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中国早期电影表演史(1905—1949) VIP

售价:¥51.2 ¥128
8人在读 |
0 评分
王涛   反水投注网站   2023-12 出版
ISBN:978-7-5228-2192-4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表演,是古时先人与神明交流的方式,是人类交往时不自觉的反应,是不同媒介中变幻的世间百态。唱念做打、声色影画,表演,一直贯穿于中国的表意体系之中。本书梳理了1905—1949年中国电影表演的历史。自1905年《定军山》徐徐拉开中国电影的大幕,中国电影历经“活动照相”中的“不自知”的原生表演,于舞台与银幕的光影之间,逐渐建立起最初的表演范畴。20世纪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如火如荼,中国电影迎来了默片的表演高峰,电影表演开始表现出对现实与人生的理解。有声电影等技术的发展,也使这一时期的电影表演经历了阵痛与成长。1937—1945年,政局的动荡造就了众象纷呈的表演,并于1946—1949年逐步勾勒出现实主义民族表演体系的雏形。本书立足当下,对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早期电影表演做了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考察,尝试为当代中国电影表演的发展提供参照与启发。
[展开]
  • 绪论
    1. 一 范围和定义
    2. 二 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原生形态:“活动照相”中的表演(1905—1911年)
    1. 一 初识光影梦幻
    2. 二 记录时期的银幕表演特性
    3. 三 初入期的电影表演实践
    4. 四 早期社会环境影响下的电影表演
    5. 五 为电影表演而准备
  • 第二章 范畴初建:“影戏”的表演(1912—1931年)
    1. 一 萌芽期的电影表演
    2. 二 镜头以外的表演
    3. 三 多彩的银幕表演
    4. 四 探索中的电影表演理论雏形
  • 第三章 语系嬗变:新兴电影运动下的表演现象(1931—1937年)
    1. 一 新兴电影运动下的形象塑造
    2. 二 默片的表演高峰
    3. 三 有声电影、技术对表演的影响
    4. 四 现实主义表演观念的滥觞期
  • 第四章 众象纷呈:观念形态分歧下的“表演”(1937—1945年)
    1. 一 抗战环境下的表演意图
    2. 二 为“宣扬”而表演的大后方
    3. 三 纷杂的“孤岛”群像
    4. 四 香港制造
    5. 五 现实主义表演的深化
  • 第五章 话语重建:趋向同一的表演(1945—1949年)
    1. 一 观念形态的“社会表演”
    2. 二 社会、人文交织的银幕形象
    3. 三 现实主义民族表演体系的雏形
  • 第六章 早期中国电影表演发展之当代启示
    1. 一 中国早期电影表演体系研究对当下电影技术的启示
    2. 二 中国早期电影表演艺术审美对当下电影的启示
    3. 三 中国早期电影表演理论溯源与启示
    4. 四 中国早期电影表演对于当下电影民族性发展的启示
  • 结语
[1][1]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志、曲艺志、电影志》,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2][2]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 [3][3]陈刚:《上海南京路电影文化消费史(1896—1937)》,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4][4]陈墨:《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5]陈文平、蔡继福:《上海电影100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6][6]陈犀禾:《华语电影:理论、历史和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7][7]陈浥、崔新琴、王劲松、扈强:《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表演卷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8][8]成都市文化局、成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编《成都电影志》,2003。 [9][9]程季华主编《中国电影发展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0][10]戴小兰:《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1][11]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2][12]《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编辑《当代中国电影》(上、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3][13]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4][14]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15][15]丁亚平:《老电影时代》,郑州:大象出版社,2002。 [16][16]丁亚平、吴江主编《跨文化语境的中国电影——当代电影艺术回顾与展望》,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17][17]丁亚平:《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北京: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18][18]丁亚平:《影像中国 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9][19]丁亚平、张颐武、崔卫平、刘擎:《电影记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0][20]丁亚平:《中国当代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21][21]封敏、少舟、靳风兰:《中国电影艺术史纲》,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 [22][22]冯沛龄编《电通半月画报(1935年5月—1935年11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3][23]冯沛龄编《电影月报(1928年4月—1929年9月)》,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24][24]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刘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5][25]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26][26]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的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7][27]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8][28]宫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美术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29][29]谷剑尘:《中国电影发达史》,载《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30][30]何志铭:《西影44年(1958—2002)》,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31][31]洪卜仁:《厦门电影百年》,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32][32]胡昶、古泉:《满映——国策电影面面观》,北京:中华书局,1990。 [33][33]胡霁荣:《中国早期电影史(1896—1937)》,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4][34]皇甫宜川:《中国战争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5][35]贾磊磊:《武之舞——中国武侠电影的形态与神魂》,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 [36][36]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37][37]柯可:《中国岭南影视艺术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38][38]李超:《1905—1949中国电影:空间呈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39][39]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0][40]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1][4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42][4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3][43]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吴子枫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4][44]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45][45]刘诗兵:《中国电影表演百年史话》,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46][46]罗伯特·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7][47]罗丽:《粤剧电影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48][48]梅莉:《中国戏曲电影史话》,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49][49]秦喜清:《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50][50]饶曙光:《中国喜剧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1][51]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电影四十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52][52]沈寂:《上海电影》,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53][53]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54][54]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55][55]孙绍谊:《想象的城市——文学﹑电影和视觉上海(1927—193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6][56]吴贻弓:《上海电影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7][57]吴筑清、张岱:《中国电影的丰碑——延安电影团故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8][58]徐公美:《电影发达史》,商务印书馆,1938。 [59][59]徐红:《西文东渐与中国早期电影的跨文化改编 1913—1931》,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60][60]许道明、沙似鹏:《中国电影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 [61][61]许浅林:《中国电影技术发展简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62][62]雅子:《“满映”电影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63][63]闫凯蕾:《明星和他的时代:民国电影史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4][64]严彦、熊学莉、张馨艺等:《陪都电影专史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5][65]颜慧、索亚斌:《中国动画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66][66]杨金福:《上海电影百年图史(1905—2005)》,上海:文汇出版社,2006。 [67][67]杨燕、徐成兵:《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8][68]杨远婴:《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69][69]于得水:《珠影人与珠影的路》,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 [70][70]于丽:《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71][71]袁庆丰:《黑夜到来之前的中国电影——1937年现存国产影片文本读解》,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72][72]袁庆丰主编《黑白胶片的文化时态(1922~1936年中国早期电影现存文本读解)》,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73][73]张英进、胡敏娜(Mary Farquhar)主编《华语电影明星:表演、语境、类型》,西飏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4][74]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秦立彦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75][75]张英进主编《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苏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6][76]张巍:《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77][77]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78][78]张真:《银幕艳史:都市文化与上海电影1896—1937》,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 [79][79]张之路:《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80][80]章柏青、张卫:《电影观众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4。 [81][81]赵惠康、贾磊磊:《中国科教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82][82]赵卫防:《香港电影产业流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83][83]赵卫防:《香港电影史(1897—2006)》,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84][84]浙江省电影志编纂委员会:《浙江省电影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 [85][85]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载《中国无声电影》,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86][86]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编《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87][87]钟大丰、舒晓明:《中国电影史》,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88][88]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9][89]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90][90]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1][91]陈亮:《浅议早期中国电影表演观念的流变(1905—1931)》,《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第78—85页。 [92][92]陈山:《花样年华:中国早期电影表演理论的初创与勃兴》,《当代电影》2009年第5期,第69—75页。 [93][93]陈雅舟:《从20年代中国电影表演理论看殷明珠的媒介形象建构》,《戏剧之家》2015年第16期,第89—90、94页。 [94][94]宫浩宇:《沦陷时期中国电影表演理论探微》,《当代电影》2016年第1期,第113—118页。 [95][95]宫浩宇:《战时沦陷区的中国电影理论再探——以有关电影表演的评论文章为中心的考察》,《当代电影》2015年第4期,第116—122页。 [96][96]胡文谦:《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观念》,《江苏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232—240页。 [97][97]唐俊:《郑君里早期电影表演理论研究》,《电影评介》2018年第20期,第85—89页。 [98][98]李哲皓:《求“戏”到求“真”——中国早期电影表演风格的转变》,《大众文艺》2019年第16期,第204—205页。 [99][99]厉震林、程功:《1920年代中国电影演员文化述评》,《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第54—61页。 [100][100]厉震林:《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文脉与观念》,《当代电影》2019年第8期,第23—28页。 [101][101]刘诗兵:《左翼电影运动对我国电影表演观念的推进》,《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3年第2期,第131—140页。 [102][102]王涛、黄洁茹:《从可视迈向视听——有声电影对30年代中国电影表演的影响》,《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60—65页。 [103][103]王涛、黄洁茹:《人类表演学视域中的中国早期电影》,《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第239—243页。 [104][104]吴迎君:《中国“影戏”表演理论的现代阐释——石挥表演理论的建构与重构》,《当代电影》2009年第5期,第76—79页。 [105][105]赵文国:《早期中国电影表演理论生成考——兼论译著〈银幕上的动作〉》,《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2018年第6期,第103—110页。 [106][106]布卢姆:《美国电影表演艺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遗产的继承》,王浩译,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107][107]陈世雄:《三角对话:斯坦尼、布莱希特与中国戏剧》,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08][108]《电影表演艺术探索》,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109][109]电影局《电影通讯》编辑室、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合编《演员谈电影表演》,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10][110]傅葆石:《灰色上海(1937—1945):中国文人的隐退、反抗与合作》,张霖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111][111]洪深:《电影戏剧表演术》,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35。 [112][112]洪深:《洪深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13][113]洪深:《洪深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天马书店,1934。 [114][114]蒋金城:《瑞草青青——张瑞芳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15][115]李姝林:《电影造星渊源考》,北京:京华出版社,2008。 [116][116]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17][117]刘志新、冯果:《读解电影表演》,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18][118]吕双燕:《中国话剧表演史论》,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9。 [119][119]梅兰芳:《我的电影生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 [120][120]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121][121]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22][122]欧阳予倩:《自我演戏以来(1907—1928)》,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123][123]帕特里克·塔克:《镜头前表演的奥秘》,许晓丹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7。 [124][124]潘孑农:《舞台银幕六十年——潘孑农回忆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25][125]桑夫:《电影演员散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126][126]舒晓鸣编著《石挥的艺术世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27][127]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员自我修养》,林陵、史敏徒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128][128]田汉:《田汉文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7。 [129][129]田汉:《影事追怀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30][130]王汉伦等:《感慨话当年》,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131][131]魏绍昌:《石挥谈艺录》,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132][132]吴永刚:《我的探索和追求》,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133][133]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134][134]夏瑜:《遥远的爱:陈鲤庭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135][135]谢友良、谢彬:《红线女电影艺术》,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 [136][136]谢韵心:《演剧手册》,上海:上海杂志公司,1938。 [137][137]徐半梅:《话剧创始期回忆录》,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 [138][138]袁牧之:《演剧漫谈》,上海:上海现代书局,1933。 [139][139]张辉:《电影表演美学研究》,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1。 [140][140]赵丹:《银幕形象创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141][141]赵丹:《赵丹自述》,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142][142]赵士荟:《老影星自述》,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 [143][143]郑君里:《角色的诞生》,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144][144]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新世纪电影表演论坛》,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 [145][145]中国电影出版社编《崔嵬的艺术世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46][146]《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8。 [147][147]周扬:《周扬文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148][148]《电影》1946年5月,广州电影出版社编辑出版,半月刊。 [149][149]《电影》1946年1月,上海环球出版社编辑出版,月刊。 [150][150]《电影生活》1935年6月,上海电影图书出版社出版发行,月刊。 [151][151]《电影世界》1939年5月,电影世界编辑部编辑,上海大效公司出版部出版发行,月刊。 [152][152]《电影新闻》1935年7月,上海现象图书刊行社出版发行,周刊。 [153][153]《电影月报》1928年4月,上海六合影片营业公司出版发行,月刊。 [154][154]《电影杂志》1924年5月,上海城社总办事处编辑发行,月刊。 [155][155]《抗战电影》1937年3月,武昌华中图书公司出版发行,月刊。 [156][156]《青青电影》1946年4月,广州影剧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月刊。 [157][157]《上海影坛》1943年10月,上海影业出版公司编辑出版,月刊。 [158][158]《申报》1897年1月1日—1949年5月27日。 [159][159]《时代电影》1945年12月,成都时代电影出版社出版,半月刊。 [160][160]《时代电影》1936年1月,上海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发行。 [161][161]《文艺电影》1935年1月,上海文艺电影社出版发行,半月刊。 [162][162]《现代电影》1933年3月,上海现代电影杂志社出版,月刊。 [163][163]《新银星》1928年8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发行,月刊。 [164][164]《新影坛》1942年11月,上海中华电影公司企划部编辑出版,月刊。 [165][165]《银光》1926年12月,香港电影文艺互进社出版发行,月刊。 [166][166]《银幕杂志》1929年11月,沈阳新生活影片公司出版发行,月刊。 [167][167]《影戏杂志》1929年11月,上海联业编译广告公司出版发行,月刊。 [168][168]《影戏杂志》1920年1月,上海中古影戏研究会编辑出版,不定期刊。 [169][169]《影讯》1946年1月,上海人生出版社编辑出版,半月刊。 [170][170]程树仁主编《中华影业年鉴》,上海:中华影业年鉴社,1927。 [171][171]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杨品泉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72][172]江上鸥:《银国春秋》,上海:上海天地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46。 [173][173]陆坚心、完颜绍元主编《20世纪上海文史资料文库》,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174][174]上海电影史料编委会:《上海电影史料选辑》,上海: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 [175][175]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176][176]《影戏年鉴》,上海:上海电声周刊社,1936。 [177][177]中国电影图史编委会编《中国电影图史(1905—2005)》,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178][178]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图志》,珠海:珠海出版社,1995。 [179][179]中国电影资料馆:《香港电影图志(1913—1997)》,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8。 [180][180]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电影总目录1906—1949》(第一辑),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1960。 [181][181]《中国早期电影画刊》,北京:国家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4。 [182][18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83][183]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历史研究导论》,李思纯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184][184]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史学原论》,余伟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 [185][185]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中华书局,2009。 [186][186]汪荣祖:《史学九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187][187]王学典:《史学引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
相关卷册(共2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