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书详情

从观念到艺术:在中国文化中发现慈悲 VIP

售价:¥44.9 ¥89.8
10人在读 |
0 评分
丛书名:九色鹿
喻静   反水投注网站   2024-05 出版
ISBN:978-7-5228-3575-4

*温馨提示:此类商品为数字类产品,不支持退换货,不支持下载打印

图书简介 目录 参考文献 音频 视频
肇始于印度的佛教东传至中国,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华文明演进史的关键一环,“慈悲”即两汉之际随佛经汉译进入中国文化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思想。佛教在中国化的进程中,与儒、道等中国本土思想文化不断对话、调适和会通,最终成为中国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慈悲”则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底色,外化为中国人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慈悲”是开启历史中国意义世界的钥匙,也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砖石。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传世文献和中国境内文物遗存,从思想、制度、伦理、风俗等方面梳理专题,考察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慈悲思想;从造像、壁画、音乐、文学等方面选取案例,发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慈悲精神。
[展开]
  • 绪论
  • 第一章 传译与载道:慈悲进入中国
    1. 第一节 中国礼乐文化中的“慈”和“悲”
    2. 第二节 “慈心三昧”:安世高译经与小乘禅观
    3. 第三节 哀鸾与悲声:支译等大乘经中的“佛音声”
    4. 第四节 “大慈大悲”:《大智度论》与大乘慈悲思想
  • 第二章 救弊与明本:慈悲遭遇孝道
    1. 第一节 慈悲即仁:《弘明集》与儒佛会同
    2. 第二节 情而不情:《辅教编》与儒佛辨异
  • 第三章 戒杀与不害:慈悲再造礼俗
    1. 第一节 蔬果以祭:戒杀对南朝祭祀制度的影响
    2. 第二节 “皇帝菩萨”:梁武帝与汉传佛教慈悲传统
  • 第四章 一心与六度:走向人间的慈悲心
    1. 第一节 “内在超越”和“天人合一”
    2. 第二节 “中道超越”和“心本觉说”
    3. 第三节 “一心开二门”:中国佛教的“中道超越”
    4. 第四节 “万法唯心,广行诸度”:永明延寿的慈悲观
  • 第五章 人间佛教:走向现代的慈悲行
    1. 第一节 “以慈悲为本”
    2. 第二节 慈宗的创立
    3. 第三节 “兜率净土即是人间净土”
    4. 第四节 “菩萨第一戒”与“慈心三昧”
    5. 第五节 素食以护生,戒杀以弭战
    6. 第六节 “即俗即真的大乘行者”
  • 第六章 化声与化身:音声与佛像中的慈悲教化
    1. 第一节 音声与六度
    2. 第二节 “音声佛事”:以化声行慈悲
    3. 第三节 二佛并坐像:“化无量身遍无量界”
    4. 第四节 双头分身瑞像:“为破众生贫穷困苦”
  • 第七章 大舍:本生壁画中的慈悲之路
    1. 第一节 “舍身饲虎”与“慈悲十义”
    2. 第二节 本生图像的东传:从“悲观”到“悲济”
    3. 第三节 菩萨的成佛之路
  • 第八章 大慈:石窟中的转轮圣王
    1. 第一节 转轮圣王思想与大乘菩萨道修行实践
    2. 第二节 佛教传入对东汉以降政教关系的影响
    3. 第三节 从北凉到北魏:石窟中的“一佛一转轮圣王”
    4. 第四节 为慈悲表法:北响堂“高洋三窟”中的转轮圣王形象
  • 第九章 平等:“七世父母”与庶民之祭
    1. 第一节 “七世父母”与“现在父母”
    2. 第二节 “七世父母”与“天子七庙”
    3. 第三节 庶民何以为祭:写经题记和造像记中的“七世父母”
  • 第十章 报恩:从观念到艺术
    1. 第一节 《大方便佛报恩经》:“报恩”与“方便”
    2. 第二节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文:说唱与偈赞
    3. 第三节 “报恩经变相”:慈悲与观想
    4. 第四节 “父母恩重经变相”:疑伪经中的慈与孝
  • 第十一章 大悲:文学与美术中的《观音传》
    1. 第一节 观音成道类变文和变相
    2. 第二节 《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菩萨与六度
    3. 第三节 妙善成道变相:以大慧寺壁画为例
    4. 第四节 妙善救父:“舍身”与“报恩”
[1][1](汉)班固撰《汉书》,中华书局,1962。 [2][2](汉)孔安国撰,(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3][3](汉)刘安著,(汉)高诱注《淮南子注》,影印《诸子集成》第7册,中国书店,1986。 [4][4](汉)司马迁撰《史记》,中华书局,1982。 [5][5](汉)许慎撰《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 [6][6](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7][7](东汉)安世高译《长阿含十报法经》,《大正藏》第1册。 [8][8](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大正藏》第15册。 [9][9](东汉)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大正藏》第2册。 [10][10](东汉)安世高译《佛说人本欲生经》,《大正藏》第1册。 [11][11](东汉)安世高译《佛说四谛经》,《大正藏》第1册。 [12][12](东汉)安世高译《佛说父母恩难报经》,《大正藏》第16册。 [13][13](东汉)昙果、康孟详译《中本起经》,《大正藏》第4册。 [14][14](东汉)赵岐:《孟子注疏》,(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 [15][15](东汉)支娄迦谶译《道行般若经》,《大正藏》第8册。 [16][16](东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大正藏》第13册。 [17][17](东汉)支娄迦谶译《阿閦佛国经》,《大正藏》第11册。 [18][18](东汉)支曜译《成具光明定意经》,《大正藏》第15册。 [19][19](东汉)竺大力、康孟详译《修行本起经》,《大正藏》第3册。 [20][20](三国·魏)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中华书局,2014。 [21][21](三国·魏)阮籍著,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 [22][22](三国·魏)王弼注《老子注》,影印《诸子集成》第3册,中国书店,1986。 [23][23](三国·吴)康僧会译《六度集经》,《大正藏》第3册。 [24][24](三国·吴)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大正藏》第12册。 [25][25](三国·吴)支谦译《佛说斋经》,《大正藏》第1册。 [26][26](三国·吴)支谦译《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大正藏》第3册。 [27][27](三国·吴)支谦译《大明度经》,《大正藏》第8册。 [28][28](晋)法显记《高僧法显传》,《大正藏》第51册。 [29][29](晋)葛洪:《抱朴子》,影印《诸子集成》第8册,中国书店,1986。 [30][30]〔印度〕马鸣菩萨造,(晋)真谛译《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32册。 [31][31](西晋)法护等译《施设论》,《大正藏》第26册。 [32][32](西晋)竺法护译《大哀经》,《大正藏》第13册。 [33][33](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大正藏》第15册。 [34][34](西晋)竺法护译《佛说普曜经》,《大正藏》第3册。 [35][35](西晋)竺法护译《佛说盂兰盆经》,《大正藏》第16册。 [36][36](西晋)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大正藏》第9册。 [37][37](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 [38][38](东晋)孙绰:《喻道论》,(南朝·梁)僧祐撰《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39][39](后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大正藏》第1册。 [40][40](后秦)鸠摩罗什译《坐禅三昧经》,《大正藏》第15册。 [41][41](后秦)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大正藏》第24册。 [42][42](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大正藏》第9册。 [43][43](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册。 [44][44](后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大正藏》第4册。 [45][45](后秦)僧肇撰《注维摩诘经》,《大正藏》第38册。 [46][46]〔印度〕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大正藏》第30册。 [47][47]〔印度〕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大正藏》第25册。 [48][48]〔印度〕龙树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十住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6册。 [49][49](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第12册。 [50][50](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大正藏》第16册。 [51][51](北凉)昙无谶译《悲华经》,《大正藏》第3册。 [52][52](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大正藏》第30册。 [53][53](南朝·宋)法云编《翻译名义集》,《大正藏》第54册。 [54][54](南朝·宋)沮渠京声译《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大正藏》第14册。 [55][55](南朝·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大正藏》第30册。 [56][56](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大正藏》第2册。 [57][57](南朝·宋)施护译《白衣金幢二婆罗门缘起经》,《大正藏》第1册。 [58][58](南朝·宋)竺道生:《法华经疏》,《万续藏》第127册。 [59][59](南朝·齐)沈约:《均圣论》,(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60][60](南朝·齐)沈约:《究竟慈悲论》,(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61][61](南朝·齐)沈约撰《宋书》,中华书局,1974。 [62][62](南朝·梁)宝唱等集《经律异相》,《大正藏》第53册。 [63][63](南朝·梁)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中华书局,2006。 [64][64](南朝·梁)慧皎撰《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65][65](南朝·梁)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大正藏》第55册。 [66][66](南朝·梁)萧子显撰《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 [67][67](南朝·梁)萧衍:《断杀绝宗庙牺牲诏(并表请)》,(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68][68](南朝·梁)萧衍:《断酒肉文》,(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69][69](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宋金龙校注,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70][70](北魏)慧觉等译《贤愚经》,《大正藏》第4册。 [71][71](北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大正藏》第31册。 [72][72](北魏)菩提流支译《大宝积经》,《大正藏》第11册。 [73][73](北魏)菩提流支译《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大正藏》第9册。 [74][74](北魏)昙鸾注解《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大正藏》第40册。 [75][75](北魏)杨衒之著,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2010。 [76][76](北齐)魏收撰《魏书》,中华书局,1974。 [77][77](隋)阇那崛多等译《大威灯光仙人问疑问经》,《大正藏》第17册。 [78][78](隋)智说《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大正藏》第46册。 [79][79](唐)般剌蜜谛译《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大正藏》第19册。 [80][80](唐)般若译《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正藏》第3册。 [81][81](唐)般若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 [82][82](唐)道宣撰《广弘明集》,《大正藏》第52册。 [83][83](唐)道宣撰《释迦方志》,《大正藏》第51册。 [84][84](唐)道宣撰《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大正藏》第40册。 [85][85](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86][86](唐)法琳撰《辩正论》,《大正藏》第52册。 [87][87](唐)伽梵达摩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大正藏》第20册。 [88][88](唐)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华书局,2010。 [89][89](唐)慧立本,彦悰笺《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正藏》第50册。 [90][90](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金良年整理《孝经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91][91](唐)李延寿撰《南史》,中华书局,1975。 [92][92](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大正藏》第16册。 [93][93](唐)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正藏》第10册。 [94][94](唐)魏徵、令狐德棻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 [95][95](唐)玄奘述《大唐西域记》,《大正藏》第51册。 [96][96](唐)玄奘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正藏》第7册。 [97][97](唐)姚思廉撰《梁书》,中华书局,1973。 [98][98](唐)圆照撰《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大正藏》第55册。 [99][99](唐)智升撰《开元释教录》,《大正藏》第55册。 [100][100](唐)宗密述《佛说盂兰盆经疏》,《大正藏》第39册。 [101][101]〔印度〕护法等造,(唐)玄奘译《成唯识论》,《大正藏》第31册。 [102][102]〔印度〕世亲造,(唐)玄奘译《阿毗达磨俱舍论》,《大正藏》第29册。 [103][103]〔印度〕弥勒造,(唐)玄奘译《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30册。 [104][104]〔印度〕五百大阿罗汉等造,(唐)玄奘译《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大正藏》第27册。 [105][105](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3。 [106][106](宋)非浊集《三宝感应要略录》,《大正藏》第51册。 [107][107](宋)管道昇:《观世音传略》,(清)严观:《江宁金石记》,江楚编译书局刻本,1910。 [108][108](宋)管道昇:《观音大士传》,载台湾政治大学古典小说研究中心编《绿窗女史》,天一出版社,1985。 [109][109](宋)李昉等撰《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 [110][110](宋)释契嵩著,邱小毛校译《夹注辅教编校译》,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111][111](宋)永明延寿集《宗镜录》,《大正藏》第48册。 [112][112](宋)永明延寿述《万善同归集》,《大正藏》第48册。 [113][113](宋)永明延寿述《心赋注》,《万续藏》第63册。 [114][114](宋)赞宁等撰《宋高僧传》,《大正藏》第50册。 [115][115](宋)赵明诚撰,金文明校证《金石录校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116][116](宋)志磐撰《佛祖统纪》,《大正藏》第50册。 [117][117](宋)智圆述《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万续藏》第37册。 [118][118](宋)朱弁:《曲洧旧闻》,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9][119](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 [120][120](宋)祖琇:《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万续藏》第75册。 [121][121](明)云栖祩宏:《竹窗随笔》,明学主编《莲池大师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122][122](明)朱鼎臣:《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明)朱开泰等《观音 达摩 罗汉 全传》,华夏出版社,2013。 [123][123](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吴则虞点校,中华书局,1994。 [124][124](清)陈梦雷原辑,蒋廷锡重辑《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神异典第五十九卷《释教部汇考》,《万续藏》第88册。 [125][125](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山东友谊出版社,1991。 [126][126](清)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中国书店,2011。 [127][127](清)郭庆藩:《庄子集释》,载影印《诸子集成》第3册,中国书店,1986。 [128][128](清)焦循:《孟子正义》,影印《诸子集成》第1册,中国书店,1986。 [129][129](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影印《诸子集成》第1册,中国书店,1986。 [130][130](清)阮元主编《两浙金石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131][131](清)汪荣宝撰《法言义疏》,陈仲夫点校,中华书局,1987。 [132][132](清)王昶:《北朝造像诸碑总论》,《金石萃编》卷三十九,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133][133](清)王先谦:《韩非子集解》,影印《诸子集成》第1册,中国书店,1986。 [134][134](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影印《诸子集成》第2册,中国书店,1986。 [135][135](清)吴长元辑《宸垣识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136][136](清)杨仁山撰《佛学书目表》,《大藏经补编》第28册。 [137][137]程俊英译注《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138][138]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39][139]吉联杭辑《琴操》(两种),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140][140]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 [141][141]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2。 [142][142]屈守元笺疏《韩诗外传笺疏》,巴蜀书社,1996。 [143][143]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4][144]失译《大方便佛报恩经》,《大正藏》第3册。 [145][145]失译《佛说菩萨本行经》,《大正藏》第3册。 [146][146]失译《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大正藏》第3册。 [147][147]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中华书局,1993。 [148][148]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中华书局,1985。 [149][149]杨伯峻编著《春秋左传注》(修订本),中华书局,1990。 [150][150]杨天宇:《礼记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51][151]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敦煌古文献编辑委员会、英国国家图书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合编《英藏敦煌文献(汉文佛经以外部分)》第4、9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994。 [152][152]周绍良、白化文编《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53][153]编辑委员会编《宿白先生八秩华诞纪念文集》,文物出版社,2002。 [154][154]常青:《长安与洛阳——五至九世纪两京佛教艺术研究》,文物出版社,2020。 [155][155]常任侠:《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商务印书馆,2021。 [156][156]陈兵:《佛法真实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157][157]陈兵:《佛教心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58][158]陈传席主编《中国美术全集·雕塑卷·响堂山石窟》,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4。 [159][159]陈怀宇:《动物与中古政治宗教秩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 [160][160]陈金华:《佛教与中外交流》,中西书局,2016。 [161][161]陈来:《从思想世界到历史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162][162]陈来:《宋明理学》,三联书店,2011。 [163][163]陈明、周广荣主编《风咏集——王邦维教授古稀寿庆文集》,中西书局,2021。 [164][164]陈五云、徐晓仪、梁晓虹:《佛经音义与汉字研究》,凤凰出版社,2010。 [165][165]陈晓红:《敦煌愿文的类型研究》,九州出版社,2018。 [166][166]陈引驰:《中古文学与佛教》,商务印书馆,2017。 [167][167]陈允吉:《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68][168]陈志远:《六朝佛教史研究论集》,博扬文化,2020。 [169][169]程恭让:《佛典汉译、理解与诠释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为中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170][170]董华锋:《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20。 [171][171]杜斗城:《杜撰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 [172][172]段文杰主编《敦煌石窟研究国际讨论会文集:石窟考古编(1987)》,辽宁美术出版社,1990。 [173][173]段玉明主编《佛教与民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174][174]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 [175][175]樊锦诗、刘玉权主编《中国敦煌学百年文库·考古卷》,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 [176][176]范文丽编《知识社会史视域下的汉传佛教百科全书传统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177][177]方广锠:《疑伪经研究与“文化汇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78][178]方立天:《方立天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179][179]方一新、高列过:《东汉疑伪佛经的语言学考辨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 [180][180]峰峰矿区文物保管所、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中心:《北响堂石窟刻经洞——南区1、2、3号窟考古报告》,文物出版社,2013。 [181][181]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佛教史研究的方法与前景》,中华书局,2013。 [182][182]高二旺:《魏晋南北朝丧礼与社会》,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83][183]葛兆光:《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84][184]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 [185][185]龚隽、陈继东:《作为“知识”的近代中国佛学史论——在东亚视域内的知识史论》,商务印书馆,2019。 [186][186]龚隽:《禅史钩沉——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史论述》,三联书店,2006。 [187][187]龚隽:《觉悟与迷情——论中国佛教思想》,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88][188]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中国中世纪佛教治国意识形态研究》,台北:商周出版,2003。 [189][189]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编《西湖石窟艺术研究》,西泠印社出版社,2019。 [190][190]贺世哲:《敦煌图像研究·十六国北朝卷》,甘肃教育出版社,2008。 [191][191]贺玉萍:《北魏洛阳石窟文化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192][192]侯冲:《中国佛教仪式研究——以斋供仪式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 [193][193]侯旭东:《北朝村民的生活世界——朝廷、州县与村里》,商务印书馆,2005。 [194][194]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95][195]黄文智:《镌岩造像——中原北方东部北魏中期至东魏石刻佛像造型分析》,文物出版社,2017。 [196][196]黄夏年:《中外佛教人物论》,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197][197]黄现璠:《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98][198]黄心川:《古代印度哲学与东方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199][199]霍韬晦:《现代佛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00][200]纪赟:《慧皎〈高僧传〉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01][201]季羡林主编《敦煌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202][202]蒋家华:《中国佛教瑞像崇拜研究——古代造像艺术的宗教性阐释》,齐鲁书社,2016。 [203][203]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北魏的迁都与改革》,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 [204][204]赖永海主编《中国佛教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205][205]李华伟:《〈法苑珠林〉研究——晋唐佛教的文化整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06][206]李进新:《丝绸之路宗教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207][207]李利安、张子开、张总、李海波:《四大菩萨与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08][208]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 [209][209]李猛:《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中华书局,2021。 [210][210]李四龙:《欧美佛教学术史——西方的佛教形象与学术源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11][211]李四龙:《人文宗教引论:中国信仰传统与日常生活》,反水投注网站 ,2022。 [212][212]李四龙:《天台宗与佛教史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213][213]李四龙:《中国佛教与民间社会》,大象出版社,2009。 [214][214]李四龙主编《佛学与国学》,九州出版社,2009。 [215][215]李向平:《佛教信仰与社会变迁》,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 [216][216]李永宁主编《敦煌石窟全集·本生因缘故事画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17][217]林梅村:《西域考古与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18][218]刘慧:《中原北方早期弥勒造像艺术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16。 [219][219]刘进宝:《敦煌学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2019。 [220][220]刘威:《中古王权与佛教》,商务印书馆,2021。 [221][221]刘亚丁:《佛教灵验记研究——以晋唐为中心》,巴蜀书社,2006。 [222][222]刘迎胜:《丝绸之路》,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223][223]刘祯:《中国民间目连文化》,巴蜀书社,1997。 [224][224]龙晦:《龙晦文集》,巴蜀书社,2009。 [225][225]吕澂:《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226][226]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 [227][227]麻天祥:《中国禅宗思想史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28][228]马德:《敦煌古代工匠研究》,文物出版社,2018。 [229][229]闵泽平:《中古中土观音经义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 [230][230]牟宗三:《佛性与般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231][231]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1982。 [232][232]宁强:《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文物出版社,2020。 [233][233]欧阳竟无:《欧阳竟无佛学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34][234]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九州出版社,2011。 [235][235]钱锺书:《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 [236][236]饶宗颐:《饶宗颐佛学文集》,北京出版社,2014。 [237][237]荣新江、朱丽双:《于阗与敦煌》,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 [238][238]尚永琪:《鸠摩罗什及其时代》,兰州大学出版社,2014。 [239][239]邵佳德、圣凯:《人间潮音——图像史与观念史视域中的太虚》,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 [240][240]沈海燕:《法华玄义的哲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41][241]圣凯、〔新加坡〕惟俨编《汉传佛教寺院与亚洲社会生活空间》,商务印书馆,2021。 [242][242]圣凯:《南北朝地论学派思想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21。 [243][243]圣凯:《中国汉传佛教礼仪》(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20。 [244][244]石刚:《走向世俗——中古时期的佛教传播》,反水投注网站 ,2020。 [245][245]释太虚:《太虚大师全书》,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246][246]释印顺:《印顺法师佛学著作全集》,中华书局,2009。 [247][247]宋玉波:《佛教中国化历程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 [248][248]苏金成:《图像与造像——山西中部宗教美术考察与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20。 [249][249]孙昌武:《中国佛教文化史》,中华书局,2010。 [250][250]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251][251]孙修身主编《佛教东传故事画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52][252]孙彦:《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研究》,文物出版社,2011。 [253][253]孙英刚、何平:《犍陀罗文明史》,三联书店,2018。 [254][254]谭桂林:《现代中国佛教文学史稿》,安徽教育出版社,2015。 [255][255]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商务印书馆,2015。 [256][256]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57][257]唐秀连:《僧肇的佛学理解与格义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258][258]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 [259][259]王颂主编《宗门教下东亚佛教宗派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9。 [260][260]王小盾、何剑平、周广荣、王皓编《汉文佛经音乐史料类编》,凤凰出版社,2014。 [261][261]王永平:《从“天下”到“世界”——汉唐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62][262]王振芬、荣新江主编,旅顺博物馆、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丝绸之路与新疆出土文献:旅顺博物馆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9。 [263][263]温玉成等:《河洛文化与宗教》,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 [264][264]吴汝钧:《佛教的概念与方法》,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 [265][265]夏德美:《晋隋之际佛教戒律的两次变革——〈梵网经〉菩萨戒与智注疏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266][266]夏金华:《隋唐佛学研究》,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267][267]夏金华:《中国学术思潮史卷四:佛学思潮》,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68][268]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学林出版社,2017。 [269][269]项楚、郑阿财主编《新世纪敦煌学论集》,巴蜀书社,2003。 [270][270]项阳:《以乐观礼》,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271][271]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72][272]邢义田:《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中华书局,2011。 [273][273]邢义田:《立体的历史:从图像看古代中国与域外文化》,三联书店,2014。 [274][274]徐进:《藏传佛教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艺术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275][275]许倬云:《中国文化的精神》,九州出版社,2018。 [276][276]宣方:《金刚经译注》,中华书局,2012。 [277][277]学愚:《佛教、暴力与民族主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佛教》,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1。 [278][278]学愚主编《出世与入世——佛教的现代关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79][279]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文明》(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280][280]颜娟英主编《北朝佛教石刻拓片百品》,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8。 [281][281]颜娟英主编《美术与考古》,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 [282][282]颜尚文:《梁武帝》,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9。 [283][283]杨曾文:《宋元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84][284]杨曾文:《隋唐佛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85][285]杨曾文:《唐五代禅宗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86][286]杨富学:《北国石刻与华夷史迹》,光明日报出版社,2020。 [287][287]杨航:《大乘般若智——〈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研究》,齐鲁书社,2014。 [288][288]杨秋悦:《瑜伽焰口仪式音乐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 [289][289]杨维中:《如来藏经典与中国佛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90][290]杨维中:《中国佛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91][291]姚崇新:《观音与神僧——中古宗教艺术与西域史论》,商务印书馆,2019。 [292][292]姚卫群:《佛教思想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93][293]于薇:《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文物出版社,2018。 [294][294]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 [295][295]余欣:《中古时代的礼仪、宗教和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296][296]余英时:《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中华书局,2014。 [297][297]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 [298][298]虞愚:《虞愚文集》,商务印书馆,2018。 [299][299]喻静主编《丝绸之路与文化传播——“多元文明交流与互鉴工作坊”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2021。 [300][300]湛如:《净法与佛塔——印度早期佛教史研究》,中华书局,2006。 [301][301]张风雷、金天鹤、竹村牧男:《佛性如来藏思想在东亚的接受与嬗变》,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302][302]张风雷:《智评传》,京华出版社,1995。 [303][303]张培锋:《佛教与传统吟唱的文化学考察》,天津教育出版社,2016。 [304][304]张祥龙:《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三联书店,2017。 [305][305]张小刚:《敦煌佛教感通画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15。 [306][306]张雪松:《佛教“法缘宗族”研究——中国宗教组织模式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307][307]张雪松:《唐前中国佛教史论稿》,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308][308]张志芳、张彬:《译以载道:佛典的传译与佛教的中国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309][309]赵莉主编《西域美术全集(7)龟兹卷·克孜尔石窟壁画①》,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310][310]赵汀阳:《历史·山水·渔樵》,三联书店,2019。 [311][311]曾亦:《儒家伦理与中国社会》,上海三联书店,2018。 [312][312]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 [313][313]钟子寅主编《法华经及其美术》,台北:“故宫博物院”,2022。 [314][314]周广荣:《梵语〈悉昙章〉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 [315][315]周贵华:《“批判佛教”与佛教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16][316]周贵华:《唯识、心性与如来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 [317][317]周绍良、白化文编著《敦煌变文论文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318][318]周叔迦:《周叔迦佛学论著选》,中华书局,1991。 [319][319]朱恒夫:《目连戏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20][320]朱丽霞:《藏汉佛教交流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21][321]宗立主编《天台宗与佛教中国化——谛闲大师诞辰160周年纪念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20。 [322][322]白若思、韩艺丹:《15—16世纪初明朝宫廷中通俗佛教故事的图像:绘画、文本和表演的交织》,《史林》2017年第4期。 [323][323]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第3期。 [324][324]陈志远:《梁武帝与僧团素食改革——解读〈断酒肉文〉》,《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3期。 [325][325]程恭让:《在“佛教化”与“中国化”的思想张力之间——关于中国佛教思想史的一种理解方式》,《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326][326]方立天:《慧远与佛教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27][327]古正美:《中国早期〈菩萨戒经〉的性质及内容》,《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328][328]韩焕忠:《中国佛教的译经策略》,《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4期。 [329][329]何莹:《敦煌写本〈盂兰盆文〉研究》,《世界宗教文化》2019年第1期。 [330][330]康乐:《素食与中国佛教》,载周质平编《国史浮海开新录:余英时教授荣退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2。 [331][331]蓝吉富:《现代中国佛教的反传统倾向》,《世界宗教研究》1990年第2期。 [332][332]刘成有:《选择性接受与佛教的中国化》,《世界宗教文化》2020年第2期。 [333][333]刘东光:《试论北响堂石窟的凿建年代及性质》,《世界宗教研究》1997年第4期。 [334][334]宁强:《巴中摩崖造像中的佛教史迹故事初探》,《四川文物》1987年第3期。 [335][335]史光辉:《〈大方便佛报恩经〉文献学考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1年第9期。 [336][336]孙楷第:《变文之解》,《现代佛学》第1卷第10期,1951年6月。 [337][337]孙英刚:《转轮王与皇帝:佛教对中古君主概念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11期。 [338][338]温玉成:《洛阳市偃师县水泉石窟调查》,《文物》1990年第4期。 [339][339]夏德美:《南朝祭祀与佛教》,《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340][340]杨惠南:《人间佛教的经典诠释——是“援儒入佛”或是回归印度?》,《中华佛学学报》2000年第13期。 [341][341]张小刚、郭俊叶:《黑水城与东千佛洞石窟同类佛教造像题材浅析》,《西藏研究》2013年第5期。 [342][342]赵青山:《从敦煌写经题记所记“七世父母”观看佛教文化对中土文化的影响》,《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343][343]〔比〕安海曼、〔瑞士〕S.P.鲍姆巴赫主编《佛教的传播》,董韵宜、盛宁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 [344][344]〔日〕沖本克己:《佛教的东传与中国化》,辛如意译,台北:法鼓文化,2016。 [345][345]〔日〕沖本克己:《兴盛展开的佛教:中国Ⅱ隋唐》,释果镜译,台北:法鼓文化,2016。 [346][346]〔日〕沖本克己:《中国文化中的佛教》,辛如意译,台北:法鼓文化,2016。 [347][347]〔法〕佛尔:《正统性的意欲——北宗禅之批判系谱》,蒋海怒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348][348]〔日〕宫治昭:《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从印度到中亚》,李萍、张清涛译,文物出版社,2009。 [349][349]〔美〕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施忠连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50][350]〔日〕忽滑谷快天:《中国禅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51][351]〔美〕杰米·霍巴德、保罗·史万森主编《修剪菩提树——“批判佛教”的风暴》,龚隽、冯焕珍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52][352]〔韩〕李正晓:《中国早期佛教造像研究》,文物出版社,2005。 [353][353]〔美〕梅维恒:《绘画与表演——中国绘画叙事及其起源研究》,王邦维、荣新江、钱文忠译,中西书局,2011。 [354][354]〔日〕末木文美士:《日本佛教史——思想史的探索》,涂玉盏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55][355]〔日〕末木文美士编《蓬勃发展的中世佛教》,辛如意译,台湾:法鼓文化,2020。 [356][356]〔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王立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57][357]〔美〕芮沃寿:《中国历史中的佛教》,常蕾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58][358]〔日〕松本史朗:《缘起与空——如来藏思想批判》,肖平、杨金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359][359]〔美〕太史文:《仪礼与佛教研究》,于欣、翟旻昊编译,三联书店,2022。 [360][360]〔美〕太史文:《中国中世纪的鬼节》,侯旭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361][361]〔英〕渥德尔:《印度佛教史》,王世安译,商务印书馆,2000。 [362][362]〔日〕小林正美:《六朝佛教思想研究》,王皓月译,齐鲁书社,2013。 [363][363]〔荷〕许理和:《佛教征服中国》,李四龙、裴勇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64][364]〔美〕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范丽珠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65][365]〔美〕于君方:《观音——菩萨中国化的演变》,陈怀宇、姚崇新、林佩莹译,商务印书馆,2012。 [366][366]〔美〕于君方:《汉传佛教复兴——云栖祩宏及明末融合》,台北:法鼓文化,2021。 [367][367]〔日〕中村元:《慈悲》,江支地译,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7。 [368][368]〔日〕中村元:《中国佛教发展史》,余万居译,台北:天华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3。 [369][369]Albert E.Dien and Keith N.Knapp(eds.),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ume 2,The Six Dynasties,220-589,Cambridge,Mas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9. [370][370]Amy McNair,Donors of Longmen:Faith,Politics,and Patronage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7. [371][371]Bernard Faure,“The Concept of One-Practice Samadhi in Early Ch’an”,in Peter N.Gregory (ed.),Traditions of Meditation in Chinese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86. [372][372]Don A.Pittman,Toward a Modern Chinese Buddhism:Taixu’s Reforms,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373][373]Dorothy C.Wong,Chinese Steles:Pre-Buddhist and Buddhist Use of a Symbolic For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374][374]Eugene Y.Wang,Shaping the Lotus Sutra: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7. [375][375]Gray Tuttle,Tibetan Buddhists in the Making of Modern China,New York and Chichester: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05. [376][376]Holmes H.Welch,The Buddhist Revival in China,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8. [377][377]John Kieschnick,Buddhist Historiography in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2022. [378][378]Kai-wing Chow,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Ethics,Classics,and Lineage Discourse,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379][379]Kenneth K.S.Ch’en,Buddhism in China:A Historical Surve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4. [380][380]Kenneth K.S.Ch’en,Chinese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3. [381][381]Mark Halperin,Out of the Cloister:Literati Perspectives on Buddhism in Sung China,960-1279,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82][382]Paul Williams with Anthony Tribe,Buddhist Thought:A Complete Introduction to the Indian Tradition,London:Routledge,2000. [383][383]Paul Williams,Mahayana Buddhism:The Doctrinal Foundation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8. [384][384]Richard Salomon,Ancient Buddhist Scrolls from Gandhara:The British Library Kharosthi Fragments,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99. [385][385]Robert Ford Campany,Making Transcendents:Ascetics and Social Memory in Early Medieval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9. [386][386]Robert H.Sharf,Coming to Terms with Chinese Buddhism:A Reading of the Treasure Store Treatise,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5. [387][387]Stephen F.Teiser,The Scripture on the Ten Kings and the Making of Purgatory 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3. [388][388]T.Griffith Foulk,“Myth,Ritual,and Monastic Practice in Sung Ch’an Buddhism”,in Patricia Buckley Ebrey and Peter N.Gregory (eds.),Religion and Society in T’ang and Sung Chin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3. [389][389]Timothy Brook,Praying for Power: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1994.
[展开]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同步转发到广场

发表评论
所属图书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