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对话中报了到” ——学者的视野、脉络与对话
“一流的学者必有一流的直觉,但这个直觉不是普通人的直觉,而是透过严格训练和长期耕耘所获得敏锐而深刻的学术洞察力。”
来源:反水投注网站 官网 发布时间:2019-12-26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在故居前和一群台北大直高二的同学们不期而遇。听他们说台湾初中到高中的课本里会读到三篇胡适的文章。他们好可爱,他们熟知胡适……
来源:《归去来兮:那些去往台湾的文化名家》 发布时间:2019-12-24
闻一多的文学研究
闻一多和其他新月派诗人的诗论和诗作,为我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兴起提供了艺术积累和发展基础,成为新诗由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基石。
来源:《战时思想与学术人物》 发布时间:2019-12-24
虞洽卿:革命转换之关键人物(1911-1914)
清末上海十年,无疑为虞洽卿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终于由一个普通的买办商人,变成了一位最高当局都必须有所倚赖的社会领袖。然而,就在最后二三年,他显然有些无法控制上海的局面了。一方面,他此前的庇护者如端方与袁世凯都先后失势;另一方面,上海也已经日益变成投机之都。金融风潮接踵而至,市面败坏,破产的商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他早年的同乡提携者严信厚家族开办的源丰润也轰然倒闭。
来源:《政商中国:虞洽卿与他的时代》 发布时间:2019-12-24
安部公房:都市与故乡在作品中的最初呈现
在荒野中成长的安部公房,并没有因为回归湿润的岛国而得到慰藉,他感受到的是排斥,是自己缺乏共鸣的异乡文化。失去归属的痛楚,让他感受到自己已经永远成为一个异乡人,难以真正地与他人相互理解,永远只能在荒原中孤独地前行。这种“异质”,是安部公房的早年经历给他刻下的烙印,这种归属感的缺失所带来的孤寂埋藏在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他作品中屡次出现的主题。
来源:《安部公房:都市中的文艺先锋》 发布时间:2019-12-24
塞尔玛·拉格洛夫的创作历程
塞尔玛·拉格洛夫(Selma Lagerlof,1858~1940年),瑞典作家,1909年因“在瑞典国内外广受热爱的作品中所显示出的丰富想象力、理想主义和叙述天才”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迄今为止12位获此奖项的女作家中的第一人。
来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研究》 发布时间:2019-12-24
未来工作的变化与劳动力市场面临的风险
未来的工作有三种可能:一是在技术进步动态变化中,哪些工作岗位将会消失;二是在数字信息要素使用中,创业带动就业的可能;三是在互联网平台,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
来源:《数字经济下的新就业与劳动关系变化》 发布时间:2019-12-24
农民的消费文化与闲暇消费
消费文化作为有关消费的信仰、观念和知识,以及物化在消费活动之中的消费时尚、习惯或倾向,对于消费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驱动、培育、消长等作用。消费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活文化,它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操纵生活方式的“无形之手”。故我们在研究农民的闲暇消费时,离不开考察农民消费文化对其闲暇消费的影响。
来源:《农民闲暇》 发布时间:2019-12-23

欢迎添加
先晓君微信

欢迎关注
先晓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