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已报名 | 报名截止日期:2021-07-28 00:00
社会学年会·家庭社会学"百年来中国的恋爱、婚姻与家庭"分论坛

时间: 2021-07-28 08:30至2021-07-29 17:35

地点:中国

已结束 | 0人已报名 | 浏览量:2048
会议介绍

会议介绍

特别说明

    7月28日下午与29日上午有两个平行论坛,请各位老师注意腾讯会议号。

    每位报告人发言时间在12-15分钟以内;两位评议人分工合作,共计20分钟;5分钟提问讨论。具体时间由主持人掌握,可以根据情况在时间段内微调。


论坛安排

71d6533e08ae8558c06f70d56cf19029.png


  7月28日上午  第一单元 代际关系  时间:8:35-10:15   

腾讯会议号:588 8124 6636

主持人:符平(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院长)

评议人:杨善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石智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1.中国性别角色观念的变迁(1990-2017):年龄、时期和世代效应及性别差异模式

    吴愈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长老权力与时势权力的博弈:数字时代的代际关系

    杨菊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3.喂养新世代:从儿童自主进食看中国家庭的抚育逻辑

    郭戈(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4.给谁带孩子?祖辈的育儿支持策略及其运作机制——以多子女祖辈与青年子代的育儿互动为例

    施磊磊(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5.家庭代际关系情感联结的逻辑与类型——基于对中国50个家庭代际关系网络样本的观察

    吴帆(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闫本超(南开大学周恩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第二单元 婚姻关系  时间:10:20-12:00 

腾讯会议号:588 8124 6636

主持人:叶文振(厦门大学兼职教授)

评议人:宋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狄金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1.从“剩男”到女性闪婚——农村婚姻市场挤压的性别传导机制研究

    计迎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2.美貌与地位:中国人婚姻中的匹配与交换

    许琪(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3.“婚姻-财富”与“婚姻-幸福”:找回主观阶层认同的婚姻-家庭共同体基础

    许弘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

4.新家庭主义:苏南农村“两家并一家”中的价值心理重塑

    王琳(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5.沉默的少数:用机器学习方法估算家暴的真实比例

    陈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7月28日下午  第三单元 恋爱与择偶  时间:14:00-15:55    

腾讯会议号:588  8124  6636

主持人:崔应令(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刘汶蓉(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许琪(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1.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Freedom of Mate Choice in Chengdu: A 33-year Study

    徐小禾(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郑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副教授)

    姜奕良(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发言人)刘艺璇(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与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

2.权力再生产:男权话语“结构性规训”的二阶演化——基于“剩女”群体的分析

    蔡蔚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发言人)高雅祺(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3.众生皆苦与无后为乐:丁克原因探析

    高玉春(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4.传统与现代共存:中国择偶模式的变迁分析

    陈奇(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讲师)

5.婚前务工经历对农民工群体通婚距离的影响及性别差异 

    段太香(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蒋和超(西南财经大学社会发展研究院讲师)

6.虚实之间的浪漫想象——浅析网络游戏情景下青年玩家的情感交往

    戴语珩(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四单元 生育与教育  时间:14:00-15:55    

腾讯会议号:67459048656

主持人:唐美玲(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范晓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  於嘉(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1.家庭生育行为及其变迁的文化解释:夫妻和代际视角的分析

    卿石松(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研究员)

    陈滔(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2.社会经济地位、生育动机与二孩生育计划

    沈小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本科生)

3.多孩生育意愿与生育决策:一个文化分析视角

    阳鑫(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陈伟(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学系讲师)

4.母亲教育优势的性别化传递:观念、资本抑或权力?

    陈彦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

5.城市中产阶层父母参与孩子家庭作业过程的类型化分析——基于上海家庭的质性研究

    李珊珊(华东师范大学-瑞典隆德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6.父母教育时间投入对影子教育参与和支出的差异性影响——基于 CEPS 数据的实证研究

    高翔(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薛海平(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第五单元 家庭政策与治理  时间:16:00-17:55    

腾讯会议号:58881246636

主持人:曹志刚(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

评议人:马春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钟晓慧(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教授)

1.农村早育群像污名与去污名中的立法抉择和保障体系重塑:基于湘中17村调研的分析

    曹薇薇(湖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发言人)刘雨璇(湖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黎林(湖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2.家庭政策与中国女性就业机会:基于生育状况的证据

   汪佩洁(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陈静(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蒙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3.从“去家庭化”到“再家庭化”:构建困境儿童的福利政策路径

    吴莹(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

    (发言人)曹迪(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4.论民法典第1064条日常家事范围的确定

    姚桐(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5.让渡的治理空间:基层社会的法治和礼治困境研究——基于一个家族纠纷的观察

    郭亚星(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6.重大突发事件中微信谣言的代际下沉及治理研究

    黄建华(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副教授)


  第六单元 家务劳动  时间:16:00-17:55    

腾讯会议号:674 5904 8656

主持人:郭秋菊(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评论人:肖索未(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张春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

1.家务劳动、性别观念与工作-家庭冲突  ——基于成都妇女家庭调查的实证研究

    徐小禾(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发言人)石睿(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郑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2.家务劳动、教育历程与社会分层

    唐银芳(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3.配偶家务分担与女性婚姻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基于性别角色观念的调节效应分析

    许军洁(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 )

4.家务劳动补偿制度的女性主义分析

李勇(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5.变迁中的家庭结构与青年女性的家务劳动时间——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实证

    陆广艳(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6.双收入家庭家务分工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

    王雨琪(上海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7月29日上午  第七单元 理论探索  时间:8:30-10:10   

腾讯会议号:588 8124 6636

主持人:吴兰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副主编)

评议人:林叶(《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编辑)  田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

1.从心理学迈向社会学:“原生家庭”问题的研究回顾与反思前瞻

    陈云龙(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2.关于人类早期婚姻家庭的几个问题:演化和跨物种比较视角下的研究进展

    罗力群(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3.婚姻制度神圣性消解及其负面效应——基于婚姻解体和人口危机的反思

    郝海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婚姻管理处处长)

4.“自我”的分裂与统合——以双重场域中的母亲/教师为例

    吴真(山东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5.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党对城市青年家庭婚姻观的重塑主张——基于《新华日报》内容的分析

    李文珍(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 )


  第八单元 家庭与性别  时间:8:30-10:10    

腾讯会议号:67459048656

主持人:杨玉静(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副研究员)

评议人:沈奕斐(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刘子曦(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副教授)

1.怎么才算成功?女性社会贡献的隐匿现象及认同困境

    薛亚利(上海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

2.个人、家庭、社会如何影响“女性走出家门”观念及其变迁(1995-2018)?——基于年龄-时期-队列模型的分析

    毕文芬(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讲师)

3.从隐到显:女性友谊与家庭共同体的互构——读《闺蜜:女性情谊的历史》

    崔昊(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4.民国时期情感个体主义的建构: 基于《妇女杂志》(1920-1925)的个案研究

    杜嫣然(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5.从支配到让权:情感关系中的男性气质建构——一档综艺节目的个案研究

    王昕彤(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九单元 亲职与育儿  时间:10:15-11:55    

腾讯会议号:588 8124 6636

主持人:王向贤(山东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评议人:杨可(《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编辑)  吴帆(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教授)

1.获得支持越多越好?——新任妈妈视角下代际育儿支持的效用评价及其应对

    何姗姗(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2.“奉献者”还是“入侵者”?:“隔代抚育”中代际关系的平衡与失衡 

    郑杨(哈尔滨师范大学东语学院副教授)

3.期望与回应:父亲身份的建构过程与时代特征

    孙晓冬(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发言人)赵芷玉(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本科生)

4.我国农村单亲父亲养育参与改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罗艳(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讲师)

    安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硕士研究生)

5.美味的负担:一个中国城市家庭中的儿童饮食选择、健康与日常实践

    胥鉴霖(利兹大学博士研究生)

    宫芸芸(利兹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学院教授)


  第十单元 家庭与社会  时间:10:15-12:10    

腾讯会议号:67459048656

主持人:朱安新(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评议人:施芸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研究员)  宋婧(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性别研究课程副教授)

1.婴幼儿机构托育对女性劳动参与的影响

    任远(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发言人)韦丰(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硕士研究生)

2.何以为家?——家庭生命周期、城市公共服务与落户意愿

    王洁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发言人)吕雯婧(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3.家族主义的文化规训与个体化的婚恋抗争——流动背景下底层青年婚恋中的女性地位与实践逻辑

    曹锐(上海商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

4.中国城市已婚女性的婚姻质量、压力知觉与健康——基于成都市家庭生活与健康调查数据(2020)

张慧敏(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郑莉(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徐小禾(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社会学系教授)

5.中国城乡已婚女性主观幸福感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李婧(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王琛(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教授)

6.农村家庭拆迁款分配过程中的行动策略与多元行动逻辑——以辽宁省M村为例

    陆嘉昊(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本科生)


  7月29日下午  第十一单元 代际关系与养老  时间:14:00-15:40    

腾讯会议号:588 8124 6636

主持人:吴小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评议人:杨菊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赵梦瑶(《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编辑)

1.直系组家庭:被忽视的同胞及其功能

    郑丹丹(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发言人)刘晓敏(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2.农村老年人代际经济支持的年龄效应分析——兼论三代直系组视角下家庭单位制研究

    胡仕勇(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副教授)

    黎睿(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

3.付出会有回报吗?女儿的赡养付出与老年人财产分配意愿

    李颖晖(西北政法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讲师)

    郭小弦(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4.靠配偶还是靠子女?——农村老人养老风险感知消减的家庭保障机制研究

    樊荣(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聂建亮(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5.From Bringing Up a Son to Raising a Daughter Prevents Difficulties in Old Age:The Patrilineal Belief in Elder Security in China

    岑欣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


  第十二单元 家庭与性别  时间:15:45-17:25   

腾讯会议号:58881246636

主持人:计迎春(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评议人:

吴愈晓(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靳小怡(西安交通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

1.从学校到职场:性别、教育失配和收入差距

    李晓光(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2.催化剂还是副作用?家庭因素、工作时间与女性幸福感研究

    初立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

3.其父其女:性别如何影响政治信任的代际传递

    肖瑛杰(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本科生)

4.中国转型社会中的子女姓氏决策——基于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

    白劼(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博士后)

    赵梦瑶(《社会学研究》编辑部编辑)

5.作为家中稀缺性别的女孩会更受宠吗?——基于兄弟姐妹数量对农村儿童非认知能力影响的性别差异的分析

    蒋亚丽(四川外国语大学社会与法学院副教授)

754fde43dce7295b5a9dd791211a6445.png

开幕式

    论坛共收到投稿论文89篇,通过专家匿名评审选出最终的大会报告发言。南京大学吴愈晓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杨菊华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吴帆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郭戈老师、河海大学施磊磊博士等发言人聚焦中国婚姻家庭的观念与实践,从择偶、生育、养老、家庭结构、婚姻关系等具体议题着手,纵观变迁、横剖纹理、深入资料、提炼规律。与会者通过家庭透视社会,理解中国家庭变迁复杂图景背后的文化观念、实践逻辑和结构矛盾,共同推动家庭相关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完善。精彩的发言和专业的学术评议引发听众在线热议。

1ac831ccacf8ebd71eba98a4c1b09b32.png

第五单元:家庭政策与治理 发言情况

cf240dff4ae8437de692e8dff4011939.png

第十二单元:家庭与性别(2) 发言情况

     本次论坛由杨可副研究员代表《社会学研究》编辑部致开幕词,由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院长丁建定教授致闭幕辞,最后由中国社会学会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郑丹丹教授对与会人员致谢。论坛圆满结束!

     最后,再次感谢所有的与会者和线上围观的老师和同学们。我们欢迎严谨、专业、平等、相互尊重的学术讨论。借用费孝通先生的一句话来总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明年再见!


供   稿: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编   辑:杨君颖(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

1.2.3.jpg

扫码关注我们

家庭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公众号

微信号|marriage-famliy

投稿邮箱|marriage_famliy@126.com






报名请扫码提交信息

及时了解最新动态
知道了
Baidu
map