谦之的宗教理想与实践》,《辅仁宗教研究》第21期,2010年。 [531][531]佐川英治:《宗庙与禁苑——中国古代都城的神圣空间》,郭雪妮译,陈金华、孙英刚编《神圣空间:中古宗教中的空间因素》,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 [532][532]郭硕:《名号与北魏政治文化变迁研究》,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533][533]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西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34][534]梁栋:《敦煌本P.2444〈洞渊神咒经〉卷七〈斩鬼品〉研究》,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35][535]梁远东:《〈太平经〉造作之历史渊源考》,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0。 [536][536]罗操:《东汉至南北朝墓券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537][537]彭邦本:《先秦禅让传说新探——传世文献与出土资料的综合考察》,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38][538]阙海:《汉代谶纬的历史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 [539][539]史建刚:《两汉之际的厌汉与思汉》,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40][540]汪高鑫:《董仲舒与两汉史学思想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541][541]许圣和:《“博物思维”与六朝文学》,台湾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542][542]张超:《汉代“家”称谓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543][543]张富秦:《东汉时期的宗庙与政权正当性》,台湾成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44][544]张官鑫:《宦官与安顺之际政治——兼论东汉中后期的“辅佐”观念》,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545][545]张建群:《〈太平经〉的成书与“太平”思想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546][546]张腾辉:《从“帝都”到“天下”——秦汉都城空间形态与空间性质的嬗变》,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547][547]ザイデル(索安)「漢代における老子の神格化について」吉岡義豊、ミシェル·スワミエ(苏远鸣)編『道教研究』第3冊、豊島書屋、1968。 [548][548]安部聡一郎「後漢時代関係史料の再検討——先行研究の檢討を中心に」『史料批判研究』第4号、2000。 [549][549]安部聡一郎「袁宏『後漢紀』·范曄『後漢書』史料の成立過程について——劉平·趙孝の記事を中心に」『史料批判研究』第5号、2000。 [550][550]安部聡一郎「党錮の“名士”再考——貴族制成立過程の再検討のために」『史学雑誌』第111卷第10号、2002。 [551][551]安部聡一郎「『後漢書』郭太列傳の構成過程:人物批評家としての郭泰像の成立」『金沢大学文学部論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篇』第28号、2008。 [552][552]安部聡一郎「隠逸·逸民的人士と魏晋期の国家」『歴史学研究』第846号、2008。 [553][553]安居香山主編『緯書の基礎的研究』國書刊行会、1976。 [554][554]安居香山主編『讖緯思想の綜合的研究』國書刊行会、1984。 [555][555]保科季子「張良と太公望——漢六朝期受命思想における“佐命”」『寧楽史苑』第59号、2014。 [556][556]北村一仁「南北朝期“中華”世界における“蛮”地の空間性について」『東洋史苑』第67号、2006。 [557][557]濱口重国「漢唐の間の家人という言葉について」『山梨大学学芸学部研究報告』第11号、1960。 [558][558]池田温「中国歴代墓券略考」『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第86冊、1981。 [559][559]池田秀三「徐幹『中論』校注」『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紀要』第23、24、25号、1984、1985、1986。 [560][560]池田秀三「盧植とその『禮記解詁』(下)」『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紀要』第30号、1991。 [561][561]重沢俊郎『周漢思想研究』弘文堂書房、1943。 [562][562]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会の研究』岩波書店、1982。 [563][563]串田久治『中国古代の“謠”と“予言”』創文社、1999。 [564][564]串田久治『王朝滅亡の予言歌——古代中国の童謡』大修館書店、2009。 [565][565]大平幸代「劉裕の北伐をめぐる文学——晋宋革命を演出した人とことば」『古代学』第9号、2017。 [566][566]大淵忍爾『初期の道教——道教史の研究 其の一』創文社、1991。 [567][567]大淵忍爾『道教とその経典——道教史の研究 其の二』創文社、1997。 [568][568]東晋次『後漢時代の政治と社会』名古屋大学出版会、1995。 [569][569]東晋次「漢代任侠論ノート」之一、二、三『三重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紀要』第51、52、53卷、2000、2001、2002。 [570][570]東晋次『王莽:儒家の理想に憑かれた男』白帝社、2003。 [571][571]都築晶子「“逸民的人士”小論」『名古屋大学文学部三十周年記念論集』1978。 [572][572]都築晶子「後漢後半期の処士に関する一考察」『琉球大学法文学部紀要·史学地理学篇』第26号、1983。 [573][573]都築晶子「南人寒門·寒人の宗教的想像力について——『真誥』をめぐって」『東洋史研究』第47卷第2号、1988。 [574][574]渡辺信一郎「清——あるいは二—七世纪中国における一イデオロギー形態と国家」『京都府立大学学術報告·人文』第31号、1979。 [575][575]渡辺信一郎『中国古代の楽制と国家:日本雅楽の源流』文理閣、2013。 [576][576]渡辺義浩『後漢国家の支配と儒教』雄山閣、1995。 [577][577]渡辺義浩編『両漢儒教の新研究』汲古書店、2008。 [578][578]多田狷介「黄巾の亂前史」『東洋史研究』第26卷第4号、1968。 [579][579]飯田祥子「王莽政権支持者の検討:平帝期における王莽と諸生の関係を中心として」『東洋学報』2013年第3号。 [580][580]福井康順『道教の基礎的研究』書籍文物流通会、1952。 [581][581]福井重雅「黄巾の亂と傳統の問題」『東洋史研究』第34卷第1号、1975。 [582][582]宮川尚志『六朝史研究·宗教篇』平楽寺書店、1964。 [583][583]宮崎市定『宮崎市定全集』第7卷、岩波書店、1992。 [584][584]戸矢学『三種の神器——“玉·鏡·剣”が示す天皇の起源』河出書房新社、2012。 [585][585]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同朋舎、1984。 [586][586]吉川忠夫編『中国古道教史研究』同朋舎、1990。 [587][587]間嶋潤一『鄭玄と「周礼」:周の太平国家の構想』明治書院、2010。 [588][588]姜生著,山田俊訳「漢代道教経典の終末論について」『東方宗教』1998年第92号、1999年第93号。 [589][589]金文京「中国民間文学と神話伝説研究——敦煌本『前漢劉家太子伝(変)』を例として」『史学』第66卷第4号、1997。 [590][590]久野昇一「前漢末に漢火徳説の称へられたる理由に就いて(上)」『東洋学報』第3号、1938。 [591][591]菊地大「漢魏禅譲過程と皇帝即位」『国学院大学大学院紀要』第41辑、2009。 [592][592]菊地章太「敦煌写本『老子変化経』の構造と生成」『東洋学研究』第46号、2009。 [593][593]菊地章太『神呪経研究——六朝道教における救済思想の形成』研文出版、2009。 [594][594]鈴木中正『中国史における革命と宗教』東京大学出版会、1974。 [595][595]目黒杏子「前漢武帝期における郊祀体制の成立:甘泉泰時の分析を中心に」『史林』第86卷第6号、2003。 [596][596]目黒杏子「漢の高祖の“斬蛇劍”——その歴史的展開について」『東洋史研究』第77卷第1号、2018。 [597][597]南部英彦「何休の霸道観:陳蕃等の経世意識を手掛かりに」『山口大学教育学部研究論叢』第53卷第1号、2003。 [598][598]秋月観暎「黄巾の亂の宗教性——太平道教法との関連を中心として」『東洋史研究』第15卷第1号、1956。 [599][599]砂山稔『隋唐道教思想史研究』平河出版社、1990。 [600][600]上田早苗「貴族的官制の成立——清官の由来とその性格」『中国中世史研究:六朝隋唐の社会と文化』東海大学出版会、1970。 [601][601]神楽岡昌俊「後漢の逸民」木村英一博士颂寿纪念会編『中国哲学の展望と摸索』創文社、1976。 [602][602]神塚淑子「『太平経』の承負と太平の理論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学教養部紀要· A』第32辑、1988。 [603][603]神塚淑子『六朝道教思想の研究』創文社、1999。 [604][604]矢野主税「張氏研究稿」『社会科学論叢』第5号、1955。 [605][605]守屋美都雄「父老」『東洋史研究』第14卷­­第1-2号、1955。 [606][606]狩野直禎『後漢政治史の研究』同朋舎、1993。 [607][607]松本雅明「後漢の逃避思想」『東方学報』第12卷第3号、1942。 [608][608]松浦千春「漢より唐に至る帝位継承と皇太子——謁廟の礼を中心に」『歴史』第80号、1993。 [609][609]松浦千春「禅譲儀礼試論——漢魏禅譲儀式の再検討」『一関工業高等専門学校研究紀要』第40号、2005。 [610][610]松崎つね子「黄巾の亂の政治的側面:主として宦官との関係からみて」『東洋史研究』第32卷第4号、1974。 [611][611]田中麻沙巳「何休『春秋公羊解詁』の“太平”について」『人文論叢』第36号、1988。 [612][612]丸山宏「正一道教の受録に関する基礎的考察」『筑波中国文化論叢』第10号、1991。 [613][613]尾形勇『中国古代の“家”と国家——皇帝支配下の秩序構造』岩波書店、1979。 [614][614]呉二煥「六天説の背景」『中国思想史研究』第5号、1982。 [615][615]五井直弘「後漢王朝と豪族」『岩波講座·世界歴史4』岩波書店、1970。 [616][616]五井直弘『漢代の豪族社会と国家』名著刊行会、2001。 [617][617]西川利文「『周礼』鄭注所引の“漢制”の意味——特に官僚制な中心として」小南一郎編『中國古代禮制研究』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5。 [618][618]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東京大学出版会、1983。 [619][619]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創文社、1990。 [620][620]鷹取祐司「漢代三老の変化と教化」『東洋史研究』第53卷第2号、1994。 [621][621]永田英正『漢代石刻集成』同朋舎、1994。 [622][622]宇都宮清吉『中国古代中世史研究』創文社、1977。 [623][623]園田俊介「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匈奴劉氏の祖先伝説とその形成」『中央大学大学院研究年報』第34号、2004。 [624][624]増淵龍夫「歴史のいわゆる内面的理解について——陳垣の場合と津田左右吉の場合」『歴史家の同時代史的考察について』岩波書店、1983。 [625][625]増淵龍夫『中国古代の社会と国家』岩波書店、1996。 [626][626]佐藤大朗「漢魏革命の固有性——“天子”の再定義と“禅譲”の創出」『三国志研究』第9号、2014。 [627][627]中嶋隆蔵「何休の思想」『集刊東洋学』第19号、1968。 [628][628]“中國古鏡の研究”班「前漢鏡銘集釋」『東方學報』第84冊、2009。 [629][629]“中國古鏡の研究”班「後漢鏡銘集釋」『東方学報』第86冊、2011。 [630][630]Aat Vervoom,Men of the Cliffs and Caves: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Eremitic Tradition to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Gong,1990. [631][631]Alan J. Berkowitz,Patterns of Disengagement:The Practice and Portrayal of Reclus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32][632]Anna Seidel,“The Image of the Perfect Ruler in Early Taoist Messianism:Lao-tzu and Li Hung,” History of Religions,Vol.9,No.2-3,1969-1970. [633][633]Anna Seidel,“Le Fils du Ciel et le Maître Céleste,”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No. XXIV,1979. [634][634]Anna Seidel,“Imperial Treasures and Taoist Sacraments-Taoist Roots in the Apocrypha,” in Michel Strickmann ed.,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 A. Stein,Vol.2,Bruxelles: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1983. [635][635]B. J. Mansvelt Beck,“The Date of the Taiping Jing,” T’oung Pao,Vol.66,1980. [636][636]Barend J. ter Haar,Ritual and Mythology of the Chinese Triads:Creating an Identity,Leiden:E. J. Brill,1998. [637][637]Barbara Hendrischke,“The Concept of Inherited Evil in the Taiping Jing,” East Asian History 2,1991. [638][638]Barbara Hendrischke,trans.,The Scripture on Great Peace:The Taiping Jing and the Beginnings of Daois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6. [639][639]Barbara Kandel,Taiping Jing:The Origi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Scripture on General Welfare”:The History of an Unofficial Text,Hamburg:Gesellschaft für Natur und Völkerkunde Ostasiens,1979. [640][640]Bokenkamp Stephen,“Sources of the Ling-pao Scriptures,” in Michel Strickmann ed.,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 A. Stein,Vol.2,Bruxelles: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Études Chinoises,1983. [641][641]Bokenkamp Stephen,Early Daoist Scriptures(Daoist Classics,No.1),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642][642]Bokenkamp Stephen,Ancestors and Anxiety:Daoism and the Birth of Rebirth in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07. [643][643]Carl Leban,“Managing Heaven’s Mandate:Coded Communication in the Accession of Ts’ao P’ei,A.D.220,” in David T. Roy and Tsuen-hsuinTsien ed.,Ancient China:Studies in Early Civilization,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1978. [644][644]Charles Holcombe,In the Shadow of the Han:Literati Thought and Societ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Honolulu:UHP,1994. [645][645]Chen Chi-yun,Hsün Yüeh(A.D.148-209):The Life and Reflections of an Early Medieval Confucia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5. [646][646]Denis Twitchett and Michael Loewe 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1,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647][647]Etienne Balazs,“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sis at the End of the Han Dynasty,” in H. M. Wright tr.,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Bureaucrac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4. [648][648]Grégoire Espesset,“Cosmologie et trifonctionnalité dans l’idéologie du Livre de la Grande paix(Taiping jing),” Paris:Université Paris 7,Ph. D. diss.,2002. [649][649]Howard Goodman,Ts’ao P’i Transcendent: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Dynasty-Founding in China at the End of the Han,Washington:Scripta Serica,1998. [650][650]Isabelle Robinet,Taoism:Growth of a Religion,Phyllis Brooks tr.,Stanford,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651][651]James C. Scott,The Art of Notz Being Governed: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2010. [652][652]Jens Ostergard Petersen,“The Early Traditions Relating to the Han Dynasty Transmission of the Taiping Jing,” Part 1& Part 2,Acta Orientalia,Vol.50,1989,pp.133-171;Vol.51,1990,pp.173-216. [653][653]K. E. Brashier,Ancestral Memory in Early China,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2011. [654][654]Kristofer Schipper,“Une stèle taoïste des Han Orientaux récemment découverte,” in Jacques Gernet & Marc Kalinowski,En suivant la Voie Royale:Mélanges offerts en hommage à Léon Vandermeersch,Paris: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1997. [655][655]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eds.,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Chicago &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 [656][656]Lai-Chi tim,“The Demon Statutes of Nüqing and the Problem of the Bureaucratization of the Netherworld in Early Heavenly Master Daoism,” T’oung Pao, Vol.88,2003. [657][657]Max Kaltenmark,“The Ideology of the T’ai-P’ing Ching,” in Holmes Welch and Anna Seidel,eds.,Facets of Taoism: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658][658]Michael Loewe,Ways to Paradise:The Chinese Quest for Immortality,London;Boston:Allen & Unwin,1979. [659][659]Michel Strickmann,“On the Alchemy of T’ao Hung-ching,” in Holmes Welch and Anna Seidel,eds.,Facets of Taoism: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660][660]Michel Strickmann,Chinese Magical Medicine,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661][661]Mircea Eliade,The Sacred and the Profane:The Nature of Religion,New York:Harcourt,Brace & World,Inc.,1959. [662][662]Peter Nickerson,Taoism,Bureaucracy,and Popular Relig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8. [663][663]Rafe de Crespigny,Portents of Protest in the Later Han Dynasty:The Memorials of Hsiang K’ai to Emperor Huan,Canberra: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1976. [664][664]Richard B. Mather,“Souk Ch’ien-chih and the Taoist Theocracy at the Northern Wei Court,425-451,” in Holmes Welch and Anna Seidel,eds.,Facets of Taoism: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9. [665][665]Rolf Alfred Stein,“Remarques sur les mouvements du taoïsme politico-religieux auⅡesiècle ap. J.-C.,” T’oung Pao, Vol.50,No.1-3,1963. [666][666]Terry Kleeman,Great Perfection-Religion and Ethnicity in a Chinese Millennial Kingdo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8. [667][667]Wolfram Eberhard,“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Astronomy and Astronomers in Han China,” in J. K. Fairbank ed.,Chinese Thought and Institu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57. [668][668]Zhao Lu,In Pursuit of the Great Peace:Han Dynasty Classicism and the Making of Early Medieval Literati Culture,New York:SUNY Press,2019.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